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積堡西面漢渠内外二十餘座回軍壘卡,直一逼一金積西南洪樂堡。
回民起義軍英勇抗擊北路和中路清軍的猛烈進攻,甯死不屈,“堡寨将破時,先刃其家屬,或擲諸水火,乃解一衣格鬥,死而後已”①。
清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攻下金積堡周圍各堡寨。
随後,清軍以深溝高壘鎖圍金積堡,在四周挖掘長壕二道,一防金積堡内回軍突圍,一防堡外回軍來援。
壕溝距金積堡半裡至三裡不等,壕深一丈,寬三丈,壕邊築牆,高達丈餘。
清軍分段駐守:金運昌部駐北面,劉錦棠部駐東、南兩面,雷正绾部駐西南,黃鼎部駐西面,徐文秀部駐西北面。
河州地區回民軍派出兩隊兵力救援金積堡,一趨平番(今永登)、鎮番(今民勤),一走安定、靜甯,均為清軍截擊,未能到達。
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先是陳林于1870年12月31日率衆向黃鼎、雷正绾“求撫”。
六天之後,馬化龍親赴劉錦棠營中請降,表示願以一人“抵罪”。
馬化龍及其子馬耀邦向清軍交出各種火炮五十六門、各種槍千餘杆,并寫信向王家疃莊等地回民軍勸降。
1871年3月2日,清軍攻入王家疃莊。
劉錦棠随即按左宗棠的預謀,以從金積堡内挖出馬化龍藏匿不交的洋槍一千二百餘杆為借口,将馬化龍父子一并處死。
金積堡是西北回民反清鬥争的核心堡壘。
馬化龍領導回族人民武裝起義,打擊了清朝統治階級在西北的統治,客觀上支援了當時各地人民的反清鬥争。
馬化龍作為這次回民起義的領袖,自有其一定的曆史功績。
但是,馬化龍是回族中的上層分子,他的反清同廣大回族勞動人民的反清鬥争,是有着區别的。
馬化龍之所以反清,是為了保持和加強其原來的宗教、政治特權和經濟地位,并非真要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
這正是馬化龍在領導金積堡起義期間沒有提出鮮明的政治口号,并動搖妥協,多次向清軍“求撫”的主要原因。
左宗棠雖然殺害了馬化龍父子,鎮壓了金積堡回民起義,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左宗棠在陝甘指揮的清軍,總計十二萬人左右。
金積堡之戰,執行其“三路平回之策”的北路軍和中路軍的大多數部隊都直接參加了作戰,其餘則用于保護後方運道,如從平涼經固原到靈州的九百餘裡間,便用了三十餘營兵力。
在這次作戰中,清軍“死傷山積,屢失大将”①,僅劉松山所部老湘軍,營官損失十分之四,官兵死亡千餘,因傷緻殘者達二千餘人。
左宗棠不得不承認“十餘年剿發平撚,所部傷亡之多,無逾此役者。
”② 四、河州之戰 河州在蘭州西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除回族以外,還有撒拉、東鄉等民族。
1862年陝西回民起義爆發時,河州地區回民就起而響應,次年9月攻克狄道城。
1864年,馬占鳌領導當地回民起義軍攻占了河州城。
馬占鳌是河州牟泥溝河家莊人,先世念經傳教,他本人也是阿訇,有一定的号召力。
河州回民起義軍力量較強,當時的陝甘總督熙麟一時無法鎮壓,隻得派人“撫谕”。
1867年9月,河州回民起義軍假降,署理陝甘總督穆圖善出省受降,幾被生擒。
