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南疆的收複
關燈
小
中
大
一、三路并進,打開南疆門戶
1876年9月中旬,當圍攻瑪納斯南城的戰鬥尚在進行之際,左宗棠即上奏清廷,提出讓金順所部(當時已增至四十餘營)留守北疆各城堡要隘,辦理善後事宜,“調張曜、徐占彪會同劉錦棠進規南路,并增派馬步各營及槍隊炮隊赴前敵助剿”①。
清廷同意左宗棠的建議,并多次催促他“饬令劉錦棠等約定師期,并力進取南路,迅掃逆氛”50000062_0024_1②。
清軍在北疆的勝利,使阿古柏的支持者英帝國主義驚惶不安。
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一面阻撓英商向清政一府貸款,一面代阿古柏進行所謂“請降”,要求清政一府準許阿古柏僞政權作為“屬國”而繼續存在。
阿古柏為了配合英國的調處一陰一謀,命令“各處不要和清軍糾殺”,暗中則加緊部署防禦。
他下令在達坂另築一新城,控制東西天山的隘口,以其大通哈(即大總管)一愛一伊德爾胡裡防守,并增派騎兵四五千人,使之成為天山北面的防守要點。
東面則以重兵防守吐魯番(駐有騎兵三千五百人、步兵五千人、炮二十門)。
該處原有滿漢兩城,後又築一堅固高大的僞王府。
白彥虎、馬人得潰逃南疆後,阿古柏将他們派往吐魯番,加強該處防禦。
由海古拉駐守的托克遜有騎兵四千、步兵二千、炮五門,并新築兩城以資防守。
阿古柏本人則坐鎮喀喇沙爾指揮。
這樣,達坂、吐魯番、托克遜三城構成鼎足之勢,而以托克遜為重點。
左宗棠根據敵人部署,判斷阿古柏軍“守吐魯番者拒哈密官軍,守達坂者拒烏垣官軍,皆所以護托克遜堅巢也”①。
他針對敵人的企圖和設防情況,于11月初提出了一個三路并進的作戰方案,即由劉錦棠、張曜、徐占彪各部克複達坂、吐魯番、托克遜三城,打開南疆門戶,然後乘勝西進,收複所有失地。
具體部署是:劉錦棠部由烏魯木齊南下,進攻達坂城,為北路;張曜部由哈密西進,為東路;徐占彪部出木壘河,越天山南下,為東北路。
張、徐兩部在鹽池取齊,協力攻取七克騰木、辟展和吐魯番。
得手後,立即指向托克遜。
屆時如達坂未克,即配合劉錦棠部會攻達坂,以收夾擊之效。
左宗棠預計,“南路賊勢,重在達坂、吐魯番、托克遜三處”,“三處得手,則破竹之勢可成”。
清軍能否攻下達坂,進而克複吐魯番和托克遜,是關系到戰争全局的一次作戰。
為了慎重起見,左宗棠一再強調:“察酌彼己情形,仍非緩進急戰不可。
”② 按照上述方案,清軍用了較長的時間調運糧食,補充兵力,調整部署,鞏固後方。
當時,劉、張、徐三部共計馬步四十餘營。
左宗棠考慮到,“師行日遠,留防之兵日增,進戰之兵日減”,“況轉戰數千裡,士卒之傷亡疾病又在所不免,額數有缺,則士氣易堕”③。
因此,由關内加撥副将秦玉盛馬隊一營加強徐占彪部;加撥副将武朝聘馬隊一營加強張曜部,并令炮隊遊擊陳文英帶開花炮往助;令參将侯名貴所率炮隊護開花後膛大炮兩門、車架開花後膛小炮四門及後膛七響槍三百杆,趕赴烏魯木齊,續調肅州鎮總兵章洪勝、總兵方友升率所部馬隊兩營及總兵桂錫桢馬隊一營,加強劉錦棠部。
為了鞏固後路,防敵竄擾,左宗棠又奏調駐防包頭的記名提督金運昌所部淮軍馬步十營出關,分屯古城至烏魯木齊一線要隘,以保護運輸線。
同時,一抽一調徐萬福等五營從安西進駐巴裡坤,替換徐占彪所部蜀軍的防務;以新授哈密辦事大臣明春所部四營接替張曜所部嵩武軍的防務。
對于北路新授伊犁将軍金順所部各營,由于隻擔任防守,由四十餘營裁減為步騎二十營,以節軍饷。
經過調整,既加強了後方的防護,又集中了進攻的兵力。
1877年1月9日,清廷谕令左宗棠:“一俟春融冰泮,即著饬令各軍鼓勇前進,迅掃逆氛,廓清疆圉。
”①左宗棠規定:張曜部待金運昌部過巴裡坤時開始西進;徐占彪部待金部過古城再進;劉錦棠部則待金運昌抵烏魯木齊商酌後再行南下。
并指出:“但能速戰,則緩進未嘗非策也。
