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戰争的結局與經驗教訓
關燈
小
中
大
了避敵之長,補己之短。
如鎮南關、諒山大捷過程中,依靠邊疆各族人民群衆的積極參戰和支援,選擇有利的地形條件,構築較堅固的防禦陣地,集中優勢兵力,進行有把握的決戰等。
又如基壟淡水抗登陸作戰中,預設埋伏,引一誘敵人上岸,待其脫離艦炮火力支援後,與之短兵相接,近戰殲敵。
再如鎮海海岸防禦作戰中,事先堵塞航道,封鎖港口,合理部署兵力,利用事先構築的防禦工事,水陸結合,連續打退了孤拔艦隊的進攻和偷襲。
又如滇軍和黑旗軍普遍構築地營,大大減弱了敵人的武器優勢,在左育阻援、臨洮敗敵等戰鬥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實踐證明,戰争是各種因素的全面較量,人的勇敢,加上武器的一精一良和戰略戰術的正确,才能取得作戰的勝利。
(四)貌似強大的侵略者,不是不可戰勝的 中法戰争的經過表明,侵略者在軍事上的一時強大是不足畏的。
法軍并不象當時清朝政一府中的主和派所形容的那樣厲害可怕。
黑旗軍以簡陋的武器裝備多次痛殲法寇,馮子材指揮的鎮南關、諒山大捷等,都以無可争辯的事實證明了這點。
縱觀戰争全局,法國侵略者的有利因素并不多,不利因素卻不少,特别是它發動的戰争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戰争,政治上是不得人心的,加之它的戰線很長,兵力不足,遠隔重洋,補給困難等,使它并不具備必勝的條件。
它的戰略決策主要是建立在清軍不敢打、不能打的基礎上的,是一種以軍事冒險配合政治訛詐的政策。
在作戰指導上,法又犯有逐次增兵和分散兵力的錯誤。
如果清軍在海上集中艦隊,陸上集中兵力,采取積極堅決抗擊的方針,實行集中統一的指揮,那麼,法軍無論在陸地、海上,都将遭到更大的失敗。
至于它将大量艦隻駛入閩江口,長期與中國艦船首尾相連地同泊一處,完全是一種極端冒險的軍事賭注。
如果清廷稍有膽識,敢于趁漲潮的有利時機先發制敵,則全軍覆沒的很可能不是福建海軍,而是孤拔艦隊。
法軍對基隆的占領及其在台北與清軍的長期相持,也是它在軍事戰略上的一大錯誤。
對此,巴德諾和孤拔均曾深為憂慮,他們“怕這個占領,對于(中國)中央政一府不能發生任何效力,甚而使它安了心,因為它知道所有孤拔提督能支配的援軍,從此停滞在台灣,不能活動了”①。
沙俄外長則嘲笑法軍攻台不過是“蜂螫象背”而已。
法軍在北圻戰場上的一時得勢,主要是利用了清軍前敵将領的無能,一旦清軍加強了前線指揮,貌似強大的法國侵略軍便難免連戰皆敗,狼狽潰逃。
(五)清王朝的妥協求和政策,導緻了中國的“不敗而敗”和兩次鴉片戰争一樣,清統治者在對待中法戰争的态度上,也總是和人民的意志背道而馳。
盡避他們從自身的統治利益出發,有時不得不下令對侵略者進行某些抵抗,但始終沒有堅定的抗戰決心;即使在不得已而決心一戰時,依然寄希望于外交談判解決問題。
這正好适應了法國侵略者外交訛詐與軍事冒險相結合的戰略需要,也給了其它資本主義列強和政治投機分子如赫德之流以“調停”為名從中漁利的機會。
更為嚴重的是,清廷的妥協求和政策,大大束縛了前線軍民的手腳,招緻了戰争過程中的多次失利,并造成在作戰勝利的情況下反而卑屈求和的可恥結局。
本來,當時法國侵略者在普法戰争中新敗于德,元氣稍有恢複便大舉向非洲和遠東同時擴張,力量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直接進攻中國本土,不但力不從心,而且不可避免地和英、德、美等資本主義列強的在華利益相沖突,在某些方面受到它們的制約(如戰區限于長江以南,且不得進攻上海、廣州等等)。
法國統治集一團一内部對發動這場侵略戰争是有很大分歧的。
它之所以終于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争,并逐步升級,正是利用了清王朝一再妥協求和的軟弱立常 當時,中國雖在海軍方面居于劣勢,難與法軍在海上争雄,但陸軍卻占有兵力優勢,而且桂軍、滇軍、黑旗軍等基本上都是本地人,能适應當地自然環境,熟悉地形,又有人民群衆的支援,隻要作戰方針正确,選将用兵得當,徹底打敗投機冒險、兵力有限的法國侵略軍,是完全可能的。
無奈清政一府在政治上妥協求和,在軍事上也就無所作為。
因此,前線軍民的抗戰勝利,不僅未能根本改變中國反抗外國侵略的戰略形勢,反而成了最高統治者屈辱求和的資本,最後造成“不敗而敗”。
這種曆史的悲劇,一方面加深了中國人民的災難,另方面也進一步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加速了它自己的滅亡進程。
