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争

關燈
岑毓英見晉甯一時難以攻下,便令何秀林、王正坤日夜不停地猛攻呈貢。

    盡避晉甯危急,呈貢後路已斷,起義軍仍英勇奮戰,打退了清軍的多次進攻。

    9月29日,岑毓英“傳齊各營,填壕而進”。

    清軍四面架梯登城,沖入城内。

    起義軍與清軍展開巷戰,奮戰一一夜,大将軍馬開義等三千餘人英勇犧牲,呈貢終于失守。

     清軍攻占呈貢後,岑毓英即令何秀林率部攻澂江,王正坤率部助攻晉甯,他本人亦馳赴晉甯督戰。

    杜文秀為救援晉甯起義軍,派張禧和馬天朝率援軍萬餘人前往,紮營于城西南的觀音山一帶。

    澂江起義軍也前往支援,紮營于城東的盤龍寺。

    為了阻止援軍與城内起義軍會合,岑毓英又調派張保和等率兵三千餘趕至晉甯。

    11月2日,清軍向觀音山進攻,經過激戰,起義軍受挫,馬天朝等犧牲。

    從澂江前來的援軍亦因何秀林部清軍進攻澂江而撤走。

    在晉甯起義軍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清軍于11月3日發動總攻。

    經過一天一一夜的激戰,起義軍彈藥告竭,将士一千餘人壯烈犧牲,張元林僅率少數人突出重圍,轉移至澂江。

    自8月20日清軍攻入晉甯城内,至11月4日晉甯失守,起義軍與清軍在城内日夜交戰,相持七十七日之久,充分表現了起義軍将士英勇頑強的戰鬥意志和犧牲一精一神。

     呈貢、晉甯先後失守,澂江日益孤立。

    張元林在作戰中身受重傷,退入城内後,思想動搖,暗中向清軍乞降。

    11月27日黎明,清軍乘起義軍不備,在張元林接應下,突然攻城。

    中郎将張鵬程等一千餘起義軍将士在戰鬥中犧牲,澂江落入敵手。

     清軍在南面戰場上的勝利,打通了由省城通滇南的通道。

    岑毓英随即進駐省城昆明,與馬如龍一起策劃向起義軍進攻。

    起義軍由于丢失了呈貢、晉甯、澂江等重要地區,昆明城下部隊的側後暴露在敵人面前,處境十分不利。

     2.富民、武定之戰 為了牽制起義軍的兵力,截斷圍攻昆明起義軍的後路,楊玉科曾奉岑毓英之命,率領清軍數千人,由東川繞道四川會理州,從阿雞魯渡口渡過金沙江,進入雲南。

    楊玉科聯絡當地的一團一練武裝,采取聲東擊西的手法,于1868年3月相繼襲占了大姚縣的苴卻(今永仁縣城)、元謀等地;4月,又占領了武定、祿勸。

    5月,駐守羅次的征南大将軍張遇泰不戰而降。

    随後,楊玉科率清軍向富民進攻。

     楊玉科部的迂回行動,威脅着起義軍的後路。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杜文秀派大司衛姚得勝等率軍數萬由大理東援。

    6月中,起義軍由大姚、祿豐、富民三路齊進,分攻元謀、羅次、武定。

    楊玉科在富民連吃敗仗,隻好收縮兵力,退守羅次。

    駐守富民城的大司衡楊榮率起義軍尾追敵人,與祿豐起義軍一起進攻羅次城。

    清軍接連失敗,楊玉科又被迫率部退守武定。

    起義軍在收複元謀、羅次之後,立即集中兵力于武定方向,迫使岑毓英再次派兵前往增援。

    楊玉科在武定修築土城碉樓,妄圖扼險頑抗。

    起義軍以濕木柴堆積成比城樓還高的柴樓,上面架設槍炮,轟擊城内清軍。

    柴樓遭清軍破壞,起義軍又挖掘地道,埋設地雷炸城,終于在11月1日占領了武定州城和祿勸縣城。

     3.尋甸之戰 1868年3月,當滇西起義軍進至昆明城郊時,馬如龍部将楊先芝、馬天順、馬文成等率部倒戈響應,随即東進占領了尋甸和嵩明州城。

    尋甸、嵩明是昆明東北的門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尋甸、嵩明起義軍與圍攻昆明的起義軍互相呼應、配合,對清軍威脅甚大。

