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百餘人,于1867年2月由昆明出發,并指揮督标中軍副将楊振鵬、楚雄協副将李維述、參将楊先芝、遊擊合國安、昭通鎮總兵楊盛宗、騰越鎮總兵田仲興、普洱鎮總兵李錦文等部清軍和地方一團一練,分數路向滇西進攻。
清軍雖然兵力不少,但士氣低落,特别是其中的回民将領和士兵,大都不願同滇西回民軍打仗,加之遭到起義軍的頑強抵抗,兵疲糧缺,進展緩慢。
起義軍除在各地堅守外,杜文秀又派出部隊襲擊清軍的後路。
清軍驚慌失措,李維述敗于鎮南,楊振鵬潰于賓川,楊先芝、合國安潰于姚州,楚雄、大姚兩地的清軍先後告急。
楊盛宗、田仲興等也因糧饷不繼,分别從永北、蒙化、威遠等地敗退。
馬如龍見敗局已定,遂托病由定遠撤軍,逃回省城。
回民起義軍占領定遠、大姚之後,進而包圍了楚雄。
馬如龍進攻滇西及其失敗,是一個重要的事件,它對杜文秀的影響極大。
在此之前,杜文秀雖然拒絕了統治階級的誘降,但對馬德新、馬如龍等的叛徒嘴臉缺乏應有的認識,由于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原因,與他們撕不破臉皮,反而與之達成協議,以楚雄、鎮南東西分界,“各守疆界,各行其是”②,“不相侵犯,仍通互市”①。
為恪守協議,杜文秀主張首先鞏固滇西,必要時向川、黔發展,以避免與馬德新、馬如龍發生沖突。
盡避由于太平天國革命失敗,雲貴總督勞崇光力主“進剿”,清軍對大理政權的威脅越來越大,杜文秀仍然不準備向東發展。
迨至馬如龍進攻滇西,首先毀約,杜文秀才感到如果仍遵前約,無異于作繭自縛,加上這時清廷在雲南的統治力量比較薄弱,勞崇光病死後,斬任雲貴總督張凱嵩托病逗留四川,新任雲南巡撫劉嶽昭所率湘軍尚在貴州,布政使岑毓英率所部清軍赴貴州鎮壓豬拱箐、海馬姑苗民起義未歸,僅馬如龍率一萬五千殘兵敗将,龜縮省城。
因此,杜文秀提議趁機東征昆明,并為絕大多數起義軍将領所接受。
為大舉東征,杜文秀發布了《帥府布告》、《誓師文》、《興師檄文》等文件。
在《誓師文》中說:“此次出師,本為興漢,戒勿濫殺。
如臨其境,如遇其民,各當發明宗旨。
但得漢回一心,以雪國恥,是為至要。
”“戰勝攻取之際,毋肆擄掠,毋貪财貨,毋淩婦女。
遇官吏頑梗不服者,殺之。
良善被挾者,撫之。
諸惡元兇,法所必誅,嚴加懲辦,理宜不赦。
”②同時,傳檄全省:“滇南一省,回漢夷三教雜處,已千百年矣。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何嘗有畛域之分?慨自滿清僭位以來,虐我人民二百年餘[于]茲矣。
”可惡,妖官“置蒼生亦[于]不問,棄黎庶其如遺。
甚至漢強則助漢以殺惡,回,回強則助回以殺漢,民不聊生,人心思亂。
”“本帥目擊時艱,念關民寞[瘼],不忍無辜之回為漢所殺,更不忍無辜之漢被回所,傷。
爰舉義師,以清妖孽。
志在救劫救民,心存安回安漢。
”③這些文告,控訴和揭露了清朝統治階級制造民族矛盾,挑一起民族仇殺的罪行,進一步闡明了以反清為主要目标的革命立場,提出了一團一結回漢各族人民共同進行鬥争的方針政策,同時,對起義軍規定了嚴格的群衆紀律。
這就從政治上打擊了敵人,動員和争取了各族人民積極參加東征昆明的戰争。
