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陝甘回民起義戰争

關燈
碾伯縣地主武裝“民一團一”殺死巴燕戎格回民三人,并揚言要盡洗米拉溝(今青海民和西)回民。

    巴燕戎格和米拉溝回民聯合循化撒拉族,在馬文義的領導下起義。

    馬文義,又名馬尕三,循化撒拉族人,在回族和撒拉族群衆中有一定威望。

    起義軍的力量迅速發展,屢次打敗“進剿”的清軍和民一團一,占領了碾伯至享堂(今青海民和北)的大道,截斷了蘭州至西甯的交通。

    西甯辦事大臣玉通束手無策,隻得以所謂“以賊攻賊”的方法,保舉循化回紳馬桂源署理循化廳同知,其兄馬本源署循化營遊擊,後又保舉馬桂源署西甯知府,馬本源署西甯鎮标遊擊并代行總兵職務,企圖利用馬桂源、馬本源與馬文義的親戚關系,緩和回民的反抗。

    但是,形勢的迅速發展,把馬桂源兄弟這樣的回族上層分子也卷入了反清鬥争的行列。

    西甯一帶名義上仍屬清王朝管轄,實際上是在馬文義和馬桂源的控制之下。

    馬文義死後,馬桂源、馬本源即成為西甯回民的首領。

    1870年初,玉通死,豫師接任西甯辦事大臣。

    他因害怕西甯回民的革命勢力,不敢到西甯任所,而駐營于離西甯尚有三百數十裡的平番,西甯鎮總兵黃武賢也住在距西甯九十裡的威遠堡(今青海互助)。

    西甯周圍完全為回民軍所控制,成為甘肅回民起義軍另一個重要基地。

     1872年8月,左宗棠從安定移駐甘肅省城蘭州,調劉錦棠所部老湘車進攻西甯。

    9月初,劉錦棠率步隊十八營從平涼進抵碾伯。

    他為了離間“土回”(指當地回民)和“客回”(指白彥虎、崔偉、禹得彥等率領的陝西回民)的關系,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遂出示曉谕:土回安堵無恐,以便直搗陝回巢一穴一”①。

     對于要不要同經河州來到西甯地區的陝西回民軍一起抗擊清軍進攻的問題,西甯回軍首領的意見并不一緻。

    金積堡失敗後,一種畏懼清軍的失敗主義情緒在起義軍中蔓延滋長,一些領一導一人意志消沉,思想動遙當河州之戰正在進行的時候,馬永福等人就有投降之意。

    陝西回軍崔偉、禹得彥、畢大才等人也曾托在金積堡投降的陳林向左宗棠乞降。

    隻有白彥虎力主抵抗到底。

    他以馬化龍投降被殺的沉痛教訓說服了崔偉、禹得彥等人,使他們暫時放棄了投降的念頭。

    9月12日,馬桂源密約白彥虎、崔偉、禹得彥等在西甯東關家中召開緊急會議,一緻主張西甯回軍和陝西回軍聯合起來,共同戰鬥,并推舉馬本源為大元帥,統一指揮各部起義軍迎戰入侵之敵。

     西甯在湟水南岸,東面從小峽到大峽之間八十餘裡的一段地方,湟水兩岸高山對峙,一條岸路寬僅數尺,人馬隻能魚貫而行。

    回民軍在該處山上築起堅固的堡壘,駐兵防守。

    劉錦棠率領清軍剛出碾伯不遠,就遭到起義軍的迎頭痛擊。

    回軍利用有利的地形條件,一方面堅守要點,一面派隊偷襲敵人,阻截糧道,打了就跑,使清軍窮于應付。

    左宗棠不得不向清廷訴苦:“土回與客回聯成一片,每戰則彌山塞谷,四出撓我,殊有應接不暇之勢。

    又所需軍糧子藥運至前敵各營,均須派隊往來護送,時有戰事,兵力屢分而見單”①。

    從9月中旬到11月中旬,回軍與清軍接戰五十餘次。

    清軍損兵折将,不能前進。

    左宗棠隻得增調劉明燈率馬步六營駐碾伯西南,專司護送;調楊世竣吳隆海率馬步十一營增援劉錦棠部。

    同時,加緊進行策降活動。

    馬桂源出城後,留在城中的馬永福勾結西甯道郭襄之等漢族官紳閉城據守。

    馬桂源、馬本源沒有分清主次,用相當大的力量去圍攻西甯城,形成兩面作戰的局面。

    劉錦棠指揮清軍用開花大炮猛攻起義軍堡壘。

    回民軍因兩面作戰,兵力分散,阻擋不住清軍的強大攻勢,以緻大峽至小峽一段隘路逐漸失守。

    11月19日,劉錦棠部進至西甯,當地回軍大部瓦解,陝西回軍首領崔偉、禹得彥、畢大才等也率部投降清軍,隻有白彥虎率領的一部退至大通,與馬壽領導的當地回民起義軍一起繼續堅持鬥争。

