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争

關燈
一、起義雲南,進軍四川 第一次鴉片戰争以後,鴉片輸入量逐年增加,國内種植者亦為數不少。

    雲南是種植鴉片比較多的地方,煙土運往四川等地,“販者有什佰之利”①。

    滇川交界地區破産的農民、手工業者、被裁兵勇和遊民等,無以為生,便結為“煙幫”,為煙販護運走私鴉片。

    他們既受煙販的剝削,又受官吏的欺詐。

    煙幫外出時,通常由管帶、隊長等率領,并攜有刀槍等武器,以資自衛。

    1857年以後,清政一府為了籌措軍饷,對鴉片實行“稍寬其禁,聽商貿易”,“征收稅厘”的政策。

    1859年,四川省設立厘金局,沿川滇邊界設立關卡,對過在貨物課以厘金。

    貪一官污吏乘機巧立名目,任意敲詐勒索,以飽私囊;詐取不遂,則誣良為盜,逮捕入獄,施以酷刑,甚至殺害。

    煙幫因受官吏苛索和迫害,與官府的矛盾日益加劇。

    當時,石達開部太平軍正進軍西南,杜文秀領導的滇西回民起義正在蓬勃一發展,這就為滇川邊境地區的煙幫和其他人民群衆開展武裝鬥争提一供了有利條件。

     1859年夏,雲南昭通府(治今昭通)煙幫中的胡登高、楊剮狗二人被四川宜賓知縣汪觐光、千總趙三元拘捕入獄,經煙幫多方營救無效,終被處決,于是,長期積壓于煙幫中的對貪一官污吏的憤懑一齊迸發出來。

    不久前在大關牛皮寨聚衆起事的昭通煙幫首領李永和、藍朝鼎等乘間大舉,隊伍由數十人擴充至數百人,終于在同年7月揭開了以李永和、藍朝鼎為首的滇川農民起義戰争的序幕。

     10月初,李、藍率領起義軍六七百人,過老鴉灘(今雲南鹽津),進入四川,連克筠連(10月3日)、高縣(10月6日)、慶符(10月8日),斃慶符知縣武來雨。

    起義軍以“打富濟貧,除暴安良”為号召,受到四川廣大群衆的擁護,隊伍迅速擴大到數千人。

    10月11日,起義軍渡過金沙江,占領安邊鎮,軍鋒直指川南重鎮叙州府城(今宜賓市)。

    10月15日,起義軍經柏樹溪(今宜賓縣)急襲叙州府城,殲清軍千總趙三元等數百人。

    至16日,李永和部已占據了城西真武山和翠屏山,藍朝鼎部已占領岷江北岸的吊黃樓,控制了成都、犍為等地入叙之水路交通。

    起義軍占領了有利位置,随即圍攻府城。

     叙州知府英彙和宜賓知縣汪觐光等得知起義軍來襲,驚恐萬狀,緊閉城門,并急忙向成都将軍兼署四川總督有鳳求援。

    有鳳調派三千名清軍、由提督萬福、按察使蔣征蒲率領往援。

    起義軍在石馬溪(宜賓市西北)一帶設伏。

    10月17日,參将高克謙、遊擊明耀光率前鋒千名乘船至石馬溪時,見岸上義軍甚少,便舍舟上岸。

    起義軍伏兵突起,清軍傷亡甚衆,高克謙、明耀光僅率三百殘兵逃進叙州城。

    萬福和蔣征蒲不敢接近,分别在離府城數十裡的牛喜■和高家場紮營。

    起義軍一面搭造木梯,暗挖地道,百計攻城,一面在城外伏擊敵人。

    11月18日,起義軍又在石馬溪設伏,将署副将馬天貴率領的五百餘清軍截為數段,全部殲滅。

     起義軍在叙州城外雖打了幾次勝仗,但府城久攻不克。

    12月初,義軍先鋒管帶唐友耕降敵,将攻城計劃洩露給清軍,加之此時援叙之清軍兵勇已達萬餘人,形勢對起義軍越來越不利。

    為了擺脫被動局面,起義軍于12月8日夜主動撤圍。

    李永和率部進入宜賓縣青山地區。

    藍朝鼎率部沿岷江北上,直趨位于樂山、犍為交界的五通橋、牛華溪、馬踏井三角地帶的犍樂鹽常 嘉定府(治今樂山市)之犍為、樂山、榮縣和叙州府之富順,井竈林立,是四川最主要的産鹽區。

