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所扼,藍朝鼎随即調轉軍鋒,分兵兩路,攻邛州(今邛崃),占蒲江,克名山。
起義軍陳兵百丈嘗夾門關、平落壩、大塘鋪一帶,連營數十裡,切斷了成都與雅州府(今雅安)的通道。
4月25日,藍朝鼎部撤離名山,奪占金雞關,接着進圍雅州府城。
因該城防守嚴密,起義軍圍攻多日不克,便轉攻洪雅、夾江、峨眉。
清軍将領以為藍朝鼎欲南下與李永和合軍,急忙派兵攔阻。
起義軍出敵不意地回軍西上,于6月上旬連克榮經、天全二城,屯兵于天全、蘆山之間。
8月,藍朝鼎駐軍于離成都僅七十餘裡的崇慶元通場,分兵四出。
後進入溫江、郫縣、崇慶、新津、彭縣、什邡、漢州(今廣漢)等地。
11月,起義軍攻金堂不克,遂進入川東。
藍朝鼎率部轉戰于川西、川北各州縣,發展了隊伍,調動了大量清軍,減輕了對李永和部的壓力。
這一時期藍朝鼎作戰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攻而不守,始終沒有建立一個可資立足的根據地,殲滅的敵人也不多。
同一時期,李永和駐軍五通橋,分兵在附近活動。
1860年5月起圍攻井研,久攻不克,于9月初撤圍。
部将張第才(又名張國福)率部進入富順、宜賓、南溪、隆昌。
在隆昌擊斃知縣蕭慶,随後遊擊于川東南榮昌、大足、銅梁、永川間。
李永和屯兵五裡浩,分兵轉戰于川南富順、宜賓、威遠、榮縣、仁壽、資一陽一、南溪、隆昌、泸州等地。
11月,活動于各地的起義軍二三十萬人齊集富順、隆昌交界的牛佛渡,連營百餘座,活動于百裡之外。
這時起義軍人強馬壯,聲威正盛,屯兵牛佛渡數月之久,清軍“無一兵一勇過而問津者”①。
12月23日,張第才部義軍占領永川,進入川東的藍朝鼎部也前往會師。
不久,藍朝鼎部攻克榮昌,後經大足、銅梁等地北上圍攻遂甯,兩月未下,遂沿涪江北上,連克太和鎮(今射洪)、射洪(今射洪西北)二城,進圍潼川府城(今三台)。
二、綿州之戰 綿州(今綿一陽一)在成都東北二百七十裡,為省城門戶。
城東、北兩面依涪江,南臨安昌河。
綿州知州唐炯,因任南溪知縣時鎮壓起義軍“有功”而為上司賞識。
他剛一上任,就積極部署綿州的防守。
1861年4月初,藍部起義軍圍攻潼川時,唐炯親率所部千餘黔勇駐紮潼錦交界之福源寺(葫蘆溪),并令各鄉一團一勇前往助守,又派州判顔佐才率兵一部紮豐谷井一帶,以為後應。
4月29日,藍朝鼎自潼川撤圍,率部直趨福源寺,清軍和一團一勇潰敗。
起義軍沒有乘勝追擊,而集大軍于離綿州城三十五裡的豐谷井,使敵人赢得了喘一息的時間。
唐炯逃回州城後,下令盡燒附郭民房,緊閉城門。
5月4日,起義軍進至綿州城下,依山沿河修築營壘,圍困州城。
在圍攻綿州的同時,分兵出擊,襲占安縣、彰明(今江油南)等地,獲取大量物資,運至綿州前線。
5月24日,起義軍将在涪江巡守的清軍二十餘隻炮船盡數奪獲,完全控制了水陸交通。
圍攻綿州的藍朝鼎部有十餘萬人。
綿州城内清軍甚少,一團一勇也為數不多。
四川提督占泰率軍萬餘駐于羅江縣城,扼入省之路。
因此,在兵力對比上,起義軍占有絕對優勢。
但綿州城垣堅固,易守難攻。
城垣周七裡有寄,高一丈九尺。
城外除東面緊一靠涪江外,北、西、南三面有壕,寬一丈五尺,深一丈。
城壕近城一側築有壕牆,壕外置梅花樁。
城内存糧極多。
鑒于以上情況,唐炯采取了緊閉城門,憑險固守,靜以待援的方針。
