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
關燈
小
中
大
機動,并一度切斷敵人運送軍一火、糧食的交通線,有力地配合了東嶺的戰鬥。
入夜,清軍進一步調整部署,由蘇元春部協助馮軍守長牆,王孝祺部守西嶺,陳嘉部守東嶺,蔣宗漢、方友升部扼守大青山頂峰。
馮子材還派人持大令飛調駐扣波的五營馮軍前來抄襲法軍左翼。
附近群衆連夜挑水送飯,趕運彈藥。
将士們磨刀擦槍,修補工事,嚴陣以待。
經過一番整頓,前線軍民更加同仇敵忾,決心與侵略者血戰到底。
3月24日晨,尼格裡指揮法軍分三路再次發起沖擊。
在僥幸取勝的心理支配下,尼格裡首先派其副手陸軍中校一愛一爾明加率兵一部,利用大霧偷偷向大青山頂前進,企圖突然奪取大堡,控制東嶺制高點;但由于地形險峻,道路難行,法軍偷襲未逞,不得已沿原路退回。
上午11時許,尼格裡見山頂久無動靜,以為偷襲部隊已不戰而占領了山頂大堡,便命令以猛烈炮火轟擊清軍正面防禦工事,企圖掩護沿谷地前進的法軍接近長牆,配合東嶺法軍一舉突破關前隘陣地。
馮子材立即傳令各部統領:“有退者,無論何将遇何軍,皆誅之!”①并于各路設卡,堵截逃兵。
當敵人接近長牆時,馮子材持矛大呼,率領兩個兒子躍出長牆,沖入敵陣,展開白刃格鬥。
全軍将士見主帥身先士卒,一齊大開栅門,向敵人沖去。
當地人民群衆和部分散兵遊勇也主動前來助戰,“伺便随處狙擊”②。
中午,從扣波趕來增援的五營馮軍在遊擊楊瑞山、都司麥鳳标等率領下,由摩沙村(龍門關西口)沖進龍門關,突然出現在法軍側後,給進攻之敵以意想不到的打擊。
經過一場激烈的殊死戰鬥,中路法軍狼狽退回谷地。
在關前隘長牆激戰的同時,陳嘉、蔣宗漢相繼率部反複争奪被法軍占領的東嶺三座堡壘。
直到傍晚,王德榜部在擊潰敵之增援部隊及消滅其運輸隊後,從關外夾擊法軍右側後,配合東嶺守軍奪回了全部敵占堡壘。
這時,王孝祺部也已擊退沿西嶺進攻之敵,并由西嶺包抄敵後。
法軍三面被圍,傷亡甚衆,後援不及,彈藥将盡,開始全線潰散。
于是,尼格裡不得不下令撤退,法軍丢下數百具一屍一體,狼狽逃回文淵。
馮子材指揮東線清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共斃傷敵軍一精一銳近千人,繳獲大批槍炮、幹糧,大大鼓舞了中越兩國軍民的鬥志,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氣焰。
這是中法戰争中關系全局的一戰。
它不僅使北圻東線反攻轉敗為勝,而且使整個戰局發生了根本一性一的變化。
“法人自謂入中國以來,從未受此大創。
”①3月27日晚,法軍慘敗的消息傳到巴黎,立刻在法國統治階級中引起巨大的震動和恐慌。
他們害怕因此而動搖法國在遠東初步建立起來的殖民統治,因而群起抨擊茹費理的遠東政策。
法國人民也紛起反對茹費理政一府的殖民戰争。
3月29日,法軍在諒山慘敗的消息接踵傳至巴黎,茹費理内閣随即于3月31日在一片責罵聲中垮台了。
