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北疆的收複
關燈
小
中
大
8月12日,清軍進紮古牧地城東和東北。
13日清晨,阿古柏派往北疆的數千騎兵在阿托一愛一的率領下,從紅廟來援。
劉錦棠針對敵人已在城東和東北的山地依山築壘,加強了外圍防禦,并得到阿古柏派兵增援等情況,決定采取先掃外圍,再攻堅城的戰法。
他當即命餘虎恩、黃萬鵬率騎兵馳赴山前嚴陣以待,并派步兵一部為後應;命步兵分兩路攻取山壘,分兩路奪占南關;命炮兵構築臨時炮台,配合步兵轟擊山壘和南關之敵。
戰鬥打響後,清軍很快奪占了山壘和南關,守敵退入城中。
趕來增援的阿托一愛一所部騎兵也被清軍騎兵擊敗,向南潰退。
劉錦棠和金順策馬巡視古牧地,知敵軍守備甚嚴,必須強攻,便令各營四面包圍敵人:金順部在城正西、西北、西南三面築壘;劉錦棠部在城正北、東北、正東、東南、正南築壘。
與此同時,一抽一派兵勇于南城外晝夜趕修炮台,要求以高過城牆一丈為度;其它各面炮台也都培土鋪闆,以便安炮。
8月15日,炮台竣工,劉錦棠命譚拔萃率千總莊偉等用開花大炮轟塌古牧地東北面城牆,并對準缺口進行了連續轟擊。
16日,将開花大炮移至城之正東,轟開另一個缺口,接着用開花小炮及劈山炮繼續進行轟擊。
夜半,劉錦棠傳集将領布置攻城任務:命譚拔萃督同提督席大成、副将湯仁和率兵三營由城東北缺口進攻;譚上連督同肖元亨、戴宏勝率兵三營由正東缺口進攻;知府羅長祜督同副将楊金龍及莊偉率親兵用開花大炮轟擊南門,并調标針快響槍、七響洋槍以及劈山炮配置于開花大炮兩側,同時轟擊南門;命譚慎典、董福祥等率部潛伏牆壕待機,一旦南門轟開,即行攻入;命知州袁堯齡、提督唐國華等率部列隊于城南左右兩側,準備接應,并截擊逃敵;命餘虎恩、黃萬鵬、陶生林等率騎兵一部分布于正南一帶山岡,提督張春發、陳廣發率步兵兩營分布于城西南一帶平地,擔任警戒和截擊逃敵的任務。
8月17日黎明,炮兵轟塌南城,攻城部隊沖入缺口,各以火藥包投向敵人。
後續部隊迅速挖土填壕,湧一入城中展開巷戰。
金順所部亦由東北面并進。
敵軍大部被殺,少數由缺口逃出者,也被預伏的清軍殲滅。
當時白彥虎未在城中,幸免一死。
守城頭目王治、金中萬及阿古柏的部将多人均被擊斃。
這次戰鬥,殲敵近六千人(其中有阿古柏兵三百五十八人),俘敵二百一十五人,獲戰馬二百餘匹以及火藥、硝磺數千斤。
清軍陣亡一百五十八名,傷四百五十人。
攻克古牧地時,清軍繳獲守城敵軍頭目王治、金中萬向烏魯木齊求救的信件一封,上有馬人得的批複:“烏城一精一壯已悉數遣來,現在三城(按:即烏魯木齊、迪化州城及妥明所築的僞王城)防守乏人,南疆之兵(按:指阿古柏軍)不能速至,爾等可守則守,否則退回烏城,并力固守亦可”①。
劉錦棠得知這一情況後,決定不失時機地乘虛蹈隙,除留兩營兵力扼守古牧地外,即率所部于8月18日黎明急速向烏魯木齊挺一進。
白彥虎和馬人得不料清軍來得如此迅速,一聞炮聲,即棄城向達坂方向逃跑。
