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争

關燈
路;又派劉松山率部從山西渡過黃河,由綏德西行,直一逼一董福祥的根據地鎮靖堡(今陝西靖邊南)。

    劉松山通過收買董福祥的父親董世有,誘使董福祥投降。

    劉松山收其衆十多萬人,從中挑選一精一壯,按楚軍編制,編為“董字三營”,由董福祥、張俊和李雙梁各帶一營。

    董福祥的投降,不僅使回民起義軍失去了一支同盟軍,并直接威脅到金積堡和董志原的安全。

    以後左宗棠正是利用董福祥的“董字三營”為前驅,進攻金積堡、西甯和肅州等地的回民起義軍。

     第三,占據董志原。

    董志原在甘肅甯州境内的馬蓮河西岸,縱約一百五十裡,橫約二百八十裡。

    這裡自然條件優越,“地平曠饒沃,可耕可牧”,且“北通靈州,南達陝疆”①,扼陝甘兩省必鍵。

    1864年以後,陝西回民起義軍主要以董志原為根據地,其活動範圍延袤三四百裡。

    他們按原來的村寨或教坊關系擇地而居,一個大的居住區叫做一營。

    營既是生産單位,又是作戰組織。

    每營人數不等,多至數萬,少則幾千。

    營的領導者主要是阿訇和回族上層人物,也有一些是在鬥争中湧現出來的得到群衆擁護的農民和手工業者。

    陝西回民軍在董志原共有十八大營,與金積堡回民起義軍、陝北董福祥領導的饑民武裝都有聯系,曾攻陷慶一陽一、甯州、鎮原、平涼等城和五百餘個堡寨,并不時進入陝西活動。

    186一9年3月,左宗棠派兵向正活動于正甯(今正甯西南)、邠州的回民起義軍進擊,回民軍作戰失利,退回董志原。

    由于重兵壓境,加上傷亡很大,回民起義軍決定進行改編,将原來的十八大營合并為四大營,并退出董志原根據地,撤往金積堡。

    4月3日,回民起義軍一部護送家屬辎重,分兩路向驿馬關、北汊河北撤,崔偉、馬正和等率領萬餘人埋伏一在董志原,阻擊清軍,掩護撤退。

    清軍事先得到了情報,待起義軍剛剛開始撤退時,即分路猛撲。

    回民軍損失三四萬人,由環縣、固原兩路經下馬關退往金積堡地區。

    清軍占據了董志原一帶,打通了爾後進軍金積堡的通道。

     第四,興辦屯田,安定後方。

    左宗棠認為:“陝甘之事,籌饷難于籌兵,籌糧難于籌饷,籌轉運尤難于籌糧。

    ”①勝保、多隆阿、楊嶽斌等人未認識用兵西北的這個特點,一味增兵猛進,結果後方不穩,兵多饷绌,糧運不繼,屢遭失敗。

    鑒于他們失敗的教訓,左宗棠決定實行穩打穩紮的方針。

    他首先把既占地區鞏固起來,就地興辦屯田(分兵屯、民屯兩種)。

    這是左宗棠解決軍糧困難,穩定後方的一個重要措施。

     第五,拟定“三路進兵之策”。

    左宗棠決定分三路向甘肅進軍:劉松山率部由綏德西進,名義上進攻花馬池(今甯夏鹽池),實際上指向金積堡,是為北路;李耀南、吳士邁率部由隴州、寶雞趨秦州,是為南路;左宗棠和劉典率軍自乾州經邠州、長武赴泾州,是為中路。

    三路之中,北路是重點進攻方向;南路暫取守勢,目的是牽制河州(今臨夏)、狄道(今臨洮)的回民起義軍,切斷其與金積堡之間的聯系,并作進攻河州的準備;中路則以協助北路為主,照顧南路為輔。

     三、金積堡之戰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左宗棠開始向甘肅回民起義軍大舉進攻,矛頭首先指向金積堡。

