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山西、北甯之戰
關燈
小
中
大
一、雙方作戰方針和部署
在法國侵略者強迫越南封建王朝簽訂第一次《順化條約》之後,清政一府對法國武裝侵略的态度雖已轉趨強硬,但統治集一團一内部在作戰方針上存在很大分歧。
主戰派鑒于黑旗軍屢創法軍,越南義軍也在北圻紅河三角洲地區紛紛響應,而法軍增援部隊又未趕到,極力主張采取飽勢。
兵部尚書彭玉麟建議由廣西、雲南“各派骁将,率領一精一兵數千,督同劉永福所部黑旗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疾搗順化河暨西貢敵營,覆其巢一穴一”①。
内閣學士周德潤等建議迅速調回在德國定購的兩艘新式軍艦,會同廣東水師,“突入越洋,直泊海防,封住海口”,然後以滇桂之師,由北甯、山西會攻河内。
②清朝最高統治者排斥了上述主動進攻的主張,決定采取保守求和的方針,即:在越南,“保守北圻,力固滇粵門戶”③;在中國,扼守沿海各海口與長江沿江一帶。
總的指導思想是希圖“久與相持”,使敵“情見勢绌,自願轉圜”。
④其實質依然是以軍事上的防守達到政治上求和的目的。
基于上述方針,作了如下部署: 北圻方面——以北甯為重點,山西為犄角,分别命廣西巡撫徐延旭、雲南巡撫唐炯馳赴前敵,督率各營,嚴密防守,以固門戶。
鑒于“保全北圻,總以克複河内為要著”,決定“激勵劉永福整頓隊伍,聯絡越南義兵,相機進取,力圖恢複”。
⑤ 沿海方面——鑒于廣東當南洋首沖,天津為畿輔重地,确定以天津、廣東為重點,在沿海各省海口擇要布置,以防法國海軍襲擾;同時,命令長江中下遊各省察看沿江形勢,分布扼守,防敵兵船沿江内犯。
法國用兵北圻,其目的在于變整個越南為法國的殖民地,然後以之為基地,進窺中國。
在清政一府發出法軍不得侵及北圻清軍駐地的照會之後,以茹費理為首的法國内閣便決計用武力攻取山西、興化、北甯等地,驅逐黑旗軍及中國駐越軍隊,完全占領北圻。
山西、北甯互為犄角,瞰制河内。
清軍欲取河内而保北圻,非守此兩地不可;法軍欲保河内而取北圻,亦非奪此兩地不可。
因此,山西、北甯實為中法兩軍必争之地。
法軍鑒于當時山西主要由黑旗軍駐守,若先攻北甯,須渡紅河、新河(今急流河),且後路空虛,黑旗軍随時有可能從山西直搗河内,屆時難以回救;若先取山西,駐守北甯的清軍不一定渡河策應。
因此,決定采取先攻山西,後取北甯的方針。
1883年10月25日,法國以孤拔為遠征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在北圻的海陸軍隊。
在待援過程中,法軍在河内、海防、海一陽一、嘉林、丹鳳等地不斷增築炮台,加強防禦,同時,加寬河内至丹鳳的道路,以便向山西發動進攻。
12月初,北圻法軍已增至九千餘人,大部分集中于河内地區,作戰準備基本就緒。
在法軍即将大舉進攻之際,負責北圻東線防務的廣西巡撫徐延旭托病滞留諒山,所部桂軍計三十餘營,主要集結于北甯及其附近地區,由廣西提督黃桂蘭、道員趙沃擔任前線指揮①。
負責西線指揮的岑毓英雖奉命力保山西②,但尚未起程;革職留任的雲南巡撫唐炯也遠在雲南邊境。
駐守山西的部隊隻有黑旗軍三千人,以及12月初才趕到的滇軍三個營、桂軍兩個營,共計五千人左右。
二、山西保衛戰(參見附圖十四) 1883年12月11日,法國遠征軍總司令孤拔按照其先攻山西、再取北甯的作戰方針,率軍六千人,分成水陸兩隊,由河内向山西進發。
法軍企圖先奪取山西城東北的扶沙要塞及城北的堤岸陣地,再從右翼迂回城西,切斷山西與興化的聯系,一舉攻占山西。
其部署是:第一隊,以大炮艦三艘、小炮艦十餘艘和民船數十隻,載兵三千三百餘人,溯紅河西上;第二隊二千六百餘人,由陸路進至丹鳳後,渡喝江,沿紅河南岸向山西推進。
陸路随行的還有大量脅從的民夫,以及五百輛彈藥車。
山西位于紅河南岸,是控制紅河中上遊的戰略要地。
城周長約二十裡,有磚石内城和土質外城。
黑旗軍進駐山西後,進一步加強了這裡的城防工事,并在紅河上設置竹筏阻塞河面,沿河岸修築炮台,北門至河堤相距五裡,築栅五重。
