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日本侵華的軍事準備與中國的軍事概況
關燈
小
中
大
鐵甲軍艦,認為“必有鐵甲船數隻,遊弋大洋,始足以遮護南北各口”②。
所以,盡避籌款至艱,還是耗費巨資,從國外進口了一些艦船。
據統計,自1875年至甲午戰争前,共向英、德等國訂購艦艇四十六艘,計有七千噸級鐵甲艦二艘、鋼甲艦一艘、巡洋艦八艘、炮艦十三艘、魚雷艇二十二隻。
與此同時,福建船政局和江南制造總局造成各種小型艦船二十三艘。
這些艦隻,大部分編入由李鴻章直接控制的北洋海軍。
中法戰争中,福建海軍幾乎全軍覆沒,但所損艦隻大多屬于同治年間福建船政局自造的木質兵船,故對整個海軍實力的影響不大。
1885年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的成立,标志着籌建海軍的活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此後數年,除加緊訓練南北洋所屬各艦外,又添購新艦,并增設水師學堂,抓緊培養海軍專門人才。
1888年,海軍衙門奏定北洋海軍官制,設提督一、總兵二、副将五、參将四、遊擊九、都司二十七、守備六十、千總六十五、把總九十九、經制外委四十三。
同年,擁有艦艇二十五艘的北洋艦隊正式成軍。
由李鴻章推薦,委派淮系将領丁汝昌為海軍提督,由留學英國的劉步蟾、林泰曾分任右、左翼總兵兼“定遠”、“鎮遠”艦管帶。
甲午戰争爆發前,中國擁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艦隊,共計大小軍艦七十八艘(不包括其它武裝運輸船)、魚雷艇二十四隻,總排水量八萬餘噸,約有炮六百餘門、魚雷發射管近七十具。
除北洋艦隊外,其餘三支艦隊船數雖不算少,但大多為陳舊小艦。
戰争爆發後,參戰海軍隻有北洋艦隊和參加北洋一操一練的廣東艦隊的“廣甲”、“廣乙”、“廣丙”三艦。
(三)整頓陸軍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中國陸軍一直處于新舊并存的局面,既有防軍、練軍和勇營,又有早已形同虛設的八旗、綠營,兵制相當混亂。
中法戰争以後,清廷力圖通過裁額并饷等辦法改革綠營,并加強防、練各軍的整頓。
由于偏重海防,陸軍的改革和整頓收效不大。
直至甲午戰争前夕,能出征的部隊主要是防軍、練軍,其中防軍保持的編制又比練軍較為接近戰時水平。
按照當時編制,步兵每營定額為五百人,騎兵每營二百六十三人,由于軍饷不足和各級官吏吃空額,實際上步兵平均每營隻有三百五十人左右,騎兵每營約二百五十人。
全國防、練各軍(不含八旗、綠營)步兵八百六十二營、騎兵一百九十二營,按上述人數推算,共約三十五萬餘人,加上戰争爆發後臨時招募的數十萬新兵,總共有近百萬軍隊。
但是,這些軍隊分散于全國各地,由于交通不便和各分畛域等原因,戰時很難集中。
甲午戰争爆發後,實際參戰的主要是直隸、山東和東三省的軍隊,後期從其它各省調來的軍隊,特别是劉坤一統率的湘軍,隻是趕上尾聲,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四)改善裝備 中法戰争以前,中國隻能生産幾種彈藥和水旱雷,以及來福前膛槍、馬梯尼後膛槍和林明敦後膛槍等,而且為數不多。
中法戰争以後,軍工生産能力有所提高,為改善清軍裝備創造了一定條件。
但由于自造數量甚為有限,不得不繼續以高價從國外進口武器裝備。
各地将軍、督撫各自與外商訂購,以緻式樣參差,彈碼互異,彼此不能通用,給作戰和後勤供一應帶來不少困難。
甲午戰争中,參戰清軍主要使用前膛來福槍和後膛一毛一瑟、黎意、馬梯尼、哈齊開斯、林明敦等槍。
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土槍、擡槍和刀矛等舊式武器。
在備戰過程中,清朝政一府除仿造和購買近代槍炮等武器以改善裝備外,還興辦了一些為軍事服務的其它企事業,如鐵路和電報等等。
“初,法越事起,以運輸不便,軍事幾敗。
事平,執政者始知鐵路關系軍事至要。
”①于是,把鐵路視為“海防要工”,并歸入海軍衙門管轄。
至甲午戰争爆發時,已修通天津至山海關的鐵路,并向關外延伸六十四公裡,加上台北至基隆與台北至新竹的鐵路,總長約四百公裡。
盡避為數甚少,但對于增強沿海軍事運輸能力,改善海陸聯防态勢,确曾起過不小的作用。
出于同樣動機,李鴻章極力倡辦電報事業。
1880年,于天津設立電報總局。
次年,即建成津滬陸線,使南北洋訊息相通,調兵饋饷,大為便捷。
至甲午戰争前,除沿海各要地之間以外,内地各主要城市之間也陸續建立了電報聯系。
戰争爆發後,李鴻章還提出:“各軍相隔較遠,應設行營電線,以通聲息;沿海各要口,憑高了遠,應設德律風(電話)電線,以報敵情。
”② 戰區内的電信設施,大緻如下:由奉天(今沈一陽一市),西與山海關、天津、北京連接,東經鳳凰城與朝鮮義州相連,南經營口、複州、金州達于大連、旅順;在山東,從成山角西經威海衛、煙台至萊州,通過濟南、濟甯分别與天津、上海相連;在朝鮮境内,以漢城為中心,北經平壤、義州與中國相連,東北經加平、春川、狼川直達元山,西通仁川,南達釜山,再通過海線與日本連接。
