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陝西回民起義前後,曾派人前往甘肅,聯絡各地回民,共謀起事。
待陝西回民起義發展到陝甘邊境時,甘肅各地回民即紛紛起而響應。
在很短時間内,起義就擴展到甘肅全境。
1864年初,陝西回民軍陸續進入甘肅,甘肅回民起義的聲勢更加壯大。
清統治者驚呼:“現在甘肅之平涼、靜甯、隆德、安定(今定西),省南之鞏昌(今隴西)、秦州(今天水市)、伏羌(今甘谷)、清水,省北之甯夏(今甯夏銀川市)、平羅、靈州(今甯夏靈武)、固原,莫不揭竿而起,蜂屯蟻聚,滋蔓難圖,綿延地方數千裡”。
① 多隆阿準備由秦度隴,鎮壓甘肅回民起義。
他為了解除西征時的後顧之憂,企圖迅速攻下由藍朝柱起義軍固守的陝西盩厔。
3月30日,多隆阿在親自指揮攻城時為起義軍擊傷頭部,不久死去。
清軍喪失了主帥,不能銳意西進,減輕了對甘肅回民軍和已經進入甘肅的陝西回民軍的壓力。
1864年5月、6月間,清王朝調福建水師提督楊嶽斌充任陝甘總督,劉蓉督辦陝西軍務,都興阿督辦甘肅軍務。
陝西提督雷正绾幫辦甘肅軍務,率同甘肅提督陶茂林及總兵曹克忠等“專讨”甘肅回民軍。
同年7月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後,清王朝得以把鎮壓太平軍的清軍一抽一調到西北來鎮壓回民起義軍,以緻“甘省一隅之地,而統兵大員專折言事者,已至八員之多”②,兵勇則達七八萬人。
但這些統兵将領派系不一,各自為政,意見分歧,且他們深恐與回民軍硬拚,勝敗難保,“不如擊之使走,捷報頻聞,可為幸功邀賞之地”①。
所以,清軍雖曾攻陷回民起義軍占領的固原、鹽茶廳(今甯夏海原)、平涼等地,而起義軍的實力卻未受到大的損失。
陝西、甘肅回民軍互相配合,采用避實趨虛、飄忽一靡一常的遊一動戰法,仍打了不少勝仗。
9月中旬,雷正绾正率三十營清軍進攻甘肅蓮花城(秦安東北),聞知回民軍再次攻下固原,便“欲急克蓮花城以向固原”②。
起義軍利用蓮花城附近山路崎岖、溝壑縱橫的有利地形,在山溝内埋伏重兵,另以小隊誘敵。
待清軍進至包圍圈時,伏兵齊出。
清軍亂作一一團一,千餘人被殲,雷正绾臉部也被刺傷。
直至11月上旬,雷部才攻下蓮花城。
其後,雷正绾回軍平涼,向固原前進;曹克忠部由蓮花城南下,迫使正在圍攻秦州的回民起義軍撤圍南走;陶茂林部則向西進軍,于12月中旬玫下金縣(今榆中),進入蘭州。
1865年1月中旬,回民軍計取靈台,雷正绾急忙由開城(固原南)回軍東向,奪回靈台。
其後,雷部仍北攻固原,直至2月26日方得手。
6月,雷部由下馬關(今甯夏同心東)經惠安堡、石溝驿北進,曹克忠部由同心城經甯安堡(今甯夏中甯)折向東北,會攻吳忠堡(今甯夏吳忠)西南的金積堡。
回民起義軍在馬化龍領導下,不斷襲擾敵軍。
他們阻截清軍運道,并将沿途井泉水窖填塞。
清軍在金積堡南面十五裡的強家沙窩等地被阻将及半月,吃喝艱難,為擺脫困境,乃于7月24日發起進攻;在攻占了回民起義軍的幾座堡壘以後,因所獲無幾,士氣更加低落。
29日,曹、雷兩部從東西兩面進攻,回民軍以一部兵力從正面阻擊敵人,另以萬餘馬隊從十裡外繞至敵後。
清軍腹背受敵,軍心動搖,狼狽逃竄。
回民軍乘勝追擊,斃敵三四千人,并繳獲大批軍需器械。
雷正绾腿中炮彈,曹克忠坐騎受傷,分别率殘部退至預望城(今甯夏同心東南)和鹽茶廳。
除了回民起義軍外,當時在陝甘兩省還有兩種反清力量:一是饑民武裝,如董福祥、高萬镒、李雙良等領導數十萬饑民武裝活動于甘肅慶一陽一府和陝西延安府、鄜州等地,張貴領導的饑民武裝也衆達二十八營之多,在甘肅東部的會甯、靜甯、通渭、秦安一帶同清軍作戰。