     金積堡在靈州西南五十餘裡,東通花馬池,南通固原,西枕黃河。

    當地回民起義領袖馬化龍是伊斯蘭教中新教的首領,世居金積堡,富甲一方。

    他有智有謀,在回民中有較高的威望。

    1862年他領導當地回民起義之後,陝甘回民紛紛投奔金積堡,以緻勢力大振,多次把進攻的清軍打得大敗。

    1865年,原多隆阿部将穆圖善接任甯夏将軍,督辦甘肅軍務。

    他采取招降政策,甯夏起義回民舉城投降。

    馬化龍雖然也接受了“招撫”,但仍保持相當大的獨立一性一,地方公事及征收錢糧等向皆由他主持,擁有委任參領、協領以至知州等大小辟吏和管理軍政事務之權。

    馬化龍和他委任的官吏在金積堡地區執行一團一結漢民和“少殺人”、“重農事”的政策,領導回漢人民興修水利,增加糧食生産,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受到當地群衆的信任。

    左宗棠也承認:靈州一帶回民素聽馬化龍之命,對清政一府委派的地方官,極為藐視,“不受約束,官長坐視回衆而莫可如何”①。

    當然,馬化龍是知道清王朝決不會允許這種狀況長期存在下去的。

    因此,他一方面向清朝地方政一府輸糧輸款,表示“恭順”;另一方面則在金積地區修倉儲糧,築寨建堡,購馬造械,加緊進行防禦清軍進攻的準備。

    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馬化龍與河州、西甯、肅州等地的甘肅回民起義軍保持聯系。

    陝西回民起義軍退入甘肅後,馬化龍不斷在物質上給予幫助,“陝回敗則資以馬械,陝回窮則助以軍糧”。

    因此,“自靈甯西達西甯,南通河狄,各回民無不仰其鼻息”。

    ② 186一9年秋,北路清軍劉松山部進抵靈州。

    劉松山一面進行“官軍隻剿陝回,已撫之甘回安居無恐”①的欺騙宣傳,一面派兵于9月8日攻占吳忠堡東面的郭家橋。

    中路清軍則由固原、平涼北進,左宗棠本人也由泾州進駐平涼。

    這樣,清軍對金積堡形成了大包圍的态勢。

     甯夏地區的回民不受劉松山的欺騙,與陝西回民起義軍一團一結戰鬥,奮起抗擊清軍的進攻。

    當劉松山部從靈州向郭家橋進犯時,沿途回民堡寨“開放槍炮,且傍堡列隊,呼殺官兵”,駐守在甯安堡、同心城、預望城等地的陝甘回民起義軍也前來助戰,清軍被阻于吳忠堡一帶。

    為牽制北路清軍,靈州回民起義軍破壞劉松山部的後方運輸線,并趁虛攻占了靈州城。

     在南線,馬化龍派馬萬春率起義軍一部前往預望城一帶,阻擊清中路軍的進攻。

    在此之前,白彥虎、楊文治等已率陝西回民起義軍從金積堡地區回到預望城、黑城子等地。

    當清中路軍雷正绾部進至上述地區時,經過一番激戰,回民起義軍作戰失利,先後失掉了預望城、黑城子、李旺堡等村堡。

    楊文治陣亡;陳林、馬正和、餘彥祿等部起義軍退回金積堡;白彥虎、禹得彥、崔偉、馬成彥等部起義軍則相繼撤離固原地區西行,經會甯、安定退往河州。

    陝西回民軍撤離以後,馬萬春部起義軍孤軍作戰,無法阻止清軍前進,以緻同心城、韋州堡一帶起義的回民大部向清軍投降。

     中路清軍打開金積堡的南面門戶以後,于11月中旬先後進至金積堡西南秦渠一帶,距金積堡僅十餘裡。

    北路劉松山部在中路清軍的策應下,又奪取了靈州城,打通了後路。

    至此,清軍完成了對金積堡的包圍。

     由于回民起義軍頑強抵抗,清軍的進攻難以得手,劉松山不得不将駐定邊、花馬池的四營湘軍調赴前線。

    11月末,金運昌所部皖軍也進至靈州。

    從12月起,劉松山和金運昌所部在北,雷正绾等部在南,會攻金積堡。

    回民軍同清軍在金積堡外圍展開激戰。

    清軍采取步步為營的方針,相繼攻占了吳忠堡周圍和金積堡北面的堡寨。

    回軍傷亡甚衆,金積堡的形勢逐步惡化;但由于戰線縮短,兵力相對集中,加之穆生華率領平涼回民軍退至金積堡地區,兵力有所增加。

    回軍依托秦漢二渠,挖壕築牆,步兵憑牆防守,騎兵則主動出擊,忽東忽西,不斷襲擊敵人,給清軍以很大打擊。

    12月11日,總兵簡敬臨率楚軍突入回民軍陣地,被回軍包圍,士卒死傷甚衆,簡敬臨等也被擊斃。

     金積堡有兩個險要的地方:一是西面的峽口,它既是黃河青銅峽口,也是秦漢二渠的渠口;一是東面的永甯洞,它是山水溝(今山水河)通過秦渠涵洞的地方,秦漢二渠在此處會合,北流入黃河。

