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争準備

關燈
宜采勸緩進”的方針,以充分做好兵員的調集,軍饷的籌措,糧食的采辦、轉運和屯集,以及軍一火的購制等工作。

    又鑒于運輸線過長,極易遭敵襲擾和切斷,決定在糧運和進軍出發地準備好之後,則力求速戰速決,避免曠日持久。

     關于“先北後南”。

    在作戰方向上,是先北後南,還是先南後北,開始清政一府内部的看法并不一緻。

    景廉在1874年曾有對天山南北同時發起進攻的三路并進的方案;1875年春,清廷又發出“張曜,宋慶兩軍,或北至古城,合兵進取,或由南路進攻吐魯番”③的谕示。

    左宗棠受命之後,主張首先收複北疆,然後進軍天山南路。

    從敵情方面看,當時,阿古柏的主力部署在天山以南,天山以北主要是馬人得、白彥虎等武裝,力量較弱。

    因此,左宗棠認為:“官軍出塞,自宜先剿北路烏魯木齊各處之賊,而後加兵南路”。

    當北路進兵時,阿古柏有可能督軍北援,經過幾次較大的戰鬥,馬、白等部或可殲滅,而阿古柏軍亦多就戮,“由此而下兵南路,其勢較易,是緻力于北而收功于南也”。

    ④從地理條件看,左宗棠認為“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⑤,因而亦應先北後南。

    清軍當時尚控制哈密、巴裡坤、古城、濟木薩等要點,可以保障新疆與内地的交通。

    尤其是天山東部的哈密,系新疆通往内地的咽喉,東北與烏裡雅蘇台相呼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清政一府雖然失去了吐魯番、烏魯木齊等要地,但仍有哈密、巴裡坤可以作為進軍北路的進攻出發地和補給地。

    隻要收複了烏魯木齊,就能扼其總要,駐守有地,然後加兵南路,勝利的把握就更大了。

    此外,左宗棠還考慮到,首先克複烏魯木齊,對于制止伊犁俄軍東窺,也是大有裨益的。

     對于具體的進軍方案,左宗棠本着“兵事未可遙度,然大緻必須先為籌及”的一精一神,也作了安排,大體步驟是:“先北路而後南路”,進攻古牧地,烏魯木齊時,如果阿古柏敢于增援北路,則“猛打數仗”,“挫其兇鋒”,以張軍威;北路克複後,劉錦棠部“下兵南路”,與此同時,張曜部由哈密西攻吐魯番,“節節掃蕩而前”,“壯後路聲威”,以保證劉錦棠部“長驅大進”;待“吐魯番之守既固,後路無虞”之後,張曜、徐占彪所部“分途并進,一向阿克蘇,一向葉爾羌,則南路大局亦可速定”。

    ① 二、以籌糧、整軍為中心的戰争準備 為保障收複新疆的戰争得以順利進行,清軍根據左宗棠所提出的戰略方針,進行了較充分的戰争準備。

     (一)籌集軍饷 進軍新疆,主要是繼續使用原陝甘軍費中的各省必協饷,即浙江、廣東、福建等省的協饷和上海、福州、廣州、漢口、甯波五個海關的關稅,以及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廣東、江蘇、安徽七省的厘金。

    此外,還通過舉外債、借商款等辦法,較快地解決了所需的大批軍饷。

    軍費的數量是龐大的,僅外債一項,據統計,自1875年4月至1881年5月,由左宗棠承借和胡光墉經手,以“西征借款”名義,先後向麗如、怡和、彙豐三個洋行借銀就達一千三百七十五萬兩之多①。

     (二)采運軍糧 左宗棠組織了一套龐大的機構,專門負責軍糧采運工作。

    糧源和糧運線分為南、北兩路。

    南路以肅州為起站,在此設一糧局,采購甘州、涼州、肅州等府州糧食。

    北路以歸化(今内蒙呼和浩特市)為起站,在此設置西征采運總局,并在包頭、甯夏(今甯夏銀川市)等地設分局,采購歸化、包頭、甯夏一帶的糧食,經由外蒙古南部商道運送到巴裡坤和古城等地;同時,大力在烏裡雅蘇台、科布多一帶采購糧食,徑運巴、古等處備用。

    在運輸方法上,南路安西以東以車運為主,安西至哈密,哈密至巴裡坤,均用駝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