東線法軍經鎮南關慘敗之後,人數不滿二千,在文淵稍事休整,主力即倉卒撤至諒山,和已經到達那裡的援兵會合,總數增加到四千五百人左右。
馮子材為了不給潰敗之敵以喘一息機會,于3月26日親率所部及王孝祺部出關進攻文淵,并通知王德榜部由小路抄襲敵之右翼。
文淵守敵傾巢出戰,清軍“分路四面環攻,槍炮雨密”②。
戰不多時,守敵頭目中彈落馬,餘衆潰逃,清軍立将文淵收複。
這時,越南義軍已在諒山通往那一陽一、屯梅等交通線上加緊襲擾,給法軍後方以很大威脅。
尼格裡企圖堅守諒山,等待更多援兵到達後再次進犯鎮南關,做了如下部署:主力扼守驅驢北面的一個高地,以确保驅驢,屏一蔽諒山;一部兵力配置于淇江(今奇窮河)南岸,分守通向谷松、屯梅的交通要道;将老弱殘兵編成“城堡班”,駐守諒山城垣碉堡。
馮子材鑒于諒山為越南北部軍事要地,“若不急先攻取,實難成破竹之勢”。
并且認為,法軍連戰皆敗,心膽已寒,“與其明攻多損士卒,不如暗取包易見功”。
因此,與蘇元春等密商,“以正兵明攻驅驢,出奇兵暗取諒山”。
①3月27日,馮子材派楊瑞山率所部繞道而進,乘夜渡過淇江,于次日黃昏潛至諒山,散伏城外各處。
3月28日,馮子材、蘇元春、王德榜、王孝祺各部次第向前挺一進,分三路一逼一攻驅驢:馮子材、蘇元春率主力進攻正面;王孝祺部和馮軍一部進攻西面;王德榜部進攻東面。
法軍依托驅驢北面高地的堅固工事,負隅頑抗,阻止了清軍的進攻。
尼格裡鑒于其左翼和正面陣地工事堅固,而東面地形較難防守,決定由一愛一爾明加率軍一部,向東面的王德榜部發起反擊。
下午2時許,馮、蘇兩部趁敵人調動兵力、正面防禦力量有所減弱之機,再次發起猛烈攻擊。
激戰中,尼格裡胸部中彈重傷,接替指揮的一愛一爾明加随即下令向淇江南岸撤退。
諒山守敵在慌亂中砍斷浮橋,緻使部分法軍在潰逃中落水溺死。
之後,法軍退入諒山城,并立即部署分兩路向南撤退。
3月29日拂曉,清軍主力徒涉淇江,向諒山挺一進。
在此之前,埋伏于城外的楊瑞山部乘法軍熟睡之機,突然發起攻擊。
城中法軍倉皇應戰,一片混亂。
楊瑞山等“督率各營員弁、勇丁,蟻附而上,劈開城門,兵刃交下”②。
法軍死傷累累,殘部向南逃竄。
清軍追擊二十餘裡,并邊進邊搜山,從山谷中俘獲不少敵人。
清軍在克複諒山的過程中,共斃傷法軍近千人,并繳獲大量軍械物資,僅楊瑞山部就奪獲大小火炮三十餘門。
諒山既克,清軍乘勝分東西兩路向南追擊。
3月31日,東路陳嘉部及王德榜部攻克谷松,西路馮軍一部克複屯梅,進一逼一郎甲。
法軍猶如驚弓之鳥,一口氣逃到郎甲、船頭一帶。
在這大好形勢鼓舞下,越南義軍的活動更加頻繁。
北甯總督黃廷經集合各路義民二萬餘人,“建馮軍旗号,自願挑漿飯,作向導,随軍助剿,或分道進攻”①。
河内、海一陽一、太原、西貢等地人民也紛紛醞釀起義,盼望清軍早日揮戈南下,趕走法國侵略者。
馮子材決定于4月中旬親率東線全軍進攻北甯、河内;唐景崧部也準備出牧馬,攻太原;廣東方面,準備派兵出欽州,沿北圻東海岸進攻廣安;會辦雲南軍務鮑超所部三十餘營生力軍正向龍州前進,随時準備入越;西線滇軍也已克複廣威等地,正向興化發展進攻。
