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戰争的擴大
關燈
小
中
大
拔趁落潮的有利時機,指揮法艦突然發起攻擊。
福建海軍艦隻未及起錨,就被敵艦第一排炮彈擊沉兩艘(“琛航”号和“永保”号),重創多艘。
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福建海軍下層官兵英勇還擊。
旗艦“揚武”号(福建海軍唯一的一艘輕巡洋艦)用尾炮準确地還擊在它下遊的法國侵略軍旗艦“窩爾達”号,首發命中艦橋,擊斃其引水和五名水手,孤拔僅以身免。
正在這時,敵46号魚雷艇向前猛撲,發射魚雷,擊沉了“揚武”号旗艦,但該艇也被清軍岸炮擊中,鍋爐爆炸。
“揚武”号沉沒時,管帶(艦長)兼艦隊指揮張成擅離職守,泅水(一說乘小舟)逃跑。
炮艇“福星”号離敵艦最近,在開戰時就受了重傷,但它立即斷錨轉向,沖入敵陣,瞄準敵旗艦猛烈射擊,連續命中。
後遭敵艦三面圍攻,火藥庫中彈爆炸,全艇官兵壯烈犧牲。
受傷的“福勝”、“建勝”兩炮艇也奮力抵抗,直至沉沒。
在羅星塔下遊,炮艇“振威”号被剛從閩江口外趕來的一艘法國裝甲巡洋艦“凱旋”号擊穿,首尾均已着火,船身失去控制,随波漂向下遊。
但艇上官兵仍英勇奮戰,直到最後被敵魚雷擊中沉沒前的一刹那,還發射一了最後一顆炮彈,重傷一敵艦艦長和兩名士兵。
江面戰鬥僅進行了約半小時,福建海軍十一艘艦艇全部被法艦擊沉,海軍将士傷亡七百餘人,還損失了數十艘商船。
法軍僅死傷三十餘人,有兩艘魚雷艇受重傷,其餘為輕傷。
8月24日上午,法軍部分炮艇乘漲潮上駛到福建造船廠附近,用重二十八公斤的榴彈轟擊船廠,“對凡力所能及的東西,均予摧毀”①。
與此同時,法艦繼續對馬江附近的帆船、舢闆進行毀滅一性一的破壞。
8月25日,法海軍陸戰隊一部在羅星塔登陸,奪去三門克虜伯大炮。
此後幾天,法艦駛向下遊,逐次轟擊閩江兩岸炮台。
由于炮台門對準下遊,不能掉轉炮口回擊從後方攻擊的敵艦,因而全部被毀。
這樣,法艦得以魚貫而出,退至馬祖澳(今定海灣)。
馬江戰後,清廷撤銷了張佩綸、張兆棟、何璟、何如璋等人在福建的任職,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以福州将軍穆圖善和漕運總督楊昌浚(改任閩浙總督)為幫辦大臣,閩中防務逐漸恢複。
馬江海戰的慘敗,固然有艦艇“我小彼大,我脆彼堅”①等客觀原因,但主要是清廷妥協求和政策造成的。
很明顯,法國利用談判麻痹清政一府,以達到突然襲擊的目的;清廷卻一味求和,在軍事上喪失警惕,緻使馬江守軍倉促應戰,措手不及。
馬尾軍港形勢險要,閩人張茂才就曾評論說:“天下濱海諸省,獨福州海口奇險天生,當事者苟未雨綢缪,雖鐵脅亦難飛波,何至令人直搗而入哉!”②清統治者唯恐有礙和談,竟聽任法艦違犯國際慣例,肆意闖入,進出無阻,沿岸炮台形同虛設。
這就無異于把主動權拱手讓給敵人,自己隻有坐待失敗的命運了。
其次,前敵将領昏聩畏敵,也是招緻馬江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佩綸等明知敵人“有密據要害先發制人之意”,卻借口“不敢事先張皇”,不做認真的應敵準備,甚至将艦上的炮彈也控制起來。
張佩綸與何如璋,都是不懂軍事,隻知奉承李鴻章的昏庸官僚。
