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
貴州巡撫曾璧光令貴州提督張文德進攻龍裡、貴定,牽制潘名傑部苗軍,以便唐炯集中力量進攻号軍。
唐炯采勸剿撫兼施”的方針,将部分投降的号軍編入總兵劉鶴齡軍中,令其引導川軍前進;策動譚超凡暗約五十九寨黃号軍向川軍投降,作為内應;根據降衆提一供的有關黃号占領區的地形和叛徒的獻計,制定攻擊玉華山、轎頂山和孤立尚大坪的作戰方案。
7月27日,三路川軍同時渡過清水江(烏江支流)。
左路鄧锜率兵一千五百人和五百降衆,從袁家渡渡河,譚超凡率已降清的五十九寨号軍與川軍配合,于8月7日占領甕安縣城。
8日,川軍向大轎頂山進攻,号軍降衆從中縱火内應。
黃号軍首領石士貴、張義方陣亡,大轎頂山為川軍占領。
右路總兵唐大有從龍坑渡河,在号軍叛徒配合下,于8月7日夜奪占小轎頂山,黃号首領何雙富等被俘。
中路總兵劉鶴齡從江界河渡河,8月6日夜襲占長安營,一逼一玉華山而壘。
在叛衆的煽惑下,黃号軍軍心渙散,紛紛出降。
川軍乘勢攀藤附葛上山,黃号軍文定王陳紹虞乞降,并将拒不投降的王超凡捆獻清軍,緻使玉華山陷入敵手。
至此,餘慶、開州、甕安等州縣全部為川軍控制。
川軍攻占大小轎頂山、玉華山後,便合兵會攻尚大坪。
唐炯繼續采用“剿撫兼施”的方針,将玉華山降衆留強汰弱,編為五營。
8月14日,唐大有部川軍和降衆抵達大坂,控扼尚大坪之前,唐炯、劉鶴齡列營于左右。
這時,黔軍參将唐天佑部也已渡過清水江,攻占王卡,切斷了尚大坪的後路。
于是尚大坪号軍處于川軍、黔軍四面包圍之中。
15日夜,川軍冒雨襲占岩門關、平果兩處要隘,一逼一尚大坪而壘,并發動政治攻勢。
8月16日,何黎氏等率号軍及太平軍數千人投降清軍。
劉義順和秦崽崽等數十人由小道突圍被俘,後在成都慘遭殺害。
号軍最後一個根據地尚大坪的陷落,标志着堅持了十四年之久的号軍起義的最後失敗。
(四)湘、川、黔軍三路進攻黔東南苗軍 1867年豬拱箐陷落和黔西北苗民起義的失敗,1868年荊竹園失陷和黔北号軍起義的失敗,使貴州各民族起義軍與清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起義戰争轉入了低潮,黔東南、黔西南等地的起義軍面臨着更為艱苦的防禦作戰任務。
1868年5月,席寶田由湘西沅州還軍貴州邛水,于5月19日圍攻邛水西南的苗軍重要據點寨頭。
“該處地當山半,三面劈削,一面下臨深澗,堅壘重壕,層層環互”①,形勢極為險要。
苗軍守将甘保玉親率苗軍主力堅守在前哨陣地釘耙塘。
湘軍從正面進攻,傷亡慘重。
席寶田便改變戰術,一面從正面佯攻,一面派部隊抄至寨頭側後,從高處襲擊苗軍。
苗軍腹背受敵,甘保玉不幸犧牲,寨頭終于失守。
其後張秀眉、包大度等率苗軍數次反攻寨頭,均未奏效。
後由于席寶田請假返回湖南,湘軍便以酷暑為理由,暫停向苗區進攻。
唐炯在攻占尚大坪黃号根據地後,即率川軍南下,進攻苗軍。
8月25日,川軍與黔軍參将唐天佑部攻陷平越州城,11月3日攻陷麻哈州城。
唐炯利用号軍叛徒陳紹虞等,由平越以東沿重安江東進,會合川軍總兵劉鶴齡部,于11月28日占領黃平舊州城,12月7日占新州城。
貴州巡撫曾璧光則遣提督張文德率黔軍由貴一陽一東進,連陷龍裡、貴定,威一逼一都勻。
都勻地區苗軍首領潘名傑投降。
餘部在楊開國領導下繼續戰鬥,終因寡不敵衆,于11月27日撤離都勻。
