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

關燈
落魄,紛紛脫掉軍服,乘夜從附近的河溝泅水,偷偷向越池方向逃竄。

    守軍沒有發覺,未予追擊。

     中越軍民在臨洮附近大敗法軍,斃傷敵軍數百人①,繳獲法軍紅白衣褲、軍帽等千餘件。

    這是西線戰場上取得的一次較大勝利。

    這次戰鬥的主要特點,是中越兩國軍民緊密配合,英勇戰鬥。

    另外,守軍充分利用地形,構築了比較适應當時作戰情況的野戰工事——地營,減煞了敵人的火力優勢,彌補了自己火力不強的弱點,也是這次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唐景崧對滇軍構築地營一事,作了相當詳細的記載①,這表明滇軍在這方面有其獨到之處,至少在他看來,如此完善的地營是當時戰争中的新鮮事物。

     “野戰築城工事具有和軍隊同樣悠久的曆史。

    ”“兵力上處于劣勢的軍隊,可借以成功地抵抗優勢敵人,因而野戰工事能對戰局的結果起重大影響。

    ”②随着野戰炮兵的大量使用和火炮射速與彈丸威力的加大,僅憑地面工事遠遠不能适應戰争的需要,從而迫使人們向地下發展,構築既能防護自己、又能攻擊敵人的地下工事。

    地營的出現和發展,正是戰争發展的必然産物。

    在中法戰争中,滇軍和黑旗軍一直重視這一作戰手段,“紮營之處,兵卒均荷鋤鏟刀鋸之類,掘地鋸木”③,修築基本上相當于今日有被覆的野戰掩體的地營,在各次戰鬥中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鎮南關大捷(參見附圖十六) 在潘鼎新不戰而逃、東線法軍直一逼一廣西國門的情況下,龍州等地商民驚徙,遊勇肆掠,難民蔽江而下,廣西全省大震,形勢十分嚴重。

    清廷以廣西關外各軍疊次失利,于2月17日電令馮子材幫辦廣西關外軍務。

    馮子材雖已年近七旬,但“久任廣西提督,三次出關,威惠素著,得桂、越人心”①。

    由于潘鼎新遠離前線,前敵将領公推馮為東線總指揮。

    ②馮子材決心“保關克諒”,并相機收複北圻各城。

    他一面調整部署,令部下趕修工事,一面整頓軍紀,安定民心,迅速穩定和改善了防禦态勢。

     與此同時,清政一府通過總稅務司赫德的私人代表金登幹①在巴黎與法國政一府之間的秘密談判正在加緊進行。

    由于法軍在北圻東線占領諒山之後,接着于3月3日在西線解了宣光之圍,法國政一府急于趁勝迫和,以緩和國内人民對曠日持久的戰争所表現的強烈不滿。

    為了保證它在和議中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法國政一府要求東線法軍繼續發展進攻。

    波裡也随即于3月16日電告尼格裡:現在正與中國進行談判,若能對龍州有所動作,派北非騎兵前去,将大有裨益。

    你看有什麼辦法,可以使中國人相信我們不久就要向龍州進攻。

    ②接着,波裡也向諒山方面增派援軍。

    尼格裡認為威脅龍州是“玩一種危險的把戲”③,但還是積極備戰,待命行動。

     根據當面敵情和廣西中越邊境的地形條件,馮子材經過反複勘察,選定關前隘(今隘口南)附近的有利地形構築防禦陣地。

    關前隘在鎮南關内約八華裡處,東西兩面高山夾峙,中間為寬約二華裡的隘口。

    東面的大青山高八百餘米,向南傾斜與小青山相連,再南為馬鞍山,一直延伸到鎮南關的東面。

    西面的鳳尾山高六百餘米,同樣向南傾斜,直至龍門關(一東西向峽口,有小路可通扣波),然後經一座大石山延伸到鎮南關的西面。

    關前隘南面的谷地寬二華裡多,谷地南端有幾座小石山,往南直至鎮南關都是起伏不平的山丘,統稱橫坡嶺。

    馮子材命令部隊在關前隘附近築起一道土石長牆(長三裡多,高約七尺,寬約四尺),橫跨東西兩嶺之間,牆外挖掘四尺寬的深塹,以利堅守,并在東西嶺上修築堡壘多座,構成一個較完整的山地防禦陣地體系。