藍部起義軍屯兵堅城之下,采取了持久作戰的錯誤方針。
為阻水灌城,動用大量兵力在涪江、安昌河彙合處修築堤壩,因流急難以合一攏,最後堤壩亦為大水沖毀。
從5月初至9月初,起義軍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裡,百計攻城,均未得手。
在7月的一次伏擊戰中,起義軍曾大敗從羅江來援的占泰所部清軍,并擒殺占泰;但沒有乘勝擴大戰果,仍然傾全力攻城。
同年5月26日,前湖南巡撫駱秉章率湘軍五千餘人溯長江到達四川萬縣。
50000061_0495_0①這時,李永和部将張第才、何國梁、何興順等率三萬餘入正圍攻順慶府城(今南充市)。
駱部湘軍主将黃淳熙奉命率軍三千餘人由萬縣舍船上岸,經梁山、大竹直趨順慶。
起義軍聞訊,由順慶沿嘉陵江而下,轉攻定遠(今武勝)。
6月18日,湘軍趕至離定遠城十五裡的姚家店,分三路發起突然襲擊。
起義軍因缺乏準備,倉促應戰,傷亡慘重,何國梁犧牲。
餘部退往二郎場一帶,與趕至該處的另部起義軍數千人會合。
二郎場一帶四山壁立,道路盤旋曲折。
起義軍利用有利地形設伏以待。
21日,黃淳熙率部追至離二郎場二十裡的萬古場,不見起義軍蹤迹。
他求勝心切,乘夜繼續追趕。
行十餘裡,至燕子窩,與小鄙起義軍相遇。
剛一交戰,起義軍即退走,黃淳熙下令奮力追趕。
追過二郎場,義軍伏兵四起,清軍被一逼一處阡陌小塍之間,彼此不能相顧,以緻一敗塗地,黃淳熙也被擊斃。
起義軍随即轉移至綿州,與藍部義軍會合。
駱秉章率後隊湘軍于6月30日行抵大竹,得悉前線失利,急忙趕往順慶。
他一面令果毅營幫辦曾傳理代理營務,一面在湘軍“随營勇侗(雜役)中選補士兵,并令在籍道員張由庚、武舉傅鴻勳招募川勇。
因湘軍新敗,駱秉章隻得暫留順慶,為進攻綿州做準備。
駱秉章長期與太平軍作戰,積累了不少鎮壓農民起義的經驗。
入川以後,他沿途接見各府縣的官紳,搜集起義軍的情報。
抵順慶府後,他鑒于藍朝鼎正率十餘萬人圍攻綿州,李永和正率十餘萬人圍攻眉州等地,并認為藍部“最為剽悍”,于是制定了一個由北而南,先藍後李,各個擊破的方針。
在此以前,駱秉章還針對起義軍“散而不聚”、“剽而不留”等特點,和以往清軍“銳欲進攻而不能專向一處”,“此剿彼竄,莫收聚殲之功”,“備東缺西,終成流寇之患”的教訓,确定了“誘歸一處”、“合圍會剿”的作戰原則。
①在作戰部署上,他決定以新任四川提督蔣玉龍所部,在川南眉州一帶牽制李永和部起義軍,不使北上,而以湘軍為進攻綿州的主力:總兵胡中和等率原蕭啟江部湘軍六千餘人由中江縣黃鹿鎮經楊家店進紮朱家橋,駱部湘軍由三台縣葫蘆溪進紮豐谷井,從南面進攻起義軍大營;副将唐友耕所部川軍與州判顔佐才新招“黔勇”從西面配合進攻,唐炯則從城裡配合湘軍行動。
另外,在東、北兩面加強防守,以防義軍入陝。
經過兩個月的準備,駱秉章于1861年8月31日親率後隊湘軍由順慶進駐潼川府城。
這時,正在圍攻綿州城的藍部起義軍十餘萬人,一精一銳集中于南門外。
藍朝鼎率主力分駐于東嶽廟一帶,左軍都統吳維之等部駐塔山,前龍軍都統徐元柱等部駐榜山,右七營都統卯老伍等部駐十賢堂,“聯營六七裡,前後相屬”。
②此外,前營副帥訾洪發和左帥營都統戴老幺駐西門西山觀一帶,藍朝鼎從兄前軍副帥藍朝柱(藍大順)駐北門桑林壩、龜山一帶,水軍都統鄭十大耶率戰船控扼涪江水路。
9月5日,清軍一萬九千餘人全部出動,分數路向起義軍進攻(主戰場在城南)。
