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川軍與湘軍在甕谷隴會師。
至此,鎮遠至黃平的驿道被打通了,清水江和重安江以北地區全被清軍控制,苗軍隻得退守江南。
清制,客省軍隊的軍饷應由主省暴給,因貴州貧瘠,仍由客省暴給。
号軍失敗,苗軍退至清水江以南,已不能直接對四川、湖南造成威脅,兩省的統治者便不願出錢為他省代勞。
湖南巡撫劉昆強調“湖南自援黔以來,歲需饷銀甚巨,積欠已多,湘中近日情形,尚須防維補救,自固根本”②,提出湘軍拟暫緩南圖;在此以前,席寶田以天暑疫作為由,返回湘西沅州,将軍事付與唐本有等。
四川總督吳棠提出,全撤川師,以月饷五萬交貴州,由其自辦;接着,唐炯以疫重糧竭為由,率川軍撤至平越、甕安一線。
清廷不同意停饷撤兵之議,規定客省軍隊仍由客省暴給軍饷,但為了解決糧饷困難,允許裁汰老弱。
川軍因此軍心不穩,提督陳希祥部先潰,其它各部繼之。
貴州巡撫曾璧光以此彈劾唐炯。
清廷令貴州提督周達武(原川軍将領)率領本部馬步勇丁五千九百餘人由川入黔,馳赴本任,唐炯各營分别裁撤,于是貴州與湖南、四川的矛盾暫時解決。
1870年10月,席寶田又指揮湘軍,采取先攻台拱周圍苗軍堡寨,後攻台拱,數路分進,晝夜力攻的辦法,大舉向台拱地區進攻。
已有十餘年沒有遭受清朝官兵和地主豪紳壓迫的台拱苗民,為了保衛家園,與敵人展開了殊死的鬥争。
張秀眉、金大五、楊兄洋等,率軍沿途阻擊,節節抵抗。
但湘軍用洋槍、洋炮向苗軍堅守的山寨轟擊,給苗軍造成很大傷亡。
不久,山丙、凱塘、革夷等據點相繼失守,金大五沖出重圍,楊兄洋被俘犧牲。
張秀眉見無險可守,主動退出一台拱城。
11月17日,台拱為湘軍占領。
1871年春,清軍繼續向苗軍進攻。
貴州提督周達武一面指揮黔軍向苗軍進攻,一面對苗軍首領進行誘降。
2月,八寨苗軍首領聞國興(即小播五),為高官厚祿所誘,約同獨山大河苗軍首領唐大煊降清,“自率一團一衆收複八寨、上江、下江、三腳各城”。
①都勻、麻哈、清平、黃平等城亦先後為黔軍攻占。
4月,席寶田指揮湘軍攻陷丹江廳城,5月,占領苗軍的最後一座城市凱裡,接着向苗軍占據的雷公山進一逼一。
苗軍在張秀眉領導下,撤出雷公山,退守丹江、凱裡之間的山區。
由于天暑瘴發,湘軍停止用兵,戰争暫處間歇狀态。
(二)烏鴉坡之戰與苗軍的失敗 1871年秋,清軍繼續向苗軍進攻。
11月,湘軍攻占黃茅嶺各寨,盡得苗軍存糧。
張秀眉、楊大六、姜老拉、潘老冒、九大白、包大度、金大五等苗軍将領率苗軍和群衆二十萬人,齊集烏鴉坡。
烏鴉坡位于丹江、凱裡邊境,雖然“岡巒環抱,疊隘重關”,形勢險要,但苗軍除此之外,據點盡失,二十萬人據此彈丸之地,不但沒有機動回旋的餘地,而且糧秣皆缺,形勢極為不利。
在這生死存亡的嚴重時刻,以張秀眉為首的廣大苗軍将士,主張就地堅守,與清軍決一死戰。
李文彩(原為廣西天地會起義軍首領之一,後投奔石達開)則認為,在此固守,無異于坐以待斃,因而建議“廣集苗船,乘春水漲發,引衆浮清水江東走,徑指洪江,下趨常德,以擾湖南腹地”①。
李文彩的方案,沒有被張秀眉接受。
1872年春,湘軍和黔軍分數路向苗軍進一逼一:湘軍唐本有、謝蘭階部由凱裡南下,攻烏鴉坡西北,龔繼昌、蘇元春部由開懷南下,攻烏鴉坡東南,戈鑒部由烏溜前進,與龔繼昌等部相犄角;黔軍則由漫洞進至舟溪,扼烏鴉坡西南。
苗軍扼守牙塘、烏遂、猴子坳、小坳等數十寨。
4月19日,清軍發動進攻。