(二)昆明外圍的激烈争奪 粉碎馬如龍對滇西的進攻并進行必要準備後,杜文秀調集大理、楚雄、麗江、永昌、順甯、永北、蒙化等地起義軍十萬餘人(一說二十餘萬),由十八大司統率,分兵四路,向雲南省城昆明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其部署如下:北路由大司衡楊榮、大司阃馬旭、大司勳米映山率領,從定遠出發,占領琅黑等鹽井、羅次、武定、富民後,進攻昆明城北;西路由大司政劉誠、大司令馬清、大司藩安長興、大司隸劉綱率領,在占領祿豐、易門、安甯、碧雞關後,進攻昆明城西;東路由楊威大都督蔡廷棟、大司平馬興堂、大司寇李芳園等率領,從大姚出發,攻占元謀、祿勸、柯渡、楊林等地後,攻昆明城東;南路由大司戎馬國春等率領,在占領楚雄、南安、廣通等地後,攻昆明城南。
杜文秀坐鎮大理,指揮各路大軍。
防守昆明的清軍,是馬如龍所部殘兵敗将,無法與起義軍相抗衡。
正在貴州與起義軍作戰的雲南巡撫劉嶽昭,令業已鎮壓了貴州豬拱箐苗民起義軍剛回到雲南的布政使岑毓英“嚴扼曲靖,控制省城”①。
岑毓英駐軍曲靖,派出一萬一千餘清軍赴援昆明、楚雄等地,企圖阻擋起義軍向昆明的進軍。
十萬起義軍分路并進,盡避圍攻楚雄的起義軍暫時受阻,但其餘各部進展頗為順利。
1867年9月,起義軍占領黑、白、琅等鹽井,控制了鹽井的稅收,斷絕了雲南反動當局至關重要的财源;随後,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連陷廣通、祿豐、南安、元謀、武定、祿勸,切斷了楚雄與昆明的聯系。
楚雄清軍孤立無援,軍一火糧饷皆缺,12月18日,起義軍一舉攻占了該城。
至此,起義軍控制了滇西全境,後路毫無牽掣,軍鋒直指昆明。
1868年2月19日,楊榮等部北路軍攻陷富民,西路軍占領安甯。
20日,上述兩路起義軍進至昆明城郊:北路軍由富民進占昆明西北的一團一山、大普吉、梨煙村、夏家窯一帶;西路軍由安甯攻占昆明西面的碧雞關、高嶢、梁家河、普坪等村寨。
28日,南路軍攻陷易門。
起義軍東征的節節勝利,使清軍中的許多回族将領備受鼓舞,昆一陽一楊振鵬、新興田慶餘、澂江張元林、曲靖馬天順、尋甸馬世德等,“悉舉所據地方響應”①,杜文秀均授予大司之職。
3月9日、10日,在楊振鵬、田慶餘等配合下,南路起義軍襲占了晉甯、呈貢,随後即進占昆明城南的西嶽廟、五華寺等處。
至此,起義軍從北、西、南三面包圍了省城昆明。
護理雲貴總督宋延春驚呼:“人心驚惶,省城危在旦夕”②。
清廷令雲南巡撫劉嶽昭率領所部湘軍一火速由黔入滇,以解昆明之圍。
在劉嶽昭到達之前,防守昆明的署提督馬如龍因在城外作戰屢敗,退入城内,采勸以防為剿”的方針,堅守不出,等待援軍。
他以“謀叛”的罪名捕殺了總兵合國安等數名回族将領,設立巡防總局,強迫軍民日夜登城防守,并以自己和勸捐得來的資财充當軍饷,以安定軍心。
在有利的形勢下,兵力居于優勢的起義軍不是一鼓作氣向昆明城發動猛攻,而是列兵城下,利用附城的寺廟、堡寨,築牆挖壕,企圖憑借堅固的營壘“坐困”清軍。
這種持久圍困的方針,使清軍争得了時間,以調整力量、調派援軍向起義軍反撲。
無疑,這對于遠離根據地的起義軍是極為不利的。
而且,起義軍雖然包圍了昆明,但對城東封鎖不嚴,金馬寺至宜良的通道沒有完全截斷,城内清軍仍可由此得到糧食接濟以苟延殘喘。
起義軍為阻截岑毓英的援兵,曾準備控制曲靖,由于行動不迅速果斷,此計未行,而岑毓英的援軍已進到昆明城下,從而使形勢變得複雜起來。
1868年3月6日,岑毓英督率三萬餘清軍,由曲靖赴援昆明:遊擊楊玉科率兵一部繞道四川會理,出奇兵抄襲起義軍後路;岑毓英自率主力,進攻昆明城外的起義軍。