清軍在烏魯木齊城北十餘裡處,即發現敵人有棄城南逃的企圖,劉錦棠當即命餘虎恩率騎兵三營、譚拔萃率步兵四營由左路追擊,命黃萬鵬率騎兵一部、譚上連率步兵四營由右路追擊,命譚慎典等率步兵三營向烏城疾進。
敵人望風潰逃,清軍立将烏魯木齊、迪化州城及僞王城收複。
阿古柏所遣援軍五千騎進至達坂城後,聞敗而止。
烏魯木齊收複後,左宗棠命劉錦棠駐守該城,并繼續搜捕山中逃敵;命金順揮軍西進,攻取烏魯木齊以西各城。
盤踞于昌吉、呼圖壁與瑪納斯北城之敵如驚弓之鳥,清軍尚未到達即棄城逃走。
惟瑪納斯南城之敵,憑借城垣堅固,地形開闊,易守難攻,仍并力死守。
9月2日起,金順率部從昌吉進攻瑪納斯南城,久圍不克。
10月4日,劉錦棠派羅長祜、譚拔萃、董福祥等率部增援。
10月13日,伊犁将軍榮全也率部前往合攻。
直至11月6日,才将瑪納斯南城攻克。
至此,天山以北,除伊犁地區外,所有敵占據點全部克複。
這時冬季來臨,大雪封山,不便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清軍利用這一機會,一面繼續肅清殘敵,一面就地整訓部隊,并征集糧秣,建立采糧和轉運機構,準備明春向南疆進軍。
烏魯木齊的收複,具有重要意義。
誠如左宗棠所說:“不得烏魯木齊,無駐軍之所,賊如紛竄,無以制之,不僅陝甘之憂,即燕晉内外蒙古,将無息肩之日。
若停軍巴、古以東瘠區,兵少無以扼奔沖,兵多徒以耗軍饷,……斷難為持久之計”①。
由于北疆作戰的速戰速決,使清軍鞏固了在新疆的戰略地位,不僅解除了敵軍竄犯内地的後顧之憂,更為以後進軍南疆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3日清晨,阿古柏派往北疆的數千騎兵在阿托一愛一的率領下,從紅廟來援。
劉錦棠針對敵人已在城東和東北的山地依山築壘,加強了外圍防禦,并得到阿古柏派兵增援等情況,決定采取先掃外圍,再攻堅城的戰法。
他當即命餘虎恩、黃萬鵬率騎兵馳赴山前嚴陣以待,并派步兵一部為後應;命步兵分兩路攻取山壘,分兩路奪占南關;命炮兵構築臨時炮台,配合步兵轟擊山壘和南關之敵。
戰鬥打響後,清軍很快奪占了山壘和南關,守敵退入城中。
趕來增援的阿托一愛一所部騎兵也被清軍騎兵擊敗,向南潰退。
劉錦棠和金順策馬巡視古牧地,知敵軍守備甚嚴,必須強攻,便令各營四面包圍敵人:金順部在城正西、西北、西南三面築壘;劉錦棠部在城正北、東北、正東、東南、正南築壘。
與此同時,一抽一派兵勇于南城外晝夜趕修炮台,要求以高過城牆一丈為度;其它各面炮台也都培土鋪闆,以便安炮。
8月15日,炮台竣工,劉錦棠命譚拔萃率千總莊偉等用開花大炮轟塌古牧地東北面城牆,并對準缺口進行了連續轟擊。
16日,将開花大炮移至城之正東,轟開另一個缺口,接着用開花小炮及劈山炮繼續進行轟擊。
夜半,劉錦棠傳集将領布置攻城任務:命譚拔萃督同提督席大成、副将湯仁和率兵三營由城東北缺口進攻;譚上連督同肖元亨、戴宏勝率兵三營由正東缺口進攻;知府羅長祜督同副将楊金龍及莊偉率親兵用開花大炮轟擊南門,并調标針快響槍、七響洋槍以及劈山炮配置于開花大炮兩側,同時轟擊南門;命譚慎典、董福祥等率部潛伏牆壕待機,一旦南門轟開,即行攻入;命知州袁堯齡、提督唐國華等率部列隊于城南左右兩側,準備接應,并截擊逃敵;命餘虎恩、黃萬鵬、陶生林等率騎兵一部分布于正南一帶山岡,提督張春發、陳廣發率步兵兩營分布于城西南一帶平地,擔任警戒和截擊逃敵的任務。
