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英俄争奪中亞和武裝入侵新疆

關燈
一、英俄對中亞的争奪 1861年以後,沙皇俄國由于對農奴制度實行了改革,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發展,迫切要求掠奪新的地盤,以便從國外攫取包多的财富,加速自己的發展,趕上和超過西歐資本主義列強,争奪世界霸權。

    由于克裡米亞戰争(1853—1856年)的失敗,俄國企圖獨占黑海海峽和巴爾幹半島的野心遭受嚴重挫折,于是,把侵略擴張的矛頭轉向中亞和中國西部地區。

    1864年,俄國開始向鄰近中國新疆的浩罕①發動軍事進攻。

    同年,沙俄從中國西部邊境割去四十四萬多平方公裡領土;但它并不以此為滿足,妄想侵吞整個新疆。

    當時,英國已完成了吞并印度的計劃,正在積極向北擴張,不僅力圖占領中亞,而且還妄想把新疆置于它的殖民統治之下。

    因此,英俄兩國在中亞和中國西部地區的對抗,以及中國反對英俄侵略擴張的鬥争,不可避免地緊張和複雜起來。

     二、阿古柏侵入新疆 新疆古稱西域,曆來屬于中國。

    它地處我國西北邊疆,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千米以上。

    天山山脈由西向東,橫亘中部,習慣上常稱天山以南地區為南疆(或南路),天山以北地區為北疆(或北路),哈密、吐魯番盆地一帶為東疆(或東路)。

    南疆氣候幹燥,終年少雨,沙漠居其大半,人口聚居于塔裡木盆地邊緣的富饒地區,主要城市有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今英吉沙)、葉爾羌(今莎車)、和阗(今和田)、烏什、阿克蘇、庫車、喀喇沙爾(今焉耆),總稱南疆八城。

    北疆氣候濕潤,多雨雪,水草豐盈,主要城市有巴裡坤、古城(今奇台)、烏魯木齊、瑪納斯、伊犁(今伊甯市西惠遠)、塔爾巴哈台(今塔城)等。

    清朝政一府平定了準噶爾貴族的叛亂之後,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式宣布西域改名新疆。

    三年後,清政一府在伊犁設将軍,統轄新疆一切事務,并在喀什噶爾設參贊大臣(歸伊犁将軍節制),統轄天山南路及蔥嶺以西諸地,從而加強了對新疆的統治。

     新疆是我國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回、蒙古、烏茲别克、俄羅斯、塔塔爾等十多個少數民族人民的聚居區。

    清乾隆以後,大興屯墾,至同治初年,約有一百餘萬人,其中維吾爾族約占三分之二。

    由于地廣人稀,宜于放牧(特别是北疆),居民以畜牧業為主。

    家畜以羊、馬、牛為大宗,駱駝次之。

     1864年(同治三年)夏,新疆的回、維吾爾等各族人民,在内地人民起義特别是陝甘回民起義的影響下,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對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起義,先後占領了庫車、阿克蘇、烏什、葉爾羌、烏魯木齊、瑪納斯、塔爾巴哈台、喀什噶爾和伊犁等地。

    但是,這次起義不久就被當地封建主和宗教上層人物竊取了領導權,迅速改變了起義的一性一質。

    他們乘機實行封建割據,進行封建統治集一團一之間的混戰,有的甚至勾結外國侵略者,進行分裂祖國的罪惡活動。

    當時,新疆地區出現了幾個互不統屬的封建割據政權,其中主要的有:以庫車為中心的熱西了和卓(即黃和卓)政權,以烏魯木齊為中心、包括瑪納斯和吐魯番在内的妥明(或稱妥得璘)“清真王”政權,以和阗為中心的哈比布拉“帕夏”政權,以伊犁為中心的塔蘭奇“蘇丹”政權,以喀什噶爾為中心的回族金相印和柯爾克孜族思的克為頭目的封建地主政權等。

     思的克、金相印等占領喀什噶爾回城(今喀什市)後,久攻仍由清軍控制的漢城(今疏勒)不下,便向英國支持的浩罕汗國乞援。

    同時,思的克為了利用宗教貴族的力量統治喀什噶爾一帶人民,要求浩罕統治者将匿居于浩罕的新疆宗教貴族後裔張格爾①之子布素魯克遣返喀什噶爾為王。

    當時的浩罕攝政王阿裡姆·庫裡,決定派遣在軍隊中頗有名氣的阿古柏“護送”布素魯克前往喀什噶爾,乘機排除阿古柏這個政敵。

    1865年1月,阿古柏與布素魯克糾集一批歹徒侵入我國境内。

    阿古柏善于玩一弄一陰一謀權術,他被思的克迎入喀什噶爾回城以後,立即把思的克趕走,奪取了統治權。

    同年4月,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