第五節 黃海海戰
關燈
小
中
大
戰鬥過程中,丁汝昌身負重傷,仍然堅持在“定遠”甲闆上鼓勵士兵作戰。
右翼總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戰,沉着指揮。
北洋艦隊大部分官兵都能英勇戰鬥,奮不顧身。
“緻遠”管帶鄧世昌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
“緻遠”艦多處受創,船身傾斜,彈藥将荊鄧世昌見日艦“吉野”十分猖狂,毅然下令開足馬力,準備用沖角撞擊“吉野”,與敵同歸于荊“吉野”慌忙規避,并發射魚雷。
“緻遠”不幸重傷,鍋爐爆炸。
約15時30分,“緻遠”沉沒,鄧世昌等二百五十名官兵壯烈犧牲。
“經遠”也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浴血抗戰,不幸中彈陣亡。
“緻遠”沉沒後,“濟遠”管帶方伯謙和“廣甲”管帶吳敬榮,貪生怕死,臨陣脫逃。
日第一遊擊隊尾追不及,又折回猛攻已受重傷的“經遠”。
約17時左右,“經遠”沉沒,全艦二百七十名官兵除十六人獲救外,餘皆殉難。
“廣甲”倉皇逃跑時,“避大洋,傍岸行”,以緻在大連灣的三山島外擱淺(23日,遇日艦“秋津洲”、“一浪一速”巡航,便自行炸沉)。
“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力不能支,退出戰鬥,避至大鹿島附近緊急修補損壞的機器。
“平遠”、“廣丙”及“福龍”雷艇也因尾追單獨逃跑的“西京丸”,而為敵第一遊擊隊所斷,未及歸隊。
在“緻遠”、“經遠”等艦同第一遊擊隊激戰的同時,“定遠”、“鎮遠”兩艦正同聯合艦隊本隊進行着艱苦的鏖戰。
一小時後,“定遠”隻有三門炮、“鎮遠”隻有兩門炮尚能發射。
兩艦以寡敵衆,始終保持相互依恃的距離。
雖中彈甚多,幾次起火,全體官兵仍然堅持奮戰,一面救火,一面拚死抵抗,并重創敵旗艦“松島”。
日方承認:“(午後)三點三十分,‘鎮遠’所發的三十公分半巨彈兩門,命中了我旗艦‘松島’下甲闆炮台的第四号炮,放在近旁的十二公分炮的裝藥因此爆發,霹靂一聲,船舳傾斜了五度,冒上白煙,四顧黯澹,炮台指揮官海軍大尉志摩清直以下,死傷達一百餘人,死一屍一山積,血流滿船,而且火災大作,更加困難。
”①由于無法繼續指揮,伊東祐亨不得不下令各艦自一由行動。
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鬥。
“靖遠”幫帶大副劉冠雄知“定遠”艦号旗桅杆斷裂,不能升旗指揮,建議管帶葉祖珪代懸信旗集隊,指揮各艦繞擊日艦,并調出泊于港内的“鎮南”、“鎮中”等前來助戰。
于是,“平遠”、“廣丙”及各魚雷艇也都折回。
這時,日旗艦“松島”已經癱瘓,“吉野”隻剩下一具軀殼,失去戰鬥力,其餘日艦也傷亡慘重,不能再戰,又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伊東祐亨便于17時40分左右下令各艦向東南方向遁逃。
北洋艦隊稍事追擊,由于時已日暮,加之炮彈告竭,于是收隊返回旅順。
這次海戰,曆時五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
戰鬥中,日海軍“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艦受重傷,共死傷約六百人。
北洋艦隊“緻遠”、“經遠”、“揚威”、“超勇”被擊沉,“廣甲”自毀,“來遠”等艦重傷,共傷亡近千人。
黃海海戰,北洋艦隊的損失雖然大于日方,但亦給日艦以重創,并迫使其率先逃跑。
因此,當時中外輿論對于誰是這次海戰的勝利者,衆說紛纾從客觀效果看,經過黃海海戰,日本聯合艦隊雖未能達成“聚殲”北洋海軍的目的,但由于北洋艦隊嗣後不敢再戰,日軍基本上掌握了黃海制海權,為下一步實施花園口(今旅大市莊河西南九十裡)登陸進攻遼東半島創造了條件,對整個甲午戰争的進程産生了重大影響。
李鴻章視北洋海軍為私人資本,他不願“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自然更不願意以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喋血一戰,因而一再強調,“海軍快船快炮太少,僅足守口,實難縱令海戰”①,主張将黃海制海權拱手讓與日本。
這就不難看出,李鴻章提出的“保船制敵”方針,并非着眼于“制敵”,而是在于“保船”,其實質是避戰自保。
李鴻章先則不準丁汝昌率艦隊護航增援牙山之清軍,緻有豐島之敗、“高升”之沉,助長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嚣張氣焰;繼則多次阻撓北洋艦隊出
