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争

關燈
一、起義的爆發與發展 (一)陝西回民起義 繼雲南回民起義之後,在太平天國革命和撚軍起義的影響下,1862年(同治元年)在我國西北的陝甘等地爆發了以回族人民為主的各族人民武裝起義。

    這次起義的烽火遍及陝西、甘肅的大部地區,時間長達十二年之久,成為以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為标志的全國轟轟烈烈的反清革命洪流的一個組成部分。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以後,長江中下遊各省大部為太平軍所控制。

    清王朝為籌集浩繁的軍費,鎮壓太平天國及其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加緊了對包括西北地區在内的尚未遭受戰争破壞的所謂“完善之區”的搜括。

    陝西除每月向京師解饷銀數萬兩外,還要協濟用兵各省的大量軍饷。

    這些負擔全部落到了陝西各族人民的頭上。

    随着協饷的加重,正稅不夠供給,苛捐雜稅相繼繁興。

    貪一官污吏乘機敲榨勒索,草菅人命。

    在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下,人民群衆無以為生,被迫“聚衆抗官”。

    1861年,靠近省城西安的臨潼就發生過楊生華“聚衆抗糧”的鬥争。

     回族人民不但遭受沉重的封建剝削,而且還遭受殘酷的民族壓迫。

    陝西是回民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主要分布在泾水和渭水流域),全省回族人口約百萬。

    在曆史上,回漢等族勞動人民雜居,雖然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不同,但都處在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因而在共同勞動和反對封建剝削壓迫的鬥争中,保持着較好的關系。

    可是,清朝統治階級為鞏固其封建統治,實行反動的民族政策,極力破壞回漢人民的一團一結。

    他們一方面籠絡回漢地主階級和其他民族的上層分子,另方面極力挑一撥各民族間的關系,以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由于采取所謂“護漢抑回”、“以漢制回”的政策,回族人民政治地位低下,備受歧視和侮辱。

    在經濟上,不但回族勞動人民要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回族地主、工商業者也因與漢族地主、工商業者争奪土地和市場而受到排擠打擊,彼此矛盾很大。

    統治者有意制造和擴大矛盾,誘使漢人中的地主豪紳分子欺壓回人。

    回民告之于官,官府偏袒漢民,“凡争訟鬥毆,無論曲直,皆抑壓回民”①。

    這樣,在回民中逐漸形成一種仇視漢人的心理。

    回人積怨既久,起而仇殺漢人,清朝統治者便借口保護漢人,動兵殺戮回人。

    其結果,回漢兩族人民往往認識不到他們共同的敵人是清朝統治者,而在兩個兄弟民族之間埋下了不和的種一子,“日積月長,仇恨滋深”,以緻演成回漢械鬥和仇殺事件。

     由于原駐陝西的清軍多調赴外省與太平軍、撚軍作戰,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陝西當局命令各州縣大力興辦一團一練。

    這些地方武裝一般都掌握在漢族地主階級手裡,成為他們鎮壓人民的反動工具。

    督辦陝西一團一練大臣張芾,就是泾一陽一的大地主,做過江西巡撫,因在九江鎮壓太平軍失敗被革職留任,1861年回省守制。

    他是一個大漢族主義者,極力主張鎮壓回民,這時便用一團一練來殺害回民群衆。

    1862年5月,進入陝西的太平軍扶王陳得才部聯合撚軍直一逼一西安,藍朝柱起義軍也已由四川進入漢中,全陝震動。

    陝西巡撫瑛棨和一團一練大臣張芾慌忙調集各地一團一練往南山堵禦太平軍;同時,加緊了對回民的迫害。

     太平軍入陝,給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回民群衆帶來了希望。

    當年5月,訓導趙權中所屬一團一練中的數百名回勇,不願和太平軍作戰,殺死帶隊的惡霸地主趙炳堃,散歸家鄉渭南。

    途中,部分回勇因砍購竹竿與漢人發生争執,被當地一團一練打死二人。

    回勇赴華州(今華縣)控訴。

    知州濮垚竟然說:“爾回子與長一毛一(按:指太平軍)勾通謀反,打死一回,即少一賊。

    ”①回勇無奈,避居城外秦家村。

    不久,華州、華一陰一團一練近萬人突然将秦家村及附近回民村莊搶劫一空,又四處散發“陝西不留回民,天意滅回”的傳帖。

    渭南、大荔、耀州(今耀縣)、富平、同官(今銅川市西北)、高陵等地一團一練亦紛紛效尤,大殺回民。

    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華州回民首先起義,渭河兩岸的回民争相響應,未經旬日,各處回民俱行激變。

