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戰争的擴大
關燈
小
中
大
繼續進攻。
劉銘傳趕回基隆後,鑒于法艦火力較強,決定讓登陸法軍脫離艦炮火力支援後,再行反擊。
8月6日下午2時,法軍一部沿濱海道路向基隆城前進,另一部在大沙灣附近進行掩護。
扼守田寮港西側高地的曹志忠部給前進之敵以迎頭痛擊,迫使其後撤。
曹志忠率二百餘人乘勢追擊。
為了圍殲敵人,劉銘傳立即命令章高元率百餘人向敵人左側反擊,并以六十人迂回敵之右側,形成三面合圍之勢。
法軍節節敗退,最後在艦炮火力的掩護下,狼狽逃回軍艦。
利士比無奈,率艦隊退走,法軍第一次進犯基隆宣告失敗。
8月10日,清政一府就法國在談判期間突襲台灣提出強烈抗議,并呼籲各國“秉公評論”。
可是,法國駐北京代一辦謝滿祿反而借口“基隆事件”,向清廷發出最後通牒,繼續要求對“北黎事件”進行賠款(此時已由二億五千萬法郎減為八千萬法郎),勒索未遂,便于8月21日下旗離京。
與此同時,中國駐法公使李鳳苞也離開巴黎去柏林,中法外交關系完全破裂。
三、馬江海戰 馬江又稱馬尾,位于福州東南,是閩江下遊的天然良港。
清朝除南北洋海軍以外的第三支海軍——福建海軍和創建近二十年的福建造船廠,均在此港。
馬江港是一個河港,四周群山環抱,港闊水深,可泊巨艦。
從閩江口至馬江,距離三十餘公裡,沿岸形勢險峻,炮台林立,僅馬江附近就有七座炮台,并有部分克虜伯大炮,防禦能力較強。
從1884年7月中旬起,法國軍艦就陸續闖入閩江口,進泊馬江,伺機挑釁,勒索賠款。
當時,負責福建軍事指揮的要員有欽差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張佩綸、閩浙總督何璟、福建巡撫張兆棟、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将軍穆圖善等。
他們根據清廷“不可釁自我開”的指令,對法艦的侵入非但不敢阻止,反而給孤拔以友好款待;同時,命令各艦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
于是,法艦在馬江者日或四五艘,或五六艘,出入無阻。
“它們與中國軍艦首尾相接,日夜監視港内福建海軍,不許其移動,前後為時月餘。
其間,馬江一帶人民紛紛要求先發制敵,呈遞“萬民書”,建議潛水破壞敵艦。
他們怒不可遏,堅決表示:“要是官家害怕,不敢抵抗;那抗法的事,我們願承擔下來。
”①但是,人民請纓殺敵的正義要求,卻遭到了張佩綸等人的阻撓,直至爾後局勢非常緊張時,部分民衆武裝才被允許參戰。
8月17日,清政一府見和談無望,不得不撤回上海談判代表,令沿海沿江各省極力籌防,嚴行戒備。
但對馬江方面,僅指示“法艦在内者應設法阻其出口,其未進口者不準再入”②,并未解除不得主動出擊的禁令。
當時,馬江一帶水陸防軍的兵力已有所加強:海軍艦隻十一艘,江防陸軍逐次增加到二十餘營,還有大量自動參加戰備的民衆武裝。
清軍的部署是:以十一營兵力扼守馬江和船廠一帶江岸;十一營守長門、琯頭等炮台,又以民壯近二千人協守閩安至琯頭沿江兩岸;十一艘艦隻與法艦相持于馬江江面,另以舊式戰船及漁船各二十餘艘分泊于羅星塔兩側。
張佩綸、何如璋負責指揮馬江一帶水陸各軍,穆圖善駐長門,何璟、張兆棟駐福州。
由于清廷和戰不定,前敵将領昏聩無能,水陸各軍缺乏統一指揮和協同作戰的周密計劃,加之裝備不一良,彈藥不足,因此,總的兵力雖然較法方優勢,而戰鬥力卻很弱。
8月22日,即法國駐北京代一辦謝滿祿下旗離京的次日,法國政一府電令孤拔消滅中國福建海軍。
孤拔立即進行戰鬥部署,決定于次日下午趁退潮船身轉移方向的時候開戰。
當時,泊于馬江的法國艦隊有軍艦八艘,共計一萬四千五百餘噸,另有魚雷艇兩艘,還有兩艘軍艦在金牌、琯頭一帶江面,阻止清軍塞江封口,保障後路安全。
參戰法艦共有重炮七十七門,還有不少射速為每分鐘六十發的哈齊開斯機關炮,兵員約一千八百人。
福建海軍的十一艘軍艦(其中九艘為木質)共計隻有六千五百噸,炮四十五門(大口徑炮很少),兵員約一千一百人。
從噸位、防護能力、重炮數量、兵員素質等方面比較,法國艦隊顯然占有優勢。
另一方面,孤拔“隻在退潮時方攻擊”①的決定,對法艦非常有利。
這是因為,當時用船首系泊,船身随潮水漲落而改變方向(漲潮時,船頭指向下遊,落潮時船頭指向上遊),孤拔選擇落潮時開戰,可使大部分中國軍艦位于法艦之前方,從而暴露于敵人主要炮火之下,無法進行有力的回擊。
8月23日上午8時,法國駐福州副領事向何璟投遞最後通牒,限福建海軍于當日下午撤出馬尾,否則開戰。
何如璋得知後,竟然對福建海軍将士封鎖消息,并企圖要求法方把開戰日期改在8月24日;遭到拒絕後,才匆忙下令進行臨戰準備。