但就在這時,清廷下達了妥脅求和的停戰撤兵令,徹底破壞了前線軍民乘勝進軍的作戰計劃。
入夜,清軍進一步調整部署,由蘇元春部協助馮軍守長牆,王孝祺部守西嶺,陳嘉部守東嶺,蔣宗漢、方友升部扼守大青山頂峰。
馮子材還派人持大令飛調駐扣波的五營馮軍前來抄襲法軍左翼。
附近群衆連夜挑水送飯,趕運彈藥。
将士們磨刀擦槍,修補工事,嚴陣以待。
經過一番整頓,前線軍民更加同仇敵忾,決心與侵略者血戰到底。
3月24日晨,尼格裡指揮法軍分三路再次發起沖擊。
在僥幸取勝的心理支配下,尼格裡首先派其副手陸軍中校一愛一爾明加率兵一部,利用大霧偷偷向大青山頂前進,企圖突然奪取大堡,控制東嶺制高點;但由于地形險峻,道路難行,法軍偷襲未逞,不得已沿原路退回。
上午11時許,尼格裡見山頂久無動靜,以為偷襲部隊已不戰而占領了山頂大堡,便命令以猛烈炮火轟擊清軍正面防禦工事,企圖掩護沿谷地前進的法軍接近長牆,配合東嶺法軍一舉突破關前隘陣地。
馮子材立即傳令各部統領:“有退者,無論何将遇何軍,皆誅之!”①并于各路設卡,堵截逃兵。
當敵人接近長牆時,馮子材持矛大呼,率領兩個兒子躍出長牆,沖入敵陣,展開白刃格鬥。
全軍将士見主帥身先士卒,一齊大開栅門,向敵人沖去。
當地人民群衆和部分散兵遊勇也主動前來助戰,“伺便随處狙擊”②。
中午,從扣波趕來增援的五營馮軍在遊擊楊瑞山、都司麥鳳标等率領下,由摩沙村(龍門關西口)沖進龍門關,突然出現在法軍側後,給進攻之敵以意想不到的打擊。
經過一場激烈的殊死戰鬥,中路法軍狼狽退回谷地。
在關前隘長牆激戰的同時,陳嘉、蔣宗漢相繼率部反複争奪被法軍占領的東嶺三座堡壘。
直到傍晚,王德榜部在擊潰敵之增援部隊及消滅其運輸隊後,從關外夾擊法軍右側後,配合東嶺守軍奪回了全部敵占堡壘。
這時,王孝祺部也已擊退沿西嶺進攻之敵,并由西嶺包抄敵後。
法軍三面被圍,傷亡甚衆,後援不及,彈藥将盡,開始全線潰散。
于是,尼格裡不得不下令撤退,法軍丢下數百具一屍一體,狼狽逃回文淵。
馮子材指揮東線清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共斃傷敵軍一精一銳近千人,繳獲大批槍炮、幹糧,大大鼓舞了中越兩國軍民的鬥志,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氣焰。
這是中法戰争中關系全局的一戰。
它不僅使北圻東線反攻轉敗為勝,而且使整個戰局發生了根本一性一的變化。
“法人自謂入中國以來,從未受此大創。
”①3月27日晚,法軍慘敗的消息傳到巴黎,立刻在法國統治階級中引起巨大的震動和恐慌。
他們害怕因此而動搖法國在遠東初步建立起來的殖民統治,因而群起抨擊茹費理的遠東政策。
法國人民也紛起反對茹費理政一府的殖民戰争。
3月29日,法軍在諒山慘敗的消息接踵傳至巴黎,茹費理内閣随即于3月31日在一片責罵聲中垮台了。
東線法軍經鎮南關慘敗之後,人數不滿二千,在文淵稍事休整,主力即倉卒撤至諒山,和已經到達那裡的援兵會合,總數增加到四千五百人左右。
馮子材為了不給潰敗之敵以喘一息機會,于3月26日親率所部及王孝祺部出關進攻文淵,并通知王德榜部由小路抄襲敵之右翼。