    從此,聲勢浩大的陝西回民起義迅速發展起來。

     任武、赫明堂是領導渭南、華州、同州(今大荔)一帶回民起義的著名人物。

    他們曾參加過雲南回民起義,事敗後逃匿渭南倉頭鎮,秘造武器,待機再起。

    在這次起義中,他們發動回民群衆,殺死訓導趙權中等。

    渭南胥吏洪興還派人到西安東南太平軍駐地尹家衛聯系,引導太平軍先後攻下渭南城和華州城。

    後太平軍因回救廬州,很快離陝東征,回民軍繼續堅持鬥争,打擊地主武裝。

     面對迅速發展的回民起義,以巡撫瑛棨為首的陝西文武官員驚恐萬狀,不知所措,“籌剿無兵”,“不能不暫行撫一慰”②,派遣官紳分赴各地“安一撫”。

    6月4日,張芾等在臨潼油坊街和回民談判時,無理要求交出任武。

    回民甚為氣憤,将他押往倉頭鎮,于6月9日處死。

    這一行動,沉重打擊了陝省當局的“招撫”一陰一謀,顯示出回民群衆與清統治者鬥争到底的決心。

     同州府地區回民起義軍主要以大荔的王閣村、羌白鎮和渭南的倉頭鎮為據點,向清軍展開進攻。

    6月17日至25日,起義軍圍攻同州城九晝夜不克,遂撤圍西進。

    29日,各地回民軍聯合一逼一攻西安,次日即攻占城西金勝寺,殲滅大批一團一練。

    7月21日,起義軍又攻占一團一練的根據地、距西安僅二十裡的六村堡。

    從此,西安附近的一團一練武裝一精一稅皆盡,守城清軍(陝西提督孔廣順所部三千餘人)更形孤立。

     回民起義的烽火迅速遍及八百裡秦川,起義隊伍擴大至二十餘萬。

    當時陝西回軍主要首領除任武、洪興、赫明堂外,還有馬正和、馬四元、白彥虎、馬生彥、禹得彥、餘彥祿、孫玉寶、二河州等。

    其中有的是富甲一方的地主、商人和阿訇等上層分子。

    起義軍的領導權掌握在他們手中,雖然對發動和組織群衆起過一定的作用,但其消極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起義軍的武器很原始,主要是菜刀、鐮刀、鍘刀等家具和農具,再就是用竹竿削制的竹竿槍。

    象擡槍、火炮之類的火器,開始時為數極少,而且是從敵人手中繳獲來的。

     陝西回民起義的迅速發展,嚴重威脅到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

    清廷急令荊州将軍多隆阿率軍入陝,可是他正被太平軍牽制在江淮之間,隻得又命直隸提督成明率所謂一精一銳京兵,從山西馳援。

    1862年8月25日,成明率京兵和豫勇共五千人由朝邑“進剿”,在洛水南岸為回民起義軍所敗。

    成明退至朝邑,豫勇逃往大荔。

    清廷催欽差大臣勝保率軍入陝。

    9月上旬,勝保率軍由潼關西進時,就不斷遭到回民起義軍的襲擊。

    臨潼一戰,傷兵勇千餘人,接着又于斜口鎮(臨潼西南)遭到起義軍的堵截,隻得縮回臨潼,後繞道進入西安。

    當時,西安附近的回民軍集中于鹹一陽一渭河沿岸,以蘇家溝、渭城為根據地,屢敗清軍。

    11月上旬,勝保“派兵勇及百姓馬步兵共四萬餘人,大戰于蘇家溝,……及與回民戰,望風逃竄,兵馬自相踐踏,死者數萬”①。

    與此同時,回民軍乘勝保軍集中于西安,東部兵力空虛之機,于同州一帶發動進攻,在敷水鎮(華一陰一西)生擒署潼關協副将哈連升,奪取其營壘軍械,并進一逼一澄城、郃一陽一(今合一陽一)、朝邑等地。