    峽口控制着進水口,永甯洞則控制着出一水口,這兩個地方對金積堡的安危關系甚大。

    清軍一到金積堡地區,首先搶占了這兩個要口。

    1870年2月12日,回民軍從河西履冰而過,一舉奪回峽口。

    雷正绾、周蘭亭、張福齊等率部急攻,鏖戰數日,傷亡慘重。

    19日,周蘭亭、張福齊狼狽逃竄,雷正绾被圍。

    左宗棠令黃鼎率部往援,又被包圍。

    後黃鼎和雷正绾雖突圍逃出峽口,但已潰不成軍。

    回軍乘勝攻占河西廣武營堡,并阻截清軍糧道。

     與此同時,回民起義軍在永甯洞一帶也積極行動。

    2月9日晚,起義軍千餘人從金積東南的胡家堡突然進至秦渠南,占領了石家莊和馬五寨幾個村堡,搶修防禦工事。

    石家莊在吳忠東南四五裡,扼秦渠之要,與下橋永甯洞水口緊接,為雙方必争之地。

    劉松山得知,連夜率部來攻,回民起義軍退至馬五寨繼續抗擊。

    該寨牆厚壕深,劉部連攻不下。

    2月14日,劉松山中彈,傷重而死。

     清軍先失峽口,繼喪統領,士氣頓挫,加之糧運不繼,“軍中缺糧,……各營兵丁棄甲夜逃”①,起義軍遂乘機反攻。

    馬正綱率部由甯州、正甯進入陝西三水,馬朝元率部由金積堡出甯條梁(今陝西靖邊西八十裡)。

    這兩支隊伍在甘泉會合後,東攻韓城、郃一陽一,一時陝西吃緊,警報頻傳。

    與馬化龍有聯系的河州、狄道回民軍也攻占渭源,直一逼一鞏昌,使甘肅戰局為之一變。

    左宗棠坐困平涼,受到清廷的“嚴旨斥責”。

     這時的形勢對回民起義軍甚為有利,但由于起義軍缺乏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各自為戰,不能有力配合,以緻未能進一步發展大好形勢。

    相反,再次進入陝西的起義軍由于未能建立起可資依托的據點,在清軍和民一團一的圍追堵截下,被迫到處流動,有生力量遭到很大損失,最後又紛紛敗退甘肅。

    在金積堡地區,馬化龍由于對清軍估計不足,又對清政一府抱有幻想,沒有利用大好時機集中兵力給敵人以緻命打擊,反而幾次向清軍“求撫”;在軍事行動上,則是分兵四處出擊,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幾次争奪永甯洞水口均未得手,因而雖然控制了峽口,多次放水淹灌,都未能對清軍造成大的威脅。

     清軍方面,左宗棠一面調集兵力截擊進入陝西的回民軍,并奏調郭寶昌部進攻花馬池、定邊(清廷以山西河防吃緊,改調金運昌部前往),以打通金積堡東路糧道;一面令劉松山的侄子劉錦棠接統老湘軍,重新組織力量向金積堡進攻。

    劉錦棠一面加強對永甯洞的防守,一面派兵在黃河兩岸夾河築壘,保護河西運道,逐漸穩住了清軍的陣腳。

    同時,乘回民軍出擊陝西之際,重新發起進攻,将靈州至吳忠堡之間的堡寨逐一攻占,并奪取了金積堡北面秦渠上的蔡家橋水口,放水淹灌金積堡。

    9月,劉錦棠和金運昌部攻破東關和南門外回軍寨卡數十處,将數千所鋪屋盡行燒毀。

     為從南面進攻金積堡,左宗棠令黃鼎、雷正绾率中路軍奪取了峽口,并攻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