湘軍護軍營一千六百餘人進攻塔山,湘軍果毅營三千餘人
起義軍陳兵百丈嘗夾門關、平落壩、大塘鋪一帶,連營數十裡,切斷了成都與雅州府(今雅安)的通道。
4月25日,藍朝鼎部撤離名山,奪占金雞關,接着進圍雅州府城。
因該城防守嚴密,起義軍圍攻多日不克,便轉攻洪雅、夾江、峨眉。
清軍将領以為藍朝鼎欲南下與李永和合軍,急忙派兵攔阻。
起義軍出敵不意地回軍西上,于6月上旬連克榮經、天全二城,屯兵于天全、蘆山之間。
8月,藍朝鼎駐軍于離成都僅七十餘裡的崇慶元通場,分兵四出。
後進入溫江、郫縣、崇慶、新津、彭縣、什邡、漢州(今廣漢)等地。
11月,起義軍攻金堂不克,遂進入川東。
藍朝鼎率部轉戰于川西、川北各州縣,發展了隊伍,調動了大量清軍,減輕了對李永和部的壓力。
這一時期藍朝鼎作戰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攻而不守,始終沒有建立一個可資立足的根據地,殲滅的敵人也不多。
同一時期,李永和駐軍五通橋,分兵在附近活動。
1860年5月起圍攻井研,久攻不克,于9月初撤圍。
部将張第才(又名張國福)率部進入富順、宜賓、南溪、隆昌。
在隆昌擊斃知縣蕭慶,随後遊擊于川東南榮昌、大足、銅梁、永川間。
李永和屯兵五裡浩,分兵轉戰于川南富順、宜賓、威遠、榮縣、仁壽、資一陽一、南溪、隆昌、泸州等地。
11月,活動于各地的起義軍二三十萬人齊集富順、隆昌交界的牛佛渡,連營百餘座,活動于百裡之外。
這時起義軍人強馬壯,聲威正盛,屯兵牛佛渡數月之久,清軍“無一兵一勇過而問津者”①。
12月23日,張第才部義軍占領永川,進入川東的藍朝鼎部也前往會師。
不久,藍朝鼎部攻克榮昌,後經大足、銅梁等地北上圍攻遂甯,兩月未下,遂沿涪江北上,連克太和鎮(今射洪)、射洪(今射洪西北)二城,進圍潼川府城(今三台)。
二、綿州之戰 綿州(今綿一陽一)在成都東北二百七十裡,為省城門戶。
城東、北兩面依涪江,南臨安昌河。
綿州知州唐炯,因任南溪知縣時鎮壓起義軍“有功”而為上司賞識。
他剛一上任,就積極部署綿州的防守。
1861年4月初,藍部起義軍圍攻潼川時,唐炯親率所部千餘黔勇駐紮潼錦交界之福源寺(葫蘆溪),并令各鄉一團一勇前往助守,又派州判顔佐才率兵一部紮豐谷井一帶,以為後應。
4月29日,藍朝鼎自潼川撤圍,率部直趨福源寺,清軍和一團一勇潰敗。
起義軍沒有乘勝追擊,而集大軍于離綿州城三十五裡的豐谷井,使敵人赢得了喘一息的時間。
唐炯逃回州城後,下令盡燒附郭民房,緊閉城門。
5月4日,起義軍進至綿州城下,依山沿河修築營壘,圍困州城。
在圍攻綿州的同時,分兵出擊,襲占安縣、彰明(今江油南)等地,獲取大量物資,運至綿州前線。
5月24日,起義軍将在涪江巡守的清軍二十餘隻炮船盡數奪獲,完全控制了水陸交通。
圍攻綿州的藍朝鼎部有十餘萬人。
綿州城内清軍甚少,一團一勇也為數不多。
四川提督占泰率軍萬餘駐于羅江縣城,扼入省之路。
因此,在兵力對比上,起義軍占有絕對優勢。
但綿州城垣堅固,易守難攻。
城垣周七裡有寄,高一丈九尺。
城外除東面緊一靠涪江外,北、西、南三面有壕,寬一丈五尺,深一丈。
城壕近城一側築有壕牆,壕外置梅花樁。
城内存糧極多。
鑒于以上情況,唐炯采取了緊閉城門,憑險固守,靜以待援的方針。
藍部起義軍屯兵堅城之下,采取了持久作戰的錯誤方針。
為阻水灌城,動用大量兵力在涪江、安昌河彙合處修築堤壩,因流急難以合一攏,最後堤壩亦為大水沖毀。
