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
關燈
小
中
大
線滇軍東下受阻
在正式對法宣戰前後,清廷多次命令西線指揮官岑毓英再度督師出關,與東線桂軍合力規複北圻各城。
但岑遲至1884年9月28日才命令原留駐于文盤、大灘一帶的黑旗軍十個營(約三千七百人)、滇軍張世榮部五個營(約二千五百人)分道前進:黑旗軍黃守忠、吳鳳典兩部由山路繞赴陸安,出館司之後;劉永福、張世榮率部沿紅河直下,期收夾擊之效。
岑毓英企圖先後奪取陛司、宣光,并以集結于雲南邊境的滇軍主力六千餘人沿紅河逐次進占夏和、清波以及臨洮等地,得手後,再與東線清軍會師,并力進攻北甯、河内。
北圻法軍為貫徹其西守東攻的作戰方針,于10月11日撤走館司守軍,以便縮短防線,固守興化、端雄、宣光,保證河内以西地區的安全。
岑毓英鑒于館司之敵自動撤離,便将黑旗軍及滇軍張世榮部集中指向宣光。
宣光城築有石牆,依山傍水,“向稱天險,城内一山聳峙,懸炮可擊外軍,城外植竹五六重,兵難破入”①。
10月中旬,清軍陸續進抵宣光附近,因法軍水陸防守甚嚴,便在離城十裡的琅玡、中門等處紮營。
此時,東線桂軍已失郎甲、船頭,清廷嚴令滇軍速進,以分敵勢。
岑毓英乃于10月20日由保勝移駐文盤,并調原駐紮于雲南邊境的記名提督吳永安、鄒複勝所部四千人和記名總兵覃修綱所部二千餘人進紮館司、夏和、清波一帶,伺機向興化等地進擊,威脅敵軍後路;同時,令宣光清軍逐步進一逼一城下,四面圍困敵人。
法軍為确保宣光,穩定北圻西線防禦态勢,從11月4日至12日,多次派兵增援,但大都被清軍擊退。
11月12日起,清軍于宣光東南十餘華裡的左育地方清河(今泸江)兩岸挖築地營,并将以前截獲的船隻裝石塞河,以期截斷法軍水路交通。
11月18日,法軍端雄、山西地區指揮官多米尼親率步、炮、工兵千餘人,搭乘炮艦五艘、民船十餘隻,趁連日大雨、清河水漲之機,增援宣光,遭到埋伏于左育清河兩岸的清軍夾擊,不能通過。
次日,法軍舍舟登岸,分兩路進犯左育。
清軍依托地營斃傷法軍百餘人,但因工事尚未全部構成,又遭敵人腹背夾擊,被迫撤出陣地。
法軍立即上船,駛抵宣光,加強了城防力量。
岑毓英強調必須先取宣光,滇桂各軍聯為一氣,才能相機進取,因而使黑旗軍和大量滇軍長期頓兵于堅城之下,不能東進,坐視法軍集中兵力專注諒山。
12月,清軍圍城部隊又得到補充。
月初,唐景崧在龍州招募的四個營(二千人)經牧馬進抵宣光城外(後又擴編為六個營);月底,記名總兵丁槐所部十三小營(共三千人)出馬白關,經河一陽一(今河江)進至宣光。
1885年1月中旬,岑毓英由文盤進紮館司,随即派兵三千六百人由記名提督何秀林率領前往宣光方向,進一步加強圍城兵力。
在此期間,宣光清軍重新調整了部署:由黑旗軍和何秀林部擔任阻援,唐景崧、丁槐(兼統張世榮部)兩部分駐城北和城南(均離城一公裡左右),擔任攻城。
1月26日,唐、丁兩部合力奪取宣光城南法軍據點,法軍開東門出援,雙方展開激戰,彼此傷亡很重。
後因何秀林部趕來增援,法軍又撤入城内。
接着,清軍采用“滾草龍”的戰法①,于31日奪取了南門炮台,并殲敵二百餘人。
此後,法軍被迫龜縮城中,由于水路被黑旗軍切斷,供一應日缺,處境極艱,隻好用玻璃瓶、竹筒等封裝求援信,投入清河順流而下,向端雄、河内告急。
2月,清軍連續攻城,多次挖地道用地雷炸開城牆,從缺口突入城内,但因法軍阻擊火力較猛,均未成功。
波裡也為解宣光之圍,親率由諒山撤回的法軍第一旅溯河而上,2月27日于端雄登陸,與不久前派出的先遣部隊會合。
清軍偵知法軍大隊來援,立即由何秀林部撥一千人前往左育,協助黑旗軍阻援。
另以覃修綱部二千人出紮臨洮府附近,待法軍攻左育時,向端雄前進,斷敵後路。
3月2日,法軍分路進攻左育及對岸的同章。
左育黑旗軍依托地營頑強抗擊,并引發地雷,多次打退法軍的沖擊,斃傷大量敵人。
後由于防守同章的黃守忠部黑旗軍被敵擊潰①,法軍占據對河高地,安設炮位,向左育黑旗軍輪番炮擊。
