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達開,讵料這時石部已由貴縣退至橫州。
9月2日夜,當陳開等泊舟于橫州東北的大灘時,不幸被賴聯桂等所率一團一練俘獲,後被押回浔州城,英勇就義。
至此,經營了六年多的以浔州為中心的根據地,除貴縣等少數據點外,已全被清軍占領。
(三)起義軍餘部繼續戰鬥 浔州陷落和陳開犧牲以後,一部分起義武裝和李文彩的壯族起義軍約三萬人投奔石達開,不久即撤離廣西;另有約四萬人由隆一柄一公黃鼎鳳統率,就地堅持鬥争。
1861年9月,蔣益澧率部進攻貴縣,黃全義開城投降。
黃鼎鳳則率領部衆以覃塘為根據地,高舉恢複大成國的旗号,堅決抗擊湘軍的進攻,并企圖重占浔州。
12月3日,黃部大敗湘軍于蘭田村。
1862年(同治元年),趁蔣益澧所部湘軍調赴浙江之機,于6月重占貴縣城,進而攻占了通向浔州的要隘蒙墟,前鋒抵達距浔州城僅十餘裡的嶺頭鋪。
廣西巡撫劉長佑因浔州告急,即将桂林的防務交給布政使張凱嵩辦理,自率五營湘軍奔赴浔州。
6月15日,劉長佑部進攻嶺頭鋪,起義軍據險抵抗,打退了進攻之敵。
8月,黃部退守貴縣,分兵據守太墟、龍岩、登龍橋、覃塘、平天寨等據點。
10月28日,當劉長佑進攻登龍橋時,黃鼎鳳分兵兩路,一路南攻陸村、橫嶺,牽制進攻之敵,一路北取大墟,威脅清軍後路,保住了登龍橋據點。
當月,清廷任命劉長佑為兩廣總督,張凱嵩為廣西巡撫,劉坤一為布政使,并接替進攻起義軍的前線指揮任務。
1863年,張凱嵩又調七個營增援劉坤一(于5月下旬到達貴縣)。
劉坤一在援兵到達後,便分兵三路,對黃鼎鳳部發起進攻。
7月6日占橋墟,10日占登龍橋和貴縣城,18日占龍岩,8月11日占覃塘,黃鼎鳳率萬餘人退守最後一個據點小一平天寨。
小一平天寨石壁陡立,地勢險要,起義軍早在山頂修築了三道圍牆,安設大炮,并築有碉堡等防禦工事,憑險固守。
1864年2月至4月,劉坤一部連續多次仰攻,都被起義軍擊退,部隊傷亡慘重;又在大平天寨架炮轟擊,未能奏效;施展招撫伎倆,也沒有得逞。
于是改用開挖長壕、長圍久困之策。
但劉坤一認為湘軍一萬數千人被長期牽制在那裡,勞師糜饷,終非善策。
後來發現後山尚可攀緣而上,便派兵一部于5月24日深夜悄悄爬上後山,埋伏于碉堡附近。
25日淩晨發起攻擊,伏兵将火罐、火彈紛紛投進起義軍的碉堡。
起義軍遭到突然襲擊,不知所措,紛紛棄堡入寨。
26日,劉坤一組織湘軍分四路發起總攻。
黃鼎鳳在危急情況下,竟于28日和軍師周竹歧自投劉坤一軍營,希圖保全起義軍的生命。
5月30日,湘軍攻破小一平天寨,起義軍被俘、被殺近千人,逃出者亦大部被俘。
黃鼎鳳等起義軍首領後被劉坤一殺害。
至此,在廣西堅持了十年之久的大成國起義武裝全部失敗。
不隸屬于大成國的起義武裝也相繼敗亡:轉戰湘、粵、桂的陳金剛部于1863年9月在廣東失敗;活動在廣西太平府的吳淩雲餘部于1865年由廣西退入越南;其他較小的起義武裝,有的降敵,有的潰散。
轟轟烈烈的兩廣天地會起義戰争又一次遭到清軍的殘酷鎮壓。
六、起義的曆史意義與失敗原因 (一)起義的曆史意義 這次起義戰争,是曆次天地會起義戰争中規模最大、給清政一府的打擊最沉重的一次,自有其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