劉永福鑒于山西的存亡關系重大,而協助防守的滇、桂軍隊為數既少,鬥志又不高,因而決心發揚黑旗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一精一神,
主戰派鑒于黑旗軍屢創法軍,越南義軍也在北圻紅河三角洲地區紛紛響應,而法軍增援部隊又未趕到,極力主張采取飽勢。
兵部
内閣學士周德潤等建議迅速調回在德國定購的兩艘新式軍艦,會同廣東水師,“突入越洋,直泊海防,封住海口”,然後以滇桂之師,由北甯、山西會攻河内。
②清朝最高統治者排斥了上述主動進攻的主張,決定采取保守求和的方針,即:在越南,“保守北圻,力固滇粵門戶”③;在中國,扼守沿海各海口與長江沿江一帶。
總的指導思想是希圖“久與相持”,使敵“情見勢绌,自願轉圜”。
④其實質依然是以軍事上的防守達到政治上求和的目的。
基于上述方針,作了如下部署: 北圻方面——以北甯為重點,山西為犄角,分别命廣西巡撫徐延旭、雲南巡撫唐炯馳赴前敵,督率各營,嚴密防守,以固門戶。
鑒于“保全北圻,總以克複河内為要著”,決定“激勵劉永福整頓隊伍,聯絡越南義兵,相機進取,力圖恢複”。
⑤ 沿海方面——鑒于廣東當南洋首沖,天津為畿輔重地,确定以天津、廣東為重點,在沿海各省海口擇要布置,以防法國海軍襲擾;同時,命令長江中下遊各省察看沿江形勢,分布扼守,防敵兵船沿江内犯。
法國用兵北圻,其目的在于變整個越南為法國的殖民地,然後以之為基地,進窺中國。
在清政一府發出法軍不得侵及北圻清軍駐地的照會之後,以茹費理為首的法國内閣便決計用武力攻取山西、興化、北甯等地,驅逐黑旗軍及中國駐越軍隊,完全占領北圻。
山西、北甯互為犄角,瞰制河内。
清軍欲取河内而保北圻,非守此兩地不可;法軍欲保河内而取北圻,亦非奪此兩地不可。
因此,山西、北甯實為中法兩軍必争之地。
法軍鑒于當時山西主要由黑旗軍駐守,若先攻北甯,須渡紅河、新河(今急流河),且後路空虛,黑旗軍随時有可能從山西直搗河内,屆時難以回救;若先取山西,駐守北甯的清軍不一定渡河策應。
因此,決定采取先攻山西,後取北甯的方針。
1883年10月25日,法國以孤拔為遠征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在北圻的海陸軍隊。
在待援過程中,法軍在河内、海防、海一陽一、嘉林、丹鳳等地不斷增築炮台,加強防禦,同時,加寬河内至丹鳳的道路,以便向山西發動進攻。
12月初,北圻法軍已增至九千餘人,大部分集中于河内地區,作戰準備基本就緒。
在法軍即将大舉進攻之際,負責北圻東線防務的廣西巡撫徐延旭托病滞留諒山,所部桂軍計三十餘營,主要集結于北甯及其附近地區,由廣西提督黃桂蘭、道員趙沃擔任前線指揮①。
負責西線指揮的岑毓英雖奉命力保山西②,但尚未起程;革職留任的雲南巡撫唐炯也遠在雲南邊境。
駐守山西的部隊隻有黑旗軍三千人,以及12月初才趕到的滇軍三個營、桂軍兩個營,共計五千人左右。
二、山西保衛戰(參見附圖十四) 1883年12月11日,法國遠征軍總司令孤拔按照其先攻山西、再取北甯的作戰方針,率軍六千人,分成水陸兩隊,由河内向山西進發。
法軍企圖先奪取山西城東北的扶沙要塞及城北的堤岸陣地,再從右翼迂回城西,切斷山西與興化的聯系,一舉攻占山西。
其部署是:第一隊,以大炮艦三艘、小炮艦十餘艘和民船數十隻,載兵三千三百餘人,溯紅河西上;第二隊二千六百餘人,由陸路進至丹鳳後,渡喝江,沿紅河南岸向山西推進。
陸路随行的還有大量脅從的民夫,以及五百輛彈藥車。
山西位于紅河南岸,是控制紅河中上遊的戰略要地。
城周長約二十裡,有磚石内城和土質外城。
黑旗軍進駐山西後,進一步加強了這裡的城防工事,并在紅河上設置竹筏阻塞河面,沿河岸修築炮台,北門至河堤相距五裡,築栅五重。
劉永福鑒于山西的存亡關系重大,而協助防守的滇、桂軍隊為數既少,鬥志又不高,因而決心發揚黑旗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一精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