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
關燈
小
中
大
。
為了策應西線的軍事行動,打亂北圻法軍西守東攻的作戰部署,清政一府曾命令東線清軍乘北圻法軍轉入防禦之機,主動出擊,先發制敵。
但是,潘鼎新根據李鴻章“切勿攻堅傷一精一銳”③等指示,僅以小辨模的出擊牽制船頭方向的法軍,作出一點策應西線作戰的姿态。
12月16日,中路清軍二千人在紙作社(船頭東北)伏擊法軍巡邏部隊,斃傷敵軍百餘人,取得了勝利。
年底,東路湘軍進至船頭東面的豐谷,準備配合中路進攻船頭。
1885年1月3、4兩日,豐谷清軍突遭法軍四千餘人猛烈攻擊,“王德榜督軍苦戰,死傷頗多,因少後門槍,且子藥已盡,勢難抵禦”①,被迫丢棄大量物資,撤回車裡。
潘鼎新恐法軍由那一陽一迂回蘇、王兩部之後而攻取諒山,急忙從諒山調淮軍兩營守那一陽一,并要求清廷迅速增援。
在此以前,兩廣總督張之洞也認為法軍專注諒山,“桂軍各道分防,兵力尚薄,必應由東路再增勁兵,以收犄角夾擊之效”②,于是命馮子材率粵軍十營,總兵王孝祺率淮軍、粵軍共八營,分别由欽州、梧州起程,經由廣西赴越。
由于諒山吃緊,馮子材以八營由上思州直接入越,協同王德榜部守東路;自率兩營赴龍州籌辦糧饷軍械和招募新兵。
王孝祺部中途嘩變,潰散近半,至龍州時不及二千人。
1885年1月底,法軍第一、第二旅主力七千餘人,在船頭一帶集結完畢,準備轉守為攻,向廣西邊境大舉進軍。
法軍揚言分兩路前進:一路攻谷松,一路攻車裡。
實則全軍指向谷松,并力進攻中路。
潘鼎新企圖阻止法軍進攻,命中路清軍(包括新配屬的董履高部五營)前出到竹山附近高地設防。
2月4日,法軍集中炮火轟擊竹山清軍營壘,随即展開猛攻。
守軍頑強抵禦,但因倉卒移防,工事不堅,傷亡甚衆,被迫後撤。
次日,法軍再次發起攻擊,守軍不支,退守谷松。
2月6日,法軍在炮火掩護下猛攻谷松,清軍被迫撤至諒山南面三十五裡處的委坡一帶。
中路清軍潰敗,諒山垂危。
“東西兩軍相去遠,聞調赴援,一日之間号令屢改。
”①潘鼎新時而令王德榜、楊玉科等部回援諒山,時而令其仍紮原處,時而令其夜襲法軍後路,最後又令其飛援諒山,但為時已晚,無濟于事了。
就在2月12日,法軍攻占委坡,潘鼎新于當夜逃離諒山入關,蘇元春随之率部退入關内。
2月13日,法軍未經戰鬥,即占領了戰略要地諒山。
至此,法軍在東線達到了預期的作戰目的,波裡也随即于2月17日率領第一旅(約三千人)離開諒山,以便經河内趕赴西線,解救被圍于宣光的法軍。
諒山棄守後,馮子材毅然以守關自任,親率一營從龍州趕到鎮南關,和王孝祺部一起攔截潰散兵丁,并急調協守東路的馮軍八個營回守鎮南關。
可是,潘鼎新竟“告以守關無須該軍,令仍顧東路”②。
2月19日,西路楊玉科部自觀音橋、屯梅繞道撤至文淵(今同登)。
楊玉科以主力防守文淵兩側高地,自率一部駐鎮南關。
2月23日,尼格裡指揮法軍第二旅進攻文淵,守軍浴血奮戰,節節抵抗。
楊玉科親臨前線指揮戰鬥,阻止了敵人的前進。
但由于清軍發射的炮彈多未爆炸,未能予敵以大量殺傷。
午後,楊玉科中炮犧牲,守軍随即潰散,退入關内。
法軍乘勢侵占鎮南關,前鋒一度侵入我國境内近十公裡的幕府附近。
由于兵力不足,補給困難,加之不時受到當地群衆武裝的襲擾,法軍于2月25日炸毀鎮南關城牆及其附近工事,退回文淵、諒山。
根據波裡也離開諒山前的指令,法軍在鎮南關廢墟上立一木牌,上書“……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
但是,當地軍民在同一地方寫着:“我們将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①以此作為對侵略者的回答。
馮子材聞鎮南關失守,立即疾馳二百餘裡,由東路統兵回援;王德榜也率部趕回,駐于鎮南關東面三十裡的油隘一帶。
潘鼎新則畏敵如虎,在文淵戰鬥之前,即由鎮南關繼續後逃至幕府。
2月23日,正當文淵前線激戰之際,他又經憑祥、海村連夜逃到關内一百餘裡的龍州,由于遭到當地各階層人民的憤怒斥責,“始乘船由水路返海村,日駐岸,夜駐船”②。