8月17日黎明,炮兵轟塌南城,攻城部隊沖入缺口,各以火藥包投向敵人。
後續部隊迅速挖土填壕,湧一入城中展開巷戰。
金順所部亦由東北面并進。
敵軍大部被殺,少數由缺口逃出者,也被預伏的清軍殲滅。
當時白彥虎未在城中,幸免一死。
守城頭目王治、金中萬及阿古柏的部将多人均被擊斃。
這次戰鬥,殲敵近六千人(其中有阿古柏兵三百五十八人),俘敵二百一十五人,獲戰馬二百餘匹以及火藥、硝磺數千斤。
清軍陣亡一百五十八名,傷四百五十人。
攻克古牧地時,清軍繳獲守城敵軍頭目王治、金中萬向烏魯木齊求救的信件一封,上有馬人得的批複:“烏城一精一壯已悉數遣來,現在三城(按:即烏魯木齊、迪化州城及妥明所築的僞王城)防守乏人,南疆之兵(按:指阿古柏軍)不能速至,爾等可守則守,否則退回烏城,并力固守亦可”①。
劉錦棠得知這一情況後,決定不失時機地乘虛蹈隙,除留兩營兵力扼守古牧地外,即率所部于8月18日黎明急速向烏魯木齊挺一進。
白彥虎和馬人得不料清軍來得如此迅速,一聞炮聲,即棄城向達坂方向逃跑。
清軍在烏魯木齊城北十餘裡處,即發現敵人有棄城南逃的企圖,劉錦棠當即命餘虎恩率騎兵三營、譚拔萃率步兵四營由左路追擊,命黃萬鵬率騎兵一部、譚上連率步兵四營由右路追擊,命譚慎典等率步兵三營向烏城疾進。
敵人望風潰逃,清軍立将烏魯木齊、迪化州城及僞王城收複。
阿古柏所遣援軍五千騎進至達坂城後,聞敗而止。
烏魯木齊收複後,左宗棠命劉錦棠駐守該城,并繼續搜捕山中逃敵;命金順揮軍西進,攻取烏魯木齊以西各城。
盤踞于昌吉、呼圖壁與瑪納斯北城之敵如驚弓之鳥,清軍尚未到達即棄城逃走。
惟瑪納斯南城之敵,憑借城垣堅固,地形開闊,易守難攻,仍并力死守。
9月2日起,金順率部從昌吉進攻瑪納斯南城,久圍不克。
10月4日,劉錦棠派羅長祜、譚拔萃、董福祥等率部增援。
10月13日,伊犁将軍榮全也率部前往合攻。
直至11月6日,才将瑪納斯南城攻克。
至此,天山以北,除伊犁地區外,所有敵占據點全部克複。
這時冬季來臨,大雪封山,不便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清軍利用這一機會,一面繼續肅清殘敵,一面就地整訓部隊,并征集糧秣,建立采糧和轉運機構,準備明春向南疆進軍。
烏魯木齊的收複,具有重要意義。
誠如左宗棠所說:“不得烏魯木齊,無駐軍之所,賊如紛竄,無以制之,不僅陝甘之憂,即燕晉内外蒙古,将無息肩之日。
若停軍巴、古以東瘠區,兵少無以扼奔沖,兵多徒以耗軍饷,……斷難為持久之計”①。
由于北疆作戰的速戰速決,使清軍鞏固了在新疆的戰略地位,不僅解除了敵軍竄犯内地的後顧之憂,更為以後進軍南疆創造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