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戰争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以兩江總督左宗棠、山西巡撫張之洞、兵部尚書彭玉麟等為代表的主戰派,積極主張抵抗法國的侵略。
這種主張,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衆和清軍中一愛一國官兵對法國侵略者的義憤和對中國西南邊境危機的深切關注。
清廷外受法國的一逼一迫,内有人民的壓力,從其切身的統治利益出發,最後才不得已對法國的侵略行徑采取較為強硬的态度。
1883年9月下旬,清廷命兵部尚書彭玉麟前往廣東,會同兩廣總督張樹聲辦理海防。
10—11月間,清政一府在給前敵将領的谕令中明确提出:“北甯為我軍駐防之所,如果法人前來攻一逼一,即着督饬官軍,竭力捍禦,毋稍松勁”,山西“與北甯相距較近,必應固守,以成犄角之勢”①;同時,公開獎勵黑旗軍的抗法鬥争。
以越南為跳闆,侵入中國雲南等省,是當時法國政一府的既定方針。
1883年2月,茹費理第二次組閣,并由一貫蔑視中國、認為中國“不足道”的沙梅拉庫擔任外長,更加加緊了侵華步伐。
侵略者供稱:“我們在東京(越南北部)的行動所能獲得的利益,主要将由中國領土的開放得來”②。
同年5月15日,法國議會通過增加新的軍事撥款五百五十萬法郎,并決定派遣軍隊一千八百名,配以各種艦船十二艘,前往越南,支援駐越侵略軍。
第一次《順化條約》簽訂以後,法國便威一逼一清政一府撤退所有駐在北圻的中國軍隊,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占領,并要求中國和它簽訂不平等的商務協定和國境條約。
清政一府理所當然地拒絕了這種無理要求,法國便決定訴諸武力。
1883年12月,法國議會通過二千九百萬法郎軍費和派遣一萬五千名遠征軍的提案,決定奪取山西、北甯,迫使清朝政一府讓步。
12月中旬,法國侵略軍悍然向駐紮在北圻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清軍被迫應戰,中法戰争正式開始。
戰争經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83年12月到1884年5月,戰争主要在越南北圻紅河三角洲内的山西、北甯等地進行;第二階段從1884年8月到1885年4月,戰争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和越南北圻兩個戰場上同時進行。
四、雙方軍隊概況 (一)法軍概況及其遠征軍的編成 在發動中法戰争時,法國已從普法戰争失敗所造成的窘境中擺脫出來,軍事力量有所恢複,但并不十分強大。
普法戰争前,法國有步兵三百七十六營,加上其它部隊,約有常備軍六十萬人。
普法戰争失敗後,為了适應殖民戰争和對付普魯士軍事威脅的需要,法國加緊進行軍事制度的各種改革。
廢止代役兵制度①,恢複十八世紀末法國革命時期首創的國民義務兵役制,規定男子自二十歲至四十五歲止,凡符合當兵條件者,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一律不準替代贖免。
由于實行舉國皆兵的制度,每年可招新兵十五萬人,保證了充足的常備軍現役兵源和戰時大量擴編部隊的需要。
根據1875年通過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法國總統為全軍最高統帥,指揮海陸軍全部。
有關國防的重大事項,由高級國防會議決定。
高級國防會議由内閣總理主持,有外交、财政、陸軍、海軍、殖民等各部部長參加。
法國陸軍分本國軍及殖民地軍二種。
本國軍由步、騎、炮、工、憲、辎重、經理、衛生諸兵種組成,殖民地軍隻有步、騎、炮、工、經理、衛生諸兵種。
在武器方面,法國在彌補了普法戰争的損失之後,從1875年開始,又逐漸依靠自己的軍事工業所生産的新式槍炮把軍隊重新裝備起來。
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法國能生産口徑三十七到三百二十毫米的各種火炮,其一性一能與英國的阿姆斯特朗炮及德國的克虜伯炮不相上下。
法軍輕武器主要是夏什普式中心發火擊針後裝線膛槍,口徑十一毫米,射速為每分鐘七發,射程一千八百米。
此外,還有克羅帕契克連發槍和哈齊開斯機關炮(機關槍的前身)等。
普法戰争後,法國海軍艦艇工業也有較大發展。
1873年,法國首建鋼甲艦,至1881年,便能建造萬噸級軍艦,裝甲厚達十五英寸,航速達十四節。
艦艇主要裝備口徑一百至一百九十毫米的中重型火炮和三十七、五十七毫米的速射炮。
速射炮的射速每分鐘四十至六十發。
當時,法國擴軍備戰的軍費開支是相當驚人的。
