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進攻榜山、十賢堂,湘軍湘果營(原蕭啟江部)六千餘人進攻東嶽廟。
起義軍奮勇反擊。
湘果營總兵胡中和部紛紛敗退,起義軍趁勢奮力追趕包抄。
但由于塔山、榜山、十賢堂等處的起義軍戰敗,湘軍果毅營趕至東嶽廟助戰,胡部才免于被殲。
經過激戰,起義軍最後雖然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但損失甚大。
戰後,為了集中兵力,藍朝鼎率軍從東嶽廟轉移至西山觀一帶,藍朝柱從北門龜山、桑林壩一帶轉移至西門青衣壩,與訾洪發等共同據守。
這時起義軍仍有八九萬人,在西山觀、青衣壩一帶修築營壘七十餘座,連營二十餘裡。
9月18日,清軍經浮橋渡過安昌河,分三路向起義軍進攻:右路為湘軍護軍營和顔佐才所部黔勇,沿涪江支流直上,牽制青衣壩藍朝柱部義軍;中路為湘軍果毅營,從正面向西山觀進攻;左路為湘軍湘果營,繞攻西山觀側後。
西山觀山勢險峻,不利仰攻。
起義軍在藍朝鼎親自指揮下,奮勇殺敵,有時沖下山坡,與敵人短兵相接,有時退回山頂,以火力殺傷敵人。
後因左路清軍湘果營由扁堆山經孫家咀、趙家坡繞至西山觀後,并攻上山梁,向起義軍營壘施放噴筒火箭,抛擲火蛋,陣地上煙焰蔽天,西山觀終為清軍占領。
藍朝鼎、藍朝柱率部退往綿竹、什邡、彭縣一帶。
綿州之戰,是李藍起義戰争極關重要的一戰。
在此之前,起義軍一直處于主動地位,清軍則處于守勢。
當時,四川除成都駐有少數旗營外,主要是綠營兵,名義上有二萬八千餘人,其實多不足額,且分駐各地,兵力極為分散。
但是,李藍起義軍沒有利用這一大好形勢,對迅速發展起來的部隊進行整頓訓練,以緻部隊武器裝備和軍事素質都很差。
以這樣一支缺乏攻堅能力的部隊,頓兵于堅城之下,圍城數月之久,這在作戰指揮上顯然是錯誤的。
而駱秉章所指揮的清軍,兵力雖處于劣勢,但其主力是裝備一精一良、訓練有素的湘軍。
駱秉章采勸合圍會剿”的方針,集中全部兵力,發動強攻,速戰速決,揚長避短,因而取得了勝利。
藍朝鼎在強敵進攻面前,沒有及時果斷地率軍轉移,反而與敵人進行陣地決戰,正好中了敵人的圈套,一戰損失七八萬人,元氣大傷,使戰争形勢發生了根本一性一的變化。
從此,起義軍在戰略上由進攻轉入了防禦。
三、眉州之戰(參見附圖十二) 眉州城東臨岷江,西接丹棱,南通青神,北連彭山,為省城南面的門戶之一。
1861年4月,李永和、卯得興部起義軍先後攻占仁壽、青神,将仁壽縣改名為長樂縣,青神縣改名為安樂縣。
其後,李永和派周庭光以大督統名義留守青神縣城,并分軍遊擊于資州(今資中)、資一陽一、富順、宜賓、彭山、名山、蒲江、丹棱、崇慶、大邑等州縣,自率大軍圍攻眉州城。
起義軍雖然屢次擊敗圍剿的清軍,但眉州城卻一直沒有攻下。
綿州之戰失利後,藍朝鼎經安縣南下,所部僅剩萬餘人。
原駐守羅江略坪場的藍部義軍“李長一毛一”、謝大德之妻“謝寡一婦”①部二萬餘人孤立無援,9月23日又受到唐友耕部川軍的進攻,即退往綿竹,與藍朝鼎部會合,後進駐什邡李家碾、河壩子等地。
不久,湘軍趕至,起義軍迅速轉移,經彭縣、灌縣、郫縣入崇慶州。
10月13日,突遭湘軍襲擊,再次受損。
藍朝鼎率部退向大邑、邛州。
李永和派何祟政率萬餘人前往迎接。
10月20日,藍朝鼎、何崇政部攻占丹棱縣城,與眉州李永和部成犄角之勢。
