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雲南回民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二)粉碎清軍的多次“進剿”
大理背靠蒼山,面向洱海,以上下兩關為咽喉,地勢極為險要。
大理革命政權建立之後,杜文秀領導起義軍利用良好的地理條件,修營築壘,屯集糧草,做好了防禦敵人進攻的準備,從而使處于劣勢的起義軍,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武裝“進剿”,保衛了革命政權,并使起義軍隊伍和控制地區不斷發展壯大。
千總張正泰失敗之後,清軍又多次組織力量向大理進攻。
賓川一團一練頭目董家蘭和太和縣逃亡地主豪紳趙雲壽、李根香等人組織“義興營”一團一練軍,聯合敗退到鶴慶的張正泰和屯紮姚州的提督文祥所部清軍,企圖摧毀大理革命政權。
1857年夏,文祥指揮清軍進攻下關東面的趙州。
時值滇東、滇南起義軍圍攻昆明,滇西起義軍便乘機襲擊文祥部後路。
清軍腹背受敵,潰不成軍,文祥退回鎮南州(今南華),彌渡和雲南縣(今祥雲)為起義軍占領。
1859年2月,董家蘭指揮“興義營”一團一練軍水陸兩路對大理發動突然襲擊。
潛伏一在大理城下的數百名練勇利用夜暗,用棺木裝火藥将城牆炸開,奪占了東門城樓,但從洱海進攻的一團一練主力因遇到大風一浪一,未能按期到達,以緻對大理的襲擊又遭失敗。
不久,董家蘭因援鄧川(今洱源東南)被起義軍擊斃,張正泰亦因内讧被部下殺死。
張董二人既死,所部一團一練軍一蹶不振,陸續被起義軍消滅。
于是滇西起義軍聲勢大振,乘機向四外發展。
統治階級驚恐萬狀,以緻“是時無敢言複大理者”②。
因清軍屢敗,新任雲貴總督張亮基于1860年1月奏請以總兵褚克昌署理雲南提督,辦理滇西軍務。
褚克昌率兵西上,經祿豐、楚雄,于3月間至鎮南州,接任提督。
他一面分兵進攻起義軍占據的姚州、大姚,一面率主力繼續西進。
起義軍為了收縮兵力,主動放棄沙橋(鎮南西北)、雲南驿(雲南縣東南)等據點,退守雲南縣城。
褚克昌尾追至雲南縣城下,指揮所部清軍進攻縣城和彌渡、紅岩(彌渡西北)等地。
面對褚克昌部清軍的大舉進攻,杜文秀一面派人發動滇東、滇南回、漢、彜各族人民起義,以牽制清軍,一面催調正在進攻緬甯(今臨滄)的大都督蔡發一春率軍回援。
同時,緻書澂江馬德新,請求派兵支援配合,以切斷褚克昌部的後路,造成東西夾擊的态勢。
1858年,滇東、滇南起義軍從昆明撤圍散歸各地之後,當時任巡撫的張亮基即調集清軍向回民進攻,回民被迫起而自衛。
馬德新、馬如龍因個人目的沒有得到滿足,也乘機再次起兵,于是滇東、滇南回民起義軍又得到了發展。
1860年春,馬如龍受馬德新之命,率部西援,4月底與李芳園部會合,共萬餘人,由南安州直一逼一楚雄。
5月3日,攻克廣通。
5日,在回镫關(廣通西南)大敗楚雄援軍,斃遊擊高天澤。
8日,又在小一腰站殲滅楚雄清軍千餘人,斃千總蘇鎮東。
“楚雄得力将弁,無出高天澤、蘇鎮東右者,相繼敗沒,兵勇奪氣。
”①5月21日,滇東、滇南起義軍包圍了楚雄府城。
連敗兩仗、士氣低落的楚雄清軍無力阻擋起義軍的銳利攻勢,楚雄知府楊觐向褚克昌求救。
褚克昌正在進攻彌渡、紅岩,無兵可派,隻得盡撤鎮南大營清兵赴援楚雄。
6月4日,褚克昌親抵楚雄府城。
馬如龍、李芳園指揮起義軍晝夜圍攻,于6月11日,用地雷轟塌城垣二十餘丈,攻入城内。
清軍一部投降,大部被殲。