文淵守敵傾巢出戰,清軍“分路四面環攻,槍炮雨密”②。
戰不多時,守敵頭目中彈落馬,餘衆潰逃,清軍立将文淵收複。
這時,越南義軍已在諒山通往那一陽一、屯梅等交通線上加緊襲擾,給法軍後方以很大威脅。
尼格裡企圖堅守諒山,等待更多援兵到達後再次進犯鎮南關,做了如下部署:主力扼守驅驢北面的一個高地,以确保驅驢,屏一蔽諒山;一部兵力配置于淇江(今奇窮河)南岸,分守通向谷松、屯梅的交通要道;将老弱殘兵編成“城堡班”,駐守諒山城垣碉堡。
馮子材鑒于諒山為越南北部軍事要地,“若不急先攻取,實難成破竹之勢”。
并且認為,法軍連戰皆敗,心膽已寒,“與其明攻多損士卒,不如暗取包易見功”。
因此,與蘇元春等密商,“以正兵明攻驅驢,出奇兵暗取諒山”。
①3月27日,馮子材派楊瑞山率所部繞道而進,乘夜渡過淇江,于次日黃昏潛至諒山,散伏城外各處。
3月28日,馮子材、蘇元春、王德榜、王孝祺各部次第向前挺一進,分三路一逼一攻驅驢:馮子材、蘇元春率主力進攻正面;王孝祺部和馮軍一部進攻西面;王德榜部進攻東面。
法軍依托驅驢北面高地的堅固工事,負隅頑抗,阻止了清軍的進攻。
尼格裡鑒于其左翼和正面陣地工事堅固,而東面地形較難防守,決定由一愛一爾明加率軍一部,向東面的王德榜部發起反擊。
下午2時許,馮、蘇兩部趁敵人調動兵力、正面防禦力量有所減弱之機,再次發起猛烈攻擊。
激戰中,尼格裡胸部中彈重傷,接替指揮的一愛一爾明加随即下令向淇江南岸撤退。
諒山守敵在慌亂中砍斷浮橋,緻使部分法軍在潰逃中落水溺死。
之後,法軍退入諒山城,并立即部署分兩路向南撤退。
3月29日拂曉,清軍主力徒涉淇江,向諒山挺一進。
在此之前,埋伏于城外的楊瑞山部乘法軍熟睡之機,突然發起攻擊。
城中法軍倉皇應戰,一片混亂。
楊瑞山等“督率各營員弁、勇丁,蟻附而上,劈開城門,兵刃交下”②。
法軍死傷累累,殘部向南逃竄。
清軍追擊二十餘裡,并邊進邊搜山,從山谷中俘獲不少敵人。
清軍在克複諒山的過程中,共斃傷法軍近千人,并繳獲大量軍械物資,僅楊瑞山部就奪獲大小火炮三十餘門。
諒山既克,清軍乘勝分東西兩路向南追擊。
3月31日,東路陳嘉部及王德榜部攻克谷松,西路馮軍一部克複屯梅,進一逼一郎甲。
法軍猶如驚弓之鳥,一口氣逃到郎甲、船頭一帶。
在這大好形勢鼓舞下,越南義軍的活動更加頻繁。
北甯總督黃廷經集合各路義民二萬餘人,“建馮軍旗号,自願挑漿飯,作向導,随軍助剿,或分道進攻”①。
河内、海一陽一、太原、西貢等地人民也紛紛醞釀起義,盼望清軍早日揮戈南下,趕走法國侵略者。
馮子材決定于4月中旬親率東線全軍進攻北甯、河内;唐景崧部也準備出牧馬,攻太原;廣東方面,準備派兵出欽州,沿北圻東海岸進攻廣安;會辦雲南軍務鮑超所部三十餘營生力軍正向龍州前進,随時準備入越;西線滇軍也已克複廣威等地,正向興化發展進攻。
但就在這時,清廷下達了妥脅求和的停戰撤兵令,徹底破壞了前線軍民乘勝進軍的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