8月23日,當戰雲密布、端倪盡露之際,仍不利用早晨漲潮移轉船身的有利時機,先發制敵,而這點正是孤拔所非常恐懼的。
侵略者自供:“如果他們(指福建海軍)于潮水來時進攻,那地位便完全倒轉,提督(指孤拔)所打算可得到好處的所有優勢,都将轉到他們手中去,反而對我們不利。
”③戰鬥開始以後,張佩綸竟吓得神慌意亂,暈倒在地,由随從扶起逃命。
那個“隻圖一己口腹,不顧民生塗炭”①的張兆棟,以及由于有點口才而被張佩綸賞識提拔的艦隊指揮張成,也都先後逃之夭夭。
由這樣一群戰前調度無方、臨陣争相逃命的懦夫庸人指揮福建前線故事,失敗是必然的。
此外,北洋、南洋海軍各分畛域,不予支援,對馬江戰局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如果當時的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能聯合起來,發揮近海作戰的長處,利用法艦遠道而來、補給困難的弱點,并力圍攻,完全有取勝的可能。
可是,淮系、湘系軍閥都把自己掌握的艦隊當作鞏固個人權勢的資本,彼此之間經常傾軋摩一擦,勢如水火。
福建海軍受優勢敵人直接威脅,一再籲請支援,直隸總督李鴻章竟以“北洋輪船皆小,本不足敵法之鐵艦大兵船”,“若一一抽一調,旅順必不能保”②等等為由,拒絕派艦前往馬江。
新任兩江總督曾國荃控制下的南洋海軍也拒不支援,造成福建艦隊孤軍苦戰,全軍覆沒。
馬江海戰雖然失敗了,但是,廣大中國軍民在這次作戰中表現了高度的一愛一國熱忱,他們誓死抵抗侵略者的英雄氣概,和上層統治階級畏葸投降的可恥行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福建海軍艦隻未及起錨,就被敵艦第一排炮彈擊沉兩艘(“琛航”号和“永保”号),重創多艘。
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福建海軍下層官兵英勇還擊。
旗艦“揚武”号(福建海軍唯一的一艘輕巡洋艦)用尾炮準确地還擊在它下遊的法國侵略軍旗艦“窩爾達”号,首發命中艦橋,擊斃其引水和五名水手,孤拔僅以身免。
正在這時,敵46号魚雷艇向前猛撲,發射魚雷,擊沉了“揚武”号旗艦,但該艇也被清軍岸炮擊中,鍋爐爆炸。
“揚武”号沉沒時,管帶(艦長)兼艦隊指揮張成擅離職守,泅水(一說乘小舟)逃跑。
炮艇“福星”号離敵艦最近,在開戰時就受了重傷,但它立即斷錨轉向,沖入敵陣,瞄準敵旗艦猛烈射擊,連續命中。
後遭敵艦三面圍攻,火藥庫中彈爆炸,全艇官兵壯烈犧牲。
受傷的“福勝”、“建勝”兩炮艇也奮力抵抗,直至沉沒。
在羅星塔下遊,炮艇“振威”号被剛從閩江口外趕來的一艘法國裝甲巡洋艦“凱旋”号擊穿,首尾均已着火,船身失去控制,随波漂向下遊。
但艇上官兵仍英勇奮戰,直到最後被敵魚雷擊中沉沒前的一刹那,還發射一了最後一顆炮彈,重傷一敵艦艦長和兩名士兵。
江面戰鬥僅進行了約半小時,福建海軍十一艘艦艇全部被法艦擊沉,海軍将士傷亡七百餘人,還損失了數十艘商船。
法軍僅死傷三十餘人,有兩艘魚雷艇受重傷,其餘為輕傷。
8月24日上午,法軍部分炮艇乘漲潮上駛到福建造船廠附近,用重二十八公斤的榴彈轟擊船廠,“對凡力所能及的東西,均予摧毀”①。
