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戰争爆發前後的政治軍事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恃無恐地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争。
但是,法國為鞏固和擴大其在非洲的殖民掠奪,占用了不少兵力,加上财力畢竟有限,又要防備德國的進攻,不可能派出大量軍隊遠涉重洋來遠東作戰。
因此,中法戰争過程中,法國遠征軍的兵力是逐次增加的,總兵力最多時也隻有兩萬餘人。
在大舉進犯北甯中國防軍時,法國遠征軍司令部下轄兩個旅和一個内河艦隊。
每旅轄三個步兵一團一和炮兵、騎兵、工兵、電信兵等部隊。
步兵、騎兵全部裝備後裝線膛步滄以及少數機關槍。
炮兵每連有火炮六門,射程最大的可達十公裡,有的是連珠炮(機關炮)。
法國遠征軍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本國兵約占三分之一;雇傭兵(由歐洲其它國家招募來的流一氓打一手)為數不多;附庸兵(阿爾及利亞和越南人)數量最大。
這幾種成分的軍隊待遇各不相同,裝備、補給也不一樣,因而互有矛盾。
(二)清軍概況 中法戰争時期,中國的洋務運動正處于發展階段。
當時,除江南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四大兵工廠以外,還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規模較小的地方一性一兵工廠,仿制各種近代槍炮,并大量從外國進口武器,從而使軍隊裝備有了較明顯的改善。
進口的步槍主要有英國1871年式馬梯尼—亨利、李·恩飛後裝槍,法國1866年式和1876年式夏什普擊針後裝槍,奧地利的曼利夏後裝槍,美國的林明敦後裝槍等。
進口的火炮主要有英國阿姆斯特朗炮廠、德國克虜伯炮廠生産的各種口徑的後裝鋼炮,美國的諾登飛和加特林機關炮等。
仿制的近代槍炮也為數不少。
其中江南制造總局在1867—1884年共生産了各種步槍近三萬五千支,各種炮二百門。
①但由于生産和進口的新式武器有限,遠難滿足全國軍隊的需要。
據李鴻章當時奏稱:“近年北洋購新式槍皆一精一堅适用,淮、練各軍皆改習洋一操一;而滇、粵、閩、浙防軍器械缺乏,一操一法尚未講求。
”②因此,和法國侵略軍相比,清軍不但組織編制和訓練等方面相形見绌,在武器裝備方面也差距很大。
陸軍武器土洋參雜,既有後裝槍炮,又有不少刀矛、鳥槍、土槍等,且式樣繁雜,質量較差,又無統一的後勤機構保障作戰供一應。
這些,都使軍隊作戰行動受到影響。
參加中法戰争的中國軍隊主要是練軍①和勇營。
勇營包括湘軍、淮軍和由湘淮軍演變而成的防軍②,以及大量臨時招募成軍的地方部隊。
這些軍隊的營制饷章大體都沿襲湘軍舊制,均以營為單位。
營一般轄前、後、左、右四哨。
各營兵額,大營約五六百人,小營約二三百人。
戰争過程中,由總督、巡撫或提督負責指揮一個方向的作戰,統領數營以至數十營的兵力。
“而兵與兵不相習,将與将不相能,統帥、疆臣又複觀望遲徊,各懷畛域”③,極大地影響了軍隊的指揮和協同作戰。
除陸軍外,中國海軍也部分地參加了戰鬥。
早在光緒初年,清廷鑒于日軍依仗軍艦侵擾台灣,即有加強海防之議,認為“海防關系緊要,既為目前當務之急,又屬國家久遠之圖,……亟宜未雨綢缪,以為自強之計。
”④1875—1879年間,清廷對海防事宜抓得較緊,曾多次谕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南洋大臣沈葆桢認真籌辦。
初未形成艦隊,南北洋大臣分别向外國訂購和自造艦隻,自行節制。
後由沈葆桢等倡議,經總理衙門核準,每年從關稅和厘金中調撥四百萬兩作為籌建海軍的專款,拟于十年内建成北洋、南洋、粵洋海軍三大支。
由于經費有限,建設的重點始終放在北洋。
1879年,清廷鑒于海軍建設進展緩慢,又令福建船政局将當時已有輪船先行練成一軍,以備不虞。
中法戰争前夕,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初步形成,分别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南洋大臣曾國荃、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掌握。
三支海軍各有艦船十餘艘,大多購自外洋,質量較好的鐵甲艦以北洋居多,南洋次之。
中法戰争時期,有線電報已成為軍隊指揮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也開始采用這一手段,從而打破了幾千年來單純依靠驿站傳遞命令和報告的狀況。
從1881年底上海至天津的電報線路正式啟用開始,兩三年後,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福州、武漢等大城市之間,以及廣州與龍州、天津與山海關等地之間,都建立了電報聯系。