    當時,劉嶽昭所部湘軍仍在貴州,僅總兵李家福率領的少數先遣部隊到達曲靖,岑毓英則在昆明城下與起義軍激戰,均無力顧及尋甸、嵩明。

     劉嶽昭于5月7日,率軍到達曲靖後,經過三個多月的準備,于8月開始督率所部湘軍和新募黔勇二萬餘人,向尋甸進攻。

    其部署是:總兵李家福率部自馬龍進,總兵謝景春率部自沾益進,總兵全祖凱率部自功山進。

    三路分進合擊尋甸。

    8月9日,李家福部占領了尋甸東北的七星橋。

    接着,謝景春、全祖凱等部也相繼奪占了清水溝、金所等要隘。

    清軍紮營于近城的文筆山、鳳凰山、望城坡等處,用大炮不斷地向起義軍轟擊。

    起義軍固守城内,頑強抵抗,清軍久攻不下。

    12月,四川候補道劉嶽曙(劉嶽昭之弟)率領湘軍二千八百名,由貴州到達雲南,趕至尋甸增援,但仍無進展。

     大司衛姚得勝、大司衡楊榮于攻占武定之後,即轉旗東向,于186一9年1月21日占領果馬,進至尋甸城下。

    1月30日夜晚,起義軍突襲望城坡清軍,敵營中大火突起,全祖凱部四處逃散。

    次日黎明,總兵謝景春部倉皇撤退,副将賀連璧也棄營逃竄,起義軍乘勝占領七星橋、草壩等地。

    2月1日,起義軍向文筆山清軍大營發起攻擊,清軍紛紛敗退,逃往曲靖、馬龍、沾益等地,尋甸随之解圍。

     尋甸一戰,回民起義軍重創了劉嶽昭部清軍。

    劉嶽昭哀歎:“諸軍一精一銳大半損折,勢難裹創複戰”①。

    岑毓英也承認:“此次尋甸失利,……全局幾至動冶②。

     (三)東征的失敗 昆明外圍東、南、北三個戰場的激烈争奪,起義軍和清軍各有勝負,總的形勢是雙方處于相持狀态。

    岑毓英進駐昆明後,即派總兵李維述、參将張保和等配合楊玉科部向北線進攻,從186一9年1月中旬到3月上旬,先後占領了富民、祿勸、武定、羅次等地。

    同一時期,楊榮、姚得勝率所部起義軍在東線作戰。

    當楊玉科率部進攻武定等地時,楊榮、姚得勝為牽制清軍,由滇東向昆明進軍。

    3月,起義軍一舉攻占省城東北重鎮楊林,清軍守将何秀林率部退守宜良。

    起義軍乘勝由長坡向大闆僑一帶進攻,占據昆明城東小偏橋、十裡鋪、羊房凹、牛街、興福寺等地,使省城清軍大為震驚。

    4月,由馬周率領的一支回民起義軍也乘澂江空虛襲占了該城。

     岑毓英慌忙調集楊玉科、張保和、吳永安、徐聯魁、李廷标諸部救援省城。

    起義軍由于缺乏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各部之間不能協調一緻地行動,因而沒能趁此有利時機狠狠打擊敵人。

    岑毓英利用起義軍這個弱點,集中兵力向小偏橋一帶猛攻。

    清軍采取分割戰術,将起義軍隔為數段,然後各個擊破。

    經過近二個月的反複争奪,至6月初,小偏橋、十裡鋪、長坡等要地均被清軍攻占,起義軍傷亡萬餘人。

     起義軍屯兵昆明城下一年有餘,由于戰線過長,後勤供一應難于保證,糧食彈藥時有短缺,加之傳染病流行和頻繁戰鬥,部隊大量減員,特别是久攻昆明不克,戰鬥意志大受影響,士氣逐漸消沉起來。