一是嘩變的清兵,如陶茂林部、雷正绾部以及蘭州的督标兵等都曾發生嘩變。
饑民武裝和嘩變的清兵隊伍,不僅間接地配合和支援了回民軍的反清鬥争,有的還和起義軍有某種形式的聯合,共同打擊清軍。
甘肅回民起義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四個反清鬥争中心:一個是馬化龍領導的以金積堡為中心,包括甯夏府和隴東在内的起義地區;一個是馬占鳌領導的以河州為中心的回、撒拉、東鄉族起義地區;一個是先後由馬文義、馬桂源和馬本源領導的以西甯為中心的起義地區;一個是馬文祿領導的以肅州(今酒泉)為中心的起義地區。
隴東的董志原,則是陝西回民軍的根據地。
回民起義軍不斷向清軍進攻,使其文報梗塞,糧饷奇绌,省城蘭州處于孤立地位。
清王朝在甘肅的統治力量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以緻陝甘總督楊嶽斌在奏折中哀歎:“現在河狄之賊擾于南,平固之賊擾于東,甯靈之賊擾于北,涼肅之賊擾于西,幾于剿不勝剿,防不勝防。
臣若株守省垣,則饑軍終虞坐困;若出省剿辦,則根本時虞動遙外察賦勢,内度兵力,實屬不敷分撥。
”① 同年11月,撚軍首領張宗禹按照賴文光“前進甘陝,連結回衆”,以成犄角之勢的戰略思想,率西撚軍三萬餘衆自河南進入陝西華一陰一、渭南境内。
清廷害怕回民軍與西撚軍聯合,急令湘軍援陝。
曾國藩派提督劉松山統老湘軍十八營由河南前往。
留陝幫辦軍務的前陝西巡撫劉蓉(時喬松年為巡撫),一面奏調防守中衛(今甯夏中衛)的穆圖善部移駐甘陝交界的泾州(今甘肅泾川),防止回撚合勢,一面率三十營清軍從陝西西部的隴州、邠州一帶東下,專力攻撚。
1867年1月23日,西撚軍在西安灞橋大敗劉蓉部清軍,取得灞橋大捷後,乘勝包圍西安。
在甘肅境内的陝甘回民起義軍為西撚軍入陝及其勝利所鼓舞,也在甘肅發動進攻,六七萬回民軍在慶一陽一将清軍圍困達一月之久,雷正绾部隻得殺騾馬為食。
回民軍在甘肅拖住大量清軍,并乘劉蓉率部東下之機,由隴東分數路向陝西進軍。
其中張家川回民李得倉領導的一支回民軍,從甘肅華亭進入陝西鳳翔府;另一支回民軍從甘肅甯州(今甯縣)官河鎮進至陝西三水(今旬邑)、淳化、宜君一帶;馬長順等率萬餘回民軍由董志原、慶一陽一經洛川進到澄城、韓城、郃一陽一、朝邑一帶。
陝北也有回民軍和董福祥等領導的饑民武裝在活動。
回民起義軍由甘肅進入陝西以後,與西撚軍協同作戰,共同打擊清軍。
他們為西撚軍作向導,并為其購買新式槍炮,從物質上給予幫助。
1867年5月初,回、撚兩軍在同州許莊将尾追其後的劉松山所部老湘軍包圍,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後,即揮師西向,進一逼一西安。
5月27日,劉松山等率軍趕到,西撚軍與清軍接戰十餘次,終于失利。
此後,回民軍與西撚軍雖然各自為戰,但仍時離時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戰略上相互配合的作用。
二、左宗棠入陝及其作戰部署 由于楊嶽斌對鎮壓陝甘回民起義束手無策,清王朝不得不另調閩浙總督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
1867年1月,左宗棠從福州取道江西到達漢口,随即進行各項準備工作。