苗軍用原始武器與裝備洋槍洋炮的清軍激戰十晝夜,清軍每攻占一寨,都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4月30日,苗軍各寨先後被敵攻破,各部乘雨夜分頭突圍。
張秀眉、楊大六和九大白等率衆由烏堡、冷水溝北走,為清軍沖散。
負責斷後的九大白英勇犧牲。
張秀眉、楊大六率餘部走雷公山。
從5月7日開始,清軍開始搜山。
姜老拉首先被俘。
張秀眉、楊大六退至烏東山時,僅剩四五百人。
在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張秀眉、楊大六仍率苗軍戰士持短刀死戰。
後戰敗被俘,于湖南長沙慷慨就義。
潘老冒、金大五、李文彩、金幹幹、包大度等亦被清軍俘獲。
至此,為時十八年的苗民起義戰争在湘、川、黔軍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
(三)新城之戰與回民軍的失敗 當黔東南苗軍在烏鴉坡等地與湘、黔軍苦戰時,黔西南回民軍也正在興義府城和新城浴血奮戰,反擊滇、黔軍的聯合進攻。
早在1864年10月,興義府代理知府孫清彥等策動駐守興義府城的回民軍都督馬忠叛變。
張淩翔、馬河圖聞訊,率軍讨伐,馬忠棄城逃跑。
後馬忠引導清軍向興義府城反撲,回民軍苦戰失利,張淩翔、馬河圖壯烈犧牲。
1866年4月,金萬照、張定中等設計殺馬忠于新城,并再克興義府城。
張、馬犧牲後,起義軍失去了核心領導,金萬照名為經略大臣,總理全局,但實際上各不相屬,力量逐漸衰弱。
當時清軍主要兵力用于鎮壓号軍和苗軍,對黔西南回民軍暫取守勢,因此,兩軍處于相持狀态。
但是,清軍加強了對回民軍的分化瓦解,有的起義軍将領思想動搖,與敵人暗中勾搭。
1871年11月,原駐守盤江北岸的安義鎮總兵何世華率領七營黔軍,越過盤江上的鐵索橋,向回民軍進攻。
早已暗通清軍的譚五受和楊九(楊樹森)公開投敵,何世華部順利地占領了安南縣城,不久進至貞豐州城下。
12月19日夜,清軍四面一逼一攻,守城的回民軍和岩大五部苗軍經激烈巷戰後退出貞豐州城。
撤退途中,岩大五被俘,英勇就義。
之後,何世華指揮黔軍和一團一練向占據興義府城和新城的回民起義軍進攻。
起義軍頑強抵抗,何世華久攻不下,請求增兵。
貴州巡撫派記名道吳德溥、總兵文德盛率黔軍赴援;雲貴總督劉嶽昭和雲南巡撫岑毓英派雲南鹽法道沈壽榕、總兵吳奇忠(即吳元彪)等率滇軍入黔,與黔軍“會剿”起義軍。
1872年3月,吳德溥至普安廳,即通知何世華以一部兵力牽制新城回民軍,集中力量先攻興義府。
何世華派部占據興義府城北萬壽山。
4月,吳奇忠率滇軍趕至興義府,紮營于城南銅鼓山,随即與黔軍合力攻城。
張福祿、張福蔭率回民軍在城内堅守,并伺機出去,屢敗清軍。
5月19日,清軍挖地道炸塌城牆數丈,起義軍用事先準備好的木石迅速堵住缺口。
清軍進攻失敗,遂施用離間計,使中郎将馬宗連等人互相猜忌,并暗中向敵人投降。
5月31日夜,在馬宗連等的内應下,清軍攻入城内。
回民軍二千四百餘人戰死,張福祿、張福蔭投水自盡,興義府城為清軍占領。
興義府城失陷後,滇軍、黔軍和一團一練集中力量向回民軍占據的最後一座城市新城進攻。
回民軍對新城曾花大力經營,使它成為一個城堅糧足的據點;但另一方面,卻忽視了城市外圍據點的建設。
對于敵人的進攻,回民軍采取了單純守城的方針。
新城城池高深堅固,回民軍在四周險要之處皆修有石碉,各碉之間均有交通壕相通。
回民軍白天堅守石碉,夜間則主動出擊。
1872年4月,吳德溥率所部黔軍至新城。
同年5月黔東南苗軍失敗後,貴州提督周達武令原鎮壓苗軍的黔軍除以一萬五千人留守外,全部調赴新城前線,歸何世華、鐘開蘭統領(合計二十營)。