從此,河州一直在回民起義軍的控制之下,成為甘肅回民起義軍的四大基地之一。
1871年初,河州回民起義軍乘駐甘南清軍範銘部兵變之機,出擊會甯、通渭、秦州、清水、兩當等地。
清廷命左宗棠進攻河州,但由于清軍在金積堡之戰中死傷甚衆,“軍心懈弛,将士思歸”,左宗棠不敢貿然進兵。
為進攻河州,清軍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 第一,加強和整頓甘南部隊。
甘南清軍冗雜,戰鬥力很差,屢為回軍所敗。
左宗棠入甘時即派吳士邁等率部由隴州趨秦州,以加強甘南防軍的力量,這就是執行“三路平回之策”的南路軍。
186一9年底,又派周開錫以翼長名義總統南路諸軍。
周開錫到秦州後,即着手整頓甘南清軍,遭到當地駐軍的反對。
由于他的暴戾驕矜,激成兵變。
後周開錫病死,南路諸軍由總理營務處陳湜接統。
第二,準備渡河器材。
河州在洮河以西,從狄道、隴西、安定等地用兵,須渡過洮河,所以,左宗棠令清軍先準備好渡河用的船隻和架橋器材,同時,整修道路,以利部隊調動和轉運軍需、傳遞文報等。
第三,籌集糧秣。
清軍進兵時,須經過渭源屬境。
這裡人煙斷絕,一片荒蕪,糧草無處籌措,左宗棠便派出部隊專事轉運,令清軍在靜甯等地儲存三個月糧草。
河州一帶夏糧秋糧分别在7月底和9月底收割,左宗棠遂把進軍時機選定在收獲季節,以便就地取糧。
1871年7月底,左宗棠認為一切準備就緒,便令四十餘營清軍分三路進犯河州:中路傅先宗率鄂軍從狄道渡河,左路楊世俊率楚軍取道狄道南面的南關坪進峽城(狄道南九十裡),右路劉明燈率部由馬營監經紅土窯進康家崖(狄道北五十五裡)。
為防止回軍襲擊,規定中路以一半兵力留駐東岸,一半渡過洮河修築堡壘,左右兩路則待中路在河西紮穩腳跟以後再行渡河。
此外,令提督徐文秀統領後路由靜甯進會甯,策應右路。
同時,派五營清軍分駐河州東南的岷州(今岷縣)和洮州(今卓尼東北)兩城,并調土司楊元帶“番勇”分駐各隘口,均受左路楊世俊節制。
又調總兵徐占彪步隊八營、馬隊三營,由中衛經靖遠進至會甯西北和安定東北一帶,防止河州回民軍北進,并兼顧蘭州。
左宗棠自己也在1871年9月中旬由平涼經靜甯抵達安定。
河州回民起義軍加緊準備防禦清軍的進攻。
白彥虎等率陝西回民軍從固原州一帶撤退到河州之後,曾與河州回民起義軍一起在洮河西岸修築了一些堡壘。
以後白彥虎等率部前往西甯地區,河州回民起義軍又陸續修築了不少新壘。
洮河東岸的康家崖和狄道,是河州回民軍的兩個出入口。
自1870年6月狄道為清軍所占之後,康家崖便成為起義軍出入河東的唯一通道。
因此,回民軍着重加強了康家崖對岸一帶的防禦。
1871年9月18日,劉明燈、徐文秀兩部從安定出發,分兩路直一插康家崖。
清軍“每進一處,各派隊分支包掃而前”,企圖将正在洮河東岸分散活動的回民軍一并驅往康家崖,迫其背水一戰,達到“聚而殲之”的目的。
①回軍為縮短戰線,在洮河東岸進行了心要的阻擊,給敵人以殺傷後,即撤往河西,駐紮于離洮河西岸十裡的三甲集一帶。
劉明燈、徐文秀部占領康家崖後,左宗棠令中路傅先宗部和左路楊世俊部在狄道用渡船搭造浮橋,派十二營清軍過河結壘(分别在西坪、三岔河、陳家山頂等地立營),以牽制回民軍,掩護右路清軍渡河。
回軍以部分兵力在黑山頭、高家集等地築壘駐守,監視西坪、三岔河、陳家山頂的清軍,防其偷襲;主力仍駐三甲集,以對付康家崖清軍的進攻。
起義軍在洮河西岸掘壕數道,并築有炮台,防守嚴密。
康家崖近岸洲渚縱橫,水深流急,人馬難越,清軍多次搶渡都被回軍擊退。