起義武裝在廣東一度攻占了四十餘座府、州、縣城,幾占全省之半;在廣西控制了梧州、浔州、平樂、慶遠、柳州、南甯、思恩七府的三十多個府、州、縣城。
起義軍所到之處,都在政治上、經濟上打擊了地主階級和當地的反動統治。
特别是被清政一府視為南方可靠後方和糧饷主要供一應地的廣東,自從起義武裝控制了兩廣的許多地區和水陸要隘,阻塞了通往省城的交通以後,嚴重影響了厘金和各種捐稅的收入,而軍費開支卻急劇增加,因而出現了饷銀匮乏的困難局面,不得不請求清政一府從山西、陝西、四川等省調撥饷銀,協濟兩廣軍隊。
在軍事方面,起義武裝不僅牽制了兩廣地區的一萬餘名清軍(不包括臨時招募的兵勇)和千餘隻戰船,還牽制了從福建、湖南等省調來的清軍二萬餘人。
根據兩廣地方當局大大縮小了的數字統計,起義軍斃、傷、俘清軍最少在萬人以上,擊沉、擊毀和繳獲戰船五六百隻。
這就在實際上支援了太平天國和其它各地各族人民的起義戰争。
(二)起義失敗的原因 這次起義戰争終于失敗,從軍事方面講,主要有以下原因: 1.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核心,基本上各自為戰,互不協同 作為秘密會一黨一的天地會,向來具有山堂分立,互不統屬的弱點,這次起義後,又吸收了大量無業遊民和流一氓無産者,使這一弱點更加突出起來。
在反清作戰中,各股起義武裝之間基本上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态,時合時分,分多于合。
每遇敵人進攻,往往彼此觀望,缺少主動配合。
如圍攻廣州之戰時,雖有“以陳開為盟主,遠近聽其号令”之說,實際上既無統一的指揮,又無統一的作戰行動。
李文茂、陳顯良等部在省城的東、北部與清軍激戰近四個月,而佛山的陳開與省河以南的林洸隆等所率部隊,都沒有采取積極的作戰行動,打擊和牽制清軍,使其得以集中兵力,先北後南,将起義軍各個擊破。
進入廣西浔州以後,雖然封了五王,陳開坐鎮秀京,實際上各王并不完全聽從陳開的号令。
李文茂攻下柳州後,未經陳開同意,就自行封官設吏,開爐鑄錢;柳州失守以後,不向浔州退卻,而拉着隊伍遠走貴州。
梁昌、區潤在南甯失守以後,也不向浔州退卻,擅自跑到廣東的靈山。
這些情況說明了領導集一團一之間的不統一,沒有全局觀念。
至于當地的起義武裝,有的雖然接受了大成國的封号,實際上隻是松散的聯盟關系,并不能由陳開實行統一的領導和指揮,更談不上主動配合作戰,這就給敵人提一供了各個擊敗的機會。
2.隻顧進攻,不顧防禦 起義軍勇于向清軍進攻的一精一神是可貴的。
但任何軍隊不能隻顧進攻,不顧防禦和退卻。
尤其是處在敵人戰略包圍的情況下,不能不十分注意防禦問題。
隻有審時度勢,在主客觀條件有利于進攻時,不失時機地進攻;不利時,則毫不猶豫地轉入防禦,才能争取主動,避免被動。
起義軍圍攻廣州城是明顯的錯誤,但能适時向統治力量薄弱的廣西轉移,使戰略的退卻和進攻結合起來,則是明智之舉。
進入廣西之後,趁該省清軍力薄饷绌之際,及時實行進攻作戰,很快發展了革命力量,也是正确的。
但是,當全國起義高一潮開始低落,湘軍進入廣西,粵軍厚集兵力準備進攻梧州,梁昌、區潤所部從南甯退避廣東,形勢開始發生了不利于起義軍的變化時,陳開、李文茂沒有及時準備防禦作戰,仍然冒險進攻桂林,無疑是很大的失策。