    川鹽收入為清王朝重要财源之一,也是當時四川拾協濟”湘軍軍饷的主要來源。

    如果起義軍占領了犍樂鹽場和富順的自流井、榮縣的貢井等産鹽區,不僅影響清王朝的收入,而且将使湘軍軍饷因之告匮。

    因此,清王朝一面一抽一調準備用來鎮壓太平軍的蕭啟江部湘軍六千人由湘入川,一面谕令新任四川總督曾望顔對犍為、樂山、榮縣、富順等地幾十萬鹽工“妥為安置,嚴防勾結”。

    接着,由甘肅提督郭相忠和陝西副将連慶率領的陝、甘标兵,由四川提督皂升和按察使蔣征蒲率領的督府标兵和重慶鎮營兵,川北鎮總兵占泰、前湖北宜昌鎮總兵虎嵩林、湖北鄖一陽一鎮左營遊擊張萬祿、陝西候補知府田良、建昌道鄂惠等人統率的兵勇和地方一團一練數萬人,先後趕到叙、嘉兩府和犍樂、白貢鹽場一帶,防堵李藍起義軍。

     但起義軍行動迅速,一舉攻占了犍樂鹽場,獲得大量資财,并吸收大批農民、鹽工參軍。

    之後,為了避開清軍的追剿,藍朝鼎率領起義軍從五通橋竹根灘西渡岷江,南下宜賓縣芗州一帶。

    1860年1月7日,藍朝鼎與李永和合軍,突襲犍為縣東南的箭闆場,将清軍都司但玉龍、守備餘振海等部二千五百人截為數段,全部殲滅。

    起義軍聲勢大振,四川提督皂升退守犍為。

    1月中旬,起義軍進攻犍為縣城失利,乃東渡岷江,經龍■場進至羅城場敖近的鐵山地區。

     1860年1月23日,是鹹豐十年正月初一日。

    這天雨雪交加,清軍躲在營房裡過年。

    趁此機會,起義軍二萬餘人由楊家場隐蔽地進至富順、榮縣,并于26日突然占領了自流井、貢井。

    井地周圍數十裡内的物資儲備,盡為起義軍所有。

    起義軍以貢井天池寺和謝家松林為大營,四處活動;同時,大量吸收鹽工、小販和貧苦農民參軍,隊伍很快發展到十餘萬人。

     自貢不僅是财賦之區,而且北通省城,地理位置相當重要。

    為防止起義軍北攻成都,清軍特别加強了自貢北路的防守,由占泰和虎嵩林等率重兵駐守界牌、程家場一帶。

     起義軍為擺脫清軍,決定撤離自貢鹽常1860年3月7日深夜,冒雨從天池寺出發,經柑子坳、秀才坡向川西轉移。

    新任四川提督占泰事先察知起義軍将要撤離,急令各路清軍堵截。

    3月8日黎明,遊擊張萬祿部由橋頭鋪趕至秀才坡,“攔頭截剿”。

    張萬祿趕過豹子山,見打着明耀光旗幟的“清軍”被圍呼救,便催馬下山,前去救援。

    頓時起義軍伏兵四起,當張萬祿看清“被圍”部隊全是起義軍時,已陷入重圍。

    結果,張萬祿部“全軍俱覆,血積成渠,田水盡赤”①,張萬祿也當即喪命。

    其餘清軍不敢緊追,起義軍遂沿橋頭鋪、李子橋西進。

     起義軍到達五通橋後,清軍又接踵而至。

    為調動和分散敵軍兵力,李永和、藍朝鼎商定:李永和率部堅守犍樂地區,在附近活動;藍朝鼎率部沿岷江北上,相機向成都進軍。

    藍朝鼎率軍先攻馬踏井占泰大營,敗該部清軍,然後經白馬埂進至青神城下,于3月28日一舉占領該縣城。

     四川總督曾望顔深恐起義軍進攻成都,早就下令附省州縣堅壁清野,無論大小村莊市鎮,都要把糧食、貨物隐藏起來,并将通往成都的各條小路“一概節節挖斷,重重塞關”,大路和各隘口,則“層疊築起高原土關,其門隻可容一人一馬一轎出入”。

    ②起義軍占領青神後,曾望顔“以省垣為根本重地”,急令占泰“迅率所部全軍,由井研、仁壽星夜繞道兼程赴時③。

     在各地人民群衆的支持和配合下,藍部義軍進展神速。

    3月31日,占泰尚未趕到成都,起義軍已攻克距成都僅百裡的彭山。

    次日,占泰到省,新津渡口又為民一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