不過,雲南以及北圻戰場方面,尚未通報,仍靠驿遞,以緻“奏折往返須五十餘日。
滇桂軍隊相距遠,常月餘不通問”①。
迨至1885年初,龍州至宣光前線始通電報。
但是,法國為鞏固和擴大其在非洲的殖民掠奪,占用了不少兵力,加上财力畢竟有限,又要防備德國的進攻,不可能派出大量軍隊遠涉重洋來遠東作戰。
因此,中法戰争過程中,法國遠征軍的兵力是逐次增加的,總兵力最多時也隻有兩萬餘人。
在大舉進犯北甯中國防軍時,法國遠征軍司令部下轄兩個旅和一個内河艦隊。
每旅轄三個步兵一團一和炮兵、騎兵、工兵、電信兵等部隊。
步兵、騎兵全部裝備後裝線膛步滄以及少數機關槍。
炮兵每連有火炮六門,射程最大的可達十公裡,有的是連珠炮(機關炮)。
法國遠征軍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本國兵約占三分之一;雇傭兵(由歐洲其它國家招募來的流一氓打一手)為數不多;附庸兵(阿爾及利亞和越南人)數量最大。
這幾種成分的軍隊待遇各不相同,裝備、補給也不一樣,因而互有矛盾。
(二)清軍概況 中法戰争時期,中國的洋務運動正處于發展階段。
當時,除江南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四大兵工廠以外,還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規模較小的地方一性一兵工廠,仿制各種近代槍炮,并大量從外國進口武器,從而使軍隊裝備有了較明顯的改善。
進口的步槍主要有英國1871年式馬梯尼—亨利、李·恩飛後裝槍,法國1866年式和1876年式夏什普擊針後裝槍,奧地利的曼利夏後裝槍,美國的林明敦後裝槍等。
進口的火炮主要有英國阿姆斯特朗炮廠、德國克虜伯炮廠生産的各種口徑的後裝鋼炮,美國的諾登飛和加特林機關炮等。
仿制的近代槍炮也為數不少。
其中江南制造總局在1867—1884年共生産了各種步槍近三萬五千支,各種炮二百門。
①但由于生産和進口的新式武器有限,遠難滿足全國軍隊的需要。
據李鴻章當時奏稱:“近年北洋購新式槍皆一精一堅适用,淮、練各軍皆改習洋一操一;而滇、粵、閩、浙防軍器械缺乏,一操一法尚未講求。
”②因此,和法國侵略軍相比,清軍不但組織編制和訓練等方面相形見绌,在武器裝備方面也差距很大。
陸軍武器土洋參雜,既有後裝槍炮,又有不少刀矛、鳥槍、土槍等,且式樣繁雜,質量較差,又無統一的後勤機構保障作戰供一應。
這些,都使軍隊作戰行動受到影響。
參加中法戰争的中國軍隊主要是練軍①和勇營。
勇營包括湘軍、淮軍和由湘淮軍演變而成的防軍②,以及大量臨時招募成軍的地方部隊。
這些軍隊的營制饷章大體都沿襲湘軍舊制,均以營為單位。
營一般轄前、後、左、右四哨。
各營兵額,大營約五六百人,小營約二三百人。
戰争過程中,由總督、巡撫或提督負責指揮一個方向的作戰,統領數營以至數十營的兵力。
“而兵與兵不相習,将與将不相能,統帥、疆臣又複觀望遲徊,各懷畛域”③,極大地影響了軍隊的指揮和協同作戰。
除陸軍外,中國海軍也部分地參加了戰鬥。
早在光緒初年,清廷鑒于日軍依仗軍艦侵擾台灣,即有加強海防之議,認為“海防關系緊要,既為目前當務之急,又屬國家久遠之圖,……亟宜未雨綢缪,以為自強之計。
”④1875—1879年間,清廷對海防事宜抓得較緊,曾多次谕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南洋大臣沈葆桢認真籌辦。
初未形成艦隊,南北洋大臣分别向外國訂購和自造艦隻,自行節制。
後由沈葆桢等倡議,經總理衙門核準,每年從關稅和厘金中調撥四百萬兩作為籌建海軍的專款,拟于十年内建成北洋、南洋、粵洋海軍三大支。
由于經費有限,建設的重點始終放在北洋。
1879年,清廷鑒于海軍建設進展緩慢,又令福建船政局将當時已有輪船先行練成一軍,以備不虞。
中法戰争前夕,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初步形成,分别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南洋大臣曾國荃、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掌握。
三支海軍各有艦船十餘艘,大多購自外洋,質量較好的鐵甲艦以北洋居多,南洋次之。
中法戰争時期,有線電報已成為軍隊指揮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也開始采用這一手段,從而打破了幾千年來單純依靠驿站傳遞命令和報告的狀況。
從1881年底上海至天津的電報線路正式啟用開始,兩三年後,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福州、武漢等大城市之間,以及廣州與龍州、天津與山海關等地之間,都建立了電報聯系。
不過,雲南以及北圻戰場方面,尚未通報,仍靠驿遞,以緻“奏折往返須五十餘日。
滇桂軍隊相距遠,常月餘不通問”①。
迨至1885年初,龍州至宣光前線始通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