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戰争

關燈
不久清軍由思南來攻,号軍以攻為守,主動出擊,一逼一攻石阡和思南府城,使敵人顧此失彼。

    号軍荊竹園根據地在鬥争中逐漸鞏固起來。

    此外,餘慶轎頂山,甕安玉華山、平越尚大坪,也是黃号軍的重要根據地。

     劉義順雖為白蓮教老教主和各部号軍的共同首領,但實際上并不能統一指揮互不統屬的各部号軍。

    這種狀況,成為号軍繼續發展的障礙。

    因此,劉義順等推舉冒充明代皇帝朱氏後裔(冒名朱明月,一作朱民悅)的遵義人張保山為秦王(又稱朱王),并繼續采用楊隆喜的“江漢”年号。

    不久,又立朱明月為嗣統真主,鑄印鑄錢,并提出了“滅此胡一黨一,宏我漢京”的政治口号。

    劉義順自封為大丞相,以下有王、公、侯、鄉正、元帥、将軍、千裡等職,分别擁有武裝。

    此後,号軍各自為政的局面雖然沒有根本一性一的改變,但各部之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互相支援,互相配合,有的還與苗軍等友軍聯合行動。

     1863年,羅光明部起義軍占都勻,苗軍潘名傑部據貴定,号軍何得勝部占開州(今開一陽一),彼此聯合作戰,對貴一陽一實行長期圍困。

    清軍将領哀歎:“我軍若右出都勻,則羅光明據其前,(潘)名傑襲其後,左出平越,則(何)得勝據其前,(羅)光明、(藍)三壽襲其後,都難得志。

    若中出貴定圖麻哈,則(潘)名傑據其前,羅、何左右夾擊,更難得手。

    數年來賊蹤不常,我軍無可如何”。

    ①12月,潘、何聯軍在貴一陽一以北黑石頭大敗趙德昌部清軍,進一逼一貴一陽一。

    “附郭一帶,烽火相望,阖城皆驚”。

    ②但貴一陽一城池堅固,又有重兵防守,起義軍一時難以攻下,潘名傑、何得勝部遂時分時合,活動于城周各地。

    其後雖數次攻城,終未能下。

     在此期間,号軍活動地區逐漸擴大,除黃号何得勝部在貴一陽一附近活動外,白号勢力發展到遵義、大定(治今大方)二府的廣大地區。

    1864年和1865年,先後攻下桐梓、仁懷、黔西、大定、正安等城,整個黔北地區都成為号軍的勢力範圍。

     (三)黔西南回民軍和黔西北苗民軍的節節勝利 1858年12月,黔西南普安廳(治今盤縣)回民在張淩翔、馬河圖等領導下起義,後隊伍迅速壯大,并粉碎了興義府(治今安龍)署知府胡霖澍的多次進攻。

    興義府的回、漢、布依、苗等族群衆紛紛起義響應。

     1859年秋,張淩翔聯絡張福田(回族)、塗令恒(漢族)、陸王松(布依族)、楊樹森(苗族)等部起義軍圍攻新城(今興仁),并設伏全殲前往救援的一團一練。

    困守新城的清軍聞援兵潰敗,加之糧饷匮乏,水道又被起義軍截斷,軍心離散。

    11月28日夜,清軍兵練開城取水,埋伏一在城下的起義軍乘機攻入城中,占據新城。

     新城三面環山,形勢險要,為黔西南的軍事要地。

    張淩翔、馬河圖等便以此為根據地,建立了大元帥府。

    張淩翔為大元帥,馬河圖為副元帥,總理全局。

    另設都督、将軍、都統、參軍、中郎将、營長、先鋒、隊長等職。

    張淩翔、馬河圖一面派人與太平軍和雲南回民起義領袖杜文秀聯系,一面在新城擴建城垣,修碉挖壕,準備長期堅守。

     1860年,太平軍曾廣依部由廣西進入黔西南,牽制了大量清軍兵力,使回民軍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1861年,回民軍由新城向周圍清軍發動進攻。