結果,蘇橋作戰失利後,很快陷入被動不利的局面,李文茂由輕敵變成了畏敵,由冒險進攻變成了退卻逃跑,使大成國起義軍的力量受到重大削弱。
陳開在南甯、柳州、梧州相繼失守,敵情日趨嚴重的情況下,仍然沒有進行防禦作戰的準備,而是繼續進攻柳州、梧州,打了許多消耗戰,最後在湘、粵、桂軍聯合進攻下,喪失了還手的能力,不得不慌忙從浔州撤退。
還應指出,大成國起義軍在進攻作戰時,偏重于攻取一愛一、州、縣城,不重視通過機動作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也是指揮水平不高的表現。
起義軍進入廣西後,曾四次予廣東水師以殲滅一性一的打擊;在攻取浔州、柳州、梧州等城時,水陸配合,嚴密包圍,主動打擊援兵,取得了奪取堅城,一次殲敵數百人至千餘人的勝利。
但是,後來在柳州、梧州方向,與湘軍、粵軍作戰中,打了不少失多于得的消耗戰。
在廣州外圍作戰時,李文茂曾運用伏擊戰術,取得了兩次殲滅清軍數百人的勝利。
但到廣西以後,這種戰術幾乎棄置不用了,以緻喪失了不少殲敵良機,影響了戰場形勢繼續朝着有利于起義軍的方向轉化。
3.隻注意根據地的擴大,不注意根據地的鞏固 陳開、李文茂在廣西最富庶的腹心地區建立根據地,使起義軍既能解決糧食問題,又能利用江河縱橫的地理條件,充分發揮水軍的威力,對于堅持起義戰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與另一些長期流動作戰,忽視建立根據地的天地會起義武裝比較起來,是頗為高明的一着。
但是,陳開等隻注意擴大根據地,而不注意鞏固。
如沒有廣泛地發動和組織群衆,配合起義軍打擊、瓦解為虎作伥的一團一練武裝,以緻一團一練在根據地内仍然廣泛存在,連秀京所在地的桂平縣也不例外;沒有在根據地的主要城市、水陸交通要沖和重要山寨構築必要的防禦工事,屯積糧食和武器彈藥,做好防禦作戰的準備。
由于忽視了這些工作,所以根據地的面積雖然不小,但很不鞏固,當清軍向根據地進攻時,不能更好地發揮戰略基地的作用。
4.偏重于擴大部隊,忽視鞏固提高 大成國起義軍最多時衆達數十萬,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但就整個部隊來說,由于組織松散,缺乏正規的編制和集中統一的領導,缺乏嚴格的訓練,尤其是缺乏有勇有謀的軍事将領,因而部隊的戰鬥力不能很快提高,步軍尤弱于水軍。
起義軍不僅在與戰鬥力較強的湘軍作戰中很少取勝,就是在與戰鬥力很差的廣東綠營兵作戰中,也多次打了敗仗。
尤為突出的是,駐守南甯的梁昌、區潤的數萬部隊竟敗于數千一團一練手中;陳開派出的解柳州之圍的援軍也因遭一團一練阻擊而無法接近柳州。
這說明起義軍的戰鬥力和頑強一精一神,還是不夠的。
此外,在部隊的鞏固方面,也存在着明顯的弱點。
某些起義領袖如梁昌、區潤因個人利害矛盾,發生了内讧。
某些起義領袖如黃全義、陳戊養等在革命處于低潮時,竟率部投降清軍。
隻注意擴大部隊,不注意鞏固提高部隊,是不少農民起義武裝的共同弱點,山堂林立、成份複雜的天地會起義武裝,在這方面顯得更為突出。