劉永福所部黑旗軍傷亡近千人,不得不撤出左育陣地。
新趕到的何秀林部也不支敗退。
覃修綱部進至端雄,聞法軍已抵宣光,隻得仍回臨洮、清波。
岑毓英見宣光法軍兵力大增,随即命令疲憊不堪的圍城部隊撤至宣光附近山區休整;唐景崧所部六營則經占化撤往牧馬。
西線清軍圍攻宣光的計劃半途而廢,東下河内的意圖随之落空。
據岑毓英奏稱:此次以近萬人攻城,“曆三十五、六晝夜,久雨泥滑,死者一千數百餘人,傷者二千餘人,疲憊不堪,不能不暫為休息。
”②岑毓英明知“頓兵堅城,徒傷一精一銳”③,唐景崧也“明知攻堅,兵家下策也”,可是又強調“事急不得不攻,且城垂拔亦不肯松勁”④。
不難看出,此次行動的失利,實屬作戰指導上的嚴重錯誤所緻。
以滇軍當時的兵力,一面圍宣光,一面沿河東進,威脅河内,使敵不敢增援宣光,是可能辦到的。
此着不行,頓兵堅城,反為敵所牽制,置優勢兵力于無用。
宣光既久攻不下,就應适時把作戰重點改為打援,援兵既挫,宣光不難攻下。
此着又不用,結果喪失主動,為敵所敗。
四、清軍陸路大捷(參見附圖十五) (一)臨洮敗敵 1885年3月,法軍既解宣光之圍,即以第一旅留守宣光,其餘部隊撤回端雄、河内等地。
接着,波裡也企圖向興化以西紅河兩岸滇軍發動進攻,進一步改善法軍在北圻西線的态勢,保障主力繼續在東線發展進攻。
岑毓英獲此情報,即令覃修綱部(此時約為四千人)嚴守夏和、清波、錦溪等紅河兩岸要點,令雲南農民軍竹春、陶美等部千餘人及越南義軍一部,與滇軍李應珍部共同防守臨洮府以東村落,劉永福則率黑旗軍進駐臨洮。
3月23日,法軍非洲兵千餘人及越南教民一批,由興化渡紅河,進攻臨洮東南的山圍社。
在此防守的中越軍民聯合部隊堅守地營,沉着應戰。
待敵接近時,槍炮齊鳴,并引發地雷,打退了進攻之敵。
法軍連續幾次沖擊,守軍均依托工事,發揮近戰火力,頑強奮戰,斃傷不少敵人,守住了陣地。
傍晚,正當法軍進退維谷之時,與劉永福有聯系的越南義軍在村落四周遍插黑旗,用中國話齊聲喊殺。
法軍以為突遭黑旗軍包圍,驚魂
但岑遲至1884年9月28日才命令原留駐于文盤、大灘一帶的黑旗軍十個營(約三千七百人)、滇軍張世榮部五個營(約二千五百人)分道前進:黑旗軍黃守忠、吳鳳典兩部由山路繞赴陸安,出館司之後;劉永福、張世榮率部沿紅河直下,期收夾擊之效。
岑毓英企圖先後奪取陛司、宣光,并以集結于雲南邊境的滇軍主力六千餘人沿紅河逐次進占夏和、清波以及臨洮等地,得手後,再與東線清軍會師,并力進攻北甯、河内。
北圻法軍為貫徹其西守東攻的作戰方針,于10月11日撤走館司守軍,以便縮短防線,固守興化、端雄、宣光,保證河内以西地區的安全。
岑毓英鑒于館司之敵自動撤離,便将黑旗軍及滇軍張世榮部集中指向宣光。
宣光城築有石牆,依山傍水,“向稱天險,城内一山聳峙,懸炮可擊外軍,城外植竹五六重,兵難破入”①。
10月中旬,清軍陸續進抵宣光附近,因法軍水陸防守甚嚴,便在離城十裡的琅玡、中門等處紮營。
此時,東線桂軍已失郎甲、船頭,清廷嚴令滇軍速進,以分敵勢。
岑毓英乃于10月20日由保勝移駐文盤,并調原駐紮于雲南邊境的記名提督吳永安、鄒複勝所部四千人和記名總兵覃修綱所部二千餘人進紮館司、夏和、清波一帶,伺機向興化等地進擊,威脅敵軍後路;同時,令宣光清軍逐步進一逼一城下,四面圍困敵人。
法軍為确保宣光,穩定北圻西線防禦态勢,從11月4日至12日,多次派兵增援,但大都被清軍擊退。
11月12日起,清軍于宣光東南十餘華裡的左育地方清河(今泸江)兩岸挖築地營,并将以前截獲的船隻裝石塞河,以期截斷法軍水路交通。
11月18日,法軍端雄、山西地區指揮官多米尼親率步、炮、工兵千餘人,搭乘炮艦五艘、民船十餘隻,趁連日大雨、清河水漲之機,增援宣光,遭到埋伏于左育清河兩岸的清軍夾擊,不能通過。
次日,法軍舍舟登岸,分兩路進犯左育。
清軍依托地營斃傷法軍百餘人,但因工事尚未全部構成,又遭敵人腹背夾擊,被迫撤出陣地。
