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東南沿海防禦作戰
關燈
小
中
大
一、基隆棄守
法艦退出閩江之後,集結于馬祖澳休整待援。
1884年9月中旬,法軍由越南調來三個步兵大隊,使海軍陸戰隊增至二千餘人,軍艦增至二十多艘。
根據法國政一府的指令,孤拔立即準備進攻台北。
他決定自率五艦進攻基隆,占領基隆和煤礦,派利士比率三艦進攻淡水,得手後,兩路向台北府發展進攻,進而占據台灣北部。
台灣守将劉銘傳判斷法軍“不得基(隆)煤,萬難用兵中國”②,決心親率主力扼守基隆,而以孫開華率部扼守淡水。
當地民衆也積極參加戰備,保衛海防。
9月29日和30日下午,孤拔和利士比分别率領艦隊自馬祖澳出發。
9月30日上午9時,孤拔率領的“膽”号等五艘軍艦到達基隆佰口海面,連同先期到達的“梭尼”号等三艘軍艦,共計八艘。
孤拔立即進行偵察,連夜部署,準備次日于港灣西海岸登陸。
其登陸部隊由海軍步兵大隊和炮隊各三個、憲兵和工兵各一隊組成,共約千餘人。
另有一批來自西貢和海防的民夫。
孤拔的企圖是:首先從仙洞山腳登陸,并搶占仙洞山頂,以便安設炮位,配合艦炮掩護步兵沿岸邊的山脊路線繞襲基隆守軍翼側,控制通往台北府和淡水的大道,奪占獅球嶺和基隆城,爾後向台北府前進。
當時,基隆清軍共有九個營,以曹志忠部六個營防守港灣東岸,章高元部兩個營及陳永隆部一個營防守西岸,以民衆武裝數百人防守基隆城。
10月1日晨6時,法軍一個海軍步兵大隊在艦炮掩護下,換乘小艇向仙洞山海岸前進。
陳永壟章高元部堅決抵抗。
經過四小時戰鬥,法軍奪占仙洞山,炮隊在山頂展開,轟擊清軍陣地。
清軍堅守二重橋一帶,并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中午,法軍另兩個海軍步兵大隊相繼登陸,準備次日繼續進攻。
在基隆交戰的同時,利士比率領的“拉加利桑尼亞”号等三艘法艦也已到達淡水。
劉銘傳被淡水前敵營務處李彤恩誇大該地敵情所迷惑,強調“滬尾(淡水)為基隆後路,離(台北)府城隻三十裡,……該口除沉船外,台脆兵少,萬不足恃,倘根本一失,則前軍不戰立潰,必至全局瓦解,不可收拾”①,便不聽曹志忠等人勸阻,竟然連夜率主力往援淡水,僅留三百人守獅球嶺高地。
10月2日,法軍輕取基隆和獅球嶺,由于兵力不敷分配,未敢進據基隆佰東岸煤礦。
劉銘傳到達台北府後,發現淡水情況并不緊急,即以章高元部援淡水,曹志忠部仍折回基攏但由于法軍已占據基隆和獅球嶺,曹部隻得扼守台北府東面的水返腳一帶,以防法軍南下。
在前敵指揮官劉銘傳的錯誤決心下,基隆輕易棄守。
清廷認為,“基隆要地,豈容法兵占踞”,命令劉銘傳乘法軍喘一息未定,“聯絡劉璈,同心協力,合隊攻剿;并募彰,嘉勁勇助戰,将敵兵悉數驅逐”。
①同時,命前陝甘總督楊嶽斌幫辦左宗棠軍務,向福建增調援兵,“設計渡台”,增強台北防禦力量。
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見法軍在台灣進展順利,便狂妄地聲稱:“我們有希望很快地把整個台灣北部,不可動搖地置于我們統制之下”②,并再次向茹費理建議,讓孤拔艦隊北上進攻旅順等地。
巴德諾沒有想到,他所得到的下一個消息便是法軍在淡水的慘敗。
