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争

關燈
西進攻麗江府城,以阻止鶴慶、麗江、鄧川、一浪一穹等地起義軍南援大理;中路是主力,由楊玉科率部進攻姚州,都司張士進率部進攻鎮南,都司錢大川等率部進攻雲南縣,守備陳定邦等率部進攻賓川,都司王鐘祥等率部進攻彌渡,署鎮沅州同知尉遲品玉等率部進攻鎮沅與景東接壤之馬街一帶,待姚州得手後,直攻大理。

     為了保衛大理,阻止清軍長驅直進,杜文秀采取重點防守姚州、鎮南等地,以一部兵力節節阻擊的方針。

     (二)大理外圍的激戰 姚州是起義軍最早占據并大力經營的城市之一。

    它東界定遠,北接大姚,南連鎮南,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有大理屏藩之稱。

    為防禦清軍進攻,起義軍加固城牆,并在城外修土城、築碉樓、挖壕溝,使它成為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固堡壘。

    186一9年10月,楊玉科占領定遠後,即率徐聯魁、段瑞梅、蔣宗漢、馮長壽等分數路包圍了姚州。

    楊玉科紮大營于龍崗衛,指揮清軍晝夜圍攻。

    大司軍馬金保和大将軍藍平貴、大都督契有明率領起義軍依托環城修築的碉樓營壘,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楊玉科無可奈何地說:“相持數月,射火鴉、翻草龍之技已窮,均不能克。

    又晝夜疊攻,賊殊死戰。

    ……枯索計謀而不得。

    ”①12月中旬,清軍攻占祿豐後,岑毓英增調總兵李維述部與張士進部合攻鎮南。

    鎮南為大理門戶,地理位置同樣十分重要,起義軍“加意布置,以全力據守,猝不可拔”。

    ②由于起義軍在姚州和鎮南兩個軍事要點頑強抵抗,牽制了清軍大量兵力,遲滞了敵人的進攻,為杜文秀組織兵力阻擊清軍在其它方向的進攻赢得了時間。

     南北兩路清軍進展較為順利,至1870年初,南路占領了緬甯,北路占領了麗江、劍川。

    與此同時,中路的劉興、王鐘祥、丁躍龍、段瑞梅、錢大川、陳定邦等部清軍(本為牽制起義軍兵力的助攻部隊)不顧主力受阻于姚州、鎮南等情況,突出冒進,先後占領了彌渡、一浪一穹、鄧川、紅岩、雲南驿和賓川等地,一逼一近了大理。

    為了保衛大理,杜文秀派大司衡楊榮率領一支機動部隊赴援雲南縣,并分兵進攻賓川、一浪一穹、鄧川等地清軍。

    由于這些地區的清軍孤軍深入,兵力不足,這時營壘多陷,紛紛敗退。

    起義軍收複了鄧川、一浪一穹、彌渡、紅岩、雲南驿等地。

    4月初,楊玉科部清軍挖地道炸開城牆進入姚州城内,起義軍頑強抵抗,與敵逐點争奪。

    清軍付出了大量代價,才于5月1日全部占領該城。

    起義軍将領馬金保、藍平貴被俘,契有明自一焚而死,起義軍六千餘人壯烈犧牲。

    在鎮南,盡避岑毓英派都司陸得成、林大任率開花炮隊增援攻城清軍,晝夜轟城,但仍無進展。

     岑毓英認為,清軍西進緩慢并屢次失利的原因:一是東南尚未肅清,不能集中全部兵力進攻滇西,特别是“澂江、新興兩城,圍久不下”,“實為省城肘腋之患”①;二是軍隊紀律不嚴,諸将各不相下。

