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今武都)境。
複轉入陝西,克略一陽一,準備東走洋縣,與藍朝柱會師。
中途為清軍所阻,遂由甯羌州入川,向川東進軍。
1863年1月3日,郭富貴于巴州(治今巴中)鼎山鋪被俘,全軍覆沒。
藍朝柱取得洋縣後,改洋縣為靖川,建立政權,自稱“大漢顯王”,封蔡昌齡(藍二順)①為怡王,并在四鄉設官,下令安民。
起義軍紀律嚴明,深受群衆擁護。
陝西布政使一毛一震壽所率川軍,屢為藍部起義軍所敗。
1862年12月,起義軍包圍漢中府城。
藍朝柱部在陝西異軍突起,成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1863年初,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率二十餘萬太平軍再度入陝,連克平利、興安(今安康)、紫一陽一、石泉。
占據洋縣的藍朝柱派人前往歡迎。
雙方協議,藍部義軍讓出漢中盆地,以洋縣西二十裡之謝村為界,東歸藍朝柱部起義軍,西歸太平軍。
接着,太平軍與藍部共同圍攻漢中府城。
同年10月,連克漢中府城和城固縣城。
之後,藍朝柱率軍退出漢中盆地,回紮洋縣。
不久,藍朝柱分兵攻占佛坪、留壩、華一陽一鎮等地,設官理事,以穩定後方;自率部分起義軍北上,于11月19日占領盩厔城。
盩厔系關中重鎮,離西安僅一百餘裡。
起義軍占領該城,嚴重地威脅着省城西安。
這時,曾經予陝西當局以巨大打擊的陝西回民起義軍已遭受嚴重挫折,統治者非常害怕藍朝柱與回民起義軍結合,使關中地區的革命烈火重新燃一燒起來。
因此,西安将軍多隆阿急從正在鎮壓回民起義軍的清軍中一抽一調穆圖善、姜玉順等馬步十六營,由興平趕至盩厔。
多隆阿本人也親至盩厔指揮清軍圍攻。
藍朝柱一面向漢中太平軍請援,一面組織力量堅守。
多隆阿紮營于距盩厔東門一裡的沙河岸上。
清軍将盩厔城一團一團一圍住,所挖地道被起義軍破壞,遂改為強攻。
時值隆冬,起義軍在城牆上放置棉花包,澆水成冰。
清軍不但難以攀登,而且炮彈落到結冰的棉花上,效力大減。
1864年3月4日,清軍緣梯攻城,城上滾木擂石齊下,死傷甚衆。
3月10日,清軍以地雷炸城,城牆僅塌數尺。
清軍攻城數十次,傷亡三千餘,仍不得入。
盩厔被圍期間,駐留壩太平軍接到藍朝柱求援信後,曾答應派兵救援,但因與留駐洋縣一帶的藍部起義軍發生沖突,“互相攻擊,死傷萬計”①,終未往援。
正在甘肅兩當、徽縣一帶活動的太平軍鄭永和部(由四川北上的石達開舊部)趕來援救,因在鳳縣黃牛堡為清軍所敗,未能到達。
從甯陝北上的曹燦章部義軍因遭敵軍阻截,救援計劃亦未能實現。
由于援絕,藍朝柱自3月中旬開始多次組織突圍,均未成功。
3月30日,清軍再次用地雷炸城,千餘人從缺口處搶登,被起義軍擊退。
多隆阿見清軍敗退,親登炮台指揮。
起義軍槍炮齊射,彈中其目。
當晚,藍朝柱率起義軍從預先挖好的地道撤出盩厔。
城内百姓繼續戰鬥,直至4月1日淩晨,清軍才得以進城。
不久,多隆阿因傷重喪命。
4月11日,藍朝柱于安康紫溪河遇伏身亡。
由于天京危急,陝南太平軍撤離陝西,加之新任陝西巡撫劉蓉率領湘軍由川入陝,并占據漢中,陝西的革命形勢逐步惡化。
藍朝柱部的失敗,更使力量對比向有利于清軍的方面轉化。
