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北疆的收複

關燈
一、作戰部署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從蘭州移駐肅州,準備發起進攻。

    當時,清軍已出關的兵力有:廣東陸路提督張曜的河南嵩武軍十四營和總兵桂錫桢的騎兵一營一起,駐哈密;烏魯木齊都統金順的馬步三十九營(包括歸其統轄的景廉舊部馬步十九營)和涼州副都統額爾慶額的騎兵一營一起,駐巴裡坤、古城一帶。

    左宗棠命張曜所部固守哈密,防敵由吐魯番東犯;命金順部進駐濟木薩,監視敵人行動。

    4月底,總理行營營務、湘軍統領劉錦棠率馬步二十五營分批入疆,經哈密前往巴裡坤。

    不久,記名提督徐占彪率所部蜀軍馬步五營也出關繼進。

    至此,先後出關各軍總計八十餘營。

    加上原在新疆的伊犁将軍榮全所部八營(駐塔爾巴哈台)、哈密辦事大臣文麟所部四營(駐哈密)等,總兵力約六七萬人。

    此外,在星星峽以東擔任警備的部隊尚有二十餘營,起着戰略預備隊的作用。

    左宗棠率親兵數營,坐鎮肅州指揮,“其前路進止機宜,悉委總統湘軍劉錦棠相機酌度”①。

     清軍按照先北後南的既定方針,第一個目标是收複南北疆的交通要沖烏魯木齊。

    左宗棠命劉錦棠和金順兩部擔負此項任務。

     烏魯木齊位于東西天山接合部的北麓,三面環山,北部及西北部較為開闊,但有古牧地(今米泉)為其外衛,南面有天山作為依托,地形比較險要。

    由濟木薩西行二百四十裡是阜康,由阜康又西南行百裡是古牧地,古牧地的西南才是烏魯木齊。

    因此,左宗棠認為,“官軍必先攻古牧地,撤烏垣、紅廟(烏魯木齊漢城,即迪化州城)之藩籬,乃可成搗一穴一犁巢之舉”②。

     阿古柏得知清軍西進的消息後,急忙從阿克蘇趕到托克遜,調兵遣将,布置防禦:命妥明餘一黨一馬人得、馬明和白彥虎等分守烏魯木齊、昌吉、呼圖壁、瑪納斯、古牧地等地,企圖以天山為依托,以烏魯木齊為支柱,控制南北疆的交通要沖,阻止清軍南下。

    鑒于達坂城及其東南的狹窄河谷是東西天山的接合部,為烏魯木齊通往吐魯番、辟展(令鄯善)、托克遜的交通咽喉,派重兵把守;為了防止清軍從哈密、巴裡坤方向進攻吐魯番,還派兵一部控制要點勝金台及辟展、七克騰木(今七克台)等地。

    阿古柏的主力部署在吐魯番和托克遜:吐魯番由布素魯克之侄艾克木汗防守;托克遜由阿古柏之次子海古拉(即哈克·庫裡)防守;阿古柏本人則在托克遜督戰。

    其總兵力約四萬人。

     二、作戰經過 1876年7月,劉錦棠率所部各營到達巴裡坤,并進駐古城,偵知馬人得踞烏魯木齊,白彥虎踞紅廟子,馬明踞古牧地。

    根據當面敵情,劉錦棠于21日輕騎赴濟木薩,與金順商議進軍事宜,并察看地形。

    28日,金順部進駐阜康城,劉錦棠部則于城東的九運街紮營,沿途各要隘均派營守護。

    此時,馬明已被阿古柏逮往南疆(阿古柏和白彥虎懷疑他與清軍私通),古牧地由王治、金中萬率兵數千駐守。

    為阻止清軍前進,白彥虎等由紅廟移據古牧地,阿古柏也派出部分侵略軍助守。

    劉錦棠考慮到當時正收獲麥豆,有糧可因,“雖後隊尚未到齊,然師期不宜再緩”①,毅然決定提前進攻古牧地。

     從阜康至古牧地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大道,從阜康縣城西行二十裡至西樹兒頭子,有廢渠可引縣西之水供給飲用,但從此再往西五十裡至黑溝驿,除甘泉堡有可供百人一天的飲水外,全是戈壁,供水困難;另一條是途經黃田的小道,水源充足,但敵軍已在該處築卡樹栅,嚴密防守。

    顯然,白彥虎企圖引一誘清軍由大道越過五十裡戈壁而來,迫使其處于前阻堅城、人馬渴乏的不利境地。

     8月8日,劉錦棠率軍進至阜康縣城西十裡處,開溝引水,節節疏通,将水引至西樹兒頭子,就地築壘。

    9日,派出步騎各隊故意在甘泉堡掘井挖渠,佯裝要從大道進攻。

    10日夜半,劉錦棠與金順所部突然從小路偷襲黃田。

    11日清晨到達後,迅速搶占附近高地。

    接着,金順所部從右路進攻,劉錦棠所部從左路進攻。

    左路又分為兩翼:左翼以總兵餘虎恩、陶鼎金的騎兵為前鋒,總兵譚拔萃、參将董福祥、副将張俊的步兵殿後;右翼以提督黃萬鵬的騎兵為前鋒,總兵譚上連和提督肖元亨、戴宏勝、譚慎典、湯秀齋的步兵殿後。

    炮兵及辎重随後跟進。

    左路左翼的餘虎恩和右翼的黃萬鵬兩支騎兵分馳下山,敵軍騎兵也向前迎戰。

    由于清軍勇一猛一沖擊,敵騎不支,不得不出動步兵配合作戰,妄圖阻止清軍騎兵的進攻。

    此時,清軍騎兵分張兩翼,向敵左右包抄,譚拔萃、譚上連、董福祥等則率步兵投入戰鬥,由中路攻擊敵軍。

    于是敵軍陣勢大亂,劉錦棠督率步騎各營乘勝追殺至古牧地。

    與此同時,右路的金順部也取得了勝利。

    劉錦棠鑒于古牧地城池堅固,不易很快攻下,便回駐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