這不僅不能使部隊從不斷戰鬥中得到提高和加強,而且成為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9月2日夜,當陳開等泊舟于橫州東北的大灘時,不幸被賴聯桂等所率一團一練俘獲,後被押回浔州城,英勇就義。
至此,經營了六年多的以浔州為中心的根據地,除貴縣等少數據點外,已全被清軍占領。
(三)起義軍餘部繼續戰鬥 浔州陷落和陳開犧牲以後,一部分起義武裝和李文彩的壯族起義軍約三萬人投奔石達開,不久即撤離廣西;另有約四萬人由隆一柄一公黃鼎鳳統率,就地堅持鬥争。
1861年9月,蔣益澧率部進攻貴縣,黃全義開城投降。
黃鼎鳳則率領部衆以覃塘為根據地,高舉恢複大成國的旗号,堅決抗擊湘軍的進攻,并企圖重占浔州。
12月3日,黃部大敗湘軍于蘭田村。
1862年(同治元年),趁蔣益澧所部湘軍調赴浙江之機,于6月重占貴縣城,進而攻占了通向浔州的要隘蒙墟,前鋒抵達距浔州城僅十餘裡的嶺頭鋪。
廣西巡撫劉長佑因浔州告急,即将桂林的防務交給布政使張凱嵩辦理,自率五營湘軍奔赴浔州。
6月15日,劉長佑部進攻嶺頭鋪,起義軍據險抵抗,打退了進攻之敵。
8月,黃部退守貴縣,分兵據守太墟、龍岩、登龍橋、覃塘、平天寨等據點。
10月28日,當劉長佑進攻登龍橋時,黃鼎鳳分兵兩路,一路南攻陸村、橫嶺,牽制進攻之敵,一路北取大墟,威脅清軍後路,保住了登龍橋據點。
當月,清廷任命劉長佑為兩廣總督,張凱嵩為廣西巡撫,劉坤一為布政使,并接替進攻起義軍的前線指揮任務。
1863年,張凱嵩又調七個營增援劉坤一(于5月下旬到達貴縣)。
劉坤一在援兵到達後,便分兵三路,對黃鼎鳳部發起進攻。
7月6日占橋墟,10日占登龍橋和貴縣城,18日占龍岩,8月11日占覃塘,黃鼎鳳率萬餘人退守最後一個據點小一平天寨。
小一平天寨石壁陡立,地勢險要,起義軍早在山頂修築了三道圍牆,安設大炮,并築有碉堡等防禦工事,憑險固守。
1864年2月至4月,劉坤一部連續多次仰攻,都被起義軍擊退,部隊傷亡慘重;又在大平天寨架炮轟擊,未能奏效;施展招撫伎倆,也沒有得逞。
于是改用開挖長壕、長圍久困之策。
但劉坤一認為湘軍一萬數千人被長期牽制在那裡,勞師糜饷,終非善策。
後來發現後山尚可攀緣而上,便派兵一部于5月24日深夜悄悄爬上後山,埋伏于碉堡附近。
25日淩晨發起攻擊,伏兵将火罐、火彈紛紛投進起義軍的碉堡。
起義軍遭到突然襲擊,不知所措,紛紛棄堡入寨。
26日,劉坤一組織湘軍分四路發起總攻。
黃鼎鳳在危急情況下,竟于28日和軍師周竹歧自投劉坤一軍營,希圖保全起義軍的生命。
5月30日,湘軍攻破小一平天寨,起義軍被俘、被殺近千人,逃出者亦大部被俘。
黃鼎鳳等起義軍首領後被劉坤一殺害。
至此,在廣西堅持了十年之久的大成國起義武裝全部失敗。
不隸屬于大成國的起義武裝也相繼敗亡:轉戰湘、粵、桂的陳金剛部于1863年9月在廣東失敗;活動在廣西太平府的吳淩雲餘部于1865年由廣西退入越南;其他較小的起義武裝,有的降敵,有的潰散。
轟轟烈烈的兩廣天地會起義戰争又一次遭到清軍的殘酷鎮壓。
六、起義的曆史意義與失敗原因 (一)起義的曆史意義 這次起義戰争,是曆次天地會起義戰争中規模最大、給清政一府的打擊最沉重的一次,自有其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