知府楊觐、副将慶連等被打死,褚克昌逃往鎮南。
起義軍攻占楚雄,不但切斷了清軍的後路,而且由于清軍官兵的父母妻子多寓居楚雄,以緻軍心瓦解,無意作戰。
盡避褚克昌部将楊有才、張玉一柱所部清軍攻占了彌渡和紅岩,卻無法擺脫這種不利的困境。
而此時滇西起義軍又從西面發動了強大的攻勢,使清軍腹背受敵,更形狼狽。
起義軍大都督蔡發一春于1860年4月底攻陷緬甯後,即率領雲州、順甯、蒙化、緬甯起義軍二萬餘東下,楊德明等也率大理、蒙化起義軍八千餘人,在雲南縣與之會合,聯合向彌渡、紅岩等地進攻。
連日交戰,清軍傷亡慘重,褚克昌得力将領張福保、楊有才、陳開榜、王有才等被打死。
褚克昌慌忙從鎮南回到雲南縣大營指揮作戰,仍無法挽回敗局。
清軍糧盡兵潰,遊擊張玉一柱、守備孫占魁率部投降起義軍,紅岩、彌渡先後失守。
起義軍随即進攻雲南縣清軍大營,并分兵一路,由虎應龍、保文明、桂春亮率領,北攻賓川。
這時馬如龍率領的滇東、滇南起義軍也先後攻占了南安州、鎮南州和定遠(今牟定)縣城,控制了楚雄府全部州縣。
褚克昌見處在起義軍東西夾擊之下的雲南縣清軍大營危在旦夕,便以往援賓川為借口,率部撤離,僅留守備周士傑等防守。
蔡發一春便集中兵力猛攻雲南縣清軍大營,經十幾天激戰,全殲守敵,接着又轉攻賓川。
褚克昌紮營于賓川縣城以北的太和村。
蔡發一春率起義軍趕到後,首先占據賓川北山,切斷清軍糧路,然後實施包圍。
8月18日,起義軍發起進攻,9月9日攻破賓川清軍大營,全殲守敵,并殺死褚克昌。
褚克昌全軍覆滅,雲南清軍聞風喪膽,“自此愈不敢言西上矣”①。
這時的形勢對回民起義軍非常有利,如果杜文秀和馬如龍加強一團一結,把滇西和滇東、滇南起義軍統一起來,或者繼續維持一定形式的聯合,乘勝出擊,擴大戰果,則有可能置敵人于死地。
但是,馬如龍自謂有功,不願居杜文秀之下,竟率滇東、滇南起義軍返回澂江。
不久,馬如龍等第二次圍攻昆明,徐元吉犧牲,圍城僅十日即被迫撤圍。
在杜文秀的指揮下,滇西起義軍迅速掃清了大姚、姚州等地的殘餘清軍,各将領乘勝向滇西各地清軍發起進攻。
蔡德春到楚雄與已參加了滇西起義軍的李芳園會合後,于11月率軍攻占了祿豐縣和安甯州城。
與此同時,陳義、楊德明、馬金保、張遇泰①等率部攻占了鶴慶、劍川和麗江城;虎應龍、桂春亮率部進攻永北廳(治今永勝);蔡發一春則率部返回雲州、順甯,轉攻永昌府(治今保山)。
1861年3月,蔡發一春、陳義率部由南北兩路包圍了永昌府城,經數月圍攻,于7月底攻克。
8月,楊榮、張遇泰克雲龍州城(今雲龍),姚得勝、保文明、虎應龍克永北廳城。
9月,馬成克龍陵廳城。
10月,蔡發一春、馬國玺克騰越廳城(今騰沖)。
在此期間,滇西起義軍還粉碎了署雲南提督申有謀進攻大理的一陰一謀,奪回了被清軍一度占領的廣通、祿豐等城。
申有謀狼狽不堪,率殘兵不足千人逃回省城。
至此,西達龍陵、騰越、雲龍、永昌,東至楚雄、廣通、元謀、祿豐,南至緬甯、順甯、雲州,北抵劍川、鶴慶、麗江、永北,滇西二十餘廳州縣都在大理政權的控制之下。
(三)杜文秀反對投降,堅持鬥争 1861年底,馬如龍聯合昆一陽一楊振鵬和新興田慶餘部回民軍,再次向昆明進發,開始對省城的第三衣圍攻。
1862年(同治元年)初,雲南府所屬各州縣大都被起義軍占據,昆明成為一座孤城。
當時,兼署雲貴總督的雲南巡撫徐之銘迫于形勢,改變了一意主剿的态度,一面準備向起義軍發動軍事進攻,一面派署提督林自清和署澂江知府岑毓英到起義軍中“議和”,用高官厚祿引一誘他們投降。