     在兵力部署上,馮子材親率所部馮軍擔任關前隘正面防禦,扼守長牆和山險要地;王孝祺部八個營屯于馮軍後面半華裡處,作為正面防禦的第二梯隊;王德榜所部湘軍十個營屯于油隘,保障入關旁路的安全,并相機襲擊敵後;蘇元春及陳嘉所部桂軍十八營屯于幕府(關前隘之後五華裡),作為總預備隊;魏綱所部鄂軍八個營駐平而關,控制由艽封(今七溪)至龍州的水道。

    此外,蔣宗漢部(楊玉科陣亡後,所部由蔣統領)及方友升部共十餘營屯于憑祥,潘鼎新率淮軍五營屯于海村,以鎮後路。

    加上駐龍州、新街等處部隊,東線清軍總兵力約達八十餘營。

     8月9日,尼格裡派北非騎兵和越僞軍各一部,企圖由文淵練扣波進占艽封、牧馬,繞出鎮南關之北,擺出一副威脅龍州、切斷唐景崧部(當時已由宣光撤至占化)和馬盛治部(駐新街)歸路的架勢。

    馮子材根據越南人民提一供的情報,立即派駐龍州的馮軍五個營①前往扣波,蘇元春則率桂軍暨魏綱部前往艽封。

    8月13日,法軍進至艽封,見清軍已先期到達,便掉頭南撤。

    到達扣波的馮軍奮力攔擊,法軍敗回文淵。

    爾後,蘇元春部仍回幕府,魏綱部八營和馮軍五營則分别留守艽封、扣波。

     3月21日,馮子材為打亂敵人的進攻部署,不顧潘鼎新等人的阻撓,決定先發制敵,毅然率王孝祺部出關夜襲法軍前哨據點文淵,一度沖入街心,斃傷不少敵人,并毀炮台兩座後主動撤回,取得了較大勝利。

    由于清軍的主動出擊,尼格裡感到自己已處于被動地位,為争取主動,他不待援軍到齊,決定提前發起進攻。

     3月23日晨,法軍第二旅主力一千餘人趁大霧偷偷進入鎮南關。

    上午10時30分,大霧開始消散,法軍便分兩路進攻:主力沿東嶺前進;另一路沿關前隘谷地前進,企圖在主力奪取大青山頂峰大堡之後,兩路前後夾擊,攻占關前隘清軍陣地。

    此外,法軍一部近千人配置于鎮南關東南高地,作為預備隊,并向油隘方向擔任警戒。

    馮子材立即商請駐于幕府的蘇元春部前來接應,又通知王德榜部從側後截擊敵人。

    馮子材自率所部和王孝祺部奮力迎擊當面之敵。

    法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經過幾小時的拚死争奪,占領了尚未完工的東嶺五座堡壘(分别構築于小青山五個相連的山峰上)中的三座。

    馮子材見形勢逐漸危急,激昂地高呼:“法再入關,有何面目見粵民?何以生為!”②馮、王兩部将士在一愛一國熱情激勵下,誓與長牆共存亡,個個奮不顧身,英勇抗擊,阻止了敵人的前進。

    下午4時許,蘇元春、陳嘉等率部自幕府趕來增援。

    不久,蔣宗漢、方友升部也聞訊趕來。

    各部奮力抵抗,戰鬥甚為激烈,彼此勢均力敵,死傷相當。

    當天,王德榜部自油隘出擊法軍右翼,牽制了敵預備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