不久,滇軍亦從興義府城趕來。
清軍兵力不斷增加,攻城卻毫無進展,不得不采用吳德溥軍中英國人麥根之策,沿城掘長壕以作久困之計。
回民軍被圍城中,外援斷絕,處境十分困難,但在經略大臣金萬照的領導下,仍英勇作戰,使清軍“動辄受創”。
1872年10月底,貴州提督周達武抵達新城前線。
他認為盡避滇、黔軍多達數十營,一團一練數萬人,但強攻傷亡太大,“以彈丸黑子之地,至擲萬衆之命以争之,亦殊得不償失”,乃下令進行“招撫”。
①他一面讓黔軍打出“貴州提督周達武”的旗幟向回民軍示威,一面派間諜潛入城内,誘降了一貫動搖的回軍首領張定中。
11月5日,張定中将金萬照騙出城外,讓清軍捉獲,然後回到城中,命令起義軍放下武器。
清軍随即入城,将起義軍将士及其家屬殘酷地加以殺害。
金萬照被囚送貴一陽一,英勇就義。
至此,黔西南的回民軍也最後失敗了。
黔西南回民起義被鎮壓以後,貴州各族人民的反清鬥争并沒有停止,但就全省範圍而言,較大規模的起義戰争至1872年底即基本上結束了。
這次戰争曆時十九年,由漢、苗、布依、侗、水、回、彜、瑤、仡佬等各族人民組成的數十支起義軍,攻城略地,縱橫馳騁在貴州高原上,不但控制了廣大的村寨,而且先後攻陷府、廳、州、縣城五十餘座,搗毀反動政權機構,懲辦貪一官污吏。
在湘、桂、滇、川、黔五省軍隊的聯合鎮壓下,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争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清王朝及其在貴州的封建統治,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影響和意義是相當深遠的。
至此,鎮遠至黃平的驿道被打通了,清水江和重安江以北地區全被清軍控制,苗軍隻得退守江南。
清制,客省軍隊的軍饷應由主省暴給,因貴州貧瘠,仍由客省暴給。
号軍失敗,苗軍退至清水江以南,已不能直接對四川、湖南造成威脅,兩省的統治者便不願出錢為他省代勞。
湖南巡撫劉昆強調“湖南自援黔以來,歲需饷銀甚巨,積欠已多,湘中近日情形,尚須防維補救,自固根本”②,提出湘軍拟暫緩南圖;在此以前,席寶田以天暑疫作為由,返回湘西沅州,将軍事付與唐本有等。
四川總督吳棠提出,全撤川師,以月饷五萬交貴州,由其自辦;接着,唐炯以疫重糧竭為由,率川軍撤至平越、甕安一線。
清廷不同意停饷撤兵之議,規定客省軍隊仍由客省暴給軍饷,但為了解決糧饷困難,允許裁汰老弱。
川軍因此軍心不穩,提督陳希祥部先潰,其它各部繼之。
貴州巡撫曾璧光以此彈劾唐炯。
清廷令貴州提督周達武(原川軍将領)率領本部馬步勇丁五千九百餘人由川入黔,馳赴本任,唐炯各營分别裁撤,于是貴州與湖南、四川的矛盾暫時解決。
1870年10月,席寶田又指揮湘軍,采取先攻台拱周圍苗軍堡寨,後攻台拱,數路分進,晝夜力攻的辦法,大舉向台拱地區進攻。
已有十餘年沒有遭受清朝官兵和地主豪紳壓迫的台拱苗民,為了保衛家園,與敵人展開了殊死的鬥争。
張秀眉、金大五、楊兄洋等,率軍沿途阻擊,節節抵抗。
但湘軍用洋槍、洋炮向苗軍堅守的山寨轟擊,給苗軍造成很大傷亡。
不久,山丙、凱塘、革夷等據點相繼失守,金大五沖出重圍,楊兄洋被俘犧牲。
張秀眉見無險可守,主動退出一台拱城。
11月17日,台拱為湘軍占領。
1871年春,清軍繼續向苗軍進攻。
貴州提督周達武一面指揮黔軍向苗軍進攻,一面對苗軍首領進行誘降。