事後,他竟謊報自己在文淵戰鬥中“督親兵助戰,槍炮聲震山谷,逆一黨一(法軍)紛紛倒地”③,并詭稱由他指揮各軍“收複”了鎮南關等等,以推卸東線反攻失利的責任。
東線清軍反攻失利,主要原因在于前敵指揮潘鼎新消極怯戰,畏敵如虎,以緻屢誤戰機。
“潘軍不是沒有戰争經驗,又用新式槍械,節節敗退,完全是接受李鴻章失敗主義的影響。
”④潘鼎新在作戰指揮上,明顯地犯了消極被動、分兵把口的錯誤。
東線清軍順利進抵船頭、郎甲一線以後,正值法軍兵力分散、援軍未到和越南義軍紛起襲擾的有利時機,戰場的優勢和主動,基本上在清軍方面。
然而,潘鼎新卻滞留諒山,與西線方面互相觀望,消極等待,強調“一俟滇軍牽制西路,此間有隙可乘”,才能“趁勢襲缺⑤,使法軍得以從容集結兵力,分别奪取郎甲,船頭。
清軍被迫退守山區,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爾後,清軍經過調整補充,實力大為加強;法軍則因國内援軍未到,宣光被圍,處境相當困難,不得不轉攻為守,僅以部分兵力守備前沿陣地。
這時,清軍在全局形勢上仍有可能挽回頹勢。
以越北山區的有利地形,完全可以正面鉗制,側後攻擊,粉碎法軍的進攻。
可是,由于清軍在總的戰略指導上消極被動,以緻在兵力部署上仍将前線數十營部隊分散于觀音橋、谷松、車裡各點,正面寬廣,沒有形成重點,加上配置于諒山縱深的兵力又沒有适時向前機動,起不到預備隊的作用,以緻形成前後分兵把口,被動挨打的态勢。
在作戰過程中,潘鼎新決心猶豫,朝令夕改,不能組織第一線各部之間的相互協同,特别是法軍專攻中路,蘇元春部節節敗退之際,沒有及時機動翼側軍隊加強縱深防禦或向敵人側後出擊,使法軍得以長一驅一直一入,連續突破中路防禦,直一逼一諒山。
此外,清軍中派系矛盾的長期存在,也嚴重影響了各部之間的統一與協同。
如王德榜“自負湘中老将,每與督師(潘鼎新)龃龉”①,潘鼎新便有意“征調屢更”,使之無所适從,疲于奔命,最後反誣王“催援不至”。
豐谷之戰,蘇元春不及時援救王德榜部,法軍攻中路蘇元春部時,王也就消極觀望,不主動支援,給了法軍以各個擊破的機會。
三、西
為了策應西線的軍事行動,打亂北圻法軍西守東攻的作戰部署,清政一府曾命令東線清軍乘北圻法軍轉入防禦之機,主動出擊,先發制敵。
但是,潘鼎新根據李鴻章“切勿攻堅傷一精一銳”③等指示,僅以小辨模的出擊牽制船頭方向的法軍,作出一點策應西線作戰的姿态。
12月16日,中路清軍二千人在紙作社(船頭東北)伏擊法軍巡邏部隊,斃傷敵軍百餘人,取得了勝利。
年底,東路湘軍進至船頭東面的豐谷,準備配合中路進攻船頭。
1885年1月3、4兩日,豐谷清軍突遭法軍四千餘人猛烈攻擊,“王德榜督軍苦戰,死傷頗多,因少後門槍,且子藥已盡,勢難抵禦”①,被迫丢棄大量物資,撤回車裡。
潘鼎新恐法軍由那一陽一迂回蘇、王兩部之後而攻取諒山,急忙從諒山調淮軍兩營守那一陽一,并要求清廷迅速增援。
在此以前,兩廣總督張之洞也認為法軍專注諒山,“桂軍各道分防,兵力尚薄,必應由東路再增勁兵,以收犄角夾擊之效”②,于是命馮子材率粵軍十營,總兵王孝祺率淮軍、粵軍共八營,分别由欽州、梧州起程,經由廣西赴越。
由于諒山吃緊,馮子材以八營由上思州直接入越,協同王德榜部守東路;自率兩營赴龍州籌辦糧饷軍械和招募新兵。
王孝祺部中途嘩變,潰散近半,至龍州時不及二千人。
1885年1月底,法軍第一、第二旅主力七千餘人,在船頭一帶集結完畢,準備轉守為攻,向廣西邊境大舉進軍。
法軍揚言分兩路前進:一路攻谷松,一路攻車裡。
實則全軍指向谷松,并力進攻中路。
潘鼎新企圖阻止法軍進攻,命中路清軍(包括新配屬的董履高部五營)前出到竹山附近高地設防。
2月4日,法軍集中炮火轟擊竹山清軍營壘,随即展開猛攻。
守軍頑強抵禦,但因倉卒移防,工事不堅,傷亡甚衆,被迫後撤。
次日,法軍再次發起攻擊,守軍不支,退守谷松。
2月6日,法軍在炮火掩護下猛攻谷松,清軍被迫撤至諒山南面三十五裡處的委坡一帶。
中路清軍潰敗,諒山垂危。
“東西兩軍相去遠,聞調赴援,一日之間号令屢改。
”①潘鼎新時而令王德榜、楊玉科等部回援諒山,時而令其仍紮原處,時而令其夜襲法軍後路,最後又令其飛援諒山,但為時已晚,無濟于事了。