馬如龍認為機會難得,立即拜倒在敵人面前,聲言“世受皇恩”①,“志在報效,曆年漢回仇殺,不得已铤而走險,非敢叛逆,今願率衆投誠”②。
1862年3月,馬如龍、馬德新、楊振鵬等人正式向敵人投降。
為了表示對清朝的“忠順”,馬如龍等親自到各地說降,脅迫起義軍将士解散或撤退,将起義軍占據的昆明四周的昆一陽一、新興、晉甯、呈貢、嵩明、羅次、易門、富民等城拱手獻給清軍。
他們的叛變行徑受到了統治階級的賞識,清廷授予馬如龍“署理總兵”的官職,授予馬德新以“二品伯克”之銜。
馬如龍、馬德新等降清後,杜文秀繼續堅持反清鬥争,滇西起義軍成為統治階級的心腹之患。
馬如龍、馬德新等人在雲南督撫大臣的授意下,接二連三地對杜文秀進行誘降活動。
1862年夏,馬如龍寫信給杜文秀,并派楊振鵬前往大理,一面以高官厚祿誘勸杜文秀投降,一面以軍事進攻相威脅。
馬如龍在6月2日(五月初六日)的信中聲稱:“如以和為非,則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官處必發兵西向。
此時兩迤(指滇東、滇南)既和,迤西(即滇西)孤立。
前省[軍]西發,每為東南所擾,故爾無功返。
……刻下省垣無南顧之憂,官兵得專西伐之力,則迤西雖有數城之衆,恐難敵全省之師。
爾時欲迤南赴援,弟等已授職官,宜報朝廷,必無赴救之理。
”③杜文秀既不為高官厚祿所動,也不理睬馬如龍等的恐吓。
在給楊振鵬的信中,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官府的所謂和議,“不過因江南未靖,西洋複來,各省紛争,天下鼎沸,暫為緩此急彼。
俟彼處稍定,必将舉全師以壓我境。
迨至彼時,[我兵已散,我将各離,]始知朝廷包藏禍心,則謀不及施,勇不及逞,嗷嗷待斃,悔之晚矣!”①6月下旬,楊振鵬到達大理,杜文秀仍嚴詞拒絕,“堅執不從”。
1863年夏,馬如龍又派他的親信馬負圖到大理勸降,杜文秀斬釘截鐵地回答:“馬雲峰(馬如龍号雲峰)做馬雲峰的官,我杜文秀造我杜文秀之反。
想我杜文秀歸順,除非黃河水清。
不然,萬萬不能。
”②1864年,馬德新親自出馬,前往大理遊說。
杜文秀仍然拒絕講和,說他“看不起那些身為革命領袖,倒反去接受壓迫者手下的一點官職”③。
這铿锵有力的言詞,表現了杜文秀與清廷勢不兩立的堅定立場,粉碎了統治階級的招降一陰一謀。
四、滇西起義軍東征昆明(參見附圖十一) (一)東征前的形勢 1863年6月,清廷調前兩廣總督勞崇光為雲貴總督。
勞崇光令署雲南提督馬如龍防守省城,籌集糧饷軍一火;令署理布政使岑毓英率軍進攻滇西。
8月,岑毓英率清軍從昆明出發,于11月20日占領楚雄。
此後,岑毓英以楚雄為基地,分兵向大理進犯。
清軍雖先後占領了大姚、永北、鄧川、賓川、一浪一穹(今洱源)、趙州、雲南、鶴慶、麗江等地,一逼一近大理的南北門戶上下兩關,但岑毓英所率主力卻被起義軍阻擋于鎮南和姚州,無法前進。
1864年2月,起義軍在上關大敗清軍,并收複鄧川、一浪一穹、鶴慶、麗江;不久,又敗敵于下關,收複雲南、趙州、彌渡。
杜文秀乘勝派馬得才率領援軍從彌渡、三街間道插到鎮南清軍側後,突然向敵人發起猛攻。
清軍大敗(岑毓英也頭部中槍),狼狽逃回楚雄。
粉碎岑毓英部的進攻之後,杜文秀領導滇西起義軍乘勝向外發展,南面達于鎮沅,北面達于維西。
至1866年初,起義軍控制了滇西二十三座城市,對清廷在雲南的統治造成極大的威脅,于是,雲貴總督勞崇光認為,“當以征剿迤西為急”①。