同年11月初,席寶田又由湖南回到寨頭湘軍大營,繼續向苗軍進攻。
處于清軍包圍之中的苗軍,一面依托險要山勢節節抵抗,一面派兵繞襲敵後。
一部苗軍進攻邛水東北的青溪、玉屏,并進入湖南,另一部攻擊被湘軍占領的荊竹園和上河等地,牽制湘軍,使其不能全力進犯苗區。
金幹幹也率五千苗軍,輕裝深入川軍後路,襲擊其補給線。
席寶田、唐炯均感後路空虛,兵力不足,屢請增兵。
186一9年,清政一府進一步調兵增援貴州。
湖南巡撫劉昆遣記名按察使黃潤昌、道員鄧子垣率萬餘湘軍入黔。
1月初,黃潤昌進抵貴州青溪。
席寶田令黃潤昌沿鎮一陽一江西進,令記名提督榮維善由寨頭北上,夾攻鎮遠。
3月10日,湘軍攻占鎮遠府衛兩城。
其後,黃潤昌率軍西攻施秉,榮維善則率軍南下,與沿清水江西進的李光燎、戈鑒部會合,于4月9日攻占清江廳城。
接着,席寶田命榮維善由清江、彭芝亮由石阡,分率所部赴鎮遠,與黃潤昌部會合。
4月30日,黃潤昌、榮維善、彭芝亮等部湘軍攻占施秉縣城,苗軍向西撤退。
(五)黃飄大捷 湘軍攻占施秉後,為了迅速打通驿道,并與業已占據黃平、重安、清平等地的川軍會合,便乘勝向黃平前進。
186一9年5月1日和2日,由黃潤昌、榮維善、鄧子垣等率領的湘軍一萬八千餘人占領苗軍重要據點白洗寨(施秉南二十餘裡)和甕谷隴(黃平東南四十餘裡)。
甕谷隴至黃平,中有黃飄(黃平東南二十裡)等苗寨,地勢奇險,僅有羊腸小道可以通行。
當時有人提議停止攻擊,但黃潤昌、榮維善等因勝而驕,認為“功在指顧”,“若舍之而去,則驿路仍被梗阻,計不如乘勝追之”①。
5月3日,湘軍以榮維善為前隊,總兵張宜道為二隊,總兵蘇元春為三隊,鄧子垣為四隊,黃潤昌為後隊,由甕谷隴出發,沿山路魚貫而行。
盡避由于湘、川、黔軍節節進一逼一,苗軍遭受的威脅越來越大,但他們仍然保持着頑強的戰鬥意志。
苗軍首領張秀眉令部将包大度率軍萬餘人,在黃飄一帶山上設伏,而以小部隊前出誘敵。
當湘軍進入伏擊區時,苗軍突起,前阻後截,“山上木石如雨”。
湘軍争相逃命,但因道路狹窄,入馬擁擠,亂作一一團一,自相踐踏,死傷甚衆。
苗軍趁勢由山上沖下,喊殺之一聲響徹山谷。
黃潤昌為“飛炮”擊中頭部,頓時斃命。
鄧子垣企圖救護,也被苗軍亂刀砍死。
榮維善率親兵二百餘人沖出包圍圈,沿山東逃,又為苗軍包圍,全部被殲。
黃飄一戰,苗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湘軍主力榮維善、黃潤昌、鄧子垣部大部被殲,僅蘇元春率數千殘兵逃出重圍。
黃飄大捷之後不久,苗軍又取得了重創黔軍的巨大勝利。
186一9年5月初,貴州提督張文德指揮黔軍三四千人分五路從都勻向八寨進犯。
苗軍奮起阻擊進犯之敵,并由金幹幹率軍數千人,繞至平口、吳秀等地,從側後襲擊敵人,阻截敵人糧道。
黔軍腹背受敵,到達八寨以西四十裡的雞賈河一帶時,已無法前進。
由于從貴定、獨山等地轉運的糧食,多在途中被苗軍截獲,軍中無糧,先則殺馬為食,繼則以草根樹皮充饑,士無鬥志,紛紛潰逃。
7月中旬,張文德迫于形勢,率部向獨山轉移。
苗軍早在樓山口埋伏重兵,當黔軍從高寨坡登上樓山口時,伏兵突起,黔軍頓時亂作一一團一,總兵馬永勝、副将何遇春等當場斃命,兵勇死傷枕藉,三四千人全行潰滅。
張文德僅帶親兵二十餘人徒步經獨山逃回省城貴一陽一。
苗軍乘勝于7月19日收複都勻府城。
當時的形勢對苗軍極為有利,如果各部力量一團一結一緻,乘勝向敵人進攻,是有可能進一步變被動為主動的。