當日13時56分,孤
劉銘傳趕回基隆後,鑒于法艦火力較強,決定讓登陸法軍脫離艦炮火力支援後,再行反擊。
8月6日下午2時,法軍一部沿濱海道路向基隆城前進,另一部在大沙灣附近進行掩護。
扼守田寮港西側高地的曹志忠部給前進之敵以迎頭痛擊,迫使其後撤。
曹志忠率二百餘人乘勢追擊。
為了圍殲敵人,劉銘傳立即命令章高元率百餘人向敵人左側反擊,并以六十人迂回敵之右側,形成三面合圍之勢。
法軍節節敗退,最後在艦炮火力的掩護下,狼狽逃回軍艦。
利士比無奈,率艦隊退走,法軍第一次進犯基隆宣告失敗。
8月10日,清政一府就法國在談判期間突襲台灣提出強烈抗議,并呼籲各國“秉公評論”。
可是,法國駐北京代一辦謝滿祿反而借口“基隆事件”,向清廷發出最後通牒,繼續要求對“北黎事件”進行賠款(此時已由二億五千萬法郎減為八千萬法郎),勒索未遂,便于8月21日下旗離京。
與此同時,中國駐法公使李鳳苞也離開巴黎去柏林,中法外交關系完全破裂。
三、馬江海戰 馬江又稱馬尾,位于福州東南,是閩江下遊的天然良港。
清朝除南北洋海軍以外的第三支海軍——福建海軍和創建近二十年的福建造船廠,均在此港。
馬江港是一個河港,四周群山環抱,港闊水深,可泊巨艦。
從閩江口至馬江,距離三十餘公裡,沿岸形勢險峻,炮台林立,僅馬江附近就有七座炮台,并有部分克虜伯大炮,防禦能力較強。
從1884年7月中旬起,法國軍艦就陸續闖入閩江口,進泊馬江,伺機挑釁,勒索賠款。
當時,負責福建軍事指揮的要員有欽差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張佩綸、閩浙總督何璟、福建巡撫張兆棟、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将軍穆圖善等。
他們根據清廷“不可釁自我開”的指令,對法艦的侵入非但不敢阻止,反而給孤拔以友好款待;同時,命令各艦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
于是,法艦在馬江者日或四五艘,或五六艘,出入無阻。
“它們與中國軍艦首尾相接,日夜監視港内福建海軍,不許其移動,前後為時月餘。
其間,馬江一帶人民紛紛要求先發制敵,呈遞“萬民書”,建議潛水破壞敵艦。
他們怒不可遏,堅決表示:“要是官家害怕,不敢抵抗;那抗法的事,我們願承擔下來。
”①但是,人民請纓殺敵的正義要求,卻遭到了張佩綸等人的阻撓,直至爾後局勢非常緊張時,部分民衆武裝才被允許參戰。
8月17日,清政一府見和談無望,不得不撤回上海談判代表,令沿海沿江各省極力籌防,嚴行戒備。
但對馬江方面,僅指示“法艦在内者應設法阻其出口,其未進口者不準再入”②,并未解除不得主動出擊的禁令。
當時,馬江一帶水陸防軍的兵力已有所加強:海軍艦隻十一艘,江防陸軍逐次增加到二十餘營,還有大量自動參加戰備的民衆武裝。
清軍的部署是:以十一營兵力扼守馬江和船廠一帶江岸;十一營守長門、琯頭等炮台,又以民壯近二千人協守閩安至琯頭沿江兩岸;十一艘艦隻與法艦相持于馬江江面,另以舊式戰船及漁船各二十餘艘分泊于羅星塔兩側。
張佩綸、何如璋負責指揮馬江一帶水陸各軍,穆圖善駐長門,何璟、張兆棟駐福州。
由于清廷和戰不定,前敵将領昏聩無能,水陸各軍缺乏統一指揮和協同作戰的周密計劃,加之裝備不一良,彈藥不足,因此,總的兵力雖然較法方優勢,而戰鬥力卻很弱。
8月22日,即法國駐北京代一辦謝滿祿下旗離京的次日,法國政一府電令孤拔消滅中國福建海軍。
孤拔立即進行戰鬥部署,決定于次日下午趁退潮船身轉移方向的時候開戰。
當時,泊于馬江的法國艦隊有軍艦八艘,共計一萬四千五百餘噸,另有魚雷艇兩艘,還有兩艘軍艦在金牌、琯頭一帶江面,阻止清軍塞江封口,保障後路安全。
參戰法艦共有重炮七十七門,還有不少射速為每分鐘六十發的哈齊開斯機關炮,兵員約一千八百人。
福建海軍的十一艘軍艦(其中九艘為木質)共計隻有六千五百噸,炮四十五門(大口徑炮很少),兵員約一千一百人。
從噸位、防護能力、重炮數量、兵員素質等方面比較,法國艦隊顯然占有優勢。
另一方面,孤拔“隻在退潮時方攻擊”①的決定,對法艦非常有利。
這是因為,當時用船首系泊,船身随潮水漲落而改變方向(漲潮時,船頭指向下遊,落潮時船頭指向上遊),孤拔選擇落潮時開戰,可使大部分中國軍艦位于法艦之前方,從而暴露于敵人主要炮火之下,無法進行有力的回擊。
8月23日上午8時,法國駐福州副領事向何璟投遞最後通牒,限福建海軍于當日下午撤出馬尾,否則開戰。
何如璋得知後,竟然對福建海軍将士封鎖消息,并企圖要求法方把開戰日期改在8月24日;遭到拒絕後,才匆忙下令進行臨戰準備。
當日13時56分,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