    劉錦棠令已投降的崔偉、禹得彥、畢大才等所部回軍為前導,北攻大通。

     馬壽率回民軍堅守大通南面的向一陽一堡。

    1873年2月1日,清軍進攻向一陽一堡,起義軍始則憑堡放槍擲石,繼則巷戰。

    清軍雖然攻占了向一陽一堡,但死傷枕藉,僅提督、總兵、副将被擊斃者即達十人之多。

    繼向一陽一堡之後,劉錦棠部又攻占了大通縣城。

    白彥虎仍拒不投降,率衆二千餘北走,出扁都口(今民樂縣南),向肅州退卻。

     西甯失陷時,馬桂源、馬本源曾率三四千人退至巴燕戎格。

    左宗棠命陳湜等率軍從河州進攻,同時派馬永福前往“招撫”馬桂源、馬本源的部衆,使其紛紛離去。

    3月2日,在馬占鳌的策劃下,馬桂源、馬本源在巴燕戎格東山被俘,後在蘭州遇害。

    陳湜所部清軍占領巴燕戎格城後,不久又攻占循化,西甯之戰遂告結束。

     六、肅州之戰 肅州是陝甘回民起義軍最後一個基地。

    1865年初,陝甘回民起義的一浪一潮波及河西走廊,涼州(今武威)回民首先起義,接着馬文祿在肅州起義,占據嘉峪關和肅州城。

    肅州鄰近嘉峪關,西通新疆,是連接内地與新疆的邊關重鎮。

    新疆回民在前一年即已起義。

    清政一府為鎮壓新疆回民起義,急圖打通甘新通道,便命正在甘肅的新授烏魯木齊提督成祿先率兵攻取肅州。

    由于馬文祿和新疆、金積堡、河州、西甯等地的回民軍都有聯系,力量不斷加強,加之肅州形勢險要,清軍的“進剿”都被回軍擊敗。

    1868年,成祿和甘肅提督楊占鳌在“招撫”的名義下,與馬文祿“媾和”,把肅州交給馬文祿管制。

     1871年7月,沙俄突然出兵侵占新疆伊犁,聲言還要“代收”烏魯木齊。

    在這樣的形勢下,清政一府催促成祿迅即出關,并命左宗棠派兵駐防肅州。

    當時清軍正進攻河州,左宗棠認為,“以隴中局勢言之,自宜先規河湟,杜其紛竄,然後一意西指,分兵先扼玉關,斷其去路,乃策全功。

    此時興師遠舉,尚非穩著。

    ”①然而關外形勢畢竟緊迫,左宗棠就一抽一派駐在靖遠擔任截擊河州回軍和保衛省城蘭州任務的徐占彪部先赴肅州。

     徐占彪率十二營川軍,從靖遠出發,于1872年初進至肅州高台。

    馬文祿得知大隊清軍前來,便再次起義反清,據城為守。

    徐占彪留兵一部保護運道,主力繼續向肅州城前進。

    3月,清軍奪占了肅州城南三十裡的紅水壩,并以之為據點,向塔爾灣和肅州外圍的其它回民軍堡壘進攻,企圖逐步占領肅州外圍。

     塔爾灣在肅州西南二十裡,地勢較高,回軍在此構築了堅固的堡壘,周圍挖壕築卡,連接東北面黃草壩各村堡,與肅州城互為犄角。

    7月初,徐占彪令駐城東三仙洞的清軍向雷台廟一帶發動佯攻,以牽制城中的回民軍,他則親率五營清軍夜襲塔爾灣。

    防守塔爾灣的回民軍頑強抵抗,城内亦派隊增援,使清軍進攻受阻。

    徐占彪調開花大炮向塔爾灣一帶的堡寨轟擊,回軍傷亡漸多,塔爾灣和黃草壩一帶百餘座堡寨先後失守。

    至8月初,近城的回軍墩寨堡壘基本上為清軍攻占,回軍退入城内堅守。

     由于兵力不足,徐占彪多次向左宗棠請求增兵。

    當時劉錦棠正進攻西甯,亦屢請增兵。

    左宗棠無兵可派,徐占彪隻得把馬步各營每營分作兩營,在距城半裡至一裡的地方環城修壘紮營。

    盡避如此,北門一帶仍無兵可駐,不能形成合圍。