2月,清廷又授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催其迅速北上,督辦陝甘軍務。
左宗棠深知回民軍和撚軍聯合後更加難以對付,因此,他向清廷進陳方略說:“方今所患者,撚匪回逆耳。
以地形論,中原為重,關隴為輕;以平賊論,剿撚宜急,剿回宜緩;以用兵次第論,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後客軍無後顧之憂,饷道免中梗之患。
”又說:“進兵陝西,必先清關外之賊,進兵甘肅,必先清陝西之賊,駐兵蘭州,必先清各路之賊,然後饷道常通,師行無梗,得以一意進剿,可免牽掣之虞。
”①這個方略的核心是“先撚後回”、“先秦後隴”,關鍵則是“不令撚回合勢”。
7月,左宗棠所部楚軍近二萬人由湖北樊城分三路到達陝西(參見第五章《撚軍起義戰争》第四節)。
按照其“先撚後回”的既定方針,以先期入陝的劉松山所部老湘軍、郭寶昌所部皖軍、劉厚基所部湘軍和新到的高連升部楚軍共二萬一千餘人進攻撚軍,以幫辦劉典所部楚軍和黃鼎所部川軍共八千餘人駐陝甘邊界,對付回民起義軍。
其餘楚軍萬餘人,分駐鳳翔、宜君、華州、華一陰一、渭南、臨潼等地,策應各軍,為“兼讨回撚之師”。
西撚軍識破了左宗棠的一陰一謀,迅速跳出包圍圈,在回民軍配合下,向陝北挺一進。
與此同時,陝甘回民起義軍仍不斷從甘肅進入陝西,與西撚軍共同抗清。
10月至11月間,西撚軍和回民軍取得了連克陝西安塞(今安塞南)、延川、綏德等城的勝利。
左宗棠智窮力竭,不得不上奏“自請嚴議”。
可是,由于民族和宗教信仰不同等原因,回民起義軍和西撚軍的聯合沒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一直處于“時離時合”的松散狀态,既沒有統一的組織形式和集中領導,也沒有共同作戰的長遠計劃。
更由于統治階級施行分化離間政策,回民起義軍的領導權又掌握在上層分子手裡,個别回民軍首領利用一部分群衆的狹隘民族主義思想,有意挑一起回民軍與西撚軍之間的互相攻殺事件,嚴重地破壞了這兩支起義隊伍的聯合,緻使左宗棠“不令撚回合勢”的方略得以逐步實現。
同年12月中旬,西撚軍為救援東撚軍,由宜川東面的壺口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回民起義軍在陝西處于孤軍作戰的不利地位。
雖然這時左宗棠率清軍主力入晉追擊西撚軍,陝西清軍大大減少,但由于回民軍股數衆多,互不統屬,未能對清軍實行有效的打擊。
在清軍節節進一逼一下,起義軍轉取守勢,十分被動,以緻鄜州、宜君、三水、綏德等地相繼失陷。
1868年11月,左宗棠參加鎮壓西撚軍以後回到西安。
他以陝西大局已定,遂加緊進行進軍甘肅的各項準備。
第一,整頓部隊。
駐陝清軍,除左宗棠所部楚軍外,還有劉松山的老湘軍、郭寶昌的皖軍、黃鼎的川軍等;駐甘清軍更為龐雜。
這些部隊不但待遇差别很大,而且編制很不統一,有的名為一營,實際隻有二三百人,有的則多至數倍。
為了整齊劃一,左宗棠下令淘汰疲弱,一律按楚軍的編制加以整頓,統歸其指揮。
同時,在陝甘就地招募新兵。
到186一9年時,左宗棠和劉典直接統轄的楚軍就有步隊五十五營、馬隊十五營,共三萬人左右。
第二,誘降饑民武裝。
在西撚軍退出陝西、回民起義軍大部轉入甘肅以後,董福祥領導的饑民武裝仍在陝北一帶活動,對清軍威脅很大。
董福祥與金積堡和董志原的回民起義軍都有聯系,是左宗棠進攻甘肅的一大障礙。