就在2月12日,法軍攻占委坡,潘鼎新于當夜逃離諒山入關,蘇元春随之率部退入關内。
2月13日,法軍未經戰鬥,即占領了戰略要地諒山。
至此,法軍在東線達到了預期的作戰目的,波裡也随即于2月17日率領第一旅(約三千人)離開諒山,以便經河内趕赴西線,解救被圍于宣光的法軍。
諒山棄守後,馮子材毅然以守關自任,親率一營從龍州趕到鎮南關,和王孝祺部一起攔截潰散兵丁,并急調協守東路的馮軍八個營回守鎮南關。
可是,潘鼎新竟“告以守關無須該軍,令仍顧東路”②。
2月19日,西路楊玉科部自觀音橋、屯梅繞道撤至文淵(今同登)。
楊玉科以主力防守文淵兩側高地,自率一部駐鎮南關。
2月23日,尼格裡指揮法軍第二旅進攻文淵,守軍浴血奮戰,節節抵抗。
楊玉科親臨前線指揮戰鬥,阻止了敵人的前進。
但由于清軍發射的炮彈多未爆炸,未能予敵以大量殺傷。
午後,楊玉科中炮犧牲,守軍随即潰散,退入關内。
法軍乘勢侵占鎮南關,前鋒一度侵入我國境内近十公裡的幕府附近。
由于兵力不足,補給困難,加之不時受到當地群衆武裝的襲擾,法軍于2月25日炸毀鎮南關城牆及其附近工事,退回文淵、諒山。
根據波裡也離開諒山前的指令,法軍在鎮南關廢墟上立一木牌,上書“……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
但是,當地軍民在同一地方寫着:“我們将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①以此作為對侵略者的回答。
馮子材聞鎮南關失守,立即疾馳二百餘裡,由東路統兵回援;王德榜也率部趕回,駐于鎮南關東面三十裡的油隘一帶。
潘鼎新則畏敵如虎,在文淵戰鬥之前,即由鎮南關繼續後逃至幕府。
2月23日,正當文淵前線激戰之際,他又經憑祥、海村連夜逃到關内一百餘裡的龍州,由于遭到當地各階層人民的憤怒斥責,“始乘船由水路返海村,日駐岸,夜駐船”②。
事後,他竟謊報自己在文淵戰鬥中“督親兵助戰,槍炮聲震山谷,逆一黨一(法軍)紛紛倒地”③,并詭稱由他指揮各軍“收複”了鎮南關等等,以推卸東線反攻失利的責任。
東線清軍反攻失利,主要原因在于前敵指揮潘鼎新消極怯戰,畏敵如虎,以緻屢誤戰機。
“潘軍不是沒有戰争經驗,又用新式槍械,節節敗退,完全是接受李鴻章失敗主義的影響。
”④潘鼎新在作戰指揮上,明顯地犯了消極被動、分兵把口的錯誤。
東線清軍順利進抵船頭、郎甲一線以後,正值法軍兵力分散、援軍未到和越南義軍紛起襲擾的有利時機,戰場的優勢和主動,基本上在清軍方面。
然而,潘鼎新卻滞留諒山,與西線方面互相觀望,消極等待,強調“一俟滇軍牽制西路,此間有隙可乘”,才能“趁勢襲缺⑤,使法軍得以從容集結兵力,分别奪取郎甲,船頭。
清軍被迫退守山區,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爾後,清軍經過調整補充,實力大為加強;法軍則因國内援軍未到,宣光被圍,處境相當困難,不得不轉攻為守,僅以部分兵力守備前沿陣地。
這時,清軍在全局形勢上仍有可能挽回頹勢。
以越北山區的有利地形,完全可以正面鉗制,側後攻擊,粉碎法軍的進攻。
可是,由于清軍在總的戰略指導上消極被動,以緻在兵力部署上仍将前線數十營部隊分散于觀音橋、谷松、車裡各點,正面寬廣,沒有形成重點,加上配置于諒山縱深的兵力又沒有适時向前機動,起不到預備隊的作用,以緻形成前後分兵把口,被動挨打的态勢。
在作戰過程中,潘鼎新決心猶豫,朝令夕改,不能組織第一線各部之間的相互協同,特别是法軍專攻中路,蘇元春部節節敗退之際,沒有及時機動翼側軍隊加強縱深防禦或向敵人側後出擊,使法軍得以長一驅一直一入,連續突破中路防禦,直一逼一諒山。
此外,清軍中派系矛盾的長期存在,也嚴重影響了各部之間的統一與協同。
如王德榜“自負湘中老将,每與督師(潘鼎新)龃龉”①,潘鼎新便有意“征調屢更”,使之無所适從,疲于奔命,最後反誣王“催援不至”。
豐谷之戰,蘇元春不及時援救王德榜部,法軍攻中路蘇元春部時,王也就消極觀望,不主動支援,給了法軍以各個擊破的機會。
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