3月,勞崇光到達昆明,便積極部署對大理的進攻。
經過将近一年的準備,署雲南提督馬如龍率領兵練八千九
大理革命政權建立之後,杜文秀領導起義軍利用良好的地理條件,修營築壘,屯集糧草,做好了防禦敵人進攻的準備,從而使處于劣勢的起義軍,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武裝“進剿”,保衛了革命政權,并使起義軍隊伍和控制地區不斷發展壯大。
千總張正泰失敗之後,清軍又多次組織力量向大理進攻。
賓川一團一練頭目董家蘭和太和縣逃亡地主豪紳趙雲壽、李根香等人組織“義興營”一團一練軍,聯合敗退到鶴慶的張正泰和屯紮姚州的提督文祥所部清軍,企圖摧毀大理革命政權。
1857年夏,文祥指揮清軍進攻下關東面的趙州。
時值滇東、滇南起義軍圍攻昆明,滇西起義軍便乘機襲擊文祥部後路。
清軍腹背受敵,潰不成軍,文祥退回鎮南州(今南華),彌渡和雲南縣(今祥雲)為起義軍占領。
1859年2月,董家蘭指揮“興義營”一團一練軍水陸兩路對大理發動突然襲擊。
潛伏一在大理城下的數百名練勇利用夜暗,用棺木裝火藥将城牆炸開,奪占了東門城樓,但從洱海進攻的一團一練主力因遇到大風一浪一,未能按期到達,以緻對大理的襲擊又遭失敗。
不久,董家蘭因援鄧川(今洱源東南)被起義軍擊斃,張正泰亦因内讧被部下殺死。
張董二人既死,所部一團一練軍一蹶不振,陸續被起義軍消滅。
于是滇西起義軍聲勢大振,乘機向四外發展。
統治階級驚恐萬狀,以緻“是時無敢言複大理者”②。
因清軍屢敗,新任雲貴總督張亮基于1860年1月奏請以總兵褚克昌署理雲南提督,辦理滇西軍務。
褚克昌率兵西上,經祿豐、楚雄,于3月間至鎮南州,接任提督。
他一面分兵進攻起義軍占據的姚州、大姚,一面率主力繼續西進。
起義軍為了收縮兵力,主動放棄沙橋(鎮南西北)、雲南驿(雲南縣東南)等據點,退守雲南縣城。
褚克昌尾追至雲南縣城下,指揮所部清軍進攻縣城和彌渡、紅岩(彌渡西北)等地。
面對褚克昌部清軍的大舉進攻,杜文秀一面派人發動滇東、滇南回、漢、彜各族人民起義,以牽制清軍,一面催調正在進攻緬甯(今臨滄)的大都督蔡發一春率軍回援。
同時,緻書澂江馬德新,請求派兵支援配合,以切斷褚克昌部的後路,造成東西夾擊的态勢。
1858年,滇東、滇南起義軍從昆明撤圍散歸各地之後,當時任巡撫的張亮基即調集清軍向回民進攻,回民被迫起而自衛。
馬德新、馬如龍因個人目的沒有得到滿足,也乘機再次起兵,于是滇東、滇南回民起義軍又得到了發展。
1860年春,馬如龍受馬德新之命,率部西援,4月底與李芳園部會合,共萬餘人,由南安州直一逼一楚雄。
5月3日,攻克廣通。
5日,在回镫關(廣通西南)大敗楚雄援軍,斃遊擊高天澤。
8日,又在小一腰站殲滅楚雄清軍千餘人,斃千總蘇鎮東。
“楚雄得力将弁,無出高天澤、蘇鎮東右者,相繼敗沒,兵勇奪氣。
”①5月21日,滇東、滇南起義軍包圍了楚雄府城。
連敗兩仗、士氣低落的楚雄清軍無力阻擋起義軍的銳利攻勢,楚雄知府楊觐向褚克昌求救。
褚克昌正在進攻彌渡、紅岩,無兵可派,隻得盡撤鎮南大營清兵赴援楚雄。
6月4日,褚克昌親抵楚雄府城。
馬如龍、李芳園指揮起義軍晝夜圍攻,于6月11日,用地雷轟塌城垣二十餘丈,攻入城内。
清軍一部投降,大部被殲。
知府楊觐、副将慶連等被打死,褚克昌逃往鎮南。
起義軍攻占楚雄,不但切斷了清軍的後路,而且由于清軍官兵的父母妻子多寓居楚雄,以緻軍心瓦解,無意作戰。
盡避褚克昌部将楊有才、張玉一柱所部清軍攻占了彌渡和紅岩,卻無法擺脫這種不利的困境。