可惜苗軍滿足于已有的勝利,除了有限的幾次小辨模的軍事行動外,無所作為,從而失去了繼續殲敵的良機,給了敵人以休整恢複的時間。
四、起義戰争的最後失敗 (一)湘、川軍繼續向苗軍進攻 湘軍黃飄大敗之後,湖南巡撫劉昆極力為席寶田開脫,并從人力物力方面予以大力支援(由湖南增兵萬人,又增設援黔營務處,負責轉運糧饷)。
1870年4月上旬,席寶田率新募湘軍回到貴州,進抵鎮遠以南二三十裡的塘頭,連同原有在黔湘軍,共三十餘營,随即部署向施洞一口進攻。
施洞一口位于清水江南岸,是鎮遠入台拱的要隘。
苗軍首領九大白和報南燒率部堅守施洞一口,張秀眉和潘老冒也率部前來助守。
湘軍占據清水江北岸的金鐘山,幾次搶渡清水江,都被苗軍擊退。
4月15日(三月十五日),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吃姊妹飯”節,苗軍放松了戒備。
席寶田指揮湘軍乘機從上下遊暗渡,以一部由正面佯攻,一舉襲占了苗軍的重要據點施洞一口,取得了繼續向清水江南岸苗區進攻的出發地。
但是,席寶田決定先攻清水江北岸,以期與川軍會師。
5月,湘軍相繼攻占新城、甕闆、蓑衣坡等苗軍據點。
6月上旬,又占領了施秉城南苗軍重要據點白洗和岩門司。
與此同時,唐炯指揮的川軍相繼攻占了黃飄、白堡、甕谷隴等苗軍堡寨,迫使苗軍數千人退守叫鳥硐。
該硐“寬廣三裡餘,上下四門曲折相通,中有暗河一道,環護硐門,其内門遍開炮眼,勢極堅險”。
①6月10日,川、黔軍各一部聯合發起進攻。
苗軍從洞内開槍開炮,大量斃傷敵人。
後清軍伐樹木數萬捆,加上硫磺,堆積洞一口,乘風縱火。
苗軍為煙火熏灼,無法作戰。
27日,清軍進入洞内,将五千餘人全部殺害。
接着,
貴州巡撫曾璧光令貴州提督張文德進攻龍裡、貴定,牽制潘名傑部苗軍,以便唐炯集中力量進攻号軍。
唐炯采勸剿撫兼施”的方針,将部分投降的号軍編入總兵劉鶴齡軍中,令其引導川軍前進;策動譚超凡暗約五十九寨黃号軍向川軍投降,作為内應;根據降衆提一供的有關黃号占領區的地形和叛徒的獻計,制定攻擊玉華山、轎頂山和孤立尚大坪的作戰方案。
7月27日,三路川軍同時渡過清水江(烏江支流)。
左路鄧锜率兵一千五百人和五百降衆,從袁家渡渡河,譚超凡率已降清的五十九寨号軍與川軍配合,于8月7日占領甕安縣城。
8日,川軍向大轎頂山進攻,号軍降衆從中縱火内應。
黃号軍首領石士貴、張義方陣亡,大轎頂山為川軍占領。
右路總兵唐大有從龍坑渡河,在号軍叛徒配合下,于8月7日夜奪占小轎頂山,黃号首領何雙富等被俘。
中路總兵劉鶴齡從江界河渡河,8月6日夜襲占長安營,一逼一玉華山而壘。
在叛衆的煽惑下,黃号軍軍心渙散,紛紛出降。
川軍乘勢攀藤附葛上山,黃号軍文定王陳紹虞乞降,并将拒不投降的王超凡捆獻清軍,緻使玉華山陷入敵手。
至此,餘慶、開州、甕安等州縣全部為川軍控制。
川軍攻占大小轎頂山、玉華山後,便合兵會攻尚大坪。
唐炯繼續采用“剿撫兼施”的方針,将玉華山降衆留強汰弱,編為五營。
8月14日,唐大有部川軍和降衆抵達大坂,控扼尚大坪之前,唐炯、劉鶴齡列營于左右。
這時,黔軍參将唐天佑部也已渡過清水江,攻占王卡,切斷了尚大坪的後路。
于是尚大坪号軍處于川軍、黔軍四面包圍之中。
15日夜,川軍冒雨襲占岩門關、平果兩處要隘,一逼一尚大坪而壘,并發動政治攻勢。
8月16日,何黎氏等率号軍及太平軍數千人投降清軍。
劉義順和秦崽崽等數十人由小道突圍被俘,後在成都慘遭殺害。
