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隊接戰。
藍朝鼎且戰且退,搶登插旗山,扼險抵禦。
正相持間,湘軍陸續趕到,四面圍攻,并從山後爬上山頭。
藍朝鼎率衆突圍,在沖下山時不幸為清軍一刺中額部,壯烈犧牲。
起義軍餘部由藍朝柱等率領,經蒲江北上。
駱秉章一面令湘軍繼續追擊,一面令蔣玉龍率全部川軍回紮思濛場和蓮花場,與唐友耕合攻青神。
李永和自眉州退至青神後,與原留守該處的周庭光共同據守,擁有兵力六七萬人。
圍攻青神的清軍共約萬人左右。
因此,在兵力對比上,起義軍仍占有很大優勢。
但李永和新敗,僅以保守青神為目的,當清軍進攻丹棱的藍朝鼎部時,竟未積極配合作戰。
待藍部放棄丹棱和藍朝鼎犧牲以後,李永和部面臨清軍強大壓力,戰鬥意志頗受影響。
駱秉章為防其乘虛突圍,令蔣玉龍部川軍駐城西、城南,與城北唐友耕部聯絡聲勢,令黎德盛等部嚴密防守岷江東岸,水師炮船則在附近江面晝夜巡哨。
12月下旬,起義軍幾次從城南突圍未成。
駱秉章急令湘軍舍藍朝柱、訾洪發餘部于不顧,回師青神,“以為合圍聚殲之計”。
1862年1月17日,湘軍已由新津折回眉州,李永和趁其尚未進抵青神之機,組織起義軍突圍。
當晚,先由數千人手持燈籠火把,從南門沖出北走,吸引圍城清軍;李永和、卯得興親率數萬人,由西南門潛出,以少量兵力攻劉家場清軍,大隊沿山邊小路,靜悄悄地行進,從宋家壩、觀音灘、象鼻灘等處搶渡岷江。
李永和、卯得興突圍成功後,率部返回犍為東北的鐵山地區,周庭光則率萬餘起義軍繼續留守青神。
鐵山地區是李永和部起義軍重點據守的地區。
這裡東連自貢鹽場,西接犍樂鹽場,不僅物産豐富,而且到處峻嶺險寨,易守難攻。
1860年春,李永和、藍朝鼎曾率起義軍東渡岷江,第一次進入鐵山地區,以後又多次進入該地區活動。
起義軍在這裡開倉濟貧,除暴安良,執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群衆的政策和措施,深受群衆擁護。
李永和等率起義軍餘部再次進入鐵山地區後,湘軍接踵而至。
駱秉章一面指令嘉定、叙州兩府所屬州縣派一團一練防守通向鐵山的道路和隘口,斷絕起義軍的糧食來源,一面令湘軍圍攻起義軍。
起義軍深溝高壘,憑險固守;同時,分軍萬餘人(由李長一毛一等率領)駐一毛一家寺,與鐵山相犄角。
湘軍多次進攻,均遭失敗。
但由于糧道斷絕,起義軍無法繼續堅守,被迫轉移。
1862年3月30日,駐守一毛一家寺的萬餘起義軍經竹根灘、牛華溪、河壩場前往青神,清軍派出部分兵力跟蹤追擊。
次日夜間,李永和、卯得興趁機率部撤離鐵山。
後為清軍所阻,被迫分軍:李永和率八九千人暫駐富順、隆昌間之天洋坪;卯得興率萬人紮宜賓屬之八角寨。
八角寨距自貢鹽場僅一百餘裡,對其威脅較大。
因此,駱秉章以全部兵力圍攻八角寨,阻止卯得興與李永和會合;對天洋坪李永和部,則僅令泸州、富順、隆昌、榮縣等州縣的一團一練進行圍攻。
5月13日夜,李永和率三千餘人離天洋坪,沿途遭一團一練截殺,損失很大,最後僅率百親人入八角寨,與卯得興會合。
八角寨林深徑仄,山徑陡險,山下水田縱橫。
李永和、卯得興恃險堅守,以緻湘軍圍攻數月,毫無進展。
8月,秋糧将熟,湘軍一逼一壘而居,切斷了起義軍下山收糧之路;同時,增兵一千五百人,并以新運至的大炮不斷向起義軍營壘轟擊。
起義軍糧斷,決定突圍。