而此時滇西起義軍又從西面發動了強大的攻勢,使清軍腹背受敵,更形狼狽。
起義軍大都督蔡發一春于1860年4月底攻陷緬甯後,即率領雲州、順甯、蒙化、緬甯起義軍二萬餘東下,楊德明等也率大理、蒙化起義軍八千餘人,在雲南縣與之會合,聯合向彌渡、紅岩等地進攻。
連日交戰,清軍傷亡慘重,褚克昌得力将領張福保、楊有才、陳開榜、王有才等被打死。
褚克昌慌忙從鎮南回到雲南縣大營指揮作戰,仍無法挽回敗局。
清軍糧盡兵潰,遊擊張玉一柱、守備孫占魁率部投降起義軍,紅岩、彌渡先後失守。
起義軍随即進攻雲南縣清軍大營,并分兵一路,由虎應龍、保文明、桂春亮率領,北攻賓川。
這時馬如龍率領的滇東、滇南起義軍也先後攻占了南安州、鎮南州和定遠(今牟定)縣城,控制了楚雄府全部州縣。
褚克昌見處在起義軍東西夾擊之下的雲南縣清軍大營危在旦夕,便以往援賓川為借口,率部撤離,僅留守備周士傑等防守。
蔡發一春便集中兵力猛攻雲南縣清軍大營,經十幾天激戰,全殲守敵,接着又轉攻賓川。
褚克昌紮營于賓川縣城以北的太和村。
蔡發一春率起義軍趕到後,首先占據賓川北山,切斷清軍糧路,然後實施包圍。
8月18日,起義軍發起進攻,9月9日攻破賓川清軍大營,全殲守敵,并殺死褚克昌。
褚克昌全軍覆滅,雲南清軍聞風喪膽,“自此愈不敢言西上矣”①。
這時的形勢對回民起義軍非常有利,如果杜文秀和馬如龍加強一團一結,把滇西和滇東、滇南起義軍統一起來,或者繼續維持一定形式的聯合,乘勝出擊,擴大戰果,則有可能置敵人于死地。
但是,馬如龍自謂有功,不願居杜文秀之下,竟率滇東、滇南起義軍返回澂江。
不久,馬如龍等第二次圍攻昆明,徐元吉犧牲,圍城僅十日即被迫撤圍。
在杜文秀的指揮下,滇西起義軍迅速掃清了大姚、姚州等地的殘餘清軍,各将領乘勝向滇西各地清軍發起進攻。
蔡德春到楚雄與已參加了滇西起義軍的李芳園會合後,于11月率軍攻占了祿豐縣和安甯州城。
與此同時,陳義、楊德明、馬金保、張遇泰①等率部攻占了鶴慶、劍川和麗江城;虎應龍、桂春亮率部進攻永北廳(治今永勝);蔡發一春則率部返回雲州、順甯,轉攻永昌府(治今保山)。
1861年3月,蔡發一春、陳義率部由南北兩路包圍了永昌府城,經數月圍攻,于7月底攻克。
8月,楊榮、張遇泰克雲龍州城(今雲龍),姚得勝、保文明、虎應龍克永北廳城。
9月,馬成克龍陵廳城。
10月,蔡發一春、馬國玺克騰越廳城(今騰沖)。
在此期間,滇西起義軍還粉碎了署雲南提督申有謀進攻大理的一陰一謀,奪回了被清軍一度占領的廣通、祿豐等城。
申有謀狼狽不堪,率殘兵不足千人逃回省城。
至此,西達龍陵、騰越、雲龍、永昌,東至楚雄、廣通、元謀、祿豐,南至緬甯、順甯、雲州,北抵劍川、鶴慶、麗江、永北,滇西二十餘廳州縣都在大理政權的控制之下。
(三)杜文秀反對投降,堅持鬥争 1861年底,馬如龍聯合昆一陽一楊振鵬和新興田慶餘部回民軍,再次向昆明進發,開始對省城的第三衣圍攻。
1862年(同治元年)初,雲南府所屬各州縣大都被起義軍占據,昆明成為一座孤城。
當時,兼署雲貴總督的雲南巡撫徐之銘迫于形勢,改變了一意主剿的态度,一面準備向起義軍發動軍事進攻,一面派署提督林自清和署澂江知府岑毓英到起義軍中“議和”,用高官厚祿引一誘他們投降。
馬如龍認為機會難得,立即拜倒在敵人面前,聲言“世受皇恩”①,“志在報效,曆年漢回仇殺,不得已铤而走險,非敢叛逆,今願率衆投誠”②。
1862年3月,馬如龍、馬德新、楊振鵬等人正式向敵人投降。