    因此,決定加緊對昆明東南回民軍的進攻:馬如龍親率兵練與總兵田仲興部合攻新興;岑毓英親率兵練往攻澂江。

    對進攻滇西的各部清軍,則區分任務,各專其責:委楊玉科署鶴麗鎮總兵,督辦大理、麗江軍務;委總兵李維述負責蒙化、趙州、雲南軍務。

    楊玉科派段瑞梅、蔣宗漢、徐聯魁、馮長壽等各率所部分援鄧川、一浪一穹、賓川、雲南。

    起義軍和清軍在上述地區展開激烈争奪,各處得而複失,數易其手。

     1870年9月3日,北路清軍黃世昌、劉昌笏部占領了永北廳城。

    9月15日,楊玉科聯合北路清軍攻占鶴慶,接着率軍南下,于10月底11月初奪占一浪一穹、鄧川,進攻上關。

    至此,大理以北各州縣盡為清軍占領。

     在大理東南,起義軍和清軍争奪也很激烈。

    1870年9月21日,李維述部終于占領了鎮南,随後向雲南縣進攻。

    彌渡等地數次為清軍占領,起義軍又幾次奪了回來。

    1871年5月,起義軍大敗清軍,擊斃都司陳定邦,又一次收複彌渡。

    徐聯魁等部進攻下關,也為楊榮部擊敗,退回賓川。

    劉嶽昭、岑毓英鑒于以上情況,令楊玉科部清軍轉攻為守,嚴扼要隘關口,以整訓部隊,籌集糧饷,待秋收以後繼續進攻。

     在大理西南,大司空李國綸率部守騰越,大司馬楊德明、大可武馬年玉率部守永昌,與當地清軍相持。

    鑒于永昌為大理西南屏障,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杜文秀令東征時投敵後又逃回的蔡廷棟、段成功各率所部往援。

    但蔡、段二人不和,糾衆相攻。

    後蔡廷棟遣人刺死段成功,兼并其衆,率領大軍于1871年6月25日占領永平,對于援救永昌并不積極。

    在此期間,楊玉科卻派蔣宗漢等率軍一萬增援圍攻永昌的參将李鳳祥部清軍。

    在蔣宗漢、李鳳祥部聯合進攻下,永昌城于9月7日失守。

     1871年秋,岑毓英複令各部清軍同時向起義軍發起進攻,于是楊玉科部圍攻水平,李維述、楊國發部急攻雲南縣,企圖進而東西夾攻下關。

    11月,清軍在攻占雲南驿之後,李維述令參将李棟材率部進攻彌底(蜜滴)、瓦錄、天生營等處。

    這一帶是彜族聚居區,彜族起義軍領袖李文學接受杜文秀授予的“大司藩”稱号,負責鎮守哀牢山區。

    清軍攻瓦錄逾月不下,李棟材中伏而死。

    起義軍因勝而驕,遭清軍襲擊,彌底、瓦錄、天生營一帶遂于12月失陷,李文學突圍他走。

     1872年春,杜文秀派楊榮、蔡廷棟率援軍由南澗、古郎一帶攻雲南驿等地,欲截斷清軍後路,但在小橋一帶作戰失利退回。

    5月初,清軍攻占彌渡、紅岩、南澗等地之後,李維述、楊國發遂率清軍合攻雲南縣,5月22日占領縣城。

    楊玉科部清軍已于3月4日攻占曲硐(永平南),4月21日占領漾濞,繼而進攻下關。

    當得知李維述等已占領雲南縣城時,楊玉科立即趕至雲南縣,部署向趙州進攻。

    趙州是大理南路咽喉,一逼一近下關。

    6月1日,楊玉科督率徐聯魁等部由雲南縣、都司周作祥部由洱海東向一陽一堡南下,兩路夾攻趙州。

    6月4日,杜文秀親率楊榮、蔡廷棟等萬餘人由大理下關援趙州,遭清軍截擊敗回。

    6月8日,趙州陷落,清軍進一逼一下關。

     6月9日,楊玉科即指揮清軍同時向上下兩關發起進攻。

    其部署是:段瑞梅率部攻上關,都司李應舉率部由間道進紮花甸以襲上關之後;徐聯魁等率部助攻下關,并由蔣宗漢率部由漾濞越點蒼山,偷襲下關側後;楊玉科率主力從正面進攻下關;守備董良弼率水勇乘船往來于洱海之上,偵察起義軍的虛實。