為了達成進攻的突然一性一,岑毓英揚言師出陸涼(今陸良),實際取道馬龍、宜良,于3月14日秘密地進至離昆明七十裡的七甸。
随即指揮清軍由黃土坡、水海子一帶向起義軍進攻,數日之内即占領了大小石壩、小闆橋、官渡等地,切斷了呈貢和江右館起義軍大營之間的聯系。
為了奪回小闆橋要隘,揚威大都督蔡廷棟、大司戎馬國春會同大司略楊振鵬、大司撫田慶餘等率領數萬起義軍,于3月25日由呈貢猛攻該處清軍。
清軍扼守要隘,以逸待勞,頂一住了起義軍的銳利攻勢。
待起義軍疲憊之時,清軍猛然出擊,将起義軍戰敗。
接着,清軍又攻占了昆明城東金馬寺、古庭庵、大樹營等地。
這時岑毓英部副将楊國發等亦在楊林、大闆橋等地紮營,準備進攻嵩明、尋甸。
這樣,就打通了省城東面的通道,保證了城内外清軍的糧饷供給。
岑毓英指揮清軍繼續向江右館、石虎岡等起義軍據點進攻。
起義軍憑借堅固的工事,頑強抵抗。
由于這些據點挖有地窖、交通壕和池塘,清軍開花大炮的威力無法充分發揮,因此進攻難以奏效。
同時,為了牽制進攻的清軍,并重新控制滇東通道,切斷清軍的糧食補給,駐守晉甯的大司治張元林在擊敗臨安兵練之後,乘勝進攻呈貢清軍軍營;蔡廷棟、李芳園聯合尋甸、嵩明等地起義軍,猛攻岑毓英部清軍占據的楊林。
呈貢、楊林同時吃緊,岑毓英“以楊林為東路咽喉”,隻得“先其所急”,于5月7日親自率部增援楊林。
5月上旬,新任雲貴總督劉嶽昭率二萬餘清軍由貴州畢節到達曲靖,他認為“心須進攻尋甸,方可早解省圍,争保東路”①,因而決定親率所部湘軍往攻尋甸,令新任雲南巡撫岑毓英配合馬如龍解昆明之圍。
岑毓英在解了楊林之圍後,于7月初回到昆明城外距城十二裡的響水閘大營,繼續向昆明城郊起義軍據點進攻。
清軍以巨大的傷亡為代價,占領了地處呈貢、宜良進省要道上的石虎岡和另外少數幾個據點,但由于尋甸、澂江、新興等地起義軍不斷供一應糧米彈藥,圍城起義軍仍可以憑借工事長期固守,使清軍無法解除省城之圍。
因此,岑毓英決定改變戰法,由馬如龍堅守昆明,以一部兵力牽制圍城起義軍,而以主力圍攻昆明外圍州縣的起義軍,企圖先“去其羽翼”,然後集中力量消滅孤立無援的圍城起義軍。
8月,岑毓英率其主力親赴呈貢前線,指揮清軍作戰。
這樣,連同楊玉科部滇軍在内,清軍在昆明外圍東、南、北三個戰場上,與起義軍展開了激烈的争奪戰。
1.呈貢、晉甯之戰 晉甯、呈貢為昆明以南的重地,在昆一陽一、新興等地起義軍的支援和配合下,駐守晉甯的大司治張元林、駐守呈貢的大将軍馬開義各率起義軍英勇作戰,多次擊敗敵之進攻。
岑毓英到呈貢前線時,正值晉甯和昆一陽一起義軍在擊潰臨安兵練之後,前來救援呈貢,他趁晉甯城内起義軍兵力薄弱之機,令署總兵梁士美部偷襲晉甯。
8月19日傍晚,梁士美遣其弟梁士偉率軍由江川(今江川江城)出發,夜行八十餘裡,繞過起義軍的營壘,于20日淩晨前抵達晉甯城外。
守城起義軍疏于防守,清軍奪門而入。
大司治張元林率起義軍英勇反擊,駐紮城外的起義軍也入城與之配合,挫敗了敵人一舉奪占全城的一陰一謀。
岑毓英一面令遊擊何秀林、王正坤等猛攻呈貢,牽制起義軍兵力,一面派遊擊岑寬德、都司劉重慶等帶兵二千六百人由水路援晉甯。
梁士偉因在城内進攻受阻,即分兵一部,與援軍内外夾攻,占領了晉甯城外四鄉。
昆一陽一楊振鵬率起義軍援救,遭水陸兩路清軍阻截,未能到達。
8月底,清軍攻占晉甯北面的歸化,截斷了晉甯、呈貢之間的陸路交通。
接着,岑毓英又派總兵馬忠等帶兵三千名,由歸化向晉甯進攻,截斷了晉甯通澂江、昆一陽一的通道。