于是,左宗棠在榆林、綏德、延長各駐一軍,截斷董福祥東渡黃河之
待陝西回民起義發展到陝甘邊境時,甘肅各地回民即紛紛起而響應。
在很短時間内,起義就擴展到甘肅全境。
1864年初,陝西回民軍陸續進入甘肅,甘肅回民起義的聲勢更加壯大。
清統治者驚呼:“現在甘肅之平涼、靜甯、隆德、安定(今定西),省南之鞏昌(今隴西)、秦州(今天水市)、伏羌(今甘谷)、清水,省北之甯夏(今甯夏銀川市)、平羅、靈州(今甯夏靈武)、固原,莫不揭竿而起,蜂屯蟻聚,滋蔓難圖,綿延地方數千裡”。
① 多隆阿準備由秦度隴,鎮壓甘肅回民起義。
他為了解除西征時的後顧之憂,企圖迅速攻下由藍朝柱起義軍固守的陝西盩厔。
3月30日,多隆阿在親自指揮攻城時為起義軍擊傷頭部,不久死去。
清軍喪失了主帥,不能銳意西進,減輕了對甘肅回民軍和已經進入甘肅的陝西回民軍的壓力。
1864年5月、6月間,清王朝調福建水師提督楊嶽斌充任陝甘總督,劉蓉督辦陝西軍務,都興阿督辦甘肅軍務。
陝西提督雷正绾幫辦甘肅軍務,率同甘肅提督陶茂林及總兵曹克忠等“專讨”甘肅回民軍。
同年7月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後,清王朝得以把鎮壓太平軍的清軍一抽一調到西北來鎮壓回民起義軍,以緻“甘省一隅之地,而統兵大員專折言事者,已至八員之多”②,兵勇則達七八萬人。
但這些統兵将領派系不一,各自為政,意見分歧,且他們深恐與回民軍硬拚,勝敗難保,“不如擊之使走,捷報頻聞,可為幸功邀賞之地”①。
所以,清軍雖曾攻陷回民起義軍占領的固原、鹽茶廳(今甯夏海原)、平涼等地,而起義軍的實力卻未受到大的損失。
陝西、甘肅回民軍互相配合,采用避實趨虛、飄忽一靡一常的遊一動戰法,仍打了不少勝仗。
9月中旬,雷正绾正率三十營清軍進攻甘肅蓮花城(秦安東北),聞知回民軍再次攻下固原,便“欲急克蓮花城以向固原”②。
起義軍利用蓮花城附近山路崎岖、溝壑縱橫的有利地形,在山溝内埋伏重兵,另以小隊誘敵。
待清軍進至包圍圈時,伏兵齊出。
清軍亂作一一團一,千餘人被殲,雷正绾臉部也被刺傷。
直至11月上旬,雷部才攻下蓮花城。
其後,雷正绾回軍平涼,向固原前進;曹克忠部由蓮花城南下,迫使正在圍攻秦州的回民起義軍撤圍南走;陶茂林部則向西進軍,于12月中旬玫下金縣(今榆中),進入蘭州。
1865年1月中旬,回民軍計取靈台,雷正绾急忙由開城(固原南)回軍東向,奪回靈台。
其後,雷部仍北攻固原,直至2月26日方得手。
6月,雷部由下馬關(今甯夏同心東)經惠安堡、石溝驿北進,曹克忠部由同心城經甯安堡(今甯夏中甯)折向東北,會攻吳忠堡(今甯夏吳忠)西南的金積堡。
回民起義軍在馬化龍領導下,不斷襲擾敵軍。
他們阻截清軍運道,并将沿途井泉水窖填塞。
清軍在金積堡南面十五裡的強家沙窩等地被阻将及半月,吃喝艱難,為擺脫困境,乃于7月24日發起進攻;在攻占了回民起義軍的幾座堡壘以後,因所獲無幾,士氣更加低落。
29日,曹、雷兩部從東西兩面進攻,回民軍以一部兵力從正面阻擊敵人,另以萬餘馬隊從十裡外繞至敵後。
清軍腹背受敵,軍心動搖,狼狽逃竄。
回民軍乘勝追擊,斃敵三四千人,并繳獲大批軍需器械。
雷正绾腿中炮彈,曹克忠坐騎受傷,分别率殘部退至預望城(今甯夏同心東南)和鹽茶廳。
除了回民起義軍外,當時在陝甘兩省還有兩種反清力量:一是饑民武裝,如董福祥、高萬镒、李雙良等領導數十萬饑民武裝活動于甘肅慶一陽一府和陝西延安府、鄜州等地,張貴領導的饑民武裝也衆達二十八營之多,在甘肅東部的會甯、靜甯、通渭、秦安一帶同清軍作戰。