藍朝柱犧牲後,曹燦章率部轉戰于鎮安,安康一帶,到處遭到清軍和一團一練的襲擊,損失甚大。
5月22日,曹燦章在鄂縣玉皇廟被俘犧牲。
長期轉戰于陝、鄂、豫三省交界地區的蔡昌齡,得知藍朝柱犧牲,自湖北鄖西入陝報仇,因遭清軍阻截,遊擊于鎮安、鄖西交界之大小心川一帶。
這時,原石達開部太平軍鄭永和部仍留在陝西、湖北邊境,太平軍啟王梁成富部亦折回鄖西。
彼此取得聯系後,梁成富和鄭永和均率部赴小心川與蔡部會師,總數達到四五萬人。
因“附省一帶,新麥方登,防兵又少”①,遂由鎮安北趨孝義廳(今柞水),6月6日出大峪口,占領西安以南的尹家衛(引駕回)。
後因清軍極力防堵,遂轉戰而西,經鄠縣入盩厔縣境。
陝西巡撫劉蓉調集清軍采勸東西夾擊,節節一逼一緊”,“布列長圍,絕其糧道”的戰術,企圖将起義軍“一鼓聚殲”。
②與此同時,利用投降人員大搞招降活動。
不久,天京陷落的消息傳來,起義軍士氣低落,一部分人滋長了妥協動搖情緒。
7月底至8月上旬,蔡昌齡部都統王洪興、太平軍啟王梁成富部王克昌和彭學進、石達開舊部鄭永和、梁成富部羅啟發等先後率部投敵,使起義軍人數銳減。
但蔡昌齡、梁成富不為所動,頂一住逆流,堅持戰鬥,使劉蓉“不過五六日可期一鼓聚殲”的美夢遭到破産。
8月13日夜,起義軍趁傾盆大雨,從盩厔焦家巷突圍,越秦嶺,經洋縣、城固、沔縣(今勉縣)、略一陽一,于9月初進入甘肅境内。
五、階州保衛戰和起義的最後失敗 蔡昌齡、梁成富所部接近陝甘川邊境時,僅有四千餘人,後有湘軍蕭慶高、何勝必兩部以及參将龔良臣等部二十餘營清軍追擊,劉蓉又飛咨四川總督駱秉章嚴防四川廣元、劍州(今劍閣)各處隘口,并通知甘肅鞏秦階道林之望派兵防守徽縣、成縣、禮縣等地。
1864年9月初,蔡昌齡、梁成富經白馬關入甘肅階州境。
階州地處甘、陝、川邊界,三省統治者各有打算,無法全力對付起義軍。
蕭慶高、何勝必等部被調回四川防守,龔良臣部被派往甘肅河州(今臨夏),其餘各部分防陝邊。
由于清軍各部遷延觀望,起義軍得以擺脫追兵,并于9月18日一舉攻克階州城。
蔡昌齡、梁成富以階州為據點,積極發展力量,很快達到三萬餘人。
起義軍在階州修制器械,廣儲糧食,增高城牆,并在周圍三四十裡内修築數十座堡壘,派一精一兵扼守各隘口。
蔡昌齡等還與鹽關回民起義軍取得聯系,遙相呼應。
陸續前往圍攻階州的清軍約計二三萬人。
由于缺乏統一指揮,有的遲至1865年1月上旬才到達。
戰鬥首先在階州外圍諸壘進行。
雖然起義軍的絕大多數是新入伍者,武器很差,又隻經過短期訓練就參加作戰,但表現卻極為英勇。
當清軍小部隊單獨活動時,起義軍以迅疾的行動給敵以突然襲擊;如遇強敵進攻,則憑城據壘,深匿不出;清軍一逼一近城壘,則槍炮齊發,殺傷敵人。
清軍的進攻屢屢失敗。
不得不改變戰術,一面扼守糧道,誘使起義軍出戰,一面大搞誘降活動,對起義軍進行分化瓦解。
1865年4月17日,舊城山守軍糧盡援絕,先鋒楊興華率百餘人投敵,22日,又有三官殿兩壘守軍六百餘名投降。
清軍逐漸攻占城外各壘,并由北山挖地道直通城邊。
6月6日黎明,清軍用地雷炸塌城牆數丈,趁勢沖入城内,起義軍與敵展開巷戰。
蔡昌齡、梁成富率領部分将士退入城南堡壘。
清軍投擲火彈,堡壘起火,蔡昌齡和梁成富又率百餘人從火中沖出,與敵人搏鬥。
終因寡不敵衆,蔡昌齡受傷倒地,為清軍殺害;守城起義軍也全部壯烈犧牲。
梁成富受傷被俘,不久在成都英勇就義。