所以,盡避籌款至艱,還是耗費巨資,從國外進口了一些艦船。
據統計,自1875年至甲午戰争前,共向英、德等國訂購艦艇四十六艘,計有七千噸級鐵甲艦二艘、鋼甲艦一艘、巡洋艦八艘、炮艦十三艘、魚雷艇二十二隻。
與此同時,福建船政局和江南制造總局造成各種小型艦船二十三艘。
這些艦隻,大部分編入由李鴻章直接控制的北洋海軍。
中法戰争中,福建海軍幾乎全軍覆沒,但所損艦隻大多屬于同治年間福建船政局自造的木質兵船,故對整個海軍實力的影響不大。
1885年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的成立,标志着籌建海軍的活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此後數年,除加緊訓練南北洋所屬各艦外,又添購新艦,并增設水師學堂,抓緊培養海軍專門人才。
1888年,海軍衙門奏定北洋海軍官制,設提督一、總兵二、副将五、參将四、遊擊九、都司二十七、守備六十、千總六十五、把總九十九、經制外委四十三。
同年,擁有艦艇二十五艘的北洋艦隊正式成軍。
由李鴻章推薦,委派淮系将領丁汝昌為海軍提督,由留學英國的劉步蟾、林泰曾分任右、左翼總兵兼“定遠”、“鎮遠”艦管帶。
甲午戰争爆發前,中國擁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艦隊,共計大小軍艦七十八艘(不包括其它武裝運輸船)、魚雷艇二十四隻,總排水量八萬餘噸,約有炮六百餘門、魚雷發射管近七十具。
除北洋艦隊外,其餘三支艦隊船數雖不算少,但大多為陳舊小艦。
戰争爆發後,參戰海軍隻有北洋艦隊和參加北洋一操一練的廣東艦隊的“廣甲”、“廣乙”、“廣丙”三艦。
(三)整頓陸軍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中國陸軍一直處于新舊并存的局面,既有防軍、練軍和勇營,又有早已形同虛設的八旗、綠營,兵制相當混亂。
中法戰争以後,清廷力圖通過裁額并饷等辦法改革綠營,并加強防、練各軍的整頓。
由于偏重海防,陸軍的改革和整頓收效不大。
直至甲午戰争前夕,能出征的部隊主要是防軍、練軍,其中防軍保持的編制又比練軍較為接近戰時水平。
按照當時編制,步兵每營定額為五百人,騎兵每營二百六十三人,由于軍饷不足和各級官吏吃空額,實際上步兵平均每營隻有三百五十人左右,騎兵每營約二百五十人。
全國防、練各軍(不含八旗、綠營)步兵八百六十二營、騎兵一百九十二營,按上述人數推算,共約三十五萬餘人,加上戰争爆發後臨時招募的數十萬新兵,總共有近百萬軍隊。
但是,這些軍隊分散于全國各地,由于交通不便和各分畛域等原因,戰時很難集中。
甲午戰争爆發後,實際參戰的主要是直隸、山東和東三省的軍隊,後期從其它各省調來的軍隊,特别是劉坤一統率的湘軍,隻是趕上尾聲,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四)改善裝備 中法戰争以前,中國隻能生産幾種彈藥和水旱雷,以及來福前膛槍、馬梯尼後膛槍和林明敦後膛槍等,而且為數不多。
中法戰争以後,軍工生産能力有所提高,為改善清軍裝備創造了一定條件。
但由于自造數量甚為有限,不得不繼續以高價從國外進口武器裝備。
各地将軍、督撫各自與外商訂購,以緻式樣參差,彈碼互異,彼此不能通用,給作戰和後勤供一應帶來不少困難。
甲午戰争中,參戰清軍主要使用前膛來福槍和後膛一毛一瑟、黎意、馬梯尼、哈齊開斯、林明敦等槍。
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土槍、擡槍和刀矛等舊式武器。
在備戰過程中,清朝政一府除仿造和購買近代槍炮等武器以改善裝備外,還興辦了一些為軍事服務的其它企事業,如鐵路和電報等等。
“初,法越事起,以運輸不便,軍事幾敗。
事平,執政者始知鐵路關系軍事至要。
”①于是,把鐵路視為“海防要工”,并歸入海軍衙門管轄。
至甲午戰争爆發時,已修通天津至山海關的鐵路,并向關外延伸六十四公裡,加上台北至基隆與台北至新竹的鐵路,總長約四百公裡。
盡避為數甚少,但對于增強沿海軍事運輸能力,改善海陸聯防态勢,确曾起過不小的作用。
出于同樣動機,李鴻章極力倡辦電報事業。
1880年,于天津設立電報總局。
次年,即建成津滬陸線,使南北洋訊息相通,調兵饋饷,大為便捷。
至甲午戰争前,除沿海各要地之間以外,内地各主要城市之間也陸續建立了電報聯系。
戰争爆發後,李鴻章還提出:“各軍相隔較遠,應設行營電線,以通聲息;沿海各要口,憑高了遠,應設德律風(電話)電線,以報敵情。
”② 戰區内的電信設施,大緻如下:由奉天(今沈一陽一市),西與山海關、天津、北京連接,東經鳳凰城與朝鮮義州相連,南經營口、複州、金州達于大連、旅順;在山東,從成山角西經威海衛、煙台至萊州,通過濟南、濟甯分别與天津、上海相連;在朝鮮境内,以漢城為中心,北經平壤、義州與中國相連,東北經加平、春川、狼川直達元山,西通仁川,南達釜山,再通過海線與日本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