11月中旬,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率左宗棠親兵等馬步五營,由康家崖東南六十餘裡的站灘間道過狄道浮橋,與中路、左路清軍配合,猛攻黑山頭等處。
徐文秀、劉明燈部乘機在康家崖、新添鋪(康家崖南二十裡)等地搭造浮橋,渡過洮河。
清軍渡河後,從幾個方向會攻三甲集。
三甲集雖屬狄道,卻是河州的第一重門戶。
但為了誘敵深入,回民軍有意放棄三甲集,采取節節阻擊的辦法,逐漸退至太子寺(今廣河)。
太子寺在三甲集西南三十餘裡,為河州總要關隘,河州州判即設于此。
河州回民起義以來,太子寺成了起義軍的重要據點。
馬占鳌領導回民軍環繞太子寺挖掘長壕一道,深約二丈餘,寬四丈餘,并在險要處設置了許多壘卡,與廣通河北岸的許多回民村堡互為犄角。
1872年1月,清軍經大東鄉和董家山直一逼一太子寺。
回軍在火紅等處依托有利地形頑強抵抗,打退清軍數次進攻。
清軍損失慘重,轉而從南面進攻。
回軍又在太子寺寨外挖掘深壕二道,并派出小鄙部隊從沙泥渡至河東,襲擊清軍運糧部隊,截奪軍糧。
清軍斷糧,隻得宰牛馬為食。
進攻太子寺的清軍四十餘營密布于太子寺南面二十餘裡的新路坡。
馬占鳌親自偵察,發現坡上有個稍低的山頭沒有清軍駐守,便于2月12日晚派馬海晏率回民軍優秀射手數百人乘夜暗潛入新路坡,占領山頭。
馬占鳌又密派千人挑運水和土坯上山,連夜澆水砌牆。
當時正是隆冬季節,滴水成冰,一一夜之間就築成光滑堅一硬的堡壘三座。
第二天,清軍發現回軍堡壘突然出現在他們的陣地中間,大為震驚。
傅先宗立即調派部隊,親自督攻,企圖拔掉這個釘子。
馬海晏沉着應戰。
他把槍手一分為二,一半持槍射擊,一半專裝子彈,多次打退清軍的進攻。
14日,傅先宗親掌大旗督兵猛攻,被起義軍當場打死。
清軍喪失統領,軍心動搖,防守濫泥溝的回民軍乘機出擊,抄至敵人後面。
清軍兩面受敵,紛紛棄壘逃跑。
徐文秀企圖挽回頹勢,也被回軍擊斃。
太子寺一戰,清軍損兵折将,全線潰退三十餘裡,而且糧運梗阻,幾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面對這一輝煌勝利,多數起義軍将領主張乘勝反攻,擴張戰果。
有的還提出了進攻左宗棠安定大營的具體計劃。
但是,馬占鳌聽說左宗棠正在調動軍隊,又聽說西甯回軍已降,想借起義軍艱苦奮鬥争得的勝利作為投靠清朝統治者的資本。
他召集起義軍将領議事,否定了他們的正确意見,力主向清軍繳械投降,說什麼“果如諸君所欲,往攻安定大營,即使一戰而勝,席卷而東,百二山河,皆為吾所有,誰以一丸泥封函谷關,使關東将帥不複西來?去一左宗棠,将有無數左宗棠在其後。
河州彈丸,何能與天下抗?!”他以太平天國雖曾擴展到十三省,攻占過六百餘城,最後仍被湘軍打敗為例,強調“今日之事,舍降别無生機”。
①随後,馬占鳌派他的兒子馬安良等人前往安定向左宗棠求降。
因兵敗而焦慮不安的左宗棠對馬占鳌的這一舉動喜出望外,但又頗感疑惑,害怕“其中或有别故”②。
馬占鳌為了表示誠意,後又親向左宗棠“請罪”。
馬占鳌出賣了河州回民起義的成果,向清軍交出騾馬四千匹、槍矛一萬四千餘件,換取了左宗棠對他的賞識。
馬占鳌投降後,将部隊按楚軍的編制改編為三旗馬隊,轉過頭來鎮壓西甯等地的回民起義軍。
五、西甯之戰 西甯在清代是甘肅的一個府治,管轄西甯、碾伯(今青海樂都)、大通三個縣和貴德、循化、巴燕戎格(今青海化隆)、丹噶爾(今青海湟源)四個廳。