一是嘩變的清兵,如陶茂林部、雷正绾部以及蘭州的督标兵等都曾發生嘩變。
饑民武裝和嘩變的清兵隊伍,不僅間接地配合和支援了回民軍的反清鬥争,有的還和起義軍有某種形式的聯合,共同打擊清軍。
甘肅回民起義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四個反清鬥争中心:一個是馬化龍領導的以金積堡為中心,包括甯夏府和隴東在内的起義地區;一個是馬占鳌領導的以河州為中心的回、撒拉、東鄉族起義地區;一個是先後由馬文義、馬桂源和馬本源領導的以西甯為中心的起義地區;一個是馬文祿領導的以肅州(今酒泉)為中心的起義地區。
隴東的董志原,則是陝西回民軍的根據地。
回民起義軍不斷向清軍進攻,使其文報梗塞,糧饷奇绌,省城蘭州處于孤立地位。
清王朝在甘肅的統治力量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以緻陝甘總督楊嶽斌在奏折中哀歎:“現在河狄之賊擾于南,平固之賊擾于東,甯靈之賊擾于北,涼肅之賊擾于西,幾于剿不勝剿,防不勝防。
臣若株守省垣,則饑軍終虞坐困;若出省剿辦,則根本時虞動遙外察賦勢,内度兵力,實屬不敷分撥。
”① 同年11月,撚軍首領張宗禹按照賴文光“前進甘陝,連結回衆”,以成犄角之勢的戰略思想,率西撚軍三萬餘衆自河南進入陝西華一陰一、渭南境内。
清廷害怕回民軍與西撚軍聯合,急令湘軍援陝。
曾國藩派提督劉松山統老湘軍十八營由河南前往。
留陝幫辦軍務的前陝西巡撫劉蓉(時喬松年為巡撫),一面奏調防守中衛(今甯夏中衛)的穆圖善部移駐甘陝交界的泾州(今甘肅泾川),防止回撚合勢,一面率三十營清軍從陝西西部的隴州、邠州一帶東下,專力攻撚。
1867年1月23日,西撚軍在西安灞橋大敗劉蓉部清軍,取得灞橋大捷後,乘勝包圍西安。
在甘肅境内的陝甘回民起義軍為西撚軍入陝及其勝利所鼓舞,也在甘肅發動進攻,六七萬回民軍在慶一陽一将清軍圍困達一月之久,雷正绾部隻得殺騾馬為食。
回民軍在甘肅拖住大量清軍,并乘劉蓉率部東下之機,由隴東分數路向陝西進軍。
其中張家川回民李得倉領導的一支回民軍,從甘肅華亭進入陝西鳳翔府;另一支回民軍從甘肅甯州(今甯縣)官河鎮進至陝西三水(今旬邑)、淳化、宜君一帶;馬長順等率萬餘回民軍由董志原、慶一陽一經洛川進到澄城、韓城、郃一陽一、朝邑一帶。
陝北也有回民軍和董福祥等領導的饑民武裝在活動。
回民起義軍由甘肅進入陝西以後,與西撚軍協同作戰,共同打擊清軍。
他們為西撚軍作向導,并為其購買新式槍炮,從物質上給予幫助。
1867年5月初,回、撚兩軍在同州許莊将尾追其後的劉松山所部老湘軍包圍,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後,即揮師西向,進一逼一西安。
5月27日,劉松山等率軍趕到,西撚軍與清軍接戰十餘次,終于失利。
此後,回民軍與西撚軍雖然各自為戰,但仍時離時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戰略上相互配合的作用。
二、左宗棠入陝及其作戰部署 由于楊嶽斌對鎮壓陝甘回民起義束手無策,清王朝不得不另調閩浙總督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
1867年1月,左宗棠從福州取道江西到達漢口,随即進行各項準備工作。
2月,清廷又授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催其迅速北上,督辦陝甘軍務。