李永和部十餘萬起義軍屯駐于眉州城西南的象耳寺、快活山以至黃中壩、張家坎一帶,與丹棱、青神聲勢相聯。
主力集結于虎皮塘、松江口及其附近的鐵門坎、石灰窯等地,“或于山上築壘,或就民房立營,皆重塹深壕,至為堅固”①。
李永和設大營于距松江口不遠的劉家祠堂。
岷江東岸,由卯得興率部據守王家嘗洪廟一帶,并向北發展,控制了水陸交通,切斷了米糧出入之道。
駱秉章認為,李永和部圍攻眉州府城,威脅成都,而藍朝鼎部新敗,餘部與李永和部合并,“亟宜迅籌圍剿,迳搗老巢,以收聚殲之功”②。
于是令四川提督蔣玉龍派川軍一部牽制丹棱藍朝鼎部,防其東援眉州,北走蒲、邛;以全部湘軍和部分川軍進攻眉州。
其部署如下:湘軍湘果營六千餘人由崇慶州取道将軍廟、多悅鎮進紮眉州西北的順和場;湘軍果毅營三千餘人、護軍營二千餘人以及副将朱桂秋等三營由彭山進紮眉州以北悅興嘗金魚山一帶,與湘果營聯絡聲勢,向眉州西南一帶進攻。
此外,唐友耕部川軍四千餘人和總兵黎德盛部二千餘人由太和場渡過岷江,進攻東岸起義軍,候補知縣陳紹惠統帶水師炮船沿江下駛,進攻起義軍水寨,水陸配合,阻止眉州起義軍渡河東走。
11月初,唐友耕部首先到達眉州,接着,湘軍各部亦陸續到達。
李永和聞訊,即收縮陣地,将岷江東岸的起義軍調至河西,加強張家坎、黃中壩的防守,并放棄象耳寺陣地,以加強松江口一帶的防守。
7日和8日,湘軍移營,由順和嘗悅興場進至眉州城西,準備會攻松江口。
正在這時,藍朝鼎派出何崇政、謝大德之妻率二萬餘人由萬盛場一帶進至東瓜場,威脅清軍後路。
駱秉章決定先打援軍。
11日,湘軍護軍營和湘果營分數路進攻,用劈山大炮向東瓜場轟擊,迫使何崇政等部棄場退走。
13日,駱秉章令黎德盛、唐友耕會合陳紹惠之水師炮船,由河東王家場進攻張家坎;以湘軍果毅營由黃中壩渡河進攻松江口,護軍營和朱桂秋等三營與湘軍湘果營左右配合,向起義軍發起總攻。
起義軍頑強抵禦,奮勇殺敵,擊退敵之多次進攻。
清軍實行迂回包抄,前後夾擊,終于占領了松江口,沖入李永和大營,縱火燒毀劉家祠堂和硝藥局,數萬斤火藥爆炸。
李永和率部退卻,沿路又遭清軍截殺,傷亡三萬餘人。
當夜,徐家沖、五裡山、張家坎、黑龍嘗蓮花嘗思濛場等處起義軍皆退據青神。
李永和雖撤眉州之圍,但起義軍仍西據丹棱、南占青神。
清軍如南攻青神,藍朝鼎部可從丹棱進占眉州、彭山,危及清軍後路。
因此,駱秉章放棄原定計劃,以唐友耕一軍進駐青神城北洪化偃,牽制李永和部,防其渡河而東;令湘果、果毅、護軍諸營由眉州西進,與川軍聯合,圍攻丹棱。
藍朝鼎等率四五萬起義軍堅守丹棱。
該城四面依山,樹林茂密,南門外有河溝數道,不便進兵;東、西、北三門外均有起義軍依山為營,連營四十餘座,長壕高壘,鹿角釘闆環列,易守難攻。
1861年12月初,清軍發起進攻,起義軍據壘堅守。
清軍投放火箭噴筒,起義軍将壘中棚席等易燃物品盡行撤去。
清軍多次強攻,起義軍“堅伏牆内,炮石紛投”,大量斃傷敵人。
清軍連攻兩天,“計窮力盡,竟不能拔一壘”①。
強攻失敗後,清軍改行圍困戰術,距起義軍營壘三四裡處,分軍扼駐,并規定起義軍從何路突出,“即惟該路駐守将弁是問”。
12月12日,清軍在各要道掘長壕,設木城,出遊騎,斷糧道,以為坐困之計。
為粉碎敵之圍困,起義軍于當夜從西門沖破川軍封鎖,突圍北走:藍朝柱率部先行,訾洪發、李長一毛一、謝大德之妻率部繼進,藍朝鼎親率後隊掩護。
清軍跟蹤追擊。
