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戰争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河内,接着組織上萬雇傭軍,連陷海一陽一、甯平、南定等城。
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駐在中越邊境保勝地區的黑旗軍幫助抵抗法國侵略者。
二、黑旗軍援越抗法 黑旗軍原是太平天國革命時期活動于中國廣東、廣西邊境地區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因以七星黑旗為戰旗,故稱黑旗軍。
其領袖劉永福(1837—1917)系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雇工出身,早年參加天地會起義。
1867年因受清軍一逼一迫,劉永福率衆數百,進入越南北部,後以保勝為根據地,聚衆耕牧,勢力逐漸壯大,發展至二千餘人。
與越南人民休戚與共的黑旗軍,對法國侵略者十分痛恨,因而接受了越南政一府的邀請,由劉永福率領千餘人,配合越南軍民抗戰。
1873年12月21日,黑旗軍于河内近郊擊斃法國侵略軍頭目安邺,大獲全勝。
然而,腐朽的越南阮氏封建王朝又怕黑旗軍的勝利招緻法國的更大報複,急忙與法議和,于1874年3月15日簽訂了第二次《西貢條約》,把越南置于法國的“保護”之下。
另一方面,越南政一府授予劉永福以“三宣副提督”之職,由他管理宣光、興化、山西三省,利用黑旗軍阻止法軍對紅河上遊的侵略。
由于紅河上遊地區為黑旗軍所控制,法國侵略者無法直窺中國雲南,因而視黑旗軍為眼中釘,決心拔去。
1879年6月,法國駐海防領事土爾克公開叫嚣:“法國必須占領北圻……因為它是一個理想的軍事基地,由于有了這個基地,一旦歐洲各強國企圖瓜分中國時,我們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國腹地的人。
”①1881年7月,在茹費理主持下,法國議會通過了二百四十萬法郎的侵越軍費。
1882年3月,法國西貢殖民當局派海軍上校李威利(又譯為李維業)率軍數千北上,再次發起對越南北圻的武裝侵略,4月占領河内,次年3月又占領南定。
法國侵略者還不斷溯紅河向上遊進犯,并懸賞十萬元攻取黑旗軍的根據地保勝,氣焰十分嚣張。
法國侵略者再次侵犯北圻,劉永福深知“法鬼貪心無厭,非武力不能解決”②,因而又一次接受越南政一府的邀請,發兵數千人,會合越南北圻統督黃佐灸所部軍隊,向法軍發起反擊。
1883年5月19日,黑旗軍在越南軍民配合下,于河内城西的紙橋附近以伏擊戰法殲敵數百人,斃李威利等法國軍官三十餘人,迫使法軍殘部龜縮河内。
紙橋戰後,越南政一府任命劉永福為“三宣正提督”。
法國政一府不甘心失敗,立即以西貢法軍司令波滑繼李威利為北圻法軍統帥,除增派陸軍外,并成立北圻艦隊,由海軍少将孤拔(1827—1885)指揮,又以法國駐曼谷領事何羅芒為特派員,代表法國政一府監督侵越法軍的軍事行動。
8月,法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波滑率領,沿紅河進攻黑旗軍;一路由孤撥率海軍進攻越南首都順化。
由波滑率領的法軍在懷德、丹鳳等地屢遭黑旗軍和越南軍民的痛擊,損失慘重,何羅芒不得不派波滑返回巴黎,要求增加援軍。
但是,由孤拔率領的海軍卻攻入順化,趁越王阮福時病死、政局不穩之機,強迫越南政一府于8月25日簽訂第一次《順化條約》,企圖把越南完全置于法國的嚴格控制之下,使其淪為法國的殖民地。
接着,法國便肆無忌憚地把侵略的矛頭直接指向中國。
三、中法戰争的爆發 中越兩國是山水相連的鄰邦,彼此之間有着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越南統治者與清朝統治者之間存在着一種特殊的曆史關系①,其國王接受清朝皇帝的“冊封”,并定期派人到北京“朝貢”,清王朝對越南則負有保護之責。
正是根據這種特殊的曆史關系,當越南遭受法國侵略時,其國王一方面邀請黑旗軍協助抗法,一方面派遣使者向清朝政一府告急,要求中國派兵前往救援。
可是,當時的清朝政一府在西太後那拉氏的把持下,為了維護其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實行對内殘酷鎮壓、對外退讓妥協的反動政策。
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①的是恭親王奕訴,而一切重大外交事宜,實際上經由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辦理。
奕和李鴻章等俯首聽命于那拉氏,對外推行退讓妥協政策。