9月6日夜,先以千餘人攻朱桂秋營做掩護,李永和、卯得興等率衆潛出,經花古嘗大塔嘗泥溪、嶽坡等地,于9日到達鐵山地區龍■常 龍■場四面環山,南面為黑虎台,東、北、西三面為環龍山,環龍河流經其西。
環龍山下有一山洞,名龍洞。
隻要在黑虎台附近修築堤壩,環龍河水即可由龍洞灌入龍■場,使之變為澤國。
如此絕地,本為兵家所忌。
但李永和鑒于該處存糧尚多,決定在龍■場據守。
李永和率軍到達龍■場後不久,清軍即嚴密地包圍了該常駱秉章派出一奸一細混入李軍,刺探軍情,繪制地形圖。
接着,清軍沿場周圍挖掘長壕,壕外築牆;接連水田之處,則編木為栅,築起數道“木城”牆栅之外,又密布梅花樁。
起義軍被困重圍,“人人有必死之心,困而猶鬥,俨然勁敵”①。
清軍圍攻月餘,未能攻破,駱秉章不得不派四川布政使劉蓉前往督戰,劉蓉派人持信前往龍■場誘降,李永和等予以拒絕,并率部奮力突圍。
清軍無計可施,竟将環龍河閘斷,阻水灌場,給起義軍造成極大威脅。
10月18日,起義軍首領李永和、卯得興等十餘人于豬市坡被俘。
次日晚,訾洪發等四千七百餘人也慘遭殺害。
李永和、卯得興被解往成都後,英勇就義。
四、起義軍餘部轉戰陝西 李藍起義軍由于綿州、眉州兩次作戰失利,損失極大,藍朝鼎和李永和又先後犧牲,四川的革命形勢轉入低潮。
起義軍難以在四川立足,便相繼離開四川,進入陝西。
1861年底藍朝鼎犧牲後,藍朝柱、訾洪發等率餘部繼續北上。
在彭縣濛一陽一場遭湘軍果毅營襲擊,藍朝柱與訾洪發分軍:訾洪發等經川東入川南富順、隆昌等地,與李永和部會合;藍朝柱則率部經漢州(治今廣漢)高坪鋪、德一陽一孝泉嘗安縣黃土場,進入江油(治今江油北)、石泉(治今北川西北)交界的太華山中。
1862年1月,藍朝柱率部東走,欲與原在川東活動的起義軍會合。
另部由鄧天王率領,後進入平武山中,因遭清軍圍剿東走,進入陝西甯羌州(今甯強)境内。
藍朝柱率百餘人經南部入達縣、東鄉(治今宣漢),與張第才、郭富貴等部起義軍會合。
1862年2月8日,攻克新甯(今開江),3月5日放棄,南入墊江縣境,後與曹燦章部義軍合攻墊江縣城。
因曾傳理部湘軍趕至,張第才、郭富貴、藍朝柱等退往涪州(今涪陵)北面的鶴遊坪,繼經豐都、忠州(今忠縣)、萬縣進入雲一陽一縣雲安鹽常候選知縣易佩紳率湘軍由夔州(今奉節)來攻,藍朝柱率部折往開縣。
5月24日,藍朝柱部攻占太平廳(今萬源)。
6月初,離大平經煙燈垭進入陝西境,一舉占領定遠廳城(今鎮巴),獲得大批物資,部隊亦得到補充。
6月9日起圍攻西鄉,18日攻入城内,殺知縣巴彥善。
藍朝柱乘勝向洋縣進軍,陝西布政使一毛一震壽領兵逃跑。
7月5日,洋縣群衆打開城門,迎接起義軍入城。
郭富貴一部三千餘人在雲安鹽場與藍朝柱分兵後,東走大甯(今巫溪),因遭清軍襲擊,于8月初進入陝西平利縣之八仙街。
後又轉入湖北,連克竹溪、竹山。
不久,複折回陝西,攻平利不下,轉攻磚坪(今岚臯),破城後繳獲一批火藥,隊伍亦發展到三萬餘人。
郭富貴原準備沿漢江西上,與藍朝柱會師,因得知回民起義軍正圍攻西安,遂改變計劃,揮軍北上,經子午谷,越秦嶺,直趨西安,欲趁機奪取省城。
9月17日,進至長安附近的子午峪,為清軍勝保部所阻,作戰失利,遂西走鄠縣(今戶縣)。
這時部隊僅剩二三千人,經盩厔(今周至)黑水峪進入郿縣(今眉縣),在高店鎮再次戰敗,餘部千餘人向寶雞、鳳縣(治今鳳縣東北)山中撤退。
後進入甘肅,攻陷兩當,又經徽縣走成縣,于11月下旬進至階州(治