    4月,攻占貞豐州城。

    7月1日,攻入普安縣城,因城中無糧,旋即退出。

    1862年1月,在苗族群衆的配合下,回民軍攻占冊亨城。

    4月,張淩翔率軍攻克興義府城。

    9月,回民軍再次攻克普安縣城,10月1日攻占普安廳城,11月15日攻占安南(今晴隆),11月20日攻占興義縣城。

    至此,黔西南興義府和普安廳所屬廣大地區均為回民軍占領。

     當各族起義軍在黔東南、黔北和黔西南各地蓬勃一發展的時候,在黔西北也爆發了農民起義。

    1860年5月,苗族農民陶新春利用一萬四千餘苗、彜、布依族群衆在韭菜坪(今赫章縣境)舉行降仙大會的機會,發動起義。

    起義軍一舉摧毀三個土司衙門,攻占黔西北要隘七星關,控制了黔、滇、川三省的交通咽喉。

    1861年2月,清軍參将李有恒指揮湘軍、滇軍和一團一勇各一部向七星關進犯。

    陶新春率苗軍堅守月餘後,主動撤向畢節縣西北的豬拱箐。

    豬拱箐地處滇黔邊界,地勢險峻,自然條件非常優越。

    苗軍在此修建房屋,開墾耕地,在險要關隘修築營壘,派兵據守。

    不久,李有恒從七星關進至豬拱箐東南峰頂山下,多次進攻未逞。

    同年夏,太平軍曾廣依部經由大定府北上,李有恒聞訊,慌忙回守畢節。

    陶新春率領起義軍積極配合太平軍圍攻畢節縣城,為太平軍籌集糧食,充當向導。

    李有恒龜縮城内不敢出戰。

    由于長期未能攻克畢節,加之太平軍翼王石達開已率領大軍到達四川東南,曾廣依決定率部入川與之會合。

    6月19日,太平軍從畢節撤圍,拟取道黔西、仁懷、桐梓等地前往四川,陶新春便率苗軍和太平軍傷員退回豬拱箐。

     1863年,石達開部将李福猷率太平軍經過黔西北,陶新春将其迎至豬拱箐休整。

    在太平軍的幫助下,苗軍整頓了隊伍,逐步建立起各種制度,加強了軍事訓練,提高了部隊的軍事素質。

    在鬥争中,苗軍的領導核心逐步形成,陶新春自任統兵元帥,周國瑞(漢族,太平軍成員)、基哉先生(彜族)為軍師,陶三春、楊應再、熊萬順、楊八、張項七、張項八(均為苗挨)、羅幺大(布依族)等人為将軍,顧朝禮為經略,此外還設有掌櫃、宰輔、巨帥、禮師等職。

    這樣,黔西北苗軍逐漸壯大,豬拱箐根據地日益鞏固起來。

     陶新春部苗軍以豬拱箐為根據地,活動于貴州大定、黔西、威甯、畢節以及雲南鎮雄、彜良、大關、昭通和四川邊界地區,與各族起義軍互相配合,不斷打擊清軍。

    1864年,黔北号軍向貴州西部發展,先占仁懷縣城,11月13日又占黔西州城。

    貴西道沈西序令署大定知府劉正朝率軍從大定趕往黔西救援。

    岩大五領導的苗、彜、布依族聯軍①與黔北号軍乘大定空虛,于12月14日襲占大定府城。

    陶新春率部由豬拱箐來到大定府城,與岩大五及号軍領一導一人共同商定,分區作戰,互相配合。

    由于陶新春部苗軍與黔北号軍、岩大五部苗軍等密切配合,主動向敵人進攻,清軍往往不戰而潰。

     至此,各族人民起義的烽火燃遍了貴州全省,使當地的統治階級處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清政一府也為之憂心如焚。

     三、起義軍轉入防禦作戰 (一)清軍的謀黔方略與湘軍三路“進剿”的破産 1864年7月,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全國革命形勢轉入低潮,但杜文秀領導的雲南回民起義和貴州各族人民起義仍在蓬勃一發展。

    1865年3月,清廷以“江浙肅清,東南底定”,令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就滇、黔兩拾妥為區劃”,“不以地屬邊陲,稍存漠視”。

    ①4月,曾國藩奏稱:“滇省于天下為最遠,黔省于天下為最貧。

    ……謀滇當以蜀為根本,即以籌饷責之四川總督;謀黔當以湘為根本,即以籌饷責之湖南巡撫。

    蜀之南多與滇鄰,湘之西多與黔鄰,進剿即所以自防,勢有不得已者,義亦不得而辭。

    惟既令其專謀一方,則不能兼顧他剩”②曾國藩提出的川、湘兩省鎊謀一方,“謀黔當以湘為根本”的方略,得到清廷的認可,但由于這時太平軍餘部還在福建等地活動,湖南當局尚需預防太平軍由福建經江西入湘,暫時還無力大舉援黔。

     1866年初,南方的太平軍餘部均遭失敗,清王朝便調集湘、黔、川、滇、桂等省大量清軍,向貴州各族起義軍大舉進攻。

    早在1865年,四川總督駱秉章即派劉嶽昭率湘軍六千五百人援黔,先後攻占了正安州城和綏一陽一縣城。

    1866年初,清王朝一面令已升任雲南巡撫的劉嶽昭率湘軍向黔西、大定、畢節一帶進攻,一面令湖南巡撫李瀚章籌劃進黔事宜。

    李瀚章系曾國藩的老部下,李鴻章的胞兄,與湘軍的淵源甚深。

    湘軍攻陷金陵後,大批被裁撤的湘軍官兵回到原籍,李瀚章從中選練兵将二萬餘人,分三路向貴州“進剿”:新授貴州布政使兆琛昂責黔東軍事,于湖南辰州府(治今沅陵)、沅州府(治今芷江)招集舊部五千人,編為“龍武軍”十營,進駐貴州鎮遠,督同貴州黔軍與湘軍分途“進剿”,是為中路;已革浙江按察使、原湘軍統領李元度與總兵王永章、候選知縣李光燎等率兵六千人,由湘西麻一陽一(今麻一陽一西南)進駐貴州銅仁,向号軍進攻,是為北路;總兵周洪印原率二十營湘軍計萬餘人防守湘黔邊界,待李元度等進至銅仁後,即由天柱直趨清江、台拱,與中路湘軍成犄角之勢,合攻黔東南苗軍,是為南路。

     面對清軍的進攻,苗、号等起義軍互相支援配合,利用當地山深林密的自然條件,節節阻擊,遲滞和打擊敵人。

    雖然起義軍處于防禦地位,但黔東南苗軍采勸深入疾歸”的戰法,插一入湘西敵後,襲擾湘軍後方,牽制敵人,配合了号軍等起義軍的鬥争,終于粉碎了敵人妄圖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