二、淡水獲勝 淡水港位于淡水河口,沿河可直達台北府,北岸濱海沙灘便于登陸,是清軍僅次于基隆的防守重點。
1884年8月下旬以來,淡水守軍即以木船滿載石塊沉塞港口,并敷設電力一操一縱的水雷,封鎖航道;又在北岸構築兩座炮台(法軍稱之為紅炮台、白炮台),封鎖港口及海灘。
10月1日,利士比率領“拉加利桑尼亞”号等巡洋艦三艘到達淡水海面,與原在港外活動的一艘炮艇會合,決定于次日上午10時開始發起攻擊。
利士比企圖以艦炮火力摧毀岸上炮台和軍營,打開港口,保障艦隊在淡水河的行動自一由,爾後登陸占領淡水街,策應基隆方面法軍主力的作戰。
當時,淡水守軍由于從大一陸增援的劉朝祜部兩個營的到來而有所加強。
章高元部兩個營由基隆跋來後,總兵力增至九個營。
守将孫開華判斷敵軍無法突破港口障礙,必然由北岸海灘登陸奪占淡水街。
因此,他決心在北岸淺近縱深内利用叢林和高地預伏一部兵力,殲滅登陸之敵。
10月2日晨6時30分左右,守軍趁法軍逆着一陽一光不便瞄準之際,先敵發起炮擊,打亂了利士比的進攻準備。
雙方展開激烈炮戰。
白炮台距敵較近,大部被毀。
紅炮台尚未完全竣工,隻安好了三門一百七十毫米的克虜伯炮;盡避這樣,炮戰中仍然起了很大作用。
法國侵略者自稱:紅炮台的守軍十分勇敢,“不顧在他們周圍落下如雨的子彈,不停發炮約一小時”①。
當夜,利士比派艦偵察港口航道,接着又派炮艦及小艇前往偵察和排除水雷,其中一艇中雷受傷。
利士比判明水雷為電發火式,而且點火站在白炮台附近。
于是,他決定派陸戰隊由北岸海灘登陸,避開叢林,經紅炮台山坡繞到白炮台東側,奪取點火站,引爆水雷,以打通港口航道。
為完成這一任務,利士比報請孤拔由基隆增派登陸兵力前來淡水。
4日,法
1884年9月中旬,法軍由越南調來三個步兵大隊,使海軍陸戰隊增至二千餘人,軍艦增至二十多艘。
根據法國政一府的指令,孤拔立即準備進攻台北。
他決定自率五艦進攻基隆,占領基隆和煤礦,派利士比率三艦進攻淡水,得手後,兩路向台北府發展進攻,進而占據台灣北部。
台灣守将劉銘傳判斷法軍“不得基(隆)煤,萬難用兵中國”②,決心親率主力扼守基隆,而以孫開華率部扼守淡水。
當地民衆也積極參加戰備,保衛海防。
9月29日和30日下午,孤拔和利士比分别率領艦隊自馬祖澳出發。
9月30日上午9時,孤拔率領的“膽”号等五艘軍艦到達基隆佰口海面,連同先期到達的“梭尼”号等三艘軍艦,共計八艘。
孤拔立即進行偵察,連夜部署,準備次日于港灣西海岸登陸。
其登陸部隊由海軍步兵大隊和炮隊各三個、憲兵和工兵各一隊組成,共約千餘人。
另有一批來自西貢和海防的民夫。
孤拔的企圖是:首先從仙洞山腳登陸,并搶占仙洞山頂,以便安設炮位,配合艦炮掩護步兵沿岸邊的山脊路線繞襲基隆守軍翼側,控制通往台北府和淡水的大道,奪占獅球嶺和基隆城,爾後向台北府前進。
當時,基隆清軍共有九個營,以曹志忠部六個營防守港灣東岸,章高元部兩個營及陳永隆部一個營防守西岸,以民衆武裝數百人防守基隆城。
10月1日晨6時,法軍一個海軍步兵大隊在艦炮掩護下,換乘小艇向仙洞山海岸前進。
陳永壟章高元部堅決抵抗。
經過四小時戰鬥,法軍奪占仙洞山,炮隊在山頂展開,轟擊清軍陣地。
清軍堅守二重橋一帶,并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中午,法軍另兩個海軍步兵大隊相繼登陸,準備次日繼續進攻。