起義武裝在廣東一度攻占了四十餘座府、州、縣城,幾占全省之半;在廣西控制了梧州、浔州、平樂、慶遠、柳州、南甯、思恩七府的三十多個府、州、縣城。
起義軍所到之處,都在政治上、經濟上打擊了地主階級和當地的反動統治。
特别是被清政一府視為南方可靠後方和糧饷主要供一應地的廣東,自從起義武裝控制了兩廣的許多地區和水陸要隘,阻塞了通往省城的交通以後,嚴重影響了厘金和各種捐稅的收入,而軍費開支卻急劇增加,因而出現了饷銀匮乏的困難局面,不得不請求清政一府從山西、陝西、四川等省調撥饷銀,協濟兩廣軍隊。
在軍事方面,起義武裝不僅牽制了兩廣地區的一萬餘名清軍(不包括臨時招募的兵勇)和千餘隻戰船,還牽制了從福建、湖南等省調來的清軍二萬餘人。
根據兩廣地方當局大大縮小了的數字統計,起義軍斃、傷、俘清軍最少在萬人以上,擊沉、擊毀和繳獲戰船五六百隻。
這就在實際上支援了太平天國和其它各地各族人民的起義戰争。
(二)起義失敗的原因 這次起義戰争終于失敗,從軍事方面講,主要有以下原因: 1.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核心,基本上各自為戰,互不協同 作為秘密會一黨一的天地會,向來具有山堂分立,互不統屬的弱點,這次起義後,又吸收了大量無業遊民和流一氓無産者,使這一弱點更加突出起來。
在反清作戰中,各股起義武裝之間基本上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态,時合時分,分多于合。
每遇敵人進攻,往往彼此觀望,缺少主動配合。
如圍攻廣州之戰時,雖有“以陳開為盟主,遠近聽其号令”之說,實際上既無統一的指揮,又無統一的作戰行動。
李文茂、陳顯良等部在省城的東、北部與清軍激戰近四個月,而佛山的陳開與省河以南的林洸隆等所率部隊,都沒有采取積極的作戰行動,打擊和牽制清軍,使其得以集中兵力,先北後南,将起義軍各個擊破。
進入廣西浔州以後,雖然封了五王,陳開坐鎮秀京,實際上各王并不完全聽從陳開的号令。
李文茂攻下柳州後,未經陳開同意,就自行封官設吏,開爐鑄錢;柳州失守以後,不向浔州退卻,而拉着隊伍遠走貴州。
梁昌、區潤在南甯失守以後,也不向浔州退卻,擅自跑到廣東的靈山。
這些情況說明了領導集一團一之間的不統一,沒有全局觀念。
至于當地的起義武裝,有的雖然接受了大成國的封号,實際上隻是松散的聯盟關系,并不能由陳開實行統一的領導和指揮,更談不上主動配合作戰,這就給敵人提一供了各個擊敗的機會。
2.隻顧進攻,不顧防禦 起義軍勇于向清軍進攻的一精一神是可貴的。
但任何軍隊不能隻顧進攻,不顧防禦和退卻。
尤其是處在敵人戰略包圍的情況下,不能不十分注意防禦問題。
隻有審時度勢,在主客觀條件有利于進攻時,不失時機地進攻;不利時,則毫不猶豫地轉入防禦,才能争取主動,避免被動。
起義軍圍攻廣州城是明顯的錯誤,但能适時向統治力量薄弱的廣西轉移,使戰略的退卻和進攻結合起來,則是明智之舉。
進入廣西之後,趁該省清軍力薄饷绌之際,及時實行進攻作戰,很快發展了革命力量,也是正确的。
但是,當全國起義高一潮開始低落,湘軍進入廣西,粵軍厚集兵力準備進攻梧州,梁昌、區潤所部從南甯退避廣東,形勢開始發生了不利于起義軍的變化時,陳開、李文茂沒有及時準備防禦作戰,仍然冒險進攻桂林,無疑是很大的失策。
