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戰前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日本原是一個如同中國一樣的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自1854年美國用武力強迫它打開門戶之後,德川幕府(1603—1867年)相繼同美、英、荷、俄、法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促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連綿不斷,反對幕府統治和外國侵略,要求實行資本主義改革的“尊王倒幕”、“尊王攘夷”運動迅速展開。
1868年1月,日本倒幕派發動政變,迫使将軍德川慶喜把政權交給十五歲的睦仁天皇。
同年,睦仁改元“明治”,稱明治天皇。
接着,明治政一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
日本近代史上發生的這次自上而下的資産階級改革運動,史稱“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取得了和中國的洋務運動截然不同的效果,使日本較快地擺脫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機,由封建社會迅速地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建成了當時亞洲唯一獨立自主的資産階級國家。
然而,明治維新又是一次很不徹底的資産階級改革運動,這主要表現在國家制度和社會生活中保留大量封建因素,特别是天皇制及其軍國主義。
明治政權實際上是地主與資産階級的聯合專一政,具有特殊的反動一性一和侵略一性一。
它對内殘酷壓迫勞動人民,對外瘋狂擴張掠奪,使日本很快走上了“帶軍事封建一性一的帝國主義”①道路。
早在明治政權成立之初,日本統治集一團一就确定了以侵略擴張為其最高國策,并炮制了一個把矛頭首先指向中國和朝鮮的“大一陸政策”②。
明治天皇在即位當年發表的《天皇禦筆信》中,聲稱日本要“開拓萬裡波濤”,使“國威布于四方”③,就是要以武力征服世界這一狂妄野心的明顯暴露。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日本統治集一團一為轉移國内人民的視線,立即開始實踐其“大一陸政策”。
1872年,日本政一府擅自宣布琉球為其“内藩”。
1874年,又以琉球船遇風飄至台灣,被台灣居民劫殺數十人為由,悍然出兵侵襲中國領土台灣。
這次入侵,雖然因遭到台灣軍民的英勇抗擊而未能達到霸占台灣的目的,但腐敗的清王朝卻向日本賠款五十萬兩,從而助長了它以後的侵略野心。
随後,日本便把侵略的魔爪伸進了朝鮮。
早在明治初年,日本統治集一團一中就有人積極主張西征朝鮮,掀起“征韓論”。
七十年代中期以後,“征韓論”更是甚嚣塵上。
朝鮮毗連中國的東北地區,是日本通向中國的橋梁,也是日本海入口處的鎖鑰陣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因此,日本侵略者把朝鮮視為“保全皇國之基幢,“進取萬國之根本”①,亟欲占領它。
這樣做,雖然同俄國在遠東的侵略政策發生尖銳的矛盾,但當時俄國在遠東的勢力有限,西伯利亞鐵路尚未興建,沒有力量阻止日本向朝鮮擴張。
英國雖不願意日本妨害它在中國的侵略特權,但為了鉗制
1868年1月,日本倒幕派發動政變,迫使将軍德川慶喜把政權交給十五歲的睦仁天皇。
同年,睦仁改元“明治”,稱明治天皇。
接着,明治政一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
日本近代史上發生的這次自上而下的資産階級改革運動,史稱“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取得了和中國的洋務運動截然不同的效果,使日本較快地擺脫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機,由封建社會迅速地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建成了當時亞洲唯一獨立自主的資産階級國家。
然而,明治維新又是一次很不徹底的資産階級改革運動,這主要表現在國家制度和社會生活中保留大量封建因素,特别是天皇制及其軍國主義。
明治政權實際上是地主與資産階級的聯合專一政,具有特殊的反動一性一和侵略一性一。
它對内殘酷壓迫勞動人民,對外瘋狂擴張掠奪,使日本很快走上了“帶軍事封建一性一的帝國主義”①道路。
早在明治政權成立之初,日本統治集一團一就确定了以侵略擴張為其最高國策,并炮制了一個把矛頭首先指向中國和朝鮮的“大一陸政策”②。
明治天皇在即位當年發表的《天皇禦筆信》中,聲稱日本要“開拓萬裡波濤”,使“國威布于四方”③,就是要以武力征服世界這一狂妄野心的明顯暴露。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日本統治集一團一為轉移國内人民的視線,立即開始實踐其“大一陸政策”。
1872年,日本政一府擅自宣布琉球為其“内藩”。
1874年,又以琉球船遇風飄至台灣,被台灣居民劫殺數十人為由,悍然出兵侵襲中國領土台灣。
這次入侵,雖然因遭到台灣軍民的英勇抗擊而未能達到霸占台灣的目的,但腐敗的清王朝卻向日本賠款五十萬兩,從而助長了它以後的侵略野心。
随後,日本便把侵略的魔爪伸進了朝鮮。
早在明治初年,日本統治集一團一中就有人積極主張西征朝鮮,掀起“征韓論”。
七十年代中期以後,“征韓論”更是甚嚣塵上。
朝鮮毗連中國的東北地區,是日本通向中國的橋梁,也是日本海入口處的鎖鑰陣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因此,日本侵略者把朝鮮視為“保全皇國之基幢,“進取萬國之根本”①,亟欲占領它。
這樣做,雖然同俄國在遠東的侵略政策發生尖銳的矛盾,但當時俄國在遠東的勢力有限,西伯利亞鐵路尚未興建,沒有力量阻止日本向朝鮮擴張。
英國雖不願意日本妨害它在中國的侵略特權,但為了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