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争準備

關燈
一、收複新疆和“緩進急戰”、“先北後南”方針的确定 當阿古柏入侵新疆和俄國強占伊犁之際,清王朝正忙于鎮壓内地人民起義。

    其間,清政一府曾命烏魯木齊提督成祿自甘肅赴新疆,會同尚留在巴裡坤的烏魯木齊都統景廉收複烏魯木齊。

    但成祿一直逗留于甘肅高台,遷延不進。

    1873年,鎮壓陝甘回民起義的肅州(今甘肅酒泉)之役結束後,清政一府便抓緊收複新疆的準備工作,将成祿革職拿問,改派參加肅州之役的原烏裡雅蘇台将軍金順率軍(包括成祿舊部)①出關,屯于巴裡坤。

    景廉部則由巴裡坤進駐古城。

    随金順出關的還有涼州副都統額爾慶額騎兵一營一起(一起相當于半個營)。

    先于金順出關的則有廣東陸路提督張曜所統河南嵩武軍十四營(步兵十二營、騎兵二營),屯于哈密。

    出關的金、張、額三軍的總人數共計一萬數千人。

    1874年9月,清廷命景廉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以金順為幫辦大臣;又命陝甘總督左宗棠督辦關外糧饷轉運事宜,以侍郎袁保恒為幫辦。

     正當清政一府陸續派兵出關,準備收複新疆之際,日本侵犯台灣②,東南沿海防務吃緊,于是在清政一府内部出現了一場塞防與海防的争論。

    當時同治帝(清穆宗載淳)剛死,光緒(清德宗載淳)新立,西太後那拉氏臨朝稱制,因此,清政一府在收複新疆問題上一度猶豫不定,難以決策。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主張放棄塞防(也就是放棄新疆),專重東南沿海的防禦。

    他聲稱“新疆不複,于肢一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③,要求把用兵新疆的費用移作海防之饷。

    陝甘總督左宗棠則主張塞防與海防不可偏廢。

    他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而當務之急則是立即出兵收複新疆。

    “若此時即拟停兵節饷,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不獨隴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烏裡雅蘇台(今蒙古紮布哈朗特)等處,恐亦未能晏然。

    是停兵節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邊塞則大有所妨”。

    ① 左宗棠鎮壓過太平天國和陝甘回民起義,但在國家領土完整遭到嚴重危害的關頭,他主張抵抗英俄侵略,收複新疆,是符合中華民族利益和新疆各族人民願望的。

    清廷在全國輿論要求抵禦英俄及其走狗阿古柏的侵略的壓力下,采納了左宗棠等人的一愛一國主張,于1875年(光緒元年)4月正式作出了收複新疆的決定。

    5月3日,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以金順為烏魯木齊都統,仍幫辦新疆軍務。

    同時,撤銷了景廉和袁保恒在新疆的任職,調回北京,從而使左宗棠掌握了收複新疆的最高指揮權。

    景廉調京後,所部各營由金順接統。

     左宗棠認為,阿古柏已與白彥虎、馬人得等勾結在一起,占據了新疆大部地區,控制着南疆和北疆的許多戰略要地及交通要道,是當前的主要威脅。

    沙俄雖然居心叵測,但對于占領伊犁地區,曾假惺惺地表示“并無久占之意”,“俟關内外肅清,烏魯木齊、瑪納斯各城克複之後,即當交還”。

    ②因此,決定以消滅阿古柏入侵勢力為第一期作戰目标,而驅逐伊犁地區的沙俄侵略軍則作為第二期作戰目标。

     根據敵我情況和新疆地區的地理條件,左宗棠提出了一個“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戰略方針。

     關于“緩進急戰”。

    新疆地處西北邊陲,遠離内地,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産糧不多。

    經過長期的鎮壓陝甘回民起義的戰争之後,陝甘地區的糧食十分缺乏;新疆地區也由于連年戰亂,“戶口凋敝,田地荒蕪”①,糧食同樣短缺。

    因此,左宗棠認為:“糧運兩事為西北用兵要著,事之利鈍遲速,機括全系乎此。

    ”②鑒于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