    清軍攻占小偏橋、長坡等地之後,即向楊林進攻。

    起義軍因大量傷亡,于6月11日撤出楊林。

    接着,岑毓寶由楊林、楊玉科由昆明合攻嵩明。

    在清軍威一逼一之下,守将大司寇李芳園、大司平馬興堂挾持杜文秀派到前線監軍的女兒蔡杜氏(蔡廷棟之妻)于6月13日不戰而降。

    在此期間,劉嶽昭部将李家福、劉嶽曙亦率湘軍向尋甸進攻,相繼占領了七星橋、文筆山、望城坡等要隘,進一逼一州城。

    留守尋甸的大司理馬天順等動搖妥協,在清軍剿撫兼施之下,竟于6月20日率軍投降,尋甸、果馬等地遂為清軍占領。

    至此,清軍完全控制了昆明以東地區。

     岑毓英和馬如龍坐鎮省城,積極準備向圍城起義軍進行全面反攻。

    他們除雇請外國人訓練清軍使用從國外買進的新式大炮外,并調集大量清軍回昆明,其中有岑毓英部将岑毓寶和岑毓琦所率滇軍、劉嶽昭部将李家福所率湘軍及馬天順等部降軍。

    186一9年7月,清軍首先進攻城南起義軍陣地。

    至8月初,李家地、老鴉營、大營寺等地均為清軍占領。

    老鴉營距南門外三捷橋清軍營壘僅一裡左右,是通起義軍大營江右館的必經之路。

    老鴉營失守,城西起義軍和江右館的聯系便被切斷。

    岑毓英一面派副将張保和率部攻昆一陽一、副将範清率部攻安甯、總兵李維述率部攻廣通、副将楊玉科率部攻元謀、副将何秀林率部攻易門;一面施行離間計,使起義軍将領不能一團一結對敵,反而互相疑忌。

    大司疆段成功糧盡,求借于揚威大都督蔡廷棟和大司令馬清,蔡、馬二人都不借給。

    9月18日,段成功遂向清軍投降,将城南西嶽廟一帶二十餘處營壘全部獻給清軍。

    岑毓英、馬如龍乘起義軍内亂之機,指揮清軍向城南、城西、城北的起義軍發動全面進攻。

    起義軍營壘多被攻破,僅存城南江右館、城北馬村、城西土堆三處,但兵力已不足萬人。

    9月20日,岑毓英、馬如龍指揮清軍合攻江右館,起義軍總理内閣大監軍楊崇章被俘,揚威大都督蔡廷棟、大司徒安文義退守棉花行。

    馬如龍親臨喊話,要求起義軍首領“自相擒獻”。

    在敵人的威一逼一下,蔡廷棟竟将安文義出賣給清軍,向敵人屈膝投降。

    江右館失守後,城北馬村和城西土堆更加孤立。

    9月21日夜,駐守馬村的大司勳米映山率五千名起義軍冒雨突圍,轉移到城西土堆,與大司政劉誠率領的二千名起義軍共同堅守。

     至此,昆明東、南、北三面起義軍陣地完全丢失,元謀、易門、大姚、廣通、安甯等地也已失守,盡避城西土堆仍由起義軍堅守(12月17日失守),但其後路已被切斷,對省城昆明不再有多大威脅。

    這樣,滇西回民起義軍從1867年開始的東征就徹底失敗了。

     東征昆明是杜文秀起義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也是雲南以回民為主體的包括漢、彜各族人民在内的反清鬥争的最高一峰。

    它的失敗,是雲南回民起義戰争由勝利走向失敗的轉折點。

     五、大理保衛戰 (一)戰前形勢 滇西起義軍東征昆明失敗之後,雲南清軍和起義軍在力量對比上發生了根本一性一的變化,清軍已逾十萬,而起義軍的力量則大大削弱了。

    占滇西起義軍總兵力一半的十萬東征大軍,是最一精一銳的部隊,幾乎完全損失在東征戰場上;衆多的能征善戰的起義軍首領,有的作戰犧牲,有的死于瘟疫,有的被俘,有的投敵,領導力量大不如前。

    形勢的變化,越來越有利于清軍而不利于起義軍,因此,雲南巡撫岑毓英決定進軍滇西。

     昆明解圍之後,岑毓英和馬如龍一面指揮清軍繼續圍攻城西土堆等殘存的起義軍據點,一面調派部隊向昆明外圍州縣進攻。

    至186一9年10月初,清軍相繼占領了南安、楚雄、定遠等地,進一步穩定了省城的局勢。

    為了進攻滇西,岑毓英派人分赴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催調協饷,并奏請在重慶設立滇饷總局,以便于轉解協饷入滇。

    總督劉嶽昭也于10月7日由曲靖進駐昆明,留總兵謝景春部分防曲靖、馬龍、尋甸等處,以保護滇東饷道。

     在攻占南安、楚雄、定遠等地之後,岑毓英即指揮清軍分三路向滇西大舉進攻。

    其部署如下:南路由迤南道張同壽、署普洱府知府許繼衡等率領,由普洱進攻威遠(今景谷)、緬甯,以牽制大理以南各地起義軍;北路由永北廳同知劉昌笏等進攻永北廳城,署維西協中軍都司張潤等率部自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