    後來,西甯之戰漸近結束,左宗棠派陶生林率馬步五營赴援,于1873年1月到達肅州。

    适清政一府派往新疆的金順一軍二十營也來到肅州,進紮北崖頭,參加圍攻。

    這樣,清軍就完成了對肅州的合圍。

     開始,因金順軍剛到,指揮上也不盡統一,清軍的合圍并不嚴密。

    起義軍在城西禮拜寺和北稍門一帶修築了堡壘,與城内互相聯絡配合。

    因此,回軍仍能突破清軍的合圍出入肅州。

    2月7日夜,新疆回民派來的援軍四千餘人和運糧駱駝千餘隻,就是從北稍門進入城内的。

    以後,清軍陸續把這些堡壘攻破,占領了城西禮拜寺,并在肅州城外挖了長壕,壕外築起堅厚的炮牆,牆外置木栅,在幾個要點上修築了炮台,完全控制了肅州城出入通道。

    城内的起義軍雖然可以出城,但很難越過清軍的長壕和其它工事,從外面來的援軍也難以沖破封鎖進入城内,以緻肅州完全成為一座孤城。

    白彥虎率領的陝西回民軍出扁都口後,經山丹、甘州(今張掖)、高台等地,接近肅州,于4月初進入塔爾灣。

    白彥虎率衆自外面襲擊徐占彪的大營,馬文祿率部從城裡出南稍門夾攻,使徐占彪、金順部清軍傷亡很大。

    但因敵人防守嚴密,白彥虎和馬文祿都無法突破清軍的防線,不能内外會師,白彥虎便放棄與馬文祿合作的計劃,出走新疆。

     這時西甯之戰已經結束,除肅州外,甘肅各地的回民起義均已失敗。

    白彥虎出嘉峪關西走後,肅州回民起義軍已成孤軍。

    在外援無望的情況下,馬文祿為突圍西行,出兵攻奪城西禮拜寺。

    禮拜寺是從肅州出嘉峪關的大路,清軍派有重兵駐守,因此争奪非常激烈。

    回民軍經過十晝夜的連續攻擊,有生力量損失很大,不得不停止進攻。

    7月,東關為清軍攻占,馬文祿再次組織突圍。

    由于清軍兵多圍緊,又裝備有洋槍洋炮,起義軍的突圍終未成功。

     肅州城固壕深,牆高三丈六尺,厚三丈有餘,外環城壕,回軍不易突圍他走,清軍也無法攻入。

    左宗棠隻得不斷增兵,使圍城清軍達六十餘營。

    由于久攻不下,左宗棠親至肅州督戰。

    清軍在城外所築炮台,高出城牆,上安新式後膛炮。

    金順軍還在城東北角挖了地道,準備炸城。

    1873年10月6日,清軍發起總攻。

    由于長期被圍,城内糧食極度缺乏,起義軍隻得殺騾馬充饑,但仍英勇不屈,嚴守城防。

    為防止清軍從地道炸城,他們沿城牆橫挖地道,使清軍的地道往往被發現。

    他們又在城上加砌橫牆,埋伏牆下。

    當清軍越過城壕登至城腰時,城上一聲令下,石塊紛集如雨,登城清軍紛紛抱頭回竄。

    楊世俊曾在河州之戰時棄營逃跑,受到降職處分,西甯之戰奉命截擊白彥虎又不力,來到肅州後貪圖立功。

    10月10日,他親自率部登城,剛登上城頭,即中彈而死。

    10月底,劉錦棠奉命率湘軍五營和在西甯投降的回民部隊到達肅州。

    清軍利用崔偉、畢大才等在城下喊話,告以“死期已至,善自為謀”①。

    馬文祿終于經不起敵人的威一逼一利誘,于11月4日開誠投降。

    左宗棠将馬文祿等九名回軍首領和千餘名起義軍施以酷刑。

    肅州之戰就這樣以馬文祿的投降和回民大量被殘殺而告終。

    至此,前後堅持了十二年之久的陝甘回民起義戰争以失敗而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