晉甯起義軍孤立無援,形勢危急,但張元林仍率起義軍在城内與敵人相持。
清軍雖然兵力不少,但士氣低落,特别是其中的回民将領和士兵,大都不願同滇西回民軍打仗,加之遭到起義軍的頑強抵抗,兵疲糧缺,進展緩慢。
起義軍除在各地堅守外,杜文秀又派出部隊襲擊清軍的後路。
清軍驚慌失措,李維述敗于鎮南,楊振鵬潰于賓川,楊先芝、合國安潰于姚州,楚雄、大姚兩地的清軍先後告急。
楊盛宗、田仲興等也因糧饷不繼,分别從永北、蒙化、威遠等地敗退。
馬如龍見敗局已定,遂托病由定遠撤軍,逃回省城。
回民起義軍占領定遠、大姚之後,進而包圍了楚雄。
馬如龍進攻滇西及其失敗,是一個重要的事件,它對杜文秀的影響極大。
在此之前,杜文秀雖然拒絕了統治階級的誘降,但對馬德新、馬如龍等的叛徒嘴臉缺乏應有的認識,由于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原因,與他們撕不破臉皮,反而與之達成協議,以楚雄、鎮南東西分界,“各守疆界,各行其是”②,“不相侵犯,仍通互市”①。
為恪守協議,杜文秀主張首先鞏固滇西,必要時向川、黔發展,以避免與馬德新、馬如龍發生沖突。
盡避由于太平天國革命失敗,雲貴總督勞崇光力主“進剿”,清軍對大理政權的威脅越來越大,杜文秀仍然不準備向東發展。
迨至馬如龍進攻滇西,首先毀約,杜文秀才感到如果仍遵前約,無異于作繭自縛,加上這時清廷在雲南的統治力量比較薄弱,勞崇光病死後,斬任雲貴總督張凱嵩托病逗留四川,新任雲南巡撫劉嶽昭所率湘軍尚在貴州,布政使岑毓英率所部清軍赴貴州鎮壓豬拱箐、海馬姑苗民起義未歸,僅馬如龍率一萬五千殘兵敗将,龜縮省城。
因此,杜文秀提議趁機東征昆明,并為絕大多數起義軍将領所接受。
為大舉東征,杜文秀發布了《帥府布告》、《誓師文》、《興師檄文》等文件。
在《誓師文》中說:“此次出師,本為興漢,戒勿濫殺。
如臨其境,如遇其民,各當發明宗旨。
但得漢回一心,以雪國恥,是為至要。
”“戰勝攻取之際,毋肆擄掠,毋貪财貨,毋淩婦女。
遇官吏頑梗不服者,殺之。
良善被挾者,撫之。
諸惡元兇,法所必誅,嚴加懲辦,理宜不赦。
”②同時,傳檄全省:“滇南一省,回漢夷三教雜處,已千百年矣。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何嘗有畛域之分?慨自滿清僭位以來,虐我人民二百年餘[于]茲矣。
”可惡,妖官“置蒼生亦[于]不問,棄黎庶其如遺。
甚至漢強則助漢以殺惡,回,回強則助回以殺漢,民不聊生,人心思亂。
”“本帥目擊時艱,念關民寞[瘼],不忍無辜之回為漢所殺,更不忍無辜之漢被回所,傷。
爰舉義師,以清妖孽。
志在救劫救民,心存安回安漢。
”③這些文告,控訴和揭露了清朝統治階級制造民族矛盾,挑一起民族仇殺的罪行,進一步闡明了以反清為主要目标的革命立場,提出了一團一結回漢各族人民共同進行鬥争的方針政策,同時,對起義軍規定了嚴格的群衆紀律。
這就從政治上打擊了敵人,動員和争取了各族人民積極參加東征昆明的戰争。
