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戰争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一、法國武裝入侵越南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了國内資本空前未有的集中,金融資本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迅速膨一脹,使法蘭西共和國成了金融君主國。
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法國的金融寡頭們加緊向國外投資,并更加強烈地要求法國政一府進一步推行殖民政策。
列甯于1916年指出:“在法國,恰好是金融資本特别迅速的發展(在工業資本削弱的情況下),從上一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使兼并政策(殖民政策)特别加緊地推行起來”①。
殘酷鎮壓過巴黎公社的劊子手茹費理(1832—1893),正是法國大金融資本家利益的忠實代理人和殖民政策的狂一熱執行者。
1880—1881年和1883—1885年,他代表法國溫和派共和一黨一人兩次組閣。
1881年,當他初次主持政一府的時候,不經衆議院表決,就出兵占領突尼斯。
以後,又向非洲其它地區進行殖民侵略。
在印度支那(通常指越南、老撾、柬埔寨)地區,法國企圖完全占領越南,進而侵入中國。
越南位于印度支那半島(即中南半島)東部,東南兩面臨海,北面與中國雲南、廣西二省鄰接,西面與老撾、柬埔寨為鄰。
南北長約一千六百餘公裡,東西最寬處(北部)約六百公裡,最窄處(中部)僅五十公裡,總面積約三十二萬九千多平方公裡。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人口約二千三百萬,軍隊約七萬人。
越南全境五分之四為山地和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為高山、高原,紅河以北地區海拔在五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間。
中越邊境有的山峰海拔二千米以上,山間谷地較寬,高平、那岑、諒山等處的谷地為中越間天然通道。
出于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氣溫高(年平均24℃以上),濕度大,風雨多,雨季(5月至10月)、旱季(11月至次年4月)明顯,屬于熱帶季風氣候。
十九世紀時,越南劃分為南圻(南部十省)、中圻(中部四省)、北圻(北部十六省)三部分,國都為順化。
法國凱觎越南,由來已久。
早在十七世紀初,法國傳教士就來到越南,大搞間諜活動。
十八世紀下半葉,法國在北美和印度的勢力被殖民勁敵英國排擠之後,越南更成了法國向東方擴張的主要目标。
它企圖在印度支那建立強大據點,阻攔英國人進一步向遠東擴張的去路,以便自己獨占在遠東(主要是中國)的利益;同時,企圖以越南為基地,開辟一條通向中國西南和中部地區的侵略道路。
法王路易十六(1754—1793)曾根據百多祿主教(在越南等地傳教的法國殖民一主義者)1787年的奏議,制定了未來“法蘭西東方帝國”的龐大計劃,并采取了侵占越南的實際步驟。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統治者拿破侖第三(1808—1873)繼承路易十六的衣缽,加緊對越南推行炮艦政策。
1856年,法國遠東艦隊借口越南處死傳教士,公然炮轟土倫港(今岘港),并于1858年強行登陸,一度予以占領。
次年,又攻占西貢(今胡志明市)。
第二次鴉片戰争結束後,法國随即從侵華法軍中一抽一調三千五百人進攻南圻,先後占領嘉定、定祥、邊和、永隆等省和昆侖島,于1862年6月強迫越南阮福時封建王朝簽訂第一次《西貢條約》(即《柴棍條約》),把越南南方以西貢為中心的大片地區割歸法國。
這标志着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的開端。
1863年,法國又強迫越南承認柬埔寨受法國“保護”,進一步控制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湄公河下遊廣大地區。
在第一次《西貢條約》中,法國特地把法國船隻(包括軍艦在内)有自一由航行湄公河的特權塞了進去,這是與它企圖利用越南為基地向中國雲南等省擴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但是,經過幾年的調查,法國侵略者發現湄公河的上遊(中國境内稱瀾滄江)灘多流急,航行甚為困難,同時又得知紅河為中越交通要道,于是,便把注意力從湄公河轉移到了紅河。
它決定占領北圻(西方人稱為東京),以便沿紅河侵入中國西南地區。
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争(1870—1871年)暫時推遲了法國對越南北圻的軍事侵略,但準備工作從未間斷過。
1871年,法國殖民一主義者堵布益①以幫助雲南清軍采購軍一火為名,對紅河進行了實地考察,證明溯紅河可以航抵中國,保勝(今老街)以下可通汽船。