13日晨,川軍追至麻柳溝,與起義軍後
起義軍奮勇反擊。
湘果營總兵胡中和部紛紛敗退,起義軍趁勢奮力追趕包抄。
但由于塔山、榜山、十賢堂等處的起義軍戰敗,湘軍果毅營趕至東嶽廟助戰,胡部才免于被殲。
經過激戰,起義軍最後雖然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但損失甚大。
戰後,為了集中兵力,藍朝鼎率軍從東嶽廟轉移至西山觀一帶,藍朝柱從北門龜山、桑林壩一帶轉移至西門青衣壩,與訾洪發等共同據守。
這時起義軍仍有八九萬人,在西山觀、青衣壩一帶修築營壘七十餘座,連營二十餘裡。
9月18日,清軍經浮橋渡過安昌河,分三路向起義軍進攻:右路為湘軍護軍營和顔佐才所部黔勇,沿涪江支流直上,牽制青衣壩藍朝柱部義軍;中路為湘軍果毅營,從正面向西山觀進攻;左路為湘軍湘果營,繞攻西山觀側後。
西山觀山勢險峻,不利仰攻。
起義軍在藍朝鼎親自指揮下,奮勇殺敵,有時沖下山坡,與敵人短兵相接,有時退回山頂,以火力殺傷敵人。
後因左路清軍湘果營由扁堆山經孫家咀、趙家坡繞至西山觀後,并攻上山梁,向起義軍營壘施放噴筒火箭,抛擲火蛋,陣地上煙焰蔽天,西山觀終為清軍占領。
藍朝鼎、藍朝柱率部退往綿竹、什邡、彭縣一帶。
綿州之戰,是李藍起義戰争極關重要的一戰。
在此之前,起義軍一直處于主動地位,清軍則處于守勢。
當時,四川除成都駐有少數旗營外,主要是綠營兵,名義上有二萬八千餘人,其實多不足額,且分駐各地,兵力極為分散。
但是,李藍起義軍沒有利用這一大好形勢,對迅速發展起來的部隊進行整頓訓練,以緻部隊武器裝備和軍事素質都很差。
以這樣一支缺乏攻堅能力的部隊,頓兵于堅城之下,圍城數月之久,這在作戰指揮上顯然是錯誤的。
而駱秉章所指揮的清軍,兵力雖處于劣勢,但其主力是裝備一精一良、訓練有素的湘軍。
駱秉章采勸合圍會剿”的方針,集中全部兵力,發動強攻,速戰速決,揚長避短,因而取得了勝利。
藍朝鼎在強敵進攻面前,沒有及時果斷地率軍轉移,反而與敵人進行陣地決戰,正好中了敵人的圈套,一戰損失七八萬人,元氣大傷,使戰争形勢發生了根本一性一的變化。
從此,起義軍在戰略上由進攻轉入了防禦。
三、眉州之戰(參見附圖十二) 眉州城東臨岷江,西接丹棱,南通青神,北連彭山,為省城南面的門戶之一。
1861年4月,李永和、卯得興部起義軍先後攻占仁壽、青神,将仁壽縣改名為長樂縣,青神縣改名為安樂縣。
其後,李永和派周庭光以大督統名義留守青神縣城,并分軍遊擊于資州(今資中)、資一陽一、富順、宜賓、彭山、名山、蒲江、丹棱、崇慶、大邑等州縣,自率大軍圍攻眉州城。
起義軍雖然屢次擊敗圍剿的清軍,但眉州城卻一直沒有攻下。
綿州之戰失利後,藍朝鼎經安縣南下,所部僅剩萬餘人。
原駐守羅江略坪場的藍部義軍“李長一毛一”、謝大德之妻“謝寡一婦”①部二萬餘人孤立無援,9月23日又受到唐友耕部川軍的進攻,即退往綿竹,與藍朝鼎部會合,後進駐什邡李家碾、河壩子等地。
不久,湘軍趕至,起義軍迅速轉移,經彭縣、灌縣、郫縣入崇慶州。
10月13日,突遭湘軍襲擊,再次受損。
藍朝鼎率部退向大邑、邛州。
李永和派何祟政率萬餘人前往迎接。
10月20日,藍朝鼎、何崇政部攻占丹棱縣城,與眉州李永和部成犄角之勢。
李永和部十餘萬起義軍屯駐于眉州城西南的象耳寺、快活山以至黃中壩、張家坎一帶,與丹棱、青神聲勢相聯。