面對法國的武裝挑戰,清統治者雖然從1882年起,應越南政一府之請,陸續增派了一些軍隊駐紮于越南北圻,但一再交代“不可釁自我開”,對黑旗軍的抗法鬥争也不予公開支持,始終寄希望于通過談判解決問題②。
與李鴻章等為代表的主和派的态度相反,清朝政一府中
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駐在中越邊境保勝地區的黑旗軍幫助抵抗法國侵略者。
二、黑旗軍援越抗法 黑旗軍原是
其領袖劉永福(1837—1917)系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雇工出身,早年參加天地會起義。
1867年因受清軍一逼一迫,劉永福率衆數百,進入越南北部,後以保勝為根據地,聚衆耕牧,勢力逐漸壯大,發展至二千餘人。
與越南人民休戚與共的黑旗軍,對法國侵略者十分痛恨,因而接受了越南政一府的邀請,由劉永福率領千餘人,配合越南軍民抗戰。
1873年12月21日,黑旗軍于河内近郊擊斃法國侵略軍頭目安邺,大獲全勝。
然而,腐朽的越南阮氏封建王朝又怕黑旗軍的勝利招緻法國的更大報複,急忙與法議和,于1874年3月15日簽訂了第二次《西貢條約》,把越南置于法國的“保護”之下。
另一方面,越南政一府授予劉永福以“三宣副提督”之職,由他管理宣光、興化、山西三省,利用黑旗軍阻止法軍對紅河上遊的侵略。
由于紅河上遊地區為黑旗軍所控制,法國侵略者無法直窺中國雲南,因而視黑旗軍為眼中釘,決心拔去。
1879年6月,法國駐海防領事土爾克公開叫嚣:“法國必須占領北圻……因為它是一個理想的軍事基地,由于有了這個基地,一旦歐洲各強國企圖瓜分中國時,我們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國腹地的人。
”①1881年7月,在茹費理主持下,法國議會通過了二百四十萬法郎的侵越軍費。
1882年3月,法國西貢殖民當局派海軍上校李威利(又譯為李維業)率軍數千北上,再次發起對越南北圻的武裝侵略,4月占領河内,次年3月又占領南定。
法國侵略者還不斷溯紅河向上遊進犯,并懸賞十萬元攻取黑旗軍的根據地保勝,氣焰十分嚣張。
法國侵略者再次侵犯北圻,劉永福深知“法鬼貪心無厭,非武力不能解決”②,因而又一次接受越南政一府的邀請,發兵數千人,會合越南北圻統督黃佐灸所部軍隊,向法軍發起反擊。
1883年5月19日,黑旗軍在越南軍民配合下,于河内城西的紙橋附近以伏擊戰法殲敵數百人,斃李威利等法國軍官三十餘人,迫使法軍殘部龜縮河内。
紙橋戰後,越南政一府任命劉永福為“三宣正提督”。
法國政一府不甘心失敗,立即以西貢法軍司令波滑繼李威利為北圻法軍統帥,除增派陸軍外,并成立北圻艦隊,由海軍少将孤拔(1827—1885)指揮,又以法國駐曼谷領事何羅芒為特派員,代表法國政一府監督侵越法軍的軍事行動。
8月,法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波滑率領,沿紅河進攻黑旗軍;一路由孤撥率海軍進攻越南首都順化。
由波滑率領的法軍在懷德、丹鳳等地屢遭黑旗軍和越南軍民的痛擊,損失慘重,何羅芒不得不派波滑返回巴黎,要求增加援軍。
但是,由孤拔率領的海軍卻攻入順化,趁越王阮福時病死、政局不穩之機,強迫越南政一府于8月25日簽訂第一次《順化條約》,企圖把越南完全置于法國的嚴格控制之下,使其淪為法國的殖民地。
接着,法國便肆無忌憚地把侵略的矛頭直接指向中國。
三、中法戰争的爆發 中越兩國是山水相連的鄰邦,彼此之間有着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越南統治者與清朝統治者之間存在着一種特殊的曆史關系①,其國王接受清朝皇帝的“冊封”,并定期派人到北京“朝貢”,清王朝對越南則負有保護之責。
正是根據這種特殊的曆史關系,當越南遭受法國侵略時,其國王一方面邀請黑旗軍協助抗法,一方面派遣使者向清朝政一府告急,要求中國派兵前往救援。
可是,當時的清朝政一府在西太後那拉氏的把持下,為了維護其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實行對内殘酷鎮壓、對外退讓妥協的反動政策。
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①的是恭親王奕訴,而一切重大外交事宜,實際上經由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辦理。
奕和李鴻章等俯首聽命于那拉氏,對外推行退讓妥協政策。
面對法國的武裝挑戰,清統治者雖然從1882年起,應越南政一府之請,陸續增派了一些軍隊駐紮于越南北圻,但一再交代“不可釁自我開”,對黑旗軍的抗法鬥争也不予公開支持,始終寄希望于通過談判解決問題②。
與李鴻章等為代表的主和派的态度相反,清朝政一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