階州保衛戰的失敗,标志着有數十萬群衆參加的持續六年之久、活動範圍遍及滇川鄂陝甘五省的李藍起義戰争的最後結束。
複轉入陝西,克略一陽一,準備東走洋縣,與藍朝柱會師。
中途為清軍所阻,遂由甯羌州入川,向川東進軍。
1863年1月3日,郭富貴于巴州(治今巴中)鼎山鋪被俘,全軍覆沒。
藍朝柱取得洋縣後,改洋縣為靖川,建立政權,自稱“大漢顯王”,封蔡昌齡(藍二順)①為怡王,并在四鄉設官,下令安民。
起義軍紀律嚴明,深受群衆擁護。
陝西布政使一毛一震壽所率川軍,屢為藍部起義軍所敗。
1862年12月,起義軍包圍漢中府城。
藍朝柱部在陝西異軍突起,成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1863年初,
占據洋縣的藍朝柱派人前往歡迎。
雙方協議,藍部義軍讓出漢中盆地,以洋縣西二十裡之謝村為界,東歸藍朝柱部起義軍,西歸太平軍。
接着,太平軍與藍部共同圍攻漢中府城。
同年10月,連克漢中府城和城固縣城。
之後,藍朝柱率軍退出漢中盆地,回紮洋縣。
不久,藍朝柱分兵攻占佛坪、留壩、華一陽一鎮等地,設官理事,以穩定後方;自率部分起義軍北上,于11月19日占領盩厔城。
盩厔系關中重鎮,離西安僅一百餘裡。
起義軍占領該城,嚴重地威脅着省城西安。
這時,曾經予陝西當局以巨大打擊的陝西回民起義軍已遭受嚴重挫折,統治者非常害怕藍朝柱與回民起義軍結合,使關中地區的革命烈火重新燃一燒起來。
因此,西安将軍多隆阿急從正在鎮壓回民起義軍的清軍中一抽一調穆圖善、姜玉順等馬步十六營,由興平趕至盩厔。
多隆阿本人也親至盩厔指揮清軍圍攻。
藍朝柱一面向漢中太平軍請援,一面組織力量堅守。
多隆阿紮營于距盩厔東門一裡的沙河岸上。
清軍将盩厔城一團一團一圍住,所挖地道被起義軍破壞,遂改為強攻。
時值隆冬,起義軍在城牆上放置棉花包,澆水成冰。
清軍不但難以攀登,而且炮彈落到結冰的棉花上,效力大減。
1864年3月4日,清軍緣梯攻城,城上滾木擂石齊下,死傷甚衆。
3月10日,清軍以地雷炸城,城牆僅塌數尺。
清軍攻城數十次,傷亡三千餘,仍不得入。
盩厔被圍期間,駐留壩太平軍接到藍朝柱求援信後,曾答應派兵救援,但因與留駐洋縣一帶的藍部起義軍發生沖突,“互相攻擊,死傷萬計”①,終未往援。
正在甘肅兩當、徽縣一帶活動的太平軍鄭永和部(由四川北上的石達開舊部)趕來援救,因在鳳縣黃牛堡為清軍所敗,未能到達。
從甯陝北上的曹燦章部義軍因遭敵軍阻截,救援計劃亦未能實現。
由于援絕,藍朝柱自3月中旬開始多次組織突圍,均未成功。
3月30日,清軍再次用地雷炸城,千餘人從缺口處搶登,被起義軍擊退。
多隆阿見清軍敗退,親登炮台指揮。
起義軍槍炮齊射,彈中其目。
當晚,藍朝柱率起義軍從預先挖好的地道撤出盩厔。
城内百姓繼續戰鬥,直至4月1日淩晨,清軍才得以進城。
不久,多隆阿因傷重喪命。
4月11日,藍朝柱于安康紫溪河遇伏身亡。
由于天京危急,陝南太平軍撤離陝西,加之新任陝西巡撫劉蓉率領湘軍由川入陝,并占據漢中,陝西的革命形勢逐步惡化。
藍朝柱部的失敗,更使力量對比向有利于清軍的方面轉化。
藍朝柱犧牲後,曹燦章率部轉戰于鎮安,安康一帶,到處遭到清軍和一團一練的襲擊,損失甚大。
5月22日,曹燦章在鄂縣玉皇廟被俘犧牲。
長期轉戰于陝、鄂、豫三省交界地區的蔡昌齡,得知藍朝柱犧牲,自湖北鄖西入陝報仇,因遭清軍阻截,遊擊于鎮安、鄖西交界之大小心川一帶。