1862年11月,
回民起義軍英勇抗擊北路和中路清軍的猛烈進攻,甯死不屈,“堡寨将破時,先刃其家屬,或擲諸水火,乃解一衣格鬥,死而後已”①。
清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攻下金積堡周圍各堡寨。
随後,清軍以深溝高壘鎖圍金積堡,在四周挖掘長壕二道,一防金積堡内回軍突圍,一防堡外回軍來援。
壕溝距金積堡半裡至三裡不等,壕深一丈,寬三丈,壕邊築牆,高達丈餘。
清軍分段駐守:金運昌部駐北面,劉錦棠部駐東、南兩面,雷正绾部駐西南,黃鼎部駐西面,徐文秀部駐西北面。
河州地區回民軍派出兩隊兵力救援金積堡,一趨平番(今永登)、鎮番(今民勤),一走安定、靜甯,均為清軍截擊,未能到達。
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先是陳林于1870年12月31日率衆向黃鼎、雷正绾“求撫”。
六天之後,馬化龍親赴劉錦棠營中請降,表示願以一人“抵罪”。
馬化龍及其子馬耀邦向清軍交出各種火炮五十六門、各種槍千餘杆,并寫信向王家疃莊等地回民軍勸降。
1871年3月2日,清軍攻入王家疃莊。
劉錦棠随即按左宗棠的預謀,以從金積堡内挖出馬化龍藏匿不交的洋槍一千二百餘杆為借口,将馬化龍父子一并處死。
金積堡是西北回民反清鬥争的核心堡壘。
馬化龍領導回族人民武裝起義,打擊了清朝統治階級在西北的統治,客觀上支援了當時各地人民的反清鬥争。
馬化龍作為這次回民起義的領袖,自有其一定的曆史功績。
但是,馬化龍是回族中的上層分子,他的反清同廣大回族勞動人民的反清鬥争,是有着區别的。
馬化龍之所以反清,是為了保持和加強其原來的宗教、政治特權和經濟地位,并非真要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
這正是馬化龍在領導金積堡起義期間沒有提出鮮明的政治口号,并動搖妥協,多次向清軍“求撫”的主要原因。
左宗棠雖然殺害了馬化龍父子,鎮壓了金積堡回民起義,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左宗棠在陝甘指揮的清軍,總計十二萬人左右。
金積堡之戰,執行其“三路平回之策”的北路軍和中路軍的大多數部隊都直接參加了作戰,其餘則用于保護後方運道,如從平涼經固原到靈州的九百餘裡間,便用了三十餘營兵力。
在這次作戰中,清軍“死傷山積,屢失大将”①,僅劉松山所部老湘軍,營官損失十分之四,官兵死亡千餘,因傷緻殘者達二千餘人。
左宗棠不得不承認“十餘年剿發平撚,所部傷亡之多,無逾此役者。
”② 四、河州之戰 河州在蘭州西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除回族以外,還有撒拉、東鄉等民族。
1862年陝西回民起義爆發時,河州地區回民就起而響應,次年9月攻克狄道城。
1864年,馬占鳌領導當地回民起義軍攻占了河州城。
馬占鳌是河州牟泥溝河家莊人,先世念經傳教,他本人也是阿訇,有一定的号召力。
河州回民起義軍力量較強,當時的陝甘總督熙麟一時無法鎮壓,隻得派人“撫谕”。
1867年9月,河州回民起義軍假降,署理陝甘總督穆圖善出省受降,幾被生擒。
從此,河州一直在回民起義軍的控制之下,成為甘肅回民起義軍的四大基地之一。
1871年初,河州回民起義軍乘駐甘南清軍範銘部兵變之機,出擊會甯、通渭、秦州、清水、兩當等地。