左宗棠深知回民軍和撚軍聯合後更加難以對付,因此,他向清廷進陳方略說:“方今所患者,撚匪回逆耳。
以地形論,中原為重,關隴為輕;以平賊論,剿撚宜急,剿回宜緩;以用兵次第論,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後客軍無後顧之憂,饷道免中梗之患。
”又說:“進兵陝西,必先清關外之賊,進兵甘肅,必先清陝西之賊,駐兵蘭州,必先清各路之賊,然後饷道常通,師行無梗,得以一意進剿,可免牽掣之虞。
”①這個方略的核心是“先撚後回”、“先秦後隴”,關鍵則是“不令撚回合勢”。
7月,左宗棠所部楚軍近二萬人由湖北樊城分三路到達陝西(參見第五章《撚軍起義戰争》第四節)。
按照其“先撚後回”的既定方針,以先期入陝的劉松山所部老湘軍、郭寶昌所部皖軍、劉厚基所部湘軍和新到的高連升部楚軍共二萬一千餘人進攻撚軍,以幫辦劉典所部楚軍和黃鼎所部川軍共八千餘人駐陝甘邊界,對付回民起義軍。
其餘楚軍萬餘人,分駐鳳翔、宜君、華州、華一陰一、渭南、臨潼等地,策應各軍,為“兼讨回撚之師”。
西撚軍識破了左宗棠的一陰一謀,迅速跳出包圍圈,在回民軍配合下,向陝北挺一進。
與此同時,陝甘回民起義軍仍不斷從甘肅進入陝西,與西撚軍共同抗清。
10月至11月間,西撚軍和回民軍取得了連克陝西安塞(今安塞南)、延川、綏德等城的勝利。
左宗棠智窮力竭,不得不上奏“自請嚴議”。
可是,由于民族和宗教信仰不同等原因,回民起義軍和西撚軍的聯合沒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一直處于“時離時合”的松散狀态,既沒有統一的組織形式和集中領導,也沒有共同作戰的長遠計劃。
更由于統治階級施行分化離間政策,回民起義軍的領導權又掌握在上層分子手裡,個别回民軍首領利用一部分群衆的狹隘民族主義思想,有意挑一起回民軍與西撚軍之間的互相攻殺事件,嚴重地破壞了這兩支起義隊伍的聯合,緻使左宗棠“不令撚回合勢”的方略得以逐步實現。
同年12月中旬,西撚軍為救援東撚軍,由宜川東面的壺口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回民起義軍在陝西處于孤軍作戰的不利地位。
雖然這時左宗棠率清軍主力入晉追擊西撚軍,陝西清軍大大減少,但由于回民軍股數衆多,互不統屬,未能對清軍實行有效的打擊。
在清軍節節進一逼一下,起義軍轉取守勢,十分被動,以緻鄜州、宜君、三水、綏德等地相繼失陷。
1868年11月,左宗棠參加鎮壓西撚軍以後回到西安。
他以陝西大局已定,遂加緊進行進軍甘肅的各項準備。
第一,整頓部隊。
駐陝清軍,除左宗棠所部楚軍外,還有劉松山的老湘軍、郭寶昌的皖軍、黃鼎的川軍等;駐甘清軍更為龐雜。
這些部隊不但待遇差别很大,而且編制很不統一,有的名為一營,實際隻有二三百人,有的則多至數倍。
為了整齊劃一,左宗棠下令淘汰疲弱,一律按楚軍的編制加以整頓,統歸其指揮。
同時,在陝甘就地招募新兵。
到186一9年時,左宗棠和劉典直接統轄的楚軍就有步隊五十五營、馬隊十五營,共三萬人左右。
第二,誘降饑民武裝。
在西撚軍退出陝西、回民起義軍大部轉入甘肅以後,董福祥領導的饑民武裝仍在陝北一帶活動,對清軍威脅很大。
董福祥與金積堡和董志原的回民起義軍都有聯系,是左宗棠進攻甘肅的一大障礙。
于是,左宗棠在榆林、綏德、延長各駐一軍,截斷董福祥東渡黃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