藍朝鼎且戰且退,搶登插旗山,扼險抵禦。
正相持間,湘軍陸續趕到,四面圍攻,并從山後爬上山頭。
藍朝鼎率衆突圍,在沖下山時不幸為清軍一刺中額部,壯烈犧牲。
起義軍餘部由藍朝柱等率領,經蒲江北上。
駱秉章一面令湘軍繼續追擊,一面令蔣玉龍率全部川軍回紮思濛場和蓮花場,與唐友耕合攻青神。
李永和自眉州退至青神後,與原留守該處的周庭光共同據守,擁有兵力六七萬人。
圍攻青神的清軍共約萬人左右。
因此,在兵力對比上,起義軍仍占有很大優勢。
但李永和新敗,僅以保守青神為目的,當清軍進攻丹棱的藍朝鼎部時,竟未積極配合作戰。
待藍部放棄丹棱和藍朝鼎犧牲以後,李永和部面臨清軍強大壓力,戰鬥意志頗受影響。
駱秉章為防其乘虛突圍,令蔣玉龍部川軍駐城西、城南,與城北唐友耕部聯絡聲勢,令黎德盛等部嚴密防守岷江東岸,水師炮船則在附近江面晝夜巡哨。
12月下旬,起義軍幾次從城南突圍未成。
駱秉章急令湘軍舍藍朝柱、訾洪發餘部于不顧,回師青神,“以為合圍聚殲之計”。
1862年1月17日,湘軍已由新津折回眉州,李永和趁其尚未進抵青神之機,組織起義軍突圍。
當晚,先由數千人手持燈籠火把,從南門沖出北走,吸引圍城清軍;李永和、卯得興親率數萬人,由西南門潛出,以少量兵力攻劉家場清軍,大隊沿山邊小路,靜悄悄地行進,從宋家壩、觀音灘、象鼻灘等處搶渡岷江。
李永和、卯得興突圍成功後,率部返回犍為東北的鐵山地區,周庭光則率萬餘起義軍繼續留守青神。
鐵山地區是李永和部起義軍重點據守的地區。
這裡東連自貢鹽場,西接犍樂鹽場,不僅物産豐富,而且到處峻嶺險寨,易守難攻。
1860年春,李永和、藍朝鼎曾率起義軍東渡岷江,第一次進入鐵山地區,以後又多次進入該地區活動。
起義軍在這裡開倉濟貧,除暴安良,執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群衆的政策和措施,深受群衆擁護。
李永和等率起義軍餘部再次進入鐵山地區後,湘軍接踵而至。
駱秉章一面指令嘉定、叙州兩府所屬州縣派一團一練防守通向鐵山的道路和隘口,斷絕起義軍的糧食來源,一面令湘軍圍攻起義軍。
起義軍深溝高壘,憑險固守;同時,分軍萬餘人(由李長一毛一等率領)駐一毛一家寺,與鐵山相犄角。
湘軍多次進攻,均遭失敗。
但由于糧道斷絕,起義軍無法繼續堅守,被迫轉移。
1862年3月30日,駐守一毛一家寺的萬餘起義軍經竹根灘、牛華溪、河壩場前往青神,清軍派出部分兵力跟蹤追擊。
次日夜間,李永和、卯得興趁機率部撤離鐵山。
後為清軍所阻,被迫分軍:李永和率八九千人暫駐富順、隆昌間之天洋坪;卯得興率萬人紮宜賓屬之八角寨。
八角寨距自貢鹽場僅一百餘裡,對其威脅較大。
因此,駱秉章以全部兵力圍攻八角寨,阻止卯得興與李永和會合;對天洋坪李永和部,則僅令泸州、富順、隆昌、榮縣等州縣的一團一練進行圍攻。
5月13日夜,李永和率三千餘人離天洋坪,沿途遭一團一練截殺,損失很大,最後僅率百親人入八角寨,與卯得興會合。
八角寨林深徑仄,山徑陡險,山下水田縱橫。
李永和、卯得興恃險堅守,以緻湘軍圍攻數月,毫無進展。
8月,秋糧将熟,湘軍一逼一壘而居,切斷了起義軍下山收糧之路;同時,增兵一千五百人,并以新運至的大炮不斷向起義軍營壘轟擊。
起義軍糧斷,決定突圍。
9月6日夜,先以千餘人攻朱桂秋營做掩護,李永和、卯得興等率衆潛出,經花古嘗大塔嘗泥溪、嶽坡等地,于9日到達鐵山地區龍■常 龍■場四面環山,南面為黑虎台,東、北、西三面為環龍山,環龍河流經其西。