    勝保奉命趕回潼關,與新授西安将軍穆騰阿等督軍鎮壓同州一帶起義軍。

    由于糧道被起義軍切斷,軍食不足,清軍不敢出戰。

    勝保不得不奏稱:“陝回族類繁多,賊馬過衆,此剿彼竄,東突西馳。

    臣所部兵勇隻有一萬數千人,……非再添兵萬餘不能早就蕩平。

    ”② 清廷以勝保連戰皆敗,将其革職,解京問罪,改授多隆阿為欽差大臣,督辦陝西軍務。

    1863年1月中,多隆阿率部由河南入陝。

    當時,回民起義軍正圍攻同州城,突遭多隆阿軍進攻,腹背受敵,被迫撤圍。

    多隆阿于同州接受關防,連同勝保諸部,共有兵二萬餘人。

    接着,清軍集中力量進攻回民起義軍的重要據點王閣村和羌白鎮。

    起義軍采取遊擊戰法,不斷襲擊敵軍,并用騎兵截擊清軍運輸線,使其饷械皆缺,進攻受阻。

    多隆阿一面籌備軍一火糧食,一面派人至王閣村“招撫”。

    起義軍内部組織本來就很松散,領一導一人之間彼此争權,遇敵“招撫”,矛盾激化,以緻相互攻殺,對敵人的進攻卻缺乏應有的準備。

    在一切準備就緒以後,清軍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占領了羌白鎮和王閣村。

    5月19日,築有堅固防禦工事的另一重要據點倉頭鎮也被清軍攻占,回軍遭到巨大挫折。

     倉頭鎮失守後,陝西東部地區的回民軍向西轉移,集中于泾一陽一、高陵、鹹一陽一一帶。

    他們與西安地區回民起義軍互相配合,共同戰鬥。

    當時,陳得才領導的太平軍已由湖北竹山縣一帶再度攻入陝西,占領漢中;藍朝柱起義軍也在川陝邊境活動。

    在這兩支革命力量遙相呼應下,陝西回民軍加緊圍攻西安。

    甘肅提督馬德昭和陝西提督孔廣順等率兵七千餘人,困守西安,不敢出戰。

    8月15日,清廷以陝西巡撫瑛棨“但知株守省垣,一籌莫展”①,下令将其革職,由四川布政使劉蓉接任(劉蓉未到任前,由按察使張集馨代理)。

    9月初,多隆阿到達西安,再次施展“招撫”伎倆,派人到回民起義軍中誘降。

    瑛棨也利用西安城中的回紳頻繁地在回民軍首領中進行“招撫”活動。

    孫玉寶等經不起利誘,向敵投降。

    1863年10月初,多隆阿部向回民軍發動進攻,13日攻占高陵縣城。

    接着,多隆阿令新任陝西提督雷正绾部由泾一陽一渡泾而南,總兵曹克忠部渡渭而北,共同扼守鹹一陽一,阻截回民軍西退;多隆阿自率主力從高陵渡泾,一逼一近蘇家溝。

    回民起義軍“自渭達泾,縱橫十餘裡,排列旌戟若林,嚴陣以待”。

    ②22日,清軍分兩路發起進攻。

    起義軍拚死抵禦,終因傷亡甚衆,從蘇家溝和渭城撤退。

    白彥虎、馬生彥、禹得彥、餘彥祿率部向西北經醴泉(今禮泉)、乾州(今乾縣)退至邠州(今彬縣)。

    其後,一部南下鳳翔,與崔偉領導的當地回民起義軍聯合作戰。

    未幾,鳳翔、邠州分别為新任甘肅提督陶茂林和總兵曹克忠所部攻占,回民起義軍大部退至隴東的董志原。

    其他回民軍也在赫明堂等率領下,經武功、郿縣、鳳翔、隴州(今隴縣)進入甘肅東部地區。

    從此,陝甘回民起義的中心由陝西轉到甘肅,陝西回民起義鬥争轉入低潮。

     (二)甘肅回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