”②但是,劉錦棠鑒于金運昌部“遠道奔馳,未能速赴春融之約,而南路天氣炎熱甚旱,麥秋收割每在春夏之交”,認為“機有可乘,時不可失,多候一日即多耗一日
清廷同意左宗棠的建議,并多次催促他“饬令劉錦棠等約定師期,并力進取南路,迅掃逆氛”50000062_0024_1②。
清軍在北疆的勝利,使阿古柏的支持者英帝國主義驚惶不安。
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一面阻撓英商向清政一府貸款,一面代阿古柏進行所謂“請降”,要求清政一府準許阿古柏僞政權作為“屬國”而繼續存在。
阿古柏為了配合英國的調處一陰一謀,命令“各處不要和清軍糾殺”,暗中則加緊部署防禦。
他下令在達坂另築一新城,控制東西天山的隘口,以其大通哈(即大總管)一愛一伊德爾胡裡防守,并增派騎兵四五千人,使之成為天山北面的防守要點。
東面則以重兵防守吐魯番(駐有騎兵三千五百人、步兵五千人、炮二十門)。
該處原有滿漢兩城,後又築一堅固高大的僞王府。
白彥虎、馬人得潰逃南疆後,阿古柏将他們派往吐魯番,加強該處防禦。
由海古拉駐守的托克遜有騎兵四千、步兵二千、炮五門,并新築兩城以資防守。
阿古柏本人則坐鎮喀喇沙爾指揮。
這樣,達坂、吐魯番、托克遜三城構成鼎足之勢,而以托克遜為重點。
左宗棠根據敵人部署,判斷阿古柏軍“守吐魯番者拒哈密官軍,守達坂者拒烏垣官軍,皆所以護托克遜堅巢也”①。
他針對敵人的企圖和設防情況,于11月初提出了一個三路并進的作戰方案,即由劉錦棠、張曜、徐占彪各部克複達坂、吐魯番、托克遜三城,打開南疆門戶,然後乘勝西進,收複所有失地。
具體部署是:劉錦棠部由烏魯木齊南下,進攻達坂城,為北路;張曜部由哈密西進,為東路;徐占彪部出木壘河,越天山南下,為東北路。
張、徐兩部在鹽池取齊,協力攻取七克騰木、辟展和吐魯番。
得手後,立即指向托克遜。
屆時如達坂未克,即配合劉錦棠部會攻達坂,以收夾擊之效。
左宗棠預計,“南路賊勢,重在達坂、吐魯番、托克遜三處”,“三處得手,則破竹之勢可成”。
清軍能否攻下達坂,進而克複吐魯番和托克遜,是關系到戰争全局的一次作戰。
為了慎重起見,左宗棠一再強調:“察酌彼己情形,仍非緩進急戰不可。
”② 按照上述方案,清軍用了較長的時間調運糧食,補充兵力,調整部署,鞏固後方。
當時,劉、張、徐三部共計馬步四十餘營。
左宗棠考慮到,“師行日遠,留防之兵日增,進戰之兵日減”,“況轉戰數千裡,士卒之傷亡疾病又在所不免,額數有缺,則士氣易堕”③。
因此,由關内加撥副将秦玉盛馬隊一營加強徐占彪部;加撥副将武朝聘馬隊一營加強張曜部,并令炮隊遊擊陳文英帶開花炮往助;令參将侯名貴所率炮隊護開花後膛大炮兩門、車架開花後膛小炮四門及後膛七響槍三百杆,趕赴烏魯木齊,續調肅州鎮總兵章洪勝、總兵方友升率所部馬隊兩營及總兵桂錫桢馬隊一營,加強劉錦棠部。
為了鞏固後路,防敵竄擾,左宗棠又奏調駐防包頭的記名提督金運昌所部淮軍馬步十營出關,分屯古城至烏魯木齊一線要隘,以保護運輸線。
同時,一抽一調徐萬福等五營從安西進駐巴裡坤,替換徐占彪所部蜀軍的防務;以新授哈密辦事大臣明春所部四營接替張曜所部嵩武軍的防務。
對于北路新授伊犁将軍金順所部各營,由于隻擔任防守,由四十餘營裁減為步騎二十營,以節軍饷。
經過調整,既加強了後方的防護,又集中了進攻的兵力。
1877年1月9日,清廷谕令左宗棠:“一俟春融冰泮,即著饬令各軍鼓勇前進,迅掃逆氛,廓清疆圉。
”①左宗棠規定:張曜部待金運昌部過巴裡坤時開始西進;徐占彪部待金部過古城再進;劉錦棠部則待金運昌抵烏魯木齊商酌後再行南下。
并指出:“但能速戰,則緩進未嘗非策也。
”②但是,劉錦棠鑒于金運昌部“遠道奔馳,未能速赴春融之約,而南路天氣炎熱甚旱,麥秋收割每在春夏之交”,認為“機有可乘,時不可失,多候一日即多耗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