号軍最後一個根據地尚大坪的陷落,标志着堅持了十四年之久的号軍起義的最後失敗。
(四)湘、川、黔軍三路進攻黔東南苗軍 1867年豬拱箐陷落和黔西北苗民起義的失敗,1868年荊竹園失陷和黔北号軍起義的失敗,使貴州各民族起義軍與清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起義戰争轉入了低潮,黔東南、黔西南等地的起義軍面臨着更為艱苦的防禦作戰任務。
1868年5月,席寶田由湘西沅州還軍貴州邛水,于5月19日圍攻邛水西南的苗軍重要據點寨頭。
“該處地當山半,三面劈削,一面下臨深澗,堅壘重壕,層層環互”①,形勢極為險要。
苗軍守将甘保玉親率苗軍主力堅守在前哨陣地釘耙塘。
湘軍從正面進攻,傷亡慘重。
席寶田便改變戰術,一面從正面佯攻,一面派部隊抄至寨頭側後,從高處襲擊苗軍。
苗軍腹背受敵,甘保玉不幸犧牲,寨頭終于失守。
其後張秀眉、包大度等率苗軍數次反攻寨頭,均未奏效。
後由于席寶田請假返回湖南,湘軍便以酷暑為理由,暫停向苗區進攻。
唐炯在攻占尚大坪黃号根據地後,即率川軍南下,進攻苗軍。
8月25日,川軍與黔軍參将唐天佑部攻陷平越州城,11月3日攻陷麻哈州城。
唐炯利用号軍叛徒陳紹虞等,由平越以東沿重安江東進,會合川軍總兵劉鶴齡部,于11月28日占領黃平舊州城,12月7日占新州城。
貴州巡撫曾璧光則遣提督張文德率黔軍由貴一陽一東進,連陷龍裡、貴定,威一逼一都勻。
都勻地區苗軍首領潘名傑投降。
餘部在楊開國領導下繼續戰鬥,終因寡不敵衆,于11月27日撤離都勻。
同年11月初,席寶田又由湖南回到寨頭湘軍大營,繼續向苗軍進攻。
處于清軍包圍之中的苗軍,一面依托險要山勢節節抵抗,一面派兵繞襲敵後。
一部苗軍進攻邛水東北的青溪、玉屏,并進入湖南,另一部攻擊被湘軍占領的荊竹園和上河等地,牽制湘軍,使其不能全力進犯苗區。
金幹幹也率五千苗軍,輕裝深入川軍後路,襲擊其補給線。
席寶田、唐炯均感後路空虛,兵力不足,屢請增兵。
186一9年,清政一府進一步調兵增援貴州。
湖南巡撫劉昆遣記名按察使黃潤昌、道員鄧子垣率萬餘湘軍入黔。
1月初,黃潤昌進抵貴州青溪。
席寶田令黃潤昌沿鎮一陽一江西進,令記名提督榮維善由寨頭北上,夾攻鎮遠。
3月10日,湘軍攻占鎮遠府衛兩城。
其後,黃潤昌率軍西攻施秉,榮維善則率軍南下,與沿清水江西進的李光燎、戈鑒部會合,于4月9日攻占清江廳城。
接着,席寶田命榮維善由清江、彭芝亮由石阡,分率所部赴鎮遠,與黃潤昌部會合。
4月30日,黃潤昌、榮維善、彭芝亮等部湘軍攻占施秉縣城,苗軍向西撤退。
(五)黃飄大捷 湘軍攻占施秉後,為了迅速打通驿道,并與業已占據黃平、重安、清平等地的川軍會合,便乘勝向黃平前進。
186一9年5月1日和2日,由黃潤昌、榮維善、鄧子垣等率領的湘軍一萬八千餘人占領苗軍重要據點白洗寨(施秉南二十餘裡)和甕谷隴(黃平東南四十餘裡)。
甕谷隴至黃平,中有黃飄(黃平東南二十裡)等苗寨,地勢奇險,僅有羊腸小道可以通行。
當時有人提議停止攻擊,但黃潤昌、榮維善等因勝而驕,認為“功在指顧”,“若舍之而去,則驿路仍被梗阻,計不如乘勝追之”①。
5月3日,湘軍以榮維善為前隊,總兵張宜道為二隊,總兵蘇元春為三隊,鄧子垣為四隊,黃潤昌為後隊,由甕谷隴出發,沿山路魚貫而行。
盡避由于湘、川、黔軍節節進一逼一,苗軍遭受的威脅越來越大,但他們仍然保持着頑強的戰鬥意志。
