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北圻陸路反攻作戰

關燈
一、雙方作戰方針和部署 清廷于1884年8月26日被迫對法宣戰以後,雖然确定了沿海防禦、陸路反攻的方針,命岑毓英催促劉永福趕緊督軍進取,又令岑毓英、潘鼎新率滇、桂各軍速赴北圻戰場,盡力反攻。

    但是,究竟如何反攻,開始并不明确。

    後來根據前方奏報,才逐漸确定:東線桂軍進攻諒江、太原,西線滇軍和黑旗軍進攻宣光,并推進到白鶴、永祥附近地域;兩軍在太原、永祥一帶會師後,合力進攻北甯、河内。

    10月初,清廷鑒于基隆失守,更急于攻法之所必救,電令北圻各軍力圖進取,“直一逼一西貢等處,庶使分兵西援,台灣乃可稍松”①。

    對此,岑、潘二人一開始就沒有信心。

    潘鼎新當即表示:“台北吃重,此間一軍前進,恐不足牽制;法方于河内、北甯增兵迎拒,西貢萬難驟達。

    ”②岑毓英也強調“西貢系南圻地方,隔順化及甯平、南定等處,皆有法人堅守,道阻且長,萬難進齲”③潘鼎新和岑毓英等固然有畏敵怯戰的一面,但清廷進軍西貢的要求也是當時清軍兵力難以勝任的,這反映了清廷戰略指導上的無知。

     法軍方面,因米樂回國養病,由波裡也于9月8日接任遠東軍總司令。

    當時,北圻法軍計有第一、第二兩旅及内河艦隊等共約一萬八千餘人,分守陸岸(今陸南)、諒江、太原、宣光、館司等前沿要地,兵力比較分散。

    波裡也根據法國政一府東攻台北、西取諒山的戰略方針,決定在北圻采取西守東攻的作戰方針,即西線堅守宣光、興化,東線集中兵力奪取諒山,得手後,再轉兵西向。

     二、東線桂軍反攻失利 東線桂軍奉命再度開赴北圻戰場後,開始進展順利,至1884年9月中旬,署理廣西提督蘇元春率領的桂軍主力十三個營(約四千八百人)進抵船頭(今陸岸),10月初曾一度攻占陸岸;與此同時,記名提督方友升及總兵周壽昌等所部九個營(約三千二百人)進占郎甲及其以北地區。