2月,八寨苗軍首領聞國興(即小播五),為高官厚祿所誘,約同獨山大河苗軍首領唐大煊降清,“自率一團一衆收複八寨、上江、下江、三腳各城”。
①都勻、麻哈、清平、黃平等城亦先後為黔軍攻占。
4月,席寶田指揮湘軍攻陷丹江廳城,5月,占領苗軍的最後一座城市凱裡,接着向苗軍占據的雷公山進一逼一。
苗軍在張秀眉領導下,撤出雷公山,退守丹江、凱裡之間的山區。
由于天暑瘴發,湘軍停止用兵,戰争暫處間歇狀态。
(二)烏鴉坡之戰與苗軍的失敗 1871年秋,清軍繼續向苗軍進攻。
11月,湘軍攻占黃茅嶺各寨,盡得苗軍存糧。
張秀眉、楊大六、姜老拉、潘老冒、九大白、包大度、金大五等苗軍将領率苗軍和群衆二十萬人,齊集烏鴉坡。
烏鴉坡位于丹江、凱裡邊境,雖然“岡巒環抱,疊隘重關”,形勢險要,但苗軍除此之外,據點盡失,二十萬人據此彈丸之地,不但沒有機動回旋的餘地,而且糧秣皆缺,形勢極為不利。
在這生死存亡的嚴重時刻,以張秀眉為首的廣大苗軍将士,主張就地堅守,與清軍決一死戰。
李文彩(原為廣西天地會起義軍首領之一,後投奔石達開)則認為,在此固守,無異于坐以待斃,因而建議“廣集苗船,乘春水漲發,引衆浮清水江東走,徑指洪江,下趨常德,以擾湖南腹地”①。
李文彩的方案,沒有被張秀眉接受。
1872年春,湘軍和黔軍分數路向苗軍進一逼一:湘軍唐本有、謝蘭階部由凱裡南下,攻烏鴉坡西北,龔繼昌、蘇元春部由開懷南下,攻烏鴉坡東南,戈鑒部由烏溜前進,與龔繼昌等部相犄角;黔軍則由漫洞進至舟溪,扼烏鴉坡西南。
苗軍扼守牙塘、烏遂、猴子坳、小坳等數十寨。
4月19日,清軍發動進攻。
苗軍用原始武器與裝備洋槍洋炮的清軍激戰十晝夜,清軍每攻占一寨,都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4月30日,苗軍各寨先後被敵攻破,各部乘雨夜分頭突圍。
張秀眉、楊大六和九大白等率衆由烏堡、冷水溝北走,為清軍沖散。
負責斷後的九大白英勇犧牲。
張秀眉、楊大六率餘部走雷公山。
從5月7日開始,清軍開始搜山。
姜老拉首先被俘。
張秀眉、楊大六退至烏東山時,僅剩四五百人。
在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張秀眉、楊大六仍率苗軍戰士持短刀死戰。
後戰敗被俘,于湖南長沙慷慨就義。
潘老冒、金大五、李文彩、金幹幹、包大度等亦被清軍俘獲。
至此,為時十八年的苗民起義戰争在湘、川、黔軍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
(三)新城之戰與回民軍的失敗 當黔東南苗軍在烏鴉坡等地與湘、黔軍苦戰時,黔西南回民軍也正在興義府城和新城浴血奮戰,反擊滇、黔軍的聯合進攻。
早在1864年10月,興義府代理知府孫清彥等策動駐守興義府城的回民軍都督馬忠叛變。
張淩翔、馬河圖聞訊,率軍讨伐,馬忠棄城逃跑。
後馬忠引導清軍向興義府城反撲,回民軍苦戰失利,張淩翔、馬河圖壯烈犧牲。
1866年4月,金萬照、張定中等設計殺馬忠于新城,并再克興義府城。
張、馬犧牲後,起義軍失去了核心領導,金萬照名為經略大臣,總理全局,但實際上各不相屬,力量逐漸衰弱。
當時清軍主要兵力用于鎮壓号軍和苗軍,對黔西南回民軍暫取守勢,因此,兩軍處于相持狀态。
但是,清軍加強了對回民軍的分化瓦解,有的起義軍将領思想動搖,與敵人暗中勾搭。
1871年11月,原駐守盤江北岸的安義鎮總兵何世華率領七營黔軍,越過盤江上的鐵索橋,向回民軍進攻。
早已暗通清軍的譚五受和楊九(楊樹森)公開投敵,何世華部順利地占領了安南縣城,不久進至貞豐州城下。