如鎮南關、諒山大捷過程中,依靠邊疆各族人民群衆的積極參戰和支援,選擇有利的地形條件,構築較堅固的防禦陣地,集中優勢兵力,進行有把握的決戰等。
又如基壟淡水抗登陸作戰中,預設埋伏,引一誘敵人上岸,待其脫離艦炮火力支援後,與之短兵相接,近戰殲敵。
再如鎮海海岸防禦作戰中,事先堵塞航道,封鎖港口,合理部署兵力,利用事先構築的防禦工事,水陸結合,連續打退了孤拔艦隊的進攻和偷襲。
又如滇軍和黑旗軍普遍構築地營,大大減弱了敵人的武器優勢,在左育阻援、臨洮敗敵等戰鬥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實踐證明,戰争是各種因素的全面較量,人的勇敢,加上武器的一精一良和戰略戰術的正确,才能取得作戰的勝利。
(四)貌似強大的侵略者,不是不可戰勝的 中法戰争的經過表明,侵略者在軍事上的一時強大是不足畏的。
法軍并不象當時清朝政一府中的主和派所形容的那樣厲害可怕。
黑旗軍以簡陋的武器裝備多次痛殲法寇,馮子材指揮的鎮南關、諒山大捷等,都以無可争辯的事實證明了這點。
縱觀戰争全局,法國侵略者的有利因素并不多,不利因素卻不少,特别是它發動的戰争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戰争,政治上是不得人心的,加之它的戰線很長,兵力不足,遠隔重洋,補給困難等,使它并不具備必勝的條件。
它的戰略決策主要是建立在清軍不敢打、不能打的基礎上的,是一種以軍事冒險配合政治訛詐的政策。
在作戰指導上,法又犯有逐次增兵和分散兵力的錯誤。
如果清軍在海上集中艦隊,陸上集中兵力,采取積極堅決抗擊的方針,實行集中統一的指揮,那麼,法軍無論在陸地、海上,都将遭到更大的失敗。
至于它将大量艦隻駛入閩江口,長期與中國艦船首尾相連地同泊一處,完全是一種極端冒險的軍事賭注。
如果清廷稍有膽識,敢于趁漲潮的有利時機先發制敵,則全軍覆沒的很可能不是福建海軍,而是孤拔艦隊。
法軍對基隆的占領及其在台北與清軍的長期相持,也是它在軍事戰略上的一大錯誤。
對此,巴德諾和孤拔均曾深為憂慮,他們“怕這個占領,對于(中國)中央政一府不能發生任何效力,甚而使它安了心,因為它知道所有孤拔提督能支配的援軍,從此停滞在台灣,不能活動了”①。
沙俄外長則嘲笑法軍攻台不過是“蜂螫象背”而已。
法軍在北圻戰場上的一時得勢,主要是利用了清軍前敵将領的無能,一旦清軍加強了前線指揮,貌似強大的法國侵略軍便難免連戰皆敗,狼狽潰逃。
(五)清王朝的妥協求和政策,導緻了中國的“不敗而敗”和兩次鴉片戰争一樣,清統治者在對待中法戰争的态度上,也總是和人民的意志背道而馳。
盡避他們從自身的統治利益出發,有時不得不下令對侵略者進行某些抵抗,但始終沒有堅定的抗戰決心;即使在不得已而決心一戰時,依然寄希望于外交談判解決問題。
這正好适應了法國侵略者外交訛詐與軍事冒險相結合的戰略需要,也給了其它資本主義列強和政治投機分子如赫德之流以“調停”為名從中漁利的機會。
更為嚴重的是,清廷的妥協求和政策,大大束縛了前線軍民的手腳,招緻了戰争過程中的多次失利,并造成在作戰勝利的情況下反而卑屈求和的可恥結局。
本來,當時法國侵略者在普法戰争中新敗于德,元氣稍有恢複便大舉向非洲和遠東同時擴張,力量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直接進攻中國本土,不但力不從心,而且不可避免地和英、德、美等資本主義列強的在華利益相沖突,在某些方面受到它們的制約(如戰區限于長江以南,且不得進攻上海、廣州等等)。
法國統治集一團一内部對發動這場侵略戰争是有很大分歧的。
它之所以終于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争,并逐步升級,正是利用了清王朝一再妥協求和的軟弱立常 當時,中國雖在海軍方面居于劣勢,難與法軍在海上争雄,但陸軍卻占有兵力優勢,而且桂軍、滇軍、黑旗軍等基本上都是本地人,能适應當地自然環境,熟悉地形,又有人民群衆的支援,隻要作戰方針正确,選将用兵得當,徹底打敗投機冒險、兵力有限的法國侵略軍,是完全可能的。
無奈清政一府在政治上妥協求和,在軍事上也就無所作為。
因此,前線軍民的抗戰勝利,不僅未能根本改變中國反抗外國侵略的戰略形勢,反而成了最高統治者屈辱求和的資本,最後造成“不敗而敗”。
這種曆史的悲劇,一方面加深了中國人民的災難,另方面也進一步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加速了它自己的滅亡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