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起義戰争的經驗教訓

關燈
萬人的起義大軍。

    但其軍政素質卻沒有相應的提高,無論進攻和防守,都不能較順利地戰勝少于自己的敵人。

    綿州和眉州都久攻不下,而遭到湘軍進攻時,又表現防禦能力不強,且一敗而不可收拾。

    再如陝甘回民起義軍隊伍,雖具有較廣泛的群衆基礎,但組織很不嚴密,平時與老弱婦孺同住一起,行軍作戰時家屬也随同行動,極不利于戰鬥。

    貴州各族起義軍則多采勸亦兵亦農”的政策,這對于發展生産,減輕人民負擔,長期堅持戰争,起了積極作用。

    但起義軍沒有脫離生産的基幹隊伍,以緻軍事行動經常受到農業生産季節一性一的影響,往往喪失有利的作戰時機,且因平時忙于生産,缺乏必要的訓練,軍政素質得不到提高,因而難以抵擋象湘軍這樣訓練有素而又有實戰經驗的軍隊的進攻,緻遭失敗。

     三、必須适應當時當地的敵我條件,采取和創造靈活的作戰方法 起義戰争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起義之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内,起義軍總是不斷地受到敵人的“圍剿”,而起義軍在數量、軍事素質以及武器裝備等方面,一般又劣于敵人。

    這種敵強己弱的客觀形勢,不經過長期的革命戰争并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是不會改變的。

    起義戰争的領導者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在作戰中根據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采取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标的靈活的作戰方法,才能取得作戰的勝利。

     西南、西北各次起義戰争,起義軍在作戰上都采取餅一些适合當時當地情勢的戰法。

    如陝甘回民起義初期,起義軍注意“避實趨虛”,經常派出騎兵往來遊擊。

    進攻時一般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馬隊在敵陣中“來往沖突”,使以步兵為主的清軍難以招架;退卻時立即轉入山徑僻道,“飄忽一靡一常”,使清軍不知自己的去向。

    貴州起義軍則能利用崇山峻嶺、山陡溝深、溪多林密、路徑紛歧的地形條件和良好的群衆基礎,與敵人周旋。

    清軍進攻時,起義軍或者分散避入山林,或入險塞固守,使清軍想打打不着,想攻攻不破,爾後利用有利時機,襲擾敵人;清軍被迫撤退時,則出兵追擊,或繞出敵前,設伏以待,使清軍顧此失彼,狼狽不堪。

    特别是當湘軍向苗區進攻時,苗軍采勸敵進我進”的戰法,向湘軍後方和清軍占領區進軍,調動敵人,迫使其回援,更是起到了“緻人而不緻于人”的作用。

    李、藍起義軍在“非萬不得已不可與戰”的原則指導下,以高速流動來擺脫敵人或尋求戰機,“往往百裡突至”,“所入無不大獲”。

    陝甘和貴州各族起義軍還利用山區糧缺、糧運困難的特點,出奇兵于敵後,襲擊清軍的運輸隊,阻斷清軍的糧道,使敵人糧匮援絕、軍心動搖,有力地配合了正面部隊的作戰。

     但是,不少起義軍對采取和創造趨利避害的靈活戰法缺乏明确的自覺的認識,不善于從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着眼,積極尋機在野戰中殲擊敵人,常常注重攻城和守城,而且有不顧主客觀條件強攻堅城和死守孤城和堡寨的現象,以緻損一精一耗銳,陷入被動。

    李、藍起義軍圍攻綿州之戰和滇西回民軍圍攻昆明之戰,都導緻了戰争勝敗的根本轉折。

     四、隻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和堅強的領導集一團一,才能保證起義的勝利 西南、西北各次起義戰争,由于民族、宗教、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一般都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和堅強的領導集一團一。

    各支起義軍之間或同一支起義軍的各部之間,雖然有時能夠互相配合,甚至聯合作戰,但這種關系是不鞏固的、暫時的,缺乏組織上的保證。

    各支起義軍基本上是在各自首領的領導下,在各自的地區内單獨活動,分軍作戰,形成股數衆多、互不統屬、各據一方、各自為戰的局面。

     這種情況,在起義初期是難以避免的。

    如果進攻之敵戰鬥力較弱,又缺乏統一的領導和指揮,起義軍各自為戰,往往使敵人顧此失彼,難以應付,有利于起義軍的發展和壯大。

    但在起義進一步發展,敵人調集重兵進攻的形勢下,缺乏統一的組織和統一的領導,就無法統一部署,集中力量,有效地打擊敵人,且給敵人以各個擊破的機會。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争的後期,清軍首先切斷了苗軍和号軍的聯系,集中力量進攻号軍。

    号軍失敗,苗軍失去了北方強大的友軍,内部又不統一,便在優勢清軍的進攻下,歸于失敗。

    李、藍起義也由于沒有在鬥争中逐步建立起統一的組織、統一的領導,尤其沒有形成一個堅強的領導集一團一,不能把各支起義隊伍一團一結和統一起來,終于被敵人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