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清政府的戰略方針和戰争準備

關燈
在肅州、安西、哈密各建可存糧二萬石的倉庫,采取節節轉運的方式;北路以駱駝運輸為主,采取直達方式,即由歸化駝行三十餘日直抵巴裡坤。

    截至1876年夏季為止,運存于安西、哈密、巴裡坤、古城等處的軍糧達二千餘萬斤。

    這些糧食主要是供給軍隊開進和戰争初期的需要,爾後主要靠就地取傍和軍屯生産解決。

     左宗棠深知僅靠關内運糧是不行的,因而強調塞外用兵“非力行屯田不可”,并且認為,“要籌軍食,必先籌民食,乃為不竭之源”,民有餘糧,“皆可給價收買,何愁軍糧無出?官軍能就近買糧,省轉運之費不少”。

    ②在就地取傍中,巴裡坤、古城、濟木薩(今吉木薩爾)一帶約可購糧四五萬石。

    軍屯産糧為數也不少,僅張曜部在哈密屯墾的二萬畝地,每年就産糧數千石。

    在大力屯墾的同時,為了改變邊塞荒涼和交通不便情況,左宗棠還下令大力築路,并夾道植柳,後人稱“左公柳”。

    ① 通過俄商購糧也是一條途徑。

    “俄商”索斯諾夫斯基(沙俄陸軍上尉)願意采買五百萬斤糧食包運到古城。

    另一“俄商”也攬辦了一千萬斤糧食,由烏蘇包運到昌吉。

    這批糧食實際上是伊犁地區出産的小麥。

    俄國準許出一售糧食的真實目的,是企圖利用軍糧問題達到其坐觀局勢變化,伺機幹預和梗阻清軍的行動。

    ②但是,由于阿古柏反動政權的迅速瓦解,沙皇俄國未能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清軍從肅州至哈密的進軍是很艱苦的。

    這段路程一千五百八十裡,人煙稀少,水草缺乏,行軍十分困難。

    從肅州到安西一段六百六十裡,清軍的開進方法是,先将甘、涼的糧秣運至肅州,再由肅州運至玉一門,然後第一批部隊開至玉一門就食,接着用私駝把玉一門存糧運往安西,騰出部隊辎重隊回肅州轉運第二批糧食,第二批部隊再随之出發。

    餘均仿此辦理。

    部隊抵安西之後,稍作停頓,又分批前赴哈密。

    由安西到哈密一段九百二十裡,一路戈壁,水草為艱,由于每日宿營地的水源不足千人之用,所以每批一千人,裹糧而行。

     (三)整頓軍隊 左宗棠認為:“自古關塞用兵,在一精一不在多。

    ”①鑒于鎮壓陝甘回民起義的肅州之戰剛剛結束,“各軍勞乏過甚,損折亦多,亟須整理,……若幹各營中零星一抽一撥,湊合成營,則兵将兩不相習,恐難驟收實效”,因此,他主張在進軍新疆以前,“酌量汰撤,稍節虛糜”。

    ②截至1875年初,各路楚軍和原在甘肅的部隊陸續裁遣四十餘營(二萬餘名),僅存一百四十一營,省常年饷銀二百餘萬兩。

    ③其中金順所部原來号稱三十營,成祿舊部号稱十七營,經過整頓,兩部合并為二十營,減少二十七營。

    原在新疆的景廉舊部号稱三十七營,由金順接統後,汰弱留強,歸并為十九營。

    其他原在新疆的部隊也都先後逐加甄别裁并,以免虛糜糧饷。

     (四)改善裝備 通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大量購買外國武器裝備,加之洋務運動④中興辦起來的軍事工業陸續投入生産,為改善軍隊裝備提一供了一定條件。

    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以來,先後在西安、蘭州創設制造局,就地制造軍一火,并在上海、漢口、西安等處設立采運軍需軍一火的專門機構。

    這些固然是為鎮壓陝甘回民起義而設,但對于爾後收複新疆的戰争,無疑也起了重要作用。

    至1874年,蘭州制造局已能仿造當時較為先進的德國後膛開花炮和後膛七響槍,并改進部分清軍舊式槍炮,以圖“參中西之法而兼其長”①。

    鑒于阿古柏匪軍的槍炮多系英國裝備,數量較多,左宗棠也給出關清軍補充了大量槍炮彈藥(多系德國制造),從而改善了軍隊的武器裝備。

     清軍經過兩年多的戰争準備之後,于1876年開始了收複新疆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