法軍立即上船,駛抵宣光,加強了城防力量。
岑毓英強調必須先取宣光,滇桂各軍聯為一氣,才能相機進取,因而使黑旗軍和大量滇軍長期頓兵于堅城之下,不能東進,坐視法軍集中兵力專注諒山。
12月,清軍圍城部隊又得到補充。
月初,唐景崧在龍州招募的四個營(二千人)經牧馬進抵宣光城外(後又擴編為六個營);月底,記名總兵丁槐所部十三小營(共三千人)出馬白關,經河一陽一(今河江)進至宣光。
1885年1月中旬,岑毓英由文盤進紮館司,随即派兵三千六百人由記名提督何秀林率領前往宣光方向,進一步加強圍城兵力。
在此期間,宣光清軍重新調整了部署:由黑旗軍和何秀林部擔任阻援,唐景崧、丁槐(兼統張世榮部)兩部分駐城北和城南(均離城一公裡左右),擔任攻城。
1月26日,唐、丁兩部合力奪取宣光城南法軍據點,法軍開東門出援,雙方展開激戰,彼此傷亡很重。
後因何秀林部趕來增援,法軍又撤入城内。
接着,清軍采用“滾草龍”的戰法①,于31日奪取了南門炮台,并殲敵二百餘人。
此後,法軍被迫龜縮城中,由于水路被黑旗軍切斷,供一應日缺,處境極艱,隻好用玻璃瓶、竹筒等封裝求援信,投入清河順流而下,向端雄、河内告急。
2月,清軍連續攻城,多次挖地道用地雷炸開城牆,從缺口突入城内,但因法軍阻擊火力較猛,均未成功。
波裡也為解宣光之圍,親率由諒山撤回的法軍第一旅溯河而上,2月27日于端雄登陸,與不久前派出的先遣部隊會合。
清軍偵知法軍大隊來援,立即由何秀林部撥一千人前往左育,協助黑旗軍阻援。
另以覃修綱部二千人出紮臨洮府附近,待法軍攻左育時,向端雄前進,斷敵後路。
3月2日,法軍分路進攻左育及對岸的同章。
左育黑旗軍依托地營頑強抗擊,并引發地雷,多次打退法軍的沖擊,斃傷大量敵人。
後由于防守同章的黃守忠部黑旗軍被敵擊潰①,法軍占據對河高地,安設炮位,向左育黑旗軍輪番炮擊。
劉永福所部黑旗軍傷亡近千人,不得不撤出左育陣地。
新趕到的何秀林部也不支敗退。
覃修綱部進至端雄,聞法軍已抵宣光,隻得仍回臨洮、清波。
岑毓英見宣光法軍兵力大增,随即命令疲憊不堪的圍城部隊撤至宣光附近山區休整;唐景崧所部六營則經占化撤往牧馬。
西線清軍圍攻宣光的計劃半途而廢,東下河内的意圖随之落空。
據岑毓英奏稱:此次以近萬人攻城,“曆三十五、六晝夜,久雨泥滑,死者一千數百餘人,傷者二千餘人,疲憊不堪,不能不暫為休息。
”②岑毓英明知“頓兵堅城,徒傷一精一銳”③,唐景崧也“明知攻堅,兵家下策也”,可是又強調“事急不得不攻,且城垂拔亦不肯松勁”④。
不難看出,此次行動的失利,實屬作戰指導上的嚴重錯誤所緻。
以滇軍當時的兵力,一面圍宣光,一面沿河東進,威脅河内,使敵不敢增援宣光,是可能辦到的。
此着不行,頓兵堅城,反為敵所牽制,置優勢兵力于無用。
宣光既久攻不下,就應适時把作戰重點改為打援,援兵既挫,宣光不難攻下。
此着又不用,結果喪失主動,為敵所敗。
四、清軍陸路大捷(參見附圖十五) (一)臨洮敗敵 1885年3月,法軍既解宣光之圍,即以第一旅留守宣光,其餘部隊撤回端雄、河内等地。
接着,波裡也企圖向興化以西紅河兩岸滇軍發動進攻,進一步改善法軍在北圻西線的态勢,保障主力繼續在東線發展進攻。
岑毓英獲此情報,即令覃修綱部(此時約為四千人)嚴守夏和、清波、錦溪等紅河兩岸要點,令雲南農民軍竹春、陶美等部千餘人及越南義軍一部,與滇軍李應珍部共同防守臨洮府以東村落,劉永福則率黑旗軍進駐臨洮。
3月23日,法軍非洲兵千餘人及越南教民一批,由興化渡紅河,進攻臨洮東南的山圍社。
在此防守的中越軍民聯合部隊堅守地營,沉着應戰。
待敵接近時,槍炮齊鳴,并引發地雷,打退了進攻之敵。
法軍連續幾次沖擊,守軍均依托工事,發揮近戰火力,頑強奮戰,斃傷不少敵人,守住了陣地。
傍晚,正當法軍進退維谷之時,與劉永福有聯系的越南義軍在村落四周遍插黑旗,用中國話齊聲喊殺。
法軍以為突遭黑旗軍包圍,驚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