結果,蘇橋作戰失利後,很快陷入被動不利的局面,李文茂由輕敵變成了畏敵,由冒險進攻變成了退卻逃跑,使大成國起義軍的力量受到重大削弱。
陳開在南甯、柳州、梧州相繼失守,敵情日趨嚴重的情況下,仍然沒有進行防禦作戰的準備,而是繼續進攻柳州、梧州,打了許多消耗戰,最後在湘、粵、桂軍聯合進攻下,喪失了還手的能力,不得不慌忙從浔州撤退。
還應指出,大成國起義軍在進攻作戰時,偏重于攻取一愛一、州、縣城,不重視通過機動作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也是指揮水平不高的表現。
起義軍進入廣西後,曾四次予廣東水師以殲滅一性一的打擊;在攻取浔州、柳州、梧州等城時,水陸配合,嚴密包圍,主動打擊援兵,取得了奪取堅城,一次殲敵數百人至千餘人的勝利。
但是,後來在柳州、梧州方向,與湘軍、粵軍作戰中,打了不少失多于得的消耗戰。
在廣州外圍作戰時,李文茂曾運用伏擊戰術,取得了兩次殲滅清軍數百人的勝利。
但到廣西以後,這種戰術幾乎棄置不用了,以緻喪失了不少殲敵良機,影響了戰場形勢繼續朝着有利于起義軍的方向轉化。
3.隻注意根據地的擴大,不注意根據地的鞏固 陳開、李文茂在廣西最富庶的腹心地區建立根據地,使起義軍既能解決糧食問題,又能利用江河縱橫的地理條件,充分發揮水軍的威力,對于堅持起義戰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與另一些長期流動作戰,忽視建立根據地的天地會起義武裝比較起來,是頗為高明的一着。
但是,陳開等隻注意擴大根據地,而不注意鞏固。
如沒有廣泛地發動和組織群衆,配合起義軍打擊、瓦解為虎作伥的一團一練武裝,以緻一團一練在根據地内仍然廣泛存在,連秀京所在地的桂平縣也不例外;沒有在根據地的主要城市、水陸交通要沖和重要山寨構築必要的防禦工事,屯積糧食和武器彈藥,做好防禦作戰的準備。
由于忽視了這些工作,所以根據地的面積雖然不小,但很不鞏固,當清軍向根據地進攻時,不能更好地發揮戰略基地的作用。
4.偏重于擴大部隊,忽視鞏固提高 大成國起義軍最多時衆達數十萬,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但就整個部隊來說,由于組織松散,缺乏正規的編制和集中統一的領導,缺乏嚴格的訓練,尤其是缺乏有勇有謀的軍事将領,因而部隊的戰鬥力不能很快提高,步軍尤弱于水軍。
起義軍不僅在與戰鬥力較強的湘軍作戰中很少取勝,就是在與戰鬥力很差的廣東綠營兵作戰中,也多次打了敗仗。
尤為突出的是,駐守南甯的梁昌、區潤的數萬部隊竟敗于數千一團一練手中;陳開派出的解柳州之圍的援軍也因遭一團一練阻擊而無法接近柳州。
這說明起義軍的戰鬥力和頑強一精一神,還是不夠的。
此外,在部隊的鞏固方面,也存在着明顯的弱點。
某些起義領袖如梁昌、區潤因個人利害矛盾,發生了内讧。
某些起義領袖如黃全義、陳戊養等在革命處于低潮時,竟率部投降清軍。
隻注意擴大部隊,不注意鞏固提高部隊,是不少農民起義武裝的共同弱點,山堂林立、成份複雜的天地會起義武裝,在這方面顯得更為突出。
這不僅不能使部隊從不斷戰鬥中得到提高和加強,而且成為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