據統計,1883年法國陸軍經費為五億八千四百萬法郎,海軍經費為兩億零五百萬法郎,共七億八千九百萬法郎,占國家總開支的22%強。
正因為這樣,法國政一府有
這種主張,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衆和清軍中一愛一國官兵對法國侵略者的義憤和對中國西南邊境危機的深切關注。
清廷外受法國的一逼一迫,内有人民的壓力,從其切身的統治利益出發,最後才不得已對法國的侵略行徑采取較為強硬的态度。
1883年9月下旬,清廷命兵部尚書彭玉麟前往廣東,會同兩廣總督張樹聲辦理海防。
10—11月間,清政一府在給前敵将領的谕令中明确提出:“北甯為我軍駐防之所,如果法人前來攻一逼一,即着督饬官軍,竭力捍禦,毋稍松勁”,山西“與北甯相距較近,必應固守,以成犄角之勢”①;同時,公開獎勵黑旗軍的抗法鬥争。
以越南為跳闆,侵入中國雲南等省,是當時法國政一府的既定方針。
1883年2月,茹費理第二次組閣,并由一貫蔑視中國、認為中國“不足道”的沙梅拉庫擔任外長,更加加緊了侵華步伐。
侵略者供稱:“我們在東京(越南北部)的行動所能獲得的利益,主要将由中國領土的開放得來”②。
同年5月15日,法國議會通過增加新的軍事撥款五百五十萬法郎,并決定派遣軍隊一千八百名,配以各種艦船十二艘,前往越南,支援駐越侵略軍。
第一次《順化條約》簽訂以後,法國便威一逼一清政一府撤退所有駐在北圻的中國軍隊,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占領,并要求中國和它簽訂不平等的商務協定和國境條約。
清政一府理所當然地拒絕了這種無理要求,法國便決定訴諸武力。
1883年12月,法國議會通過二千九百萬法郎軍費和派遣一萬五千名遠征軍的提案,決定奪取山西、北甯,迫使清朝政一府讓步。
12月中旬,法國侵略軍悍然向駐紮在北圻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清軍被迫應戰,中法戰争正式開始。
戰争經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83年12月到1884年5月,戰争主要在越南北圻紅河三角洲内的山西、北甯等地進行;第二階段從1884年8月到1885年4月,戰争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和越南北圻兩個戰場上同時進行。
四、雙方軍隊概況 (一)法軍概況及其遠征軍的編成 在發動中法戰争時,法國已從普法戰争失敗所造成的窘境中擺脫出來,軍事力量有所恢複,但并不十分強大。
普法戰争前,法國有步兵三百七十六營,加上其它部隊,約有常備軍六十萬人。
普法戰争失敗後,為了适應殖民戰争和對付普魯士軍事威脅的需要,法國加緊進行軍事制度的各種改革。
廢止代役兵制度①,恢複十八世紀末法國革命時期首創的國民義務兵役制,規定男子自二十歲至四十五歲止,凡符合當兵條件者,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一律不準替代贖免。
由于實行舉國皆兵的制度,每年可招新兵十五萬人,保證了充足的常備軍現役兵源和戰時大量擴編部隊的需要。
根據1875年通過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法國總統為全軍最高統帥,指揮海陸軍全部。
有關國防的重大事項,由高級國防會議決定。
高級國防會議由内閣總理主持,有外交、财政、陸軍、海軍、殖民等各部部長參加。
法國陸軍分本國軍及殖民地軍二種。
本國軍由步、騎、炮、工、憲、辎重、經理、衛生諸兵種組成,殖民地軍隻有步、騎、炮、工、經理、衛生諸兵種。
在武器方面,法國在彌補了普法戰争的損失之後,從1875年開始,又逐漸依靠自己的軍事工業所生産的新式槍炮把軍隊重新裝備起來。
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法國能生産口徑三十七到三百二十毫米的各種火炮,其一性一能與英國的阿姆斯特朗炮及德國的克虜伯炮不相上下。
法軍輕武器主要是夏什普式中心發火擊針後裝線膛槍,口徑十一毫米,射速為每分鐘七發,射程一千八百米。
此外,還有克羅帕契克連發槍和哈齊開斯機關炮(機關槍的前身)等。
普法戰争後,法國海軍艦艇工業也有較大發展。
1873年,法國首建鋼甲艦,至1881年,便能建造萬噸級軍艦,裝甲厚達十五英寸,航速達十四節。
艦艇主要裝備口徑一百至一百九十毫米的中重型火炮和三十七、五十七毫米的速射炮。
速射炮的射速每分鐘四十至六十發。
當時,法國擴軍備戰的軍費開支是相當驚人的。
據統計,1883年法國陸軍經費為五億八千四百萬法郎,海軍經費為兩億零五百萬法郎,共七億八千九百萬法郎,占國家總開支的22%強。
正因為這樣,法國政一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