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戰前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俄國南下,不反對日本的侵朝行徑,甚至向日本官員示意,“如果日本不把矛頭指向台灣而去侵略朝鮮,将得到英國的援助”②。
德國當時正在觊觎中國和朝鮮,也希望日本發動戰争,以便趁火打劫。
美國則想“利用日本在遠東與英法抗争”③,采勸對日友善”的政策。
日本正是在這種有利于它的國際形勢下,加快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步伐。
中國和朝鮮是唇齒相依的鄰邦,兩國人民有着悠久的傳統友誼。
清朝統治者同朝鮮統治者之間存在着一種特殊的曆史關系。
這種關系,成為朝鮮政一府向清朝政一府求援和清政一府給予外交以至軍事援助的根據,有利于中國和朝鮮在反對日本侵略的鬥争中加強聯系與合作。
但是,當時光緒帝載淳尚未成一人,由西太後慈禧垂簾聽政。
西太後是一個頑固的守舊派,她揮霍無度,置國家命運于不顧。
而掌握清朝軍事和外交大權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是慈禧的一寵一臣,在日本侵朝問題上,采取所謂“息事甯人之計”①。
1876年日本脅迫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時,李鴻章不但不向日本提出抗議,反而密勸朝鮮政一府與西歐各國通商,企圖以此牽制日本和俄國。
他在給朝鮮原任太師李裕元的信中說:“為今之計,似宜用以毒攻毒、以敵制敵之策,乘機次第亦與泰西各國立約,借以牽制日本。
……至俄國所據之庫頁島、綏芬河、圖們江一帶,皆與貴國接壤,形勢相一逼一。
若貴國先與英德法美交通,不但牽制日本,并可杜俄人之窺伺,而俄亦必随即講和通好矣。
”②李鴻章的這種所謂“以敵制敵”的政策,不但沒有牽制日本的步步進一逼一,反而使美、英、德等西方列強趁機侵入朝鮮。
1882年7月23日,漢城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脅迫朝鮮簽訂《仁川條約》,取得了在漢城駐軍的特權。
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于中法戰争之機,在朝鮮制造“甲申政變”,又脅迫朝鮮簽訂《漢城條約》,并于第二年迫使清政一府與之簽訂中日《天津會議專條》。
這個條約肯定了日本有向朝鮮派兵的特權,為中日甲午戰争時日本出兵朝鮮提一供了借口。
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日本統治集一團一中一部分人鑒于清朝政一府在中法戰争中的怯懦表現,主張“速取朝鮮,與中國一戰”;一部分人則認為日本實力尚弱,有待加強,同時,深恐戰争一起,俄國趁機南進,奪占朝鮮,坐收漁利,因而主張繼續積蓄力量,“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三五年後,“看中國情形再行辦理”。
③明治天皇采納了後一種意見。
九十年代初,日本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國内各種矛盾十分尖銳。
這時,在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眼中,為了擺脫危機,除發動侵略戰争外,似乎再沒有其它可供選擇的餘地。
于是,1892年組閣的伊藤博文,便抓緊進行侵華戰争的臨戰準備了。
德國當時正在觊觎中國和朝鮮,也希望日本發動戰争,以便趁火打劫。
美國則想“利用日本在遠東與英法抗争”③,采勸對日友善”的政策。
日本正是在這種有利于它的國際形勢下,加快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步伐。
中國和朝鮮是唇齒相依的鄰邦,兩國人民有着悠久的傳統友誼。
清朝統治者同朝鮮統治者之間存在着一種特殊的曆史關系。
這種關系,成為朝鮮政一府向清朝政一府求援和清政一府給予外交以至軍事援助的根據,有利于中國和朝鮮在反對日本侵略的鬥争中加強聯系與合作。
但是,當時光緒帝載淳尚未成一人,由西太後慈禧垂簾聽政。
西太後是一個頑固的守舊派,她揮霍無度,置國家命運于不顧。
而掌握清朝軍事和外交大權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是慈禧的一寵一臣,在日本侵朝問題上,采取所謂“息事甯人之計”①。
1876年日本脅迫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時,李鴻章不但不向日本提出抗議,反而密勸朝鮮政一府與西歐各國通商,企圖以此牽制日本和俄國。
他在給朝鮮原任太師李裕元的信中說:“為今之計,似宜用以毒攻毒、以敵制敵之策,乘機次第亦與泰西各國立約,借以牽制日本。
……至俄國所據之庫頁島、綏芬河、圖們江一帶,皆與貴國接壤,形勢相一逼一。
若貴國先與英德法美交通,不但牽制日本,并可杜俄人之窺伺,而俄亦必随即講和通好矣。
”②李鴻章的這種所謂“以敵制敵”的政策,不但沒有牽制日本的步步進一逼一,反而使美、英、德等西方列強趁機侵入朝鮮。
1882年7月23日,漢城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脅迫朝鮮簽訂《仁川條約》,取得了在漢城駐軍的特權。
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于中法戰争之機,在朝鮮制造“甲申政變”,又脅迫朝鮮簽訂《漢城條約》,并于第二年迫使清政一府與之簽訂中日《天津會議專條》。
這個條約肯定了日本有向朝鮮派兵的特權,為中日甲午戰争時日本出兵朝鮮提一供了借口。
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日本統治集一團一中一部分人鑒于清朝政一府在中法戰争中的怯懦表現,主張“速取朝鮮,與中國一戰”;一部分人則認為日本實力尚弱,有待加強,同時,深恐戰争一起,俄國趁機南進,奪占朝鮮,坐收漁利,因而主張繼續積蓄力量,“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三五年後,“看中國情形再行辦理”。
③明治天皇采納了後一種意見。
九十年代初,日本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國内各種矛盾十分尖銳。
這時,在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眼中,為了擺脫危機,除發動侵略戰争外,似乎再沒有其它可供選擇的餘地。
于是,1892年組閣的伊藤博文,便抓緊進行侵華戰争的臨戰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