右翼總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戰,沉着指揮。
北洋艦隊大部分官兵都能英勇戰鬥,奮不顧身。
“緻遠”管帶鄧世昌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
“緻遠”艦多處受創,船身傾斜,彈藥将荊鄧世昌見日艦“吉野”十分猖狂,毅然下令開足馬力,準備用沖角撞擊“吉野”,與敵同歸于荊“吉野”慌忙規避,并發射魚雷。
“緻遠”不幸重傷,鍋爐爆炸。
約15時30分,“緻遠”沉沒,鄧世昌等二百五十名官兵壯烈犧牲。
“經遠”也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浴血抗戰,不幸中彈陣亡。
“緻遠”沉沒後,“濟遠”管帶方伯謙和“廣甲”管帶吳敬榮,貪生怕死,臨陣脫逃。
日第一遊擊隊尾追不及,又折回猛攻已受重傷的“經遠”。
約17時左右,“經遠”沉沒,全艦二百七十名官兵除十六人獲救外,餘皆殉難。
“廣甲”倉皇逃跑時,“避大洋,傍岸行”,以緻在大連灣的三山島外擱淺(23日,遇日艦“秋津洲”、“一浪一速”巡航,便自行炸沉)。
“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力不能支,退出戰鬥,避至大鹿島附近緊急修補損壞的機器。
“平遠”、“廣丙”及“福龍”雷艇也因尾追單獨逃跑的“西京丸”,而為敵第一遊擊隊所斷,未及歸隊。
在“緻遠”、“經遠”等艦同第一遊擊隊激戰的同時,“定遠”、“鎮遠”兩艦正同聯合艦隊本隊進行着艱苦的鏖戰。
一小時後,“定遠”隻有三門炮、“鎮遠”隻有兩門炮尚能發射。
兩艦以寡敵衆,始終保持相互依恃的距離。
雖中彈甚多,幾次起火,全體官兵仍然堅持奮戰,一面救火,一面拚死抵抗,并重創敵旗艦“松島”。
日方承認:“(午後)三點三十分,‘鎮遠’所發的三十公分半巨彈兩門,命中了我旗艦‘松島’下甲闆炮台的第四号炮,放在近旁的十二公分炮的裝藥因此爆發,霹靂一聲,船舳傾斜了五度,冒上白煙,四顧黯澹,炮台指揮官海軍大尉志摩清直以下,死傷達一百餘人,死一屍一山積,血流滿船,而且火災大作,更加困難。
”①由于無法繼續指揮,伊東祐亨不得不下令各艦自一由行動。
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鬥。
“靖遠”幫帶大副劉冠雄知“定遠”艦号旗桅杆斷裂,不能升旗指揮,建議管帶葉祖珪代懸信旗集隊,指揮各艦繞擊日艦,并調出泊于港内的“鎮南”、“鎮中”等前來助戰。
于是,“平遠”、“廣丙”及各魚雷艇也都折回。
這時,日旗艦“松島”已經癱瘓,“吉野”隻剩下一具軀殼,失去戰鬥力,其餘日艦也傷亡慘重,不能再戰,又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伊東祐亨便于17時40分左右下令各艦向東南方向遁逃。
北洋艦隊稍事追擊,由于時已日暮,加之炮彈告竭,于是收隊返回旅順。
這次海戰,曆時五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
戰鬥中,日海軍“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艦受重傷,共死傷約六百人。
北洋艦隊“緻遠”、“經遠”、“揚威”、“超勇”被擊沉,“廣甲”自毀,“來遠”等艦重傷,共傷亡近千人。
黃海海戰,北洋艦隊的損失雖然大于日方,但亦給日艦以重創,并迫使其率先逃跑。
因此,當時中外輿論對于誰是這次海戰的勝利者,衆說紛纾從客觀效果看,經過黃海海戰,日本聯合艦隊雖未能達成“聚殲”北洋海軍的目的,但由于北洋艦隊嗣後不敢再戰,日軍基本上掌握了黃海制海權,為下一步實施花園口(今旅大市莊河西南九十裡)登陸進攻遼東半島創造了條件,對整個甲午戰争的進程産生了重大影響。
李鴻章視北洋海軍為私人資本,他不願“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自然更不願意以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喋血一戰,因而一再強調,“海軍快船快炮太少,僅足守口,實難縱令海戰”①,主張将黃海制海權拱手讓與日本。
這就不難看出,李鴻章提出的“保船制敵”方針,并非着眼于“制敵”,而是在于“保船”,其實質是避戰自保。
李鴻章先則不準丁汝昌率艦隊護航增援牙山之清軍,緻有豐島之敗、“高升”之沉,助長了日本聯合艦隊的嚣張氣焰;繼則多次阻撓北洋艦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