在基隆交戰的同時,利士比率領的“拉加利桑尼亞”号等三艘法艦也已到達淡水。
劉銘傳被淡水前敵營務處李彤恩誇大該地敵情所迷惑,強調“滬尾(淡水)為基隆後路,離(台北)府城隻三十裡,……該口除沉船外,台脆兵少,萬不足恃,倘根本一失,則前軍不戰立潰,必至全局瓦解,不可收拾”①,便不聽曹志忠等人勸阻,竟然連夜率主力往援淡水,僅留三百人守獅球嶺高地。
10月2日,法軍輕取基隆和獅球嶺,由于兵力不敷分配,未敢進據基隆佰東岸煤礦。
劉銘傳到達台北府後,發現淡水情況并不緊急,即以章高元部援淡水,曹志忠部仍折回基攏但由于法軍已占據基隆和獅球嶺,曹部隻得扼守台北府東面的水返腳一帶,以防法軍南下。
在前敵指揮官劉銘傳的錯誤決心下,基隆輕易棄守。
清廷認為,“基隆要地,豈容法兵占踞”,命令劉銘傳乘法軍喘一息未定,“聯絡劉璈,同心協力,合隊攻剿;并募彰,嘉勁勇助戰,将敵兵悉數驅逐”。
①同時,命前陝甘總督楊嶽斌幫辦左宗棠軍務,向福建增調援兵,“設計渡台”,增強台北防禦力量。
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見法軍在台灣進展順利,便狂妄地聲稱:“我們有希望很快地把整個台灣北部,不可動搖地置于我們統制之下”②,并再次向茹費理建議,讓孤拔艦隊北上進攻旅順等地。
巴德諾沒有想到,他所得到的下一個消息便是法軍在淡水的慘敗。
二、淡水獲勝 淡水港位于淡水河口,沿河可直達台北府,北岸濱海沙灘便于登陸,是清軍僅次于基隆的防守重點。
1884年8月下旬以來,淡水守軍即以木船滿載石塊沉塞港口,并敷設電力一操一縱的水雷,封鎖航道;又在北岸構築兩座炮台(法軍稱之為紅炮台、白炮台),封鎖港口及海灘。
10月1日,利士比率領“拉加利桑尼亞”号等巡洋艦三艘到達淡水海面,與原在港外活動的一艘炮艇會合,決定于次日上午10時開始發起攻擊。
利士比企圖以艦炮火力摧毀岸上炮台和軍營,打開港口,保障艦隊在淡水河的行動自一由,爾後登陸占領淡水街,策應基隆方面法軍主力的作戰。
當時,淡水守軍由于從大一陸增援的劉朝祜部兩個營的到來而有所加強。
章高元部兩個營由基隆跋來後,總兵力增至九個營。
守将孫開華判斷敵軍無法突破港口障礙,必然由北岸海灘登陸奪占淡水街。
因此,他決心在北岸淺近縱深内利用叢林和高地預伏一部兵力,殲滅登陸之敵。
10月2日晨6時30分左右,守軍趁法軍逆着一陽一光不便瞄準之際,先敵發起炮擊,打亂了利士比的進攻準備。
雙方展開激烈炮戰。
白炮台距敵較近,大部被毀。
紅炮台尚未完全竣工,隻安好了三門一百七十毫米的克虜伯炮;盡避這樣,炮戰中仍然起了很大作用。
法國侵略者自稱:紅炮台的守軍十分勇敢,“不顧在他們周圍落下如雨的子彈,不停發炮約一小時”①。
當夜,利士比派艦偵察港口航道,接着又派炮艦及小艇前往偵察和排除水雷,其中一艇中雷受傷。
利士比判明水雷為電發火式,而且點火站在白炮台附近。
于是,他決定派陸戰隊由北岸海灘登陸,避開叢林,經紅炮台山坡繞到白炮台東側,奪取點火站,引爆水雷,以打通港口航道。
為完成這一任務,利士比報請孤拔由基隆增派登陸兵力前來淡水。
4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