苗軍首領張秀眉令部将包大度率軍萬餘人,在黃飄一帶山上設伏,而以小部隊前出誘敵。
當湘軍進入伏擊區時,苗軍突起,前阻後截,“山上木石如雨”。
湘軍争相逃命,但因道路狹窄,入馬擁擠,亂作一一團一,自相踐踏,死傷甚衆。
苗軍趁勢由山上沖下,喊殺之一聲響徹山谷。
黃潤昌為“飛炮”擊中頭部,頓時斃命。
鄧子垣企圖救護,也被苗軍亂刀砍死。
榮維善率親兵二百餘人沖出包圍圈,沿山東逃,又為苗軍包圍,全部被殲。
黃飄一戰,苗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湘軍主力榮維善、黃潤昌、鄧子垣部大部被殲,僅蘇元春率數千殘兵逃出重圍。
黃飄大捷之後不久,苗軍又取得了重創黔軍的巨大勝利。
186一9年5月初,貴州提督張文德指揮黔軍三四千人分五路從都勻向八寨進犯。
苗軍奮起阻擊進犯之敵,并由金幹幹率軍數千人,繞至平口、吳秀等地,從側後襲擊敵人,阻截敵人糧道。
黔軍腹背受敵,到達八寨以西四十裡的雞賈河一帶時,已無法前進。
由于從貴定、獨山等地轉運的糧食,多在途中被苗軍截獲,軍中無糧,先則殺馬為食,繼則以草根樹皮充饑,士無鬥志,紛紛潰逃。
7月中旬,張文德迫于形勢,率部向獨山轉移。
苗軍早在樓山口埋伏重兵,當黔軍從高寨坡登上樓山口時,伏兵突起,黔軍頓時亂作一一團一,總兵馬永勝、副将何遇春等當場斃命,兵勇死傷枕藉,三四千人全行潰滅。
張文德僅帶親兵二十餘人徒步經獨山逃回省城貴一陽一。
苗軍乘勝于7月19日收複都勻府城。
當時的形勢對苗軍極為有利,如果各部力量一團一結一緻,乘勝向敵人進攻,是有可能進一步變被動為主動的。
可惜苗軍滿足于已有的勝利,除了有限的幾次小辨模的軍事行動外,無所作為,從而失去了繼續殲敵的良機,給了敵人以休整恢複的時間。
四、起義戰争的最後失敗 (一)湘、川軍繼續向苗軍進攻 湘軍黃飄大敗之後,湖南巡撫劉昆極力為席寶田開脫,并從人力物力方面予以大力支援(由湖南增兵萬人,又增設援黔營務處,負責轉運糧饷)。
1870年4月上旬,席寶田率新募湘軍回到貴州,進抵鎮遠以南二三十裡的塘頭,連同原有在黔湘軍,共三十餘營,随即部署向施洞一口進攻。
施洞一口位于清水江南岸,是鎮遠入台拱的要隘。
苗軍首領九大白和報南燒率部堅守施洞一口,張秀眉和潘老冒也率部前來助守。
湘軍占據清水江北岸的金鐘山,幾次搶渡清水江,都被苗軍擊退。
4月15日(三月十五日),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吃姊妹飯”節,苗軍放松了戒備。
席寶田指揮湘軍乘機從上下遊暗渡,以一部由正面佯攻,一舉襲占了苗軍的重要據點施洞一口,取得了繼續向清水江南岸苗區進攻的出發地。
但是,席寶田決定先攻清水江北岸,以期與川軍會師。
5月,湘軍相繼攻占新城、甕闆、蓑衣坡等苗軍據點。
6月上旬,又占領了施秉城南苗軍重要據點白洗和岩門司。
與此同時,唐炯指揮的川軍相繼攻占了黃飄、白堡、甕谷隴等苗軍堡寨,迫使苗軍數千人退守叫鳥硐。
該硐“寬廣三裡餘,上下四門曲折相通,中有暗河一道,環護硐門,其内門遍開炮眼,勢極堅險”。
①6月10日,川、黔軍各一部聯合發起進攻。
苗軍從洞内開槍開炮,大量斃傷敵人。
後清軍伐樹木數萬捆,加上硫磺,堆積洞一口,乘風縱火。
苗軍為煙火熏灼,無法作戰。
27日,清軍進入洞内,将五千餘人全部殺害。
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