與此同時,法艦繼續對馬江附近的帆船、舢闆進行毀滅一性一的破壞。
8月25日,法海軍陸戰隊一部在羅星塔登陸,奪去三門克虜伯大炮。
此後幾天,法艦駛向下遊,逐次轟擊閩江兩岸炮台。
由于炮台門對準下遊,不能掉轉炮口回擊從後方攻擊的敵艦,因而全部被毀。
這樣,法艦得以魚貫而出,退至馬祖澳(今定海灣)。
馬江戰後,清廷撤銷了張佩綸、張兆棟、何璟、何如璋等人在福建的任職,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以福州将軍穆圖善和漕運總督楊昌浚(改任閩浙總督)為幫辦大臣,閩中防務逐漸恢複。
馬江海戰的慘敗,固然有艦艇“我小彼大,我脆彼堅”①等客觀原因,但主要是清廷妥協求和政策造成的。
很明顯,法國利用談判麻痹清政一府,以達到突然襲擊的目的;清廷卻一味求和,在軍事上喪失警惕,緻使馬江守軍倉促應戰,措手不及。
馬尾軍港形勢險要,閩人張茂才就曾評論說:“天下濱海諸省,獨福州海口奇險天生,當事者苟未雨綢缪,雖鐵脅亦難飛波,何至令人直搗而入哉!”②清統治者唯恐有礙和談,竟聽任法艦違犯國際慣例,肆意闖入,進出無阻,沿岸炮台形同虛設。
這就無異于把主動權拱手讓給敵人,自己隻有坐待失敗的命運了。
其次,前敵将領昏聩畏敵,也是招緻馬江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佩綸等明知敵人“有密據要害先發制人之意”,卻借口“不敢事先張皇”,不做認真的應敵準備,甚至将艦上的炮彈也控制起來。
張佩綸與何如璋,都是不懂軍事,隻知奉承李鴻章的昏庸官僚。
8月23日,當戰雲密布、端倪盡露之際,仍不利用早晨漲潮移轉船身的有利時機,先發制敵,而這點正是孤拔所非常恐懼的。
侵略者自供:“如果他們(指福建海軍)于潮水來時進攻,那地位便完全倒轉,提督(指孤拔)所打算可得到好處的所有優勢,都将轉到他們手中去,反而對我們不利。
”③戰鬥開始以後,張佩綸竟吓得神慌意亂,暈倒在地,由随從扶起逃命。
那個“隻圖一己口腹,不顧民生塗炭”①的張兆棟,以及由于有點口才而被張佩綸賞識提拔的艦隊指揮張成,也都先後逃之夭夭。
由這樣一群戰前調度無方、臨陣争相逃命的懦夫庸人指揮福建前線故事,失敗是必然的。
此外,北洋、南洋海軍各分畛域,不予支援,對馬江戰局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如果當時的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能聯合起來,發揮近海作戰的長處,利用法艦遠道而來、補給困難的弱點,并力圍攻,完全有取勝的可能。
可是,淮系、湘系軍閥都把自己掌握的艦隊當作鞏固個人權勢的資本,彼此之間經常傾軋摩一擦,勢如水火。
福建海軍受優勢敵人直接威脅,一再籲請支援,直隸總督李鴻章竟以“北洋輪船皆小,本不足敵法之鐵艦大兵船”,“若一一抽一調,旅順必不能保”②等等為由,拒絕派艦前往馬江。
新任兩江總督曾國荃控制下的南洋海軍也拒不支援,造成福建艦隊孤軍苦戰,全軍覆沒。
馬江海戰雖然失敗了,但是,廣大中國軍民在這次作戰中表現了高度的一愛一國熱忱,他們誓死抵抗侵略者的英雄氣概,和上層統治階級畏葸投降的可恥行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