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起義戰争的經驗教訓

關燈
太平天國革命影響和推動下爆發的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義,是當時全國大起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起義,有的與太平軍遙相呼應,甚至并肩戰鬥,有的沒有聯系,基本上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态。

    然而,不論處于何種狀态,彼此之間在戰略上都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配合與支援作用。

    正是由于太平天國及全國各族人民的大起義,才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義,堅持鬥争的時間都比較長(少則六七年,長則十九年)。

    之所以能夠如此,首先是由于各次起義都有比較廣泛的群衆基礎,起義的規模都比較大,各族貧苦農民的鬥争都比較堅決;其次,太平軍和撚軍等的積極作戰,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内牽制了清軍的主要力量,使之無暇他顧,以緻邊遠地區清軍兵力單薄,起義武裝得以乘機發展;再次,西南、西北地區山高溝深,交通閉塞,人稀糧少,氣候條件差,清軍“進剿”困難。

    多次起義戰争之所以失敗,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清王朝掌握全國政權,并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而起義諸軍則未能聯合起來,形成統一的堅強領導和統一的戰略部署,終被清軍各個擊破。

    此外,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義戰争還有以下一些重要的經驗教訓。

     一、多民族聚居地區的人民起義,必須實行聯合各族人民共同戰鬥的革命政策 西南、西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

    由于統治階級實行反動的民族政策,極力挑一撥各民族之間的關系,而各個民族在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因此,清除民族隔閡,改善民族關系,加強民族一團一結,共同對敵,便成了奪取起義戰争勝利的首要條件。

     杜文秀是清王朝“護漢抑回”等反動民族政策的直接受害者。

    由于他能清醒地認識到回漢仇殺的罪魁禍首是清朝政一府和封建統治階級,回漢兩族的廣大人民群衆則都是無辜的受害者,因此,他率衆起義之後,緻力于改善民族關系,制定并實行了一系列一團一結各族人民的政策和措施,積極引導回漢等各族人民消除隔閡,聯合起來,共同反抗清王朝的反動統治。

    他還實行“重用漢人”的政策,積極吸收漢人參加滇西起義軍。

    除漢族之外,彜、白、傣、景頗等少數民族人民也大量參加起義軍。

    所以,杜文秀領導的雲南回民起義戰争,實際是由回民首先起事,由回、漢、彜、白、傣、景頗等各族人民共同參加,聯合反抗清王朝的起義戰争。

    這正是它能夠不斷發展,并取得一系列勝利的重要原因。

    同樣,活躍于貴州高原上的數十支起義武裝,也都是以某一民族為主體,又有其他民族參加的多民族的戰鬥集體。

    各族起義軍相互應援,密切配合,以至并肩作戰,乃是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争的突出特點和成功之處。

    1863年羅光明、潘名傑、何得勝各部起義軍對貴一陽一實行長期圍困,雖非長算,但他們相互配合,“聲氣相通,互為援應”,卻使敵人左右為難,“無可如何”。

    ① 與上述情況相比,陝甘回民起義在這個問題上就有明顯的不足。

    陝甘回民起義軍的領導權多數掌握在回族上層分子和阿訇手裡,他們既沒有提出明确的反清政治綱領,也沒有提出足以動員和号召各族人民群衆共同行動的口号,反而常常把回民群衆的反清鬥争引導到宗教教派之争和民族糾紛上來。

    這樣,既影響了回民起義軍内部的一團一結,更妨礙了各族反清力量之間的合作;而統治階級則正好利用矛盾,對起義軍進行分化瓦解,從而極大地削弱了反清力量。

     二、必須建立一支有組織有紀律的英勇善戰的革命軍隊 要戰勝擁有強大武裝的敵人,起義者必須首先武裝自己,建立一支有組織有紀律的軍隊,并不斷提高其軍政素質,使之英勇善戰。

    雲南回民起義之後不久,杜文秀即對各地集合起來的部隊認真進行整頓,确定部隊的編制,建立各級軍事組織,制定規章制度,嚴格軍事紀律。

    經過整頓,滇西回民起義軍戰鬥力大為提高,特别是善于構築防禦工事,具有較強的防禦作戰能力。

    圍攻昆明時,隻有數十人防守的營壘,卻能屢挫敵鋒,使清軍“動損一精一銳,破一壘難于披一堅城”①。

    晉甯之戰,起義軍守城六七個月,粉碎了清軍的多次進攻,并以頑強的戰鬥意志,在城内與敵相持兩月有餘。

    不少事實表明,杜文秀領導的雲南回民起義軍是一支較有組織紀律、頗為善戰的軍隊。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李、藍起義軍入川後隊伍迅速擴大,在不長的時間裡就發展成為擁有三十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