    上述東、西兩路桂軍“互相犄角,自為戰守”。

    潘鼎新率淮軍五營及道員趙濟川一營駐諒山,“整理一操一練,以備兩路策應”①。

    此外,副将馬盛治所部六個營駐于牧馬、新街一帶,牽制太原守敵。

    東線清軍兵力共約一萬二千人,然而,“營哨各官大半代理,一精一壯能戰者僅十之二三”②。

     這時,法軍已在河内、北甯集結完畢。

    波裡也為了粉碎東線清軍的反攻,進而奪取戰略要地諒山,以第二旅編成兩個縱隊,分别進攻郎甲、船頭,以第一旅一部兵力配置于諒江附近,準備随時機動。

    法軍主力于10月8日自河内出發。

     10月8日,尼格裡率領第二旅主力約三千人進攻諒江北面十餘裡的郎甲。

    駐守該村的方友升等麻痹大意,沒有做好必要的防禦準備,對關系郎甲安危的南堡高地也未予以足夠重視。

    因此,法軍輕取南堡高地,随即在此布置炮兵,以密集炮火掩護主力從兩側迅速包圍了郎甲村。

    守軍倉促應戰,除方友升率領一部撤至郎甲東側高地外,尚有數百人被圍于村中。

    清軍為解救被圍部隊,兩次由側翼反擊敵軍炮兵陣地,均未成功。

    法軍乘勢一抽一出部分兵力進攻村北高地周壽昌部。

    該部兵力數倍于進攻之敵,但稍事抵抗就向觀音橋、屯梅方向潰退。

    法軍接着全力進攻郎甲村,守軍浴血奮戰,與敵人肉一搏拚殺,直至全部犧牲。

    此戰,清軍傷亡七百餘人,法軍死傷百餘人。

    尼格裡也在這次戰鬥中受傷,暫時返回河内。

    波裡也兼統第二旅,以一部兵力守郎甲,其餘撤至諒江,後又向東增援船頭。

     進犯船頭的法軍第二旅一部千餘人,由端尼埃上校率領,搭乘炮艦五艘、拖般十餘隻,于10月2日離北甯,經七廟,沿陸南江(今陸岸河)前進。

    蘇元春率領的東路清軍在船頭附近築有塹壕、堡壘等較堅固的防禦工事,并在西南二十裡的尼村附近配置部分兵力,防止敵軍上岸。

    10月6日上午,法軍進至尼村,艦炮齊發,與守軍展開激戰。

    清軍傷亡較重,但仍竭力抵抗,終于迫使敵人後撤。

    此後,雙方相持于船頭以西地區。

    9日,法軍得到增援,10日再次發起進攻。

    清軍總兵陳嘉督軍迎戰。

    當法軍第一梯隊四個連向船頭主陣地沖擊時,陳嘉以一部兵力依托陣地頑強抵抗,親率主力向法軍右翼猛烈反擊,将敵兩個連大部殲滅,并擊斃其右翼指揮官。

    殘餘法軍狼狽逃竄。

    與此同時,法軍左翼兩個連仍在拚死掙紮,端尼埃也以其所控制的機動兵力在炮兵及艦炮火力支援下瘋狂反撲。

    陳嘉見翼側受到威脅,主動撤回主陣地。

    此後,戰鬥又成對峙狀态。

     清軍在船頭重創法軍一精一銳部隊,殲敵二百餘人,士氣為之一振。

    法國侵略者為船頭守軍“這樣奮不顧身地激烈作戰”①而惶恐不安。

    但是,株守諒山的潘鼎新未能及時調部增援。

    蘇元春在獲知西路郎甲失守、後援無望的情況下,便于10月11日夜間率部撤回谷松。

     郎甲、船頭既失,桂軍東、西兩路的形勢為之大變,戰局開始陷入被動。

    清廷力促滇、桂兩軍聯成一氣,規複北甯、河内,甚至直搗西貢的戰略意圖,随之成了泡影。

    但是,這時法軍對台灣淡水的進攻遭到失敗,土氣為之沮喪。

    巴德諾聲稱:“尼格裡将軍在郎甲的勝利,在某種範圍内,可減輕台灣消息的令人不快印象,但其效能,是否将被北京朝廷敏銳地覺到,尚屬疑問。

    我們東京的遠征隊,距離中國邊境還太遠,不能使帝國政一府受到嚴重的警告。

    ”①茹費理也認為隻有乘勝向廣西邊境推進,方足以“有力地引起帝國政一府的憂慮”②。

    然而,波裡也在攻占郎甲、船頭之後,鑒于援兵未到,加之後方受到越南義軍的牽制,無力繼續發展進攻,不得不暫取守勢,于是将主力撤回北甯、河内,以一部兵力在船頭、郎甲一線巡邏警戒。

    12月以後,法國陸續增兵遠東,三分之一赴台,三分之二赴越,并将北圻戰場的法軍改歸陸軍部指揮(原由海軍部指揮)。

    在待援期間,波裡也積極進行攻取諒山的各種準備,以船頭為基地,修築工事、道路,屯積作戰物資。

     清軍方面,西線滇軍和黑旗軍已于1884年10月底進抵宣光城下,正在竭力圍攻。

    東線桂軍也陸續補充了兵力,調整了部署:以駐谷松的蘇元春、陳嘉所部十八營為中路;以駐觀音橋的楊玉科、方友升所部九營為西路;以駐車裡、那一陽一一帶的王德榜所部湘軍十營為東路;另以葉家祥所部淮軍五營、董履高所部桂軍五營駐諒山為後應。

    此外,馬盛治所部桂軍六營仍駐新街一帶。

    以上共有兵力五十餘營,約二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