環龍山下有一山洞,名龍洞。
隻要在黑虎台附近修築堤壩,環龍河水即可由龍洞灌入龍■場,使之變為澤國。
如此絕地,本為兵家所忌。
但李永和鑒于該處存糧尚多,決定在龍■場據守。
李永和率軍到達龍■場後不久,清軍即嚴密地包圍了該常駱秉章派出一奸一細混入李軍,刺探軍情,繪制地形圖。
接着,清軍沿場周圍挖掘長壕,壕外築牆;接連水田之處,則編木為栅,築起數道“木城”牆栅之外,又密布梅花樁。
起義軍被困重圍,“人人有必死之心,困而猶鬥,俨然勁敵”①。
清軍圍攻月餘,未能攻破,駱秉章不得不派四川布政使劉蓉前往督戰,劉蓉派人持信前往龍■場誘降,李永和等予以拒絕,并率部奮力突圍。
清軍無計可施,竟将環龍河閘斷,阻水灌場,給起義軍造成極大威脅。
10月18日,起義軍首領李永和、卯得興等十餘人于豬市坡被俘。
次日晚,訾洪發等四千七百餘人也慘遭殺害。
李永和、卯得興被解往成都後,英勇就義。
四、起義軍餘部轉戰陝西 李藍起義軍由于綿州、眉州兩次作戰失利,損失極大,藍朝鼎和李永和又先後犧牲,四川的革命形勢轉入低潮。
起義軍難以在四川立足,便相繼離開四川,進入陝西。
1861年底藍朝鼎犧牲後,藍朝柱、訾洪發等率餘部繼續北上。
在彭縣濛一陽一場遭湘軍果毅營襲擊,藍朝柱與訾洪發分軍:訾洪發等經川東入川南富順、隆昌等地,與李永和部會合;藍朝柱則率部經漢州(治今廣漢)高坪鋪、德一陽一孝泉嘗安縣黃土場,進入江油(治今江油北)、石泉(治今北川西北)交界的太華山中。
1862年1月,藍朝柱率部東走,欲與原在川東活動的起義軍會合。
另部由鄧天王率領,後進入平武山中,因遭清軍圍剿東走,進入陝西甯羌州(今甯強)境内。
藍朝柱率百餘人經南部入達縣、東鄉(治今宣漢),與張第才、郭富貴等部起義軍會合。
1862年2月8日,攻克新甯(今開江),3月5日放棄,南入墊江縣境,後與曹燦章部義軍合攻墊江縣城。
因曾傳理部湘軍趕至,張第才、郭富貴、藍朝柱等退往涪州(今涪陵)北面的鶴遊坪,繼經豐都、忠州(今忠縣)、萬縣進入雲一陽一縣雲安鹽常候選知縣易佩紳率湘軍由夔州(今奉節)來攻,藍朝柱率部折往開縣。
5月24日,藍朝柱部攻占太平廳(今萬源)。
6月初,離大平經煙燈垭進入陝西境,一舉占領定遠廳城(今鎮巴),獲得大批物資,部隊亦得到補充。
6月9日起圍攻西鄉,18日攻入城内,殺知縣巴彥善。
藍朝柱乘勝向洋縣進軍,陝西布政使一毛一震壽領兵逃跑。
7月5日,洋縣群衆打開城門,迎接起義軍入城。
郭富貴一部三千餘人在雲安鹽場與藍朝柱分兵後,東走大甯(今巫溪),因遭清軍襲擊,于8月初進入陝西平利縣之八仙街。
後又轉入湖北,連克竹溪、竹山。
不久,複折回陝西,攻平利不下,轉攻磚坪(今岚臯),破城後繳獲一批火藥,隊伍亦發展到三萬餘人。
郭富貴原準備沿漢江西上,與藍朝柱會師,因得知回民起義軍正圍攻西安,遂改變計劃,揮軍北上,經子午谷,越秦嶺,直趨西安,欲趁機奪取省城。
9月17日,進至長安附近的子午峪,為清軍勝保部所阻,作戰失利,遂西走鄠縣(今戶縣)。
這時部隊僅剩二三千人,經盩厔(今周至)黑水峪進入郿縣(今眉縣),在高店鎮再次戰敗,餘部千餘人向寶雞、鳳縣(治今鳳縣東北)山中撤退。
後進入甘肅,攻陷兩當,又經徽縣走成縣,于11月下旬進至階州(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