清廷命左宗棠進攻河州,但由于清軍在金積堡之戰中死傷甚衆,“軍心懈弛,将士思歸”,左宗棠不敢貿然進兵。
為進攻河州,清軍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 第一,加強和整頓甘南部隊。
甘南清軍冗雜,戰鬥力很差,屢為回軍所敗。
左宗棠入甘時即派吳士邁等率部由隴州趨秦州,以加強甘南防軍的力量,這就是執行“三路平回之策”的南路軍。
186一9年底,又派周開錫以翼長名義總統南路諸軍。
周開錫到秦州後,即着手整頓甘南清軍,遭到當地駐軍的反對。
由于他的暴戾驕矜,激成兵變。
後周開錫病死,南路諸軍由總理營務處陳湜接統。
第二,準備渡河器材。
河州在洮河以西,從狄道、隴西、安定等地用兵,須渡過洮河,所以,左宗棠令清軍先準備好渡河用的船隻和架橋器材,同時,整修道路,以利部隊調動和轉運軍需、傳遞文報等。
第三,籌集糧秣。
清軍進兵時,須經過渭源屬境。
這裡人煙斷絕,一片荒蕪,糧草無處籌措,左宗棠便派出部隊專事轉運,令清軍在靜甯等地儲存三個月糧草。
河州一帶夏糧秋糧分别在7月底和9月底收割,左宗棠遂把進軍時機選定在收獲季節,以便就地取糧。
1871年7月底,左宗棠認為一切準備就緒,便令四十餘營清軍分三路進犯河州:中路傅先宗率鄂軍從狄道渡河,左路楊世俊率楚軍取道狄道南面的南關坪進峽城(狄道南九十裡),右路劉明燈率部由馬營監經紅土窯進康家崖(狄道北五十五裡)。
為防止回軍襲擊,規定中路以一半兵力留駐東岸,一半渡過洮河修築堡壘,左右兩路則待中路在河西紮穩腳跟以後再行渡河。
此外,令提督徐文秀統領後路由靜甯進會甯,策應右路。
同時,派五營清軍分駐河州東南的岷州(今岷縣)和洮州(今卓尼東北)兩城,并調土司楊元帶“番勇”分駐各隘口,均受左路楊世俊節制。
又調總兵徐占彪步隊八營、馬隊三營,由中衛經靖遠進至會甯西北和安定東北一帶,防止河州回民軍北進,并兼顧蘭州。
左宗棠自己也在1871年9月中旬由平涼經靜甯抵達安定。
河州回民起義軍加緊準備防禦清軍的進攻。
白彥虎等率陝西回民軍從固原州一帶撤退到河州之後,曾與河州回民起義軍一起在洮河西岸修築了一些堡壘。
以後白彥虎等率部前往西甯地區,河州回民起義軍又陸續修築了不少新壘。
洮河東岸的康家崖和狄道,是河州回民軍的兩個出入口。
自1870年6月狄道為清軍所占之後,康家崖便成為起義軍出入河東的唯一通道。
因此,回民軍着重加強了康家崖對岸一帶的防禦。
1871年9月18日,劉明燈、徐文秀兩部從安定出發,分兩路直一插康家崖。
清軍“每進一處,各派隊分支包掃而前”,企圖将正在洮河東岸分散活動的回民軍一并驅往康家崖,迫其背水一戰,達到“聚而殲之”的目的。
①回軍為縮短戰線,在洮河東岸進行了心要的阻擊,給敵人以殺傷後,即撤往河西,駐紮于離洮河西岸十裡的三甲集一帶。
劉明燈、徐文秀部占領康家崖後,左宗棠令中路傅先宗部和左路楊世俊部在狄道用渡船搭造浮橋,派十二營清軍過河結壘(分别在西坪、三岔河、陳家山頂等地立營),以牽制回民軍,掩護右路清軍渡河。
回軍以部分兵力在黑山頭、高家集等地築壘駐守,監視西坪、三岔河、陳家山頂的清軍,防其偷襲;主力仍駐三甲集,以對付康家崖清軍的進攻。
起義軍在洮河西岸掘壕數道,并築有炮台,防守嚴密。
康家崖近岸洲渚縱橫,水深流急,人馬難越,清軍多次搶渡都被回軍擊退。