主力集結于虎皮塘、松江口及其附近的鐵門坎、石灰窯等地,“或于山上築壘,或就民房立營,皆重塹深壕,至為堅固”①。
李永和設大營于距松江口不遠的劉家祠堂。
岷江東岸,由卯得興率部據守王家嘗洪廟一帶,并向北發展,控制了水陸交通,切斷了米糧出入之道。
駱秉章認為,李永和部圍攻眉州府城,威脅成都,而藍朝鼎部新敗,餘部與李永和部合并,“亟宜迅籌圍剿,迳搗老巢,以收聚殲之功”②。
于是令四川提督蔣玉龍派川軍一部牽制丹棱藍朝鼎部,防其東援眉州,北走蒲、邛;以全部湘軍和部分川軍進攻眉州。
其部署如下:湘軍湘果營六千餘人由崇慶州取道将軍廟、多悅鎮進紮眉州西北的順和場;湘軍果毅營三千餘人、護軍營二千餘人以及副将朱桂秋等三營由彭山進紮眉州以北悅興嘗金魚山一帶,與湘果營聯絡聲勢,向眉州西南一帶進攻。
此外,唐友耕部川軍四千餘人和總兵黎德盛部二千餘人由太和場渡過岷江,進攻東岸起義軍,候補知縣陳紹惠統帶水師炮船沿江下駛,進攻起義軍水寨,水陸配合,阻止眉州起義軍渡河東走。
11月初,唐友耕部首先到達眉州,接着,湘軍各部亦陸續到達。
李永和聞訊,即收縮陣地,将岷江東岸的起義軍調至河西,加強張家坎、黃中壩的防守,并放棄象耳寺陣地,以加強松江口一帶的防守。
7日和8日,湘軍移營,由順和嘗悅興場進至眉州城西,準備會攻松江口。
正在這時,藍朝鼎派出何崇政、謝大德之妻率二萬餘人由萬盛場一帶進至東瓜場,威脅清軍後路。
駱秉章決定先打援軍。
11日,湘軍護軍營和湘果營分數路進攻,用劈山大炮向東瓜場轟擊,迫使何崇政等部棄場退走。
13日,駱秉章令黎德盛、唐友耕會合陳紹惠之水師炮船,由河東王家場進攻張家坎;以湘軍果毅營由黃中壩渡河進攻松江口,護軍營和朱桂秋等三營與湘軍湘果營左右配合,向起義軍發起總攻。
起義軍頑強抵禦,奮勇殺敵,擊退敵之多次進攻。
清軍實行迂回包抄,前後夾擊,終于占領了松江口,沖入李永和大營,縱火燒毀劉家祠堂和硝藥局,數萬斤火藥爆炸。
李永和率部退卻,沿路又遭清軍截殺,傷亡三萬餘人。
當夜,徐家沖、五裡山、張家坎、黑龍嘗蓮花嘗思濛場等處起義軍皆退據青神。
李永和雖撤眉州之圍,但起義軍仍西據丹棱、南占青神。
清軍如南攻青神,藍朝鼎部可從丹棱進占眉州、彭山,危及清軍後路。
因此,駱秉章放棄原定計劃,以唐友耕一軍進駐青神城北洪化偃,牽制李永和部,防其渡河而東;令湘果、果毅、護軍諸營由眉州西進,與川軍聯合,圍攻丹棱。
藍朝鼎等率四五萬起義軍堅守丹棱。
該城四面依山,樹林茂密,南門外有河溝數道,不便進兵;東、西、北三門外均有起義軍依山為營,連營四十餘座,長壕高壘,鹿角釘闆環列,易守難攻。
1861年12月初,清軍發起進攻,起義軍據壘堅守。
清軍投放火箭噴筒,起義軍将壘中棚席等易燃物品盡行撤去。
清軍多次強攻,起義軍“堅伏牆内,炮石紛投”,大量斃傷敵人。
清軍連攻兩天,“計窮力盡,竟不能拔一壘”①。
強攻失敗後,清軍改行圍困戰術,距起義軍營壘三四裡處,分軍扼駐,并規定起義軍從何路突出,“即惟該路駐守将弁是問”。
12月12日,清軍在各要道掘長壕,設木城,出遊騎,斷糧道,以為坐困之計。
為粉碎敵之圍困,起義軍于當夜從西門沖破川軍封鎖,突圍北走:藍朝柱率部先行,訾洪發、李長一毛一、謝大德之妻率部繼進,藍朝鼎親率後隊掩護。
清軍跟蹤追擊。
13日晨,川軍追至麻柳溝,與起義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