從5月初至9月初,起義軍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裡,百計攻城,均未得手。
在7月的一次伏擊戰中,起義軍曾大敗從羅江來援的占泰所部清軍,并擒殺占泰;但沒有乘勝擴大戰果,仍然傾全力攻城。
同年5月26日,前湖南巡撫駱秉章率湘軍五千餘人溯長江到達四川萬縣。
50000061_0495_0①這時,李永和部将張第才、何國梁、何興順等率三萬餘入正圍攻順慶府城(今南充市)。
駱部湘軍主将黃淳熙奉命率軍三千餘人由萬縣舍船上岸,經梁山、大竹直趨順慶。
起義軍聞訊,由順慶沿嘉陵江而下,轉攻定遠(今武勝)。
6月18日,湘軍趕至離定遠城十五裡的姚家店,分三路發起突然襲擊。
起義軍因缺乏準備,倉促應戰,傷亡慘重,何國梁犧牲。
餘部退往二郎場一帶,與趕至該處的另部起義軍數千人會合。
二郎場一帶四山壁立,道路盤旋曲折。
起義軍利用有利地形設伏以待。
21日,黃淳熙率部追至離二郎場二十裡的萬古場,不見起義軍蹤迹。
他求勝心切,乘夜繼續追趕。
行十餘裡,至燕子窩,與小鄙起義軍相遇。
剛一交戰,起義軍即退走,黃淳熙下令奮力追趕。
追過二郎場,義軍伏兵四起,清軍被一逼一處阡陌小塍之間,彼此不能相顧,以緻一敗塗地,黃淳熙也被擊斃。
起義軍随即轉移至綿州,與藍部義軍會合。
駱秉章率後隊湘軍于6月30日行抵大竹,得悉前線失利,急忙趕往順慶。
他一面令果毅營幫辦曾傳理代理營務,一面在湘軍“随營勇侗(雜役)中選補士兵,并令在籍道員張由庚、武舉傅鴻勳招募川勇。
因湘軍新敗,駱秉章隻得暫留順慶,為進攻綿州做準備。
駱秉章長期與太平軍作戰,積累了不少鎮壓農民起義的經驗。
入川以後,他沿途接見各府縣的官紳,搜集起義軍的情報。
抵順慶府後,他鑒于藍朝鼎正率十餘萬人圍攻綿州,李永和正率十餘萬人圍攻眉州等地,并認為藍部“最為剽悍”,于是制定了一個由北而南,先藍後李,各個擊破的方針。
在此以前,駱秉章還針對起義軍“散而不聚”、“剽而不留”等特點,和以往清軍“銳欲進攻而不能專向一處”,“此剿彼竄,莫收聚殲之功”,“備東缺西,終成流寇之患”的教訓,确定了“誘歸一處”、“合圍會剿”的作戰原則。
①在作戰部署上,他決定以新任四川提督蔣玉龍所部,在川南眉州一帶牽制李永和部起義軍,不使北上,而以湘軍為進攻綿州的主力:總兵胡中和等率原蕭啟江部湘軍六千餘人由中江縣黃鹿鎮經楊家店進紮朱家橋,駱部湘軍由三台縣葫蘆溪進紮豐谷井,從南面進攻起義軍大營;副将唐友耕所部川軍與州判顔佐才新招“黔勇”從西面配合進攻,唐炯則從城裡配合湘軍行動。
另外,在東、北兩面加強防守,以防義軍入陝。
經過兩個月的準備,駱秉章于1861年8月31日親率後隊湘軍由順慶進駐潼川府城。
這時,正在圍攻綿州城的藍部起義軍十餘萬人,一精一銳集中于南門外。
藍朝鼎率主力分駐于東嶽廟一帶,左軍都統吳維之等部駐塔山,前龍軍都統徐元柱等部駐榜山,右七營都統卯老伍等部駐十賢堂,“聯營六七裡,前後相屬”。
②此外,前營副帥訾洪發和左帥營都統戴老幺駐西門西山觀一帶,藍朝鼎從兄前軍副帥藍朝柱(藍大順)駐北門桑林壩、龜山一帶,水軍都統鄭十大耶率戰船控扼涪江水路。
9月5日,清軍一萬九千餘人全部出動,分數路向起義軍進攻(主戰場在城南)。
湘軍護軍營一千六百餘人進攻塔山,湘軍果毅營三千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