11月中旬,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率左宗棠親兵等馬步五營,由康家崖東南六十餘裡的站灘間道過狄道浮橋,與中路、左路清軍配合,猛攻黑山頭等處。
徐文秀、劉明燈部乘機在康家崖、新添鋪(康家崖南二十裡)等地搭造浮橋,渡過洮河。
清軍渡河後,從幾個方向會攻三甲集。
三甲集雖屬狄道,卻是河州的第一重門戶。
但為了誘敵深入,回民軍有意放棄三甲集,采取節節阻擊的辦法,逐漸退至太子寺(今廣河)。
太子寺在三甲集西南三十餘裡,為河州總要關隘,河州州判即設于此。
河州回民起義以來,太子寺成了起義軍的重要據點。
馬占鳌領導回民軍環繞太子寺挖掘長壕一道,深約二丈餘,寬四丈餘,并在險要處設置了許多壘卡,與廣通河北岸的許多回民村堡互為犄角。
1872年1月,清軍經大東鄉和董家山直一逼一太子寺。
回軍在火紅等處依托有利地形頑強抵抗,打退清軍數次進攻。
清軍損失慘重,轉而從南面進攻。
回軍又在太子寺寨外挖掘深壕二道,并派出小鄙部隊從沙泥渡至河東,襲擊清軍運糧部隊,截奪軍糧。
清軍斷糧,隻得宰牛馬為食。
進攻太子寺的清軍四十餘營密布于太子寺南面二十餘裡的新路坡。
馬占鳌親自偵察,發現坡上有個稍低的山頭沒有清軍駐守,便于2月12日晚派馬海晏率回民軍優秀射手數百人乘夜暗潛入新路坡,占領山頭。
馬占鳌又密派千人挑運水和土坯上山,連夜澆水砌牆。
當時正是隆冬季節,滴水成冰,一一夜之間就築成光滑堅一硬的堡壘三座。
第二天,清軍發現回軍堡壘突然出現在他們的陣地中間,大為震驚。
傅先宗立即調派部隊,親自督攻,企圖拔掉這個釘子。
馬海晏沉着應戰。
他把槍手一分為二,一半持槍射擊,一半專裝子彈,多次打退清軍的進攻。
14日,傅先宗親掌大旗督兵猛攻,被起義軍當場打死。
清軍喪失統領,軍心動搖,防守濫泥溝的回民軍乘機出擊,抄至敵人後面。
清軍兩面受敵,紛紛棄壘逃跑。
徐文秀企圖挽回頹勢,也被回軍擊斃。
太子寺一戰,清軍損兵折将,全線潰退三十餘裡,而且糧運梗阻,幾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面對這一輝煌勝利,多數起義軍将領主張乘勝反攻,擴張戰果。
有的還提出了進攻左宗棠安定大營的具體計劃。
但是,馬占鳌聽說左宗棠正在調動軍隊,又聽說西甯回軍已降,想借起義軍艱苦奮鬥争得的勝利作為投靠清朝統治者的資本。
他召集起義軍将領議事,否定了他們的正确意見,力主向清軍繳械投降,說什麼“果如諸君所欲,往攻安定大營,即使一戰而勝,席卷而東,百二山河,皆為吾所有,誰以一丸泥封函谷關,使關東将帥不複西來?去一左宗棠,将有無數左宗棠在其後。
河州彈丸,何能與天下抗?!”他以太平天國雖曾擴展到十三省,攻占過六百餘城,最後仍被湘軍打敗為例,強調“今日之事,舍降别無生機”。
①随後,馬占鳌派他的兒子馬安良等人前往安定向左宗棠求降。
因兵敗而焦慮不安的左宗棠對馬占鳌的這一舉動喜出望外,但又頗感疑惑,害怕“其中或有别故”②。
馬占鳌為了表示誠意,後又親向左宗棠“請罪”。
馬占鳌出賣了河州回民起義的成果,向清軍交出騾馬四千匹、槍矛一萬四千餘件,換取了左宗棠對他的賞識。
馬占鳌投降後,将部隊按楚軍的編制改編為三旗馬隊,轉過頭來鎮壓西甯等地的回民起義軍。
五、西甯之戰 西甯在清代是甘肅的一個府治,管轄西甯、碾伯(今青海樂都)、大通三個縣和貴德、循化、巴燕戎格(今青海化隆)、丹噶爾(今青海湟源)四個廳。
186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