    上關和下關各距大理數十裡,是大理的南北門戶。

    起義軍在上下關均築有石城,城外又築起數道長垣。

    駐守上關的是馬國玺、馬錫晉,駐守下關的是蔡廷棟。

    由于起義軍防守嚴密,清軍無隙可乘,幾次進攻都遭失敗,楊玉科隻得退回趙州城北的漢邑村。

    他探知駐守下關清風橋和天生橋的董正興、魯達二人不是回民,便派人進行分化瓦解,“招其來降,約期内應”①。

    同時,又派出兵士扮作鹽販,混入兩關,收買居民,以配合清軍的進攻。

    6月12日,清軍又發起進攻,蔣宗漢率部翻越點蒼山斜一陽一峰,魯達投降,清軍抄入關後。

    幸大司勳馬榮耀率援軍趕到,截其歸路,清軍戰守失措,狼狽逃竄。

    楊玉科急派千餘清軍渡過洱海攻起義軍營壘。

    駐守下關外關的董正興投降,清軍奪占清風橋,進入内關。

    蔡廷棟和馬榮耀被迫退守大理,下關遂為清軍占領。

    同日,上關也被段瑞梅、李應舉等部清軍攻占。

    上下兩關的丢失,嚴重地威脅着大理的安全。

     (三)大理失陷與起義的最後失敗 進入上關、下關的清軍達十餘萬人②,大理城内的起義軍連同家屬老小僅五六萬人,力量相差甚大。

    盡避如此,杜文秀和起義軍将士仍然毫不畏懼,為了保衛大理政權,決心與清軍戰鬥到底。

     1872年6月12日,清軍乘勝從南北兩面向大理發起進攻。

    當南路清軍進至離大理城僅一裡左右、北路清軍經喜洲進至灣橋時,杜文秀命楊榮等率起義軍主動出戰,予敵人以迎頭痛擊。

    清軍大敗,蔣宗漢等率南路退至太和村,段瑞梅等率北路退至喜洲。

    正在這時,進攻蒙化的李維述部清軍告急,楊玉科率二千五百人往援。

    大理起義軍随即出擊,大敗蔣宗漢、徐聯魁部清軍,占領大井旁、磚窯、葭蓬村、重邑村等處。

     6月22日,清軍攻占蒙化城,李維述率所部向蒙化廳屬大小圍埂進攻,楊玉科則回到下關,繼續部署進攻大理。

    由于起義軍固守營壘,頑強抵抗,清軍隻得采取步步為營的戰術,對大理周圍的村寨和起義軍營壘逐點攻擊。

    起義軍浴血奮戰,英勇殺敵,杜文秀也經常親自披甲上陣。

    但終因兵力不足,武器不如敵人,城外一百餘碉樓營壘陸續失守。

    11月初,清軍進至城下,包圍了大理城。

     起義軍在城周圍挖有壕溝,壕邊修有隐蔽的地下工事數十座,上面覆以泥土,四周砌以磚石,并有地道與城裡相通。

    清軍進至壕邊時,隐藏在工事裡的起義軍通過工事的暗孔向敵人射擊,清軍屢進屢卻,死傷頗多。

    後清軍引蒼山溪水淹灌地下工事,迫使起義軍退回城裡。

    清軍随即越過城壕,在城下紮營,并築起高過城牆的炮台數座,用大炮不斷向城内轟擊。

    楊玉科又指揮清軍開挖地道,準備炸城。

     大理被圍日久,情況一天比一天險惡。

    當時,滇東、滇南地區的起義軍已完全被岑毓英、馬如龍鎮壓下去。

    滇西除大理外,僅騰越、順甯、雲州數地未被清軍占領。

    順甯、雲州等地起義軍屢欲赴援大理,都被清軍楊萃、尉遲品玉等部阻截,因此,大理完全成為一座孤城。

    為了早日攻下大理,岑毓英于12月初親自率軍由昆明啟程西進。

    更為嚴重的是,随着形勢的不斷惡化,起義軍中的投降勢力逐漸擡頭,内部危機加深。

     12月10日,清軍地道挖成,炸開東南角城牆攻入城内。

    起義軍頑強抵抗,清軍死傷甚衆,被迫退出。

    以後,清軍又多處挖地道炸城,攻入城内,起義軍拚死反擊。

    至17日,清軍終于占領了城内校嘗蓮花池一帶,起義軍退至西北半城。

    20日,清軍又到援軍五千餘人,楊玉科改單從東南一個方向進攻為四面同時進攻,又将開花大炮二十門排列城上,晝夜轟擊。

    起義軍營壘碉堡大半被毀,形勢十分危急。

    杜文秀決心與清軍決一死戰,至萬難固守之時,再棄而他走,或率全家老小,投洱海以殉。

    但楊榮、蔡廷棟思想動搖,暗中向清軍求降,并力勸杜文秀出城投敵。

    杜文秀還收到趙州知州唐澍的勸降信。

    他考慮到“與其陷萬人于鋒镝,曷若捐一驅[軀]以救生靈”,遂決意出城“請罪伏誅”,以求“過咎歸某一人,法律休波萬姓”。

    ①12月27日,杜文秀服毒後乘轎子到達楊玉科大營。

    楊玉科将其頭割下,向岑毓英報功。

    岑毓英急從離大理一百二十裡的紅岩趕到大理,縱兵血洗大理城。

     大理陷落後,岑毓英移兵攻順甯、雲州、騰越。

    1873年3月,清軍攻陷順甯,4月又占領雲州。

    5月,起義軍最後一座城市騰越失守。

    至此,堅持了十八年之久的雲南回民起義完全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