這時,原石達開部太平軍鄭永和部仍留在陝西、湖北邊境,太平軍啟王梁成富部亦折回鄖西。
彼此取得聯系後,梁成富和鄭永和均率部赴小心川與蔡部會師,總數達到四五萬人。
因“附省一帶,新麥方登,防兵又少”①,遂由鎮安北趨孝義廳(今柞水),6月6日出大峪口,占領西安以南的尹家衛(引駕回)。
後因清軍極力防堵,遂轉戰而西,經鄠縣入盩厔縣境。
陝西巡撫劉蓉調集清軍采勸東西夾擊,節節一逼一緊”,“布列長圍,絕其糧道”的戰術,企圖将起義軍“一鼓聚殲”。
②與此同時,利用投降人員大搞招降活動。
不久,天京陷落的消息傳來,起義軍士氣低落,一部分人滋長了妥協動搖情緒。
7月底至8月上旬,蔡昌齡部都統王洪興、太平軍啟王梁成富部王克昌和彭學進、石達開舊部鄭永和、梁成富部羅啟發等先後率部投敵,使起義軍人數銳減。
但蔡昌齡、梁成富不為所動,頂一住逆流,堅持戰鬥,使劉蓉“不過五六日可期一鼓聚殲”的美夢遭到破産。
8月13日夜,起義軍趁傾盆大雨,從盩厔焦家巷突圍,越秦嶺,經洋縣、城固、沔縣(今勉縣)、略一陽一,于9月初進入甘肅境内。
五、階州保衛戰和起義的最後失敗 蔡昌齡、梁成富所部接近陝甘川邊境時,僅有四千餘人,後有湘軍蕭慶高、何勝必兩部以及參将龔良臣等部二十餘營清軍追擊,劉蓉又飛咨四川總督駱秉章嚴防四川廣元、劍州(今劍閣)各處隘口,并通知甘肅鞏秦階道林之望派兵防守徽縣、成縣、禮縣等地。
1864年9月初,蔡昌齡、梁成富經白馬關入甘肅階州境。
階州地處甘、陝、川邊界,三省統治者各有打算,無法全力對付起義軍。
蕭慶高、何勝必等部被調回四川防守,龔良臣部被派往甘肅河州(今臨夏),其餘各部分防陝邊。
由于清軍各部遷延觀望,起義軍得以擺脫追兵,并于9月18日一舉攻克階州城。
蔡昌齡、梁成富以階州為據點,積極發展力量,很快達到三萬餘人。
起義軍在階州修制器械,廣儲糧食,增高城牆,并在周圍三四十裡内修築數十座堡壘,派一精一兵扼守各隘口。
蔡昌齡等還與鹽關回民起義軍取得聯系,遙相呼應。
陸續前往圍攻階州的清軍約計二三萬人。
由于缺乏統一指揮,有的遲至1865年1月上旬才到達。
戰鬥首先在階州外圍諸壘進行。
雖然起義軍的絕大多數是新入伍者,武器很差,又隻經過短期訓練就參加作戰,但表現卻極為英勇。
當清軍小部隊單獨活動時,起義軍以迅疾的行動給敵以突然襲擊;如遇強敵進攻,則憑城據壘,深匿不出;清軍一逼一近城壘,則槍炮齊發,殺傷敵人。
清軍的進攻屢屢失敗。
不得不改變戰術,一面扼守糧道,誘使起義軍出戰,一面大搞誘降活動,對起義軍進行分化瓦解。
1865年4月17日,舊城山守軍糧盡援絕,先鋒楊興華率百餘人投敵,22日,又有三官殿兩壘守軍六百餘名投降。
清軍逐漸攻占城外各壘,并由北山挖地道直通城邊。
6月6日黎明,清軍用地雷炸塌城牆數丈,趁勢沖入城内,起義軍與敵展開巷戰。
蔡昌齡、梁成富率領部分将士退入城南堡壘。
清軍投擲火彈,堡壘起火,蔡昌齡和梁成富又率百餘人從火中沖出,與敵人搏鬥。
終因寡不敵衆,蔡昌齡受傷倒地,為清軍殺害;守城起義軍也全部壯烈犧牲。
梁成富受傷被俘,不久在成都英勇就義。
階州保衛戰的失敗,标志着有數十萬群衆參加的持續六年之久、活動範圍遍及滇川鄂陝甘五省的李藍起義戰争的最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