從此,占領北圻,由紅河直達中國,便成為法國殖民者在亞洲擴張的主要目标了。
1873年11月,由法國駐西貢總督杜白蕾派出的一支侵略軍在安邺率領下侵占
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法國的金融寡頭們加緊向國外投資,并更加強烈地要求法國政一府進一步推行殖民政策。
列甯于1916年指出:“在法國,恰好是金融資本特别迅速的發展(在工業資本削弱的情況下),從上一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使兼并政策(殖民政策)特别加緊地推行起來”①。
殘酷鎮壓過巴黎公社的劊子手茹費理(1832—1893),正是法國大金融資本家利益的忠實代理人和殖民政策的狂一熱執行者。
1880—1881年和1883—1885年,他代表法國溫和派共和一黨一人兩次組閣。
1881年,當他初次主持政一府的時候,不經衆議院表決,就出兵占領突尼斯。
以後,又向非洲其它地區進行殖民侵略。
在印度支那(通常指越南、老撾、柬埔寨)地區,法國企圖完全占領越南,進而侵入中國。
越南位于印度支那半島(即中南半島)東部,東南兩面臨海,北面與中國雲南、廣西二省鄰接,西面與老撾、柬埔寨為鄰。
南北長約一千六百餘公裡,東西最寬處(北部)約六百公裡,最窄處(中部)僅五十公裡,總面積約三十二萬九千多平方公裡。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人口約二千三百萬,軍隊約七萬人。
越南全境五分之四為山地和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為高山、高原,紅河以北地區海拔在五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間。
中越邊境有的山峰海拔二千米以上,山間谷地較寬,高平、那岑、諒山等處的谷地為中越間天然通道。
出于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氣溫高(年平均24℃以上),濕度大,風雨多,雨季(5月至10月)、旱季(11月至次年4月)明顯,屬于熱帶季風氣候。
十九世紀時,越南劃分為南圻(南部十省)、中圻(中部四省)、北圻(北部十六省)三部分,國都為順化。
法國凱觎越南,由來已久。
早在十七世紀初,法國傳教士就來到越南,大搞間諜活動。
十八世紀下半葉,法國在北美和印度的勢力被殖民勁敵英國排擠之後,越南更成了法國向東方擴張的主要目标。
它企圖在印度支那建立強大據點,阻攔英國人進一步向遠東擴張的去路,以便自己獨占在遠東(主要是中國)的利益;同時,企圖以越南為基地,開辟一條通向中國西南和中部地區的侵略道路。
法王路易十六(1754—1793)曾根據百多祿主教(在越南等地傳教的法國殖民一主義者)1787年的奏議,制定了未來“法蘭西東方帝國”的龐大計劃,并采取了侵占越南的實際步驟。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統治者拿破侖第三(1808—1873)繼承路易十六的衣缽,加緊對越南推行炮艦政策。
1856年,法國遠東艦隊借口越南處死傳教士,公然炮轟土倫港(今岘港),并于1858年強行登陸,一度予以占領。
次年,又攻占西貢(今胡志明市)。
第二次鴉片戰争結束後,法國随即從侵華法軍中一抽一調三千五百人進攻南圻,先後占領嘉定、定祥、邊和、永隆等省和昆侖島,于1862年6月強迫越南阮福時封建王朝簽訂第一次《西貢條約》(即《柴棍條約》),把越南南方以西貢為中心的大片地區割歸法國。
這标志着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的開端。
1863年,法國又強迫越南承認柬埔寨受法國“保護”,進一步控制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湄公河下遊廣大地區。
在第一次《西貢條約》中,法國特地把法國船隻(包括軍艦在内)有自一由航行湄公河的特權塞了進去,這是與它企圖利用越南為基地向中國雲南等省擴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但是,經過幾年的調查,法國侵略者發現湄公河的上遊(中國境内稱瀾滄江)灘多流急,航行甚為困難,同時又得知紅河為中越交通要道,于是,便把注意力從湄公河轉移到了紅河。
它決定占領北圻(西方人稱為東京),以便沿紅河侵入中國西南地區。
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争(1870—1871年)暫時推遲了法國對越南北圻的軍事侵略,但準備工作從未間斷過。
1871年,法國殖民一主義者堵布益①以幫助雲南清軍采購軍一火為名,對紅河進行了實地考察,證明溯紅河可以航抵中國,保勝(今老街)以下可通汽船。
從此,占領北圻,由紅河直達中國,便成為法國殖民者在亞洲擴張的主要目标了。
1873年11月,由法國駐西貢總督杜白蕾派出的一支侵略軍在安邺率領下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