(二)昆明外圍的激烈争奪 粉碎馬如龍對滇西的進攻并進行必要準備後,杜文秀調集大理、楚雄、麗江、永昌、順甯、永北、蒙化等地起義軍十萬餘人(一說二十餘萬),由十八大司統率,分兵四路,向雲南省城昆明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其部署如下:北路由大司衡楊榮、大司阃馬旭、大司勳米映山率領,從定遠出發,占領琅黑等鹽井、羅次、武定、富民後,進攻昆明城北;西路由大司政劉誠、大司令馬清、大司藩安長興、大司隸劉綱率領,在占領祿豐、易門、安甯、碧雞關後,進攻昆明城西;東路由楊威大都督蔡廷棟、大司平馬興堂、大司寇李芳園等率領,從大姚出發,攻占元謀、祿勸、柯渡、楊林等地後,攻昆明城東;南路由大司戎馬國春等率領,在占領楚雄、南安、廣通等地後,攻昆明城南。
杜文秀坐鎮大理,指揮各路大軍。
防守昆明的清軍,是馬如龍所部殘兵敗将,無法與起義軍相抗衡。
正在貴州與起義軍作戰的雲南巡撫劉嶽昭,令業已鎮壓了貴州豬拱箐苗民起義軍剛回到雲南的布政使岑毓英“嚴扼曲靖,控制省城”①。
岑毓英駐軍曲靖,派出一萬一千餘清軍赴援昆明、楚雄等地,企圖阻擋起義軍向昆明的進軍。
十萬起義軍分路并進,盡避圍攻楚雄的起義軍暫時受阻,但其餘各部進展頗為順利。
1867年9月,起義軍占領黑、白、琅等鹽井,控制了鹽井的稅收,斷絕了雲南反動當局至關重要的财源;随後,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連陷廣通、祿豐、南安、元謀、武定、祿勸,切斷了楚雄與昆明的聯系。
楚雄清軍孤立無援,軍一火糧饷皆缺,12月18日,起義軍一舉攻占了該城。
至此,起義軍控制了滇西全境,後路毫無牽掣,軍鋒直指昆明。
1868年2月19日,楊榮等部北路軍攻陷富民,西路軍占領安甯。
20日,上述兩路起義軍進至昆明城郊:北路軍由富民進占昆明西北的一團一山、大普吉、梨煙村、夏家窯一帶;西路軍由安甯攻占昆明西面的碧雞關、高嶢、梁家河、普坪等村寨。
28日,南路軍攻陷易門。
起義軍東征的節節勝利,使清軍中的許多回族将領備受鼓舞,昆一陽一楊振鵬、新興田慶餘、澂江張元林、曲靖馬天順、尋甸馬世德等,“悉舉所據地方響應”①,杜文秀均授予大司之職。
3月9日、10日,在楊振鵬、田慶餘等配合下,南路起義軍襲占了晉甯、呈貢,随後即進占昆明城南的西嶽廟、五華寺等處。
至此,起義軍從北、西、南三面包圍了省城昆明。
護理雲貴總督宋延春驚呼:“人心驚惶,省城危在旦夕”②。
清廷令雲南巡撫劉嶽昭率領所部湘軍一火速由黔入滇,以解昆明之圍。
在劉嶽昭到達之前,防守昆明的署提督馬如龍因在城外作戰屢敗,退入城内,采勸以防為剿”的方針,堅守不出,等待援軍。
他以“謀叛”的罪名捕殺了總兵合國安等數名回族将領,設立巡防總局,強迫軍民日夜登城防守,并以自己和勸捐得來的資财充當軍饷,以安定軍心。
在有利的形勢下,兵力居于優勢的起義軍不是一鼓作氣向昆明城發動猛攻,而是列兵城下,利用附城的寺廟、堡寨,築牆挖壕,企圖憑借堅固的營壘“坐困”清軍。
這種持久圍困的方針,使清軍争得了時間,以調整力量、調派援軍向起義軍反撲。
無疑,這對于遠離根據地的起義軍是極為不利的。
而且,起義軍雖然包圍了昆明,但對城東封鎖不嚴,金馬寺至宜良的通道沒有完全截斷,城内清軍仍可由此得到糧食接濟以苟延殘喘。
起義軍為阻截岑毓英的援兵,曾準備控制曲靖,由于行動不迅速果斷,此計未行,而岑毓英的援軍已進到昆明城下,從而使形勢變得複雜起來。
1868年3月6日,岑毓英督率三萬餘清軍,由曲靖赴援昆明:遊擊楊玉科率兵一部繞道四川會理,出奇兵抄襲起義軍後路;岑毓英自率主力,進攻昆明城外的起義軍。
為了達成進攻的突然一性一,岑毓英揚言師出陸涼(今陸良),實際取道馬龍、宜良,于3月14日秘密地進至離昆明七十裡的七甸。