為了表示對清朝的“忠順”,馬如龍等親自到各地說降,脅迫起義軍将士解散或撤退,将起義軍占據的昆明四周的昆一陽一、新興、晉甯、呈貢、嵩明、羅次、易門、富民等城拱手獻給清軍。
他們的叛變行徑受到了統治階級的賞識,清廷授予馬如龍“署理總兵”的官職,授予馬德新以“二品伯克”之銜。
馬如龍、馬德新等降清後,杜文秀繼續堅持反清鬥争,滇西起義軍成為統治階級的心腹之患。
馬如龍、馬德新等人在雲南督撫大臣的授意下,接二連三地對杜文秀進行誘降活動。
1862年夏,馬如龍寫信給杜文秀,并派楊振鵬前往大理,一面以高官厚祿誘勸杜文秀投降,一面以軍事進攻相威脅。
馬如龍在6月2日(五月初六日)的信中聲稱:“如以和為非,則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官處必發兵西向。
此時兩迤(指滇東、滇南)既和,迤西(即滇西)孤立。
前省[軍]西發,每為東南所擾,故爾無功返。
……刻下省垣無南顧之憂,官兵得專西伐之力,則迤西雖有數城之衆,恐難敵全省之師。
爾時欲迤南赴援,弟等已授職官,宜報朝廷,必無赴救之理。
”③杜文秀既不為高官厚祿所動,也不理睬馬如龍等的恐吓。
在給楊振鵬的信中,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官府的所謂和議,“不過因江南未靖,西洋複來,各省紛争,天下鼎沸,暫為緩此急彼。
俟彼處稍定,必将舉全師以壓我境。
迨至彼時,[我兵已散,我将各離,]始知朝廷包藏禍心,則謀不及施,勇不及逞,嗷嗷待斃,悔之晚矣!”①6月下旬,楊振鵬到達大理,杜文秀仍嚴詞拒絕,“堅執不從”。
1863年夏,馬如龍又派他的親信馬負圖到大理勸降,杜文秀斬釘截鐵地回答:“馬雲峰(馬如龍号雲峰)做馬雲峰的官,我杜文秀造我杜文秀之反。
想我杜文秀歸順,除非黃河水清。
不然,萬萬不能。
”②1864年,馬德新親自出馬,前往大理遊說。
杜文秀仍然拒絕講和,說他“看不起那些身為革命領袖,倒反去接受壓迫者手下的一點官職”③。
這铿锵有力的言詞,表現了杜文秀與清廷勢不兩立的堅定立場,粉碎了統治階級的招降一陰一謀。
四、滇西起義軍東征昆明(參見附圖十一) (一)東征前的形勢 1863年6月,清廷調前兩廣總督勞崇光為雲貴總督。
勞崇光令署雲南提督馬如龍防守省城,籌集糧饷軍一火;令署理布政使岑毓英率軍進攻滇西。
8月,岑毓英率清軍從昆明出發,于11月20日占領楚雄。
此後,岑毓英以楚雄為基地,分兵向大理進犯。
清軍雖先後占領了大姚、永北、鄧川、賓川、一浪一穹(今洱源)、趙州、雲南、鶴慶、麗江等地,一逼一近大理的南北門戶上下兩關,但岑毓英所率主力卻被起義軍阻擋于鎮南和姚州,無法前進。
1864年2月,起義軍在上關大敗清軍,并收複鄧川、一浪一穹、鶴慶、麗江;不久,又敗敵于下關,收複雲南、趙州、彌渡。
杜文秀乘勝派馬得才率領援軍從彌渡、三街間道插到鎮南清軍側後,突然向敵人發起猛攻。
清軍大敗(岑毓英也頭部中槍),狼狽逃回楚雄。
粉碎岑毓英部的進攻之後,杜文秀領導滇西起義軍乘勝向外發展,南面達于鎮沅,北面達于維西。
至1866年初,起義軍控制了滇西二十三座城市,對清廷在雲南的統治造成極大的威脅,于是,雲貴總督勞崇光認為,“當以征剿迤西為急”①。
3月,勞崇光到達昆明,便積極部署對大理的進攻。
經過将近一年的準備,署雲南提督馬如龍率領兵練八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