12月19日夜,清軍四面一逼一攻,守城的回民軍和岩大五部苗軍經激烈巷戰後退出貞豐州城。
撤退途中,岩大五被俘,英勇就義。
之後,何世華指揮黔軍和一團一練向占據興義府城和新城的回民起義軍進攻。
起義軍頑強抵抗,何世華久攻不下,請求增兵。
貴州巡撫派記名道吳德溥、總兵文德盛率黔軍赴援;雲貴總督劉嶽昭和雲南巡撫岑毓英派雲南鹽法道沈壽榕、總兵吳奇忠(即吳元彪)等率滇軍入黔,與黔軍“會剿”起義軍。
1872年3月,吳德溥至普安廳,即通知何世華以一部兵力牽制新城回民軍,集中力量先攻興義府。
何世華派部占據興義府城北萬壽山。
4月,吳奇忠率滇軍趕至興義府,紮營于城南銅鼓山,随即與黔軍合力攻城。
張福祿、張福蔭率回民軍在城内堅守,并伺機出去,屢敗清軍。
5月19日,清軍挖地道炸塌城牆數丈,起義軍用事先準備好的木石迅速堵住缺口。
清軍進攻失敗,遂施用離間計,使中郎将馬宗連等人互相猜忌,并暗中向敵人投降。
5月31日夜,在馬宗連等的内應下,清軍攻入城内。
回民軍二千四百餘人戰死,張福祿、張福蔭投水自盡,興義府城為清軍占領。
興義府城失陷後,滇軍、黔軍和一團一練集中力量向回民軍占據的最後一座城市新城進攻。
回民軍對新城曾花大力經營,使它成為一個城堅糧足的據點;但另一方面,卻忽視了城市外圍據點的建設。
對于敵人的進攻,回民軍采取了單純守城的方針。
新城城池高深堅固,回民軍在四周險要之處皆修有石碉,各碉之間均有交通壕相通。
回民軍白天堅守石碉,夜間則主動出擊。
1872年4月,吳德溥率所部黔軍至新城。
同年5月黔東南苗軍失敗後,貴州提督周達武令原鎮壓苗軍的黔軍除以一萬五千人留守外,全部調赴新城前線,歸何世華、鐘開蘭統領(合計二十營)。
不久,滇軍亦從興義府城趕來。
清軍兵力不斷增加,攻城卻毫無進展,不得不采用吳德溥軍中英國人麥根之策,沿城掘長壕以作久困之計。
回民軍被圍城中,外援斷絕,處境十分困難,但在經略大臣金萬照的領導下,仍英勇作戰,使清軍“動辄受創”。
1872年10月底,貴州提督周達武抵達新城前線。
他認為盡避滇、黔軍多達數十營,一團一練數萬人,但強攻傷亡太大,“以彈丸黑子之地,至擲萬衆之命以争之,亦殊得不償失”,乃下令進行“招撫”。
①他一面讓黔軍打出“貴州提督周達武”的旗幟向回民軍示威,一面派間諜潛入城内,誘降了一貫動搖的回軍首領張定中。
11月5日,張定中将金萬照騙出城外,讓清軍捉獲,然後回到城中,命令起義軍放下武器。
清軍随即入城,将起義軍将士及其家屬殘酷地加以殺害。
金萬照被囚送貴一陽一,英勇就義。
至此,黔西南的回民軍也最後失敗了。
黔西南回民起義被鎮壓以後,貴州各族人民的反清鬥争并沒有停止,但就全省範圍而言,較大規模的起義戰争至1872年底即基本上結束了。
這次戰争曆時十九年,由漢、苗、布依、侗、水、回、彜、瑤、仡佬等各族人民組成的數十支起義軍,攻城略地,縱橫馳騁在貴州高原上,不但控制了廣大的村寨,而且先後攻陷府、廳、州、縣城五十餘座,搗毀反動政權機構,懲辦貪一官污吏。
在湘、桂、滇、川、黔五省軍隊的聯合鎮壓下,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争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清王朝及其在貴州的封建統治,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影響和意義是相當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