随即指揮清軍由黃土坡、水海子一帶向起義軍進攻,數日之内即占領了大小石壩、小闆橋、官渡等地,切斷了呈貢和江右館起義軍大營之間的聯系。
為了奪回小闆橋要隘,揚威大都督蔡廷棟、大司戎馬國春會同大司略楊振鵬、大司撫田慶餘等率領數萬起義軍,于3月25日由呈貢猛攻該處清軍。
清軍扼守要隘,以逸待勞,頂一住了起義軍的銳利攻勢。
待起義軍疲憊之時,清軍猛然出擊,将起義軍戰敗。
接着,清軍又攻占了昆明城東金馬寺、古庭庵、大樹營等地。
這時岑毓英部副将楊國發等亦在楊林、大闆橋等地紮營,準備進攻嵩明、尋甸。
這樣,就打通了省城東面的通道,保證了城内外清軍的糧饷供給。
岑毓英指揮清軍繼續向江右館、石虎岡等起義軍據點進攻。
起義軍憑借堅固的工事,頑強抵抗。
由于這些據點挖有地窖、交通壕和池塘,清軍開花大炮的威力無法充分發揮,因此進攻難以奏效。
同時,為了牽制進攻的清軍,并重新控制滇東通道,切斷清軍的糧食補給,駐守晉甯的大司治張元林在擊敗臨安兵練之後,乘勝進攻呈貢清軍軍營;蔡廷棟、李芳園聯合尋甸、嵩明等地起義軍,猛攻岑毓英部清軍占據的楊林。
呈貢、楊林同時吃緊,岑毓英“以楊林為東路咽喉”,隻得“先其所急”,于5月7日親自率部增援楊林。
5月上旬,新任雲貴總督劉嶽昭率二萬餘清軍由貴州畢節到達曲靖,他認為“心須進攻尋甸,方可早解省圍,争保東路”①,因而決定親率所部湘軍往攻尋甸,令新任雲南巡撫岑毓英配合馬如龍解昆明之圍。
岑毓英在解了楊林之圍後,于7月初回到昆明城外距城十二裡的響水閘大營,繼續向昆明城郊起義軍據點進攻。
清軍以巨大的傷亡為代價,占領了地處呈貢、宜良進省要道上的石虎岡和另外少數幾個據點,但由于尋甸、澂江、新興等地起義軍不斷供一應糧米彈藥,圍城起義軍仍可以憑借工事長期固守,使清軍無法解除省城之圍。
因此,岑毓英決定改變戰法,由馬如龍堅守昆明,以一部兵力牽制圍城起義軍,而以主力圍攻昆明外圍州縣的起義軍,企圖先“去其羽翼”,然後集中力量消滅孤立無援的圍城起義軍。
8月,岑毓英率其主力親赴呈貢前線,指揮清軍作戰。
這樣,連同楊玉科部滇軍在内,清軍在昆明外圍東、南、北三個戰場上,與起義軍展開了激烈的争奪戰。
1.呈貢、晉甯之戰 晉甯、呈貢為昆明以南的重地,在昆一陽一、新興等地起義軍的支援和配合下,駐守晉甯的大司治張元林、駐守呈貢的大将軍馬開義各率起義軍英勇作戰,多次擊敗敵之進攻。
岑毓英到呈貢前線時,正值晉甯和昆一陽一起義軍在擊潰臨安兵練之後,前來救援呈貢,他趁晉甯城内起義軍兵力薄弱之機,令署總兵梁士美部偷襲晉甯。
8月19日傍晚,梁士美遣其弟梁士偉率軍由江川(今江川江城)出發,夜行八十餘裡,繞過起義軍的營壘,于20日淩晨前抵達晉甯城外。
守城起義軍疏于防守,清軍奪門而入。
大司治張元林率起義軍英勇反擊,駐紮城外的起義軍也入城與之配合,挫敗了敵人一舉奪占全城的一陰一謀。
岑毓英一面令遊擊何秀林、王正坤等猛攻呈貢,牽制起義軍兵力,一面派遊擊岑寬德、都司劉重慶等帶兵二千六百人由水路援晉甯。
梁士偉因在城内進攻受阻,即分兵一部,與援軍内外夾攻,占領了晉甯城外四鄉。
昆一陽一楊振鵬率起義軍援救,遭水陸兩路清軍阻截,未能到達。
8月底,清軍攻占晉甯北面的歸化,截斷了晉甯、呈貢之間的陸路交通。
接着,岑毓英又派總兵馬忠等帶兵三千名,由歸化向晉甯進攻,截斷了晉甯通澂江、昆一陽一的通道。
晉甯起義軍孤立無援,形勢危急,但張元林仍率起義軍在城内與敵人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