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争

關燈
義軍在封川添築炮台,并由梧州增兵四五千人,準備堵擊粵軍;還聯絡廣甯、懷集等地起義軍南下抄襲粵軍後路,進行牽制。

    但水、陸部隊不久即被敵擊敗,廣東水師揚帆直駛梧州。

    5月30日晨,起義軍的主要據點戎墟被蒼梧、西甯的數千名一團一練攻占。

    梧州城守軍面臨兩面受敵的不利形勢,遂于30日深夜撤至城外。

    粵軍占領梧州後,便停止了追擊。

     (三)柳州陷落 蔣益澧所部湘軍在蘇橋擊敗李文茂部後,便乘勝向柳州一逼一進。

    李文茂派其弟李文輝率部扼守白沙江口,紮竹為筏,橫鎖江中。

    白沙江口是洛清江和柳江的彙合處,李文茂以為守住這一咽喉要地,湘軍水師便難于攻取柳州。

    然而,蔣益澧事先一摸清了李文茂的防禦部署,湘軍由桂林乘坐麻一陽一船駛抵雒容(今鹿寨西南)後,不再下駛,而是于夜間拖船上岸,由陸路擡運至柳州城附近的洛垢下水,出其不意地直一逼一柳州。

    1858年6月24日,李文茂以為白沙江口已經失守,便慌忙從柳州撤退。

    蔣益澧占領柳州後,立即分兵兩路,一路追擊李文茂,一路進攻李文輝。

    駐守白沙江口的李文輝部因孤立無援,大部潰散。

    李文茂部先後在柳城、融縣反擊湘軍失利,便轉入貴州東南部,與苗民起義軍配合作戰。

    8月,在圍攻黎平失敗後,旋又折回廣西融縣一帶。

    11月,李文茂不幸病筆于懷遠(今融安北)山中,餘部由陳戊養統領,仍歸陳開指揮。

     柳州、梧州之所以失守,除了清軍兵力增加這一原因外,主要由于起義軍由一味進攻而被迫轉入防禦作戰,喪失了措置裕如的能力。

    李文茂從蘇橋撤退後,在兵力上仍占有優勢,如果沉着冷靜,集中力量對南進之敵進行一二次殲滅戰,仍然有可能變被動為主動。

    陳開部在梧州方向的作戰中,在兵力上也占有相對優勢,同樣由于事先缺乏防禦準備,對粵軍的進犯雖然進行了節節抗擊,但因倉促應戰,以緻難于阻止準備比較充分的敵人的進攻。

     五、秀京淪陷,起義軍餘部堅持鬥争 梧州、柳州等地相繼失守以後,大成國起義軍受到很大削弱,根據地也縮小了很多,原來的五王隻剩下陳開一人,形勢已非常不利。

    但當時大成國尚據有十多個州、縣,擁有水陸兩軍十餘萬人。

    此外,還有陳金剛和羅華觀等起義軍分别活動于賀縣和蒼梧下郢一帶,構成犄角之勢。

    以後,又有石達開部進入廣西活動。

    因此,在兵力對比上,起義軍仍占有優勢。

    如果陳開等能夠客觀地分析形勢,采取正确的決策,還是有可能扭轉不利局面的。

    但是,由于主觀指導上的原因,這種可能非但未能實現,而且每況愈下,最後終于失敗。

     (一)作戰指導一再失誤 蔣益澧所統湘軍占領柳州以後,由于炎夏酷暑和水土不服等原因,病員日益增多,不得不分駐柳州、慶遠一帶治療休整,就地清剿起義軍餘部。

    昆壽所率粵軍在攻占梧州以後,因梧州至浔州三百餘裡的浔江灘多流急,原有的戰船過大,難以上駛,需換船添兵,籌措軍費。

    所以,湘、粵兩軍都停止了進攻,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戰争間隙。

    這正是陳開起義軍補充休整隊伍,加緊準備防禦作戰的有利時機。

    但是,陳開沒有這樣做,因而為以後的防禦作戰帶來了嚴重的困難。

     1858年11月,蔣益澧率湘軍主力進攻賀縣的陳金剛起義軍。

    陳開乘柳州守備空虛之際,率兵一舉襲占了柳州,并恢複了柳城、融縣等地,收容了李文茂餘部。

    這一作戰行動是正确的。

    但是,在攻占柳州等地之後,陳開沒有及時轉旗東向,配合陳金剛部夾擊正在回援柳州的湘軍。

    當時,陳開、陳金剛都擁有數萬之衆,湘軍不過五千餘人,如兩軍實行左右夾擊,完全有可能消滅敵之一部或大部。

    陳開卻未能抓住這一有利戰機,也沒有加強柳州等地的防禦,而是率主力南下浔州,接着東攻梧州。

    梧州一帶的粵軍有兵勇萬餘人、戰船三百隻,1859年3月下旬,又得到副将楊超所率拖罟船二十餘隻和把總鐘春元所率步兵一千人的增援,水陸防禦都比較堅固。

    4月2日,陳開率戰船三百餘隻,在羅華觀部千餘人配合下,發動了對梧州的進攻。

    4月14日至16日,連續攻擊梧州外圍的三角咀、白雲寺等據點,結果均未攻下,戰船和兵員卻遭到不少損失,以後不得不退回浔州。

    這一作戰行動說明,陳開沒有認清當時決定廣西戰局的主要環節,因而不能正确選定打擊對象和作戰方向,并采取靈活的戰法。

     1859年7月,原石達開部将石鎮吉率部由廣東進入廣西,8月圍攻桂林未下,轉移至賓州。

    稍後,石達開軍二十餘萬人又進入廣西,于10月中旬占領慶遠城。

    湖南巡撫駱秉章立即一抽一調正在湖南休整的廣西布政使劉長佑部湘軍十八營八千人、蕭啟江部湘軍九營四千五百人進入廣西。

    盡避如此,湘軍在數量上仍居于劣勢,如果大成國起義軍與太平軍密切協同,聯合作戰,仍然有可能争取戰場上的主動權。

    但由于彼此互争領導權,沒有形成統一的革命力量,給湘軍造成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當石鎮吉部撤圍桂林轉移至賓州以後,劉長佑一面令蔣益澧再次率部對付賀縣的陳金剛部起義軍,保障湘軍的翼側安全;一面自率湘軍主力趁江水未漲之時,于1859年12月發動了進攻柳州之戰。

    面對湘軍和一團一練共數萬人的圍攻,守衛柳州的數千起義軍頑強抵抗,固守待援。

    陳開幾次從浔州派水軍北上援救,無奈水淺灘多,沿途又遭一團一練堵擊,始終未能抵達柳州城下。

    1860年1月31日,湘軍炸開東北城牆,攻入城内。

    起義軍犧牲二千餘人,損失戰船二百餘隻,柳州再次失守。

     1860年3月,劉長佑率部進攻柳城。

    陳開不是配合柳城守軍側擊劉軍,而是再次進攻柳州城。

    劉長佑率部及時回援,陳開率起義軍與敵人苦戰三十餘日,雖然使湘軍受到較大損失,但自己的有生力量也損失不少,不得不于4月中旬再次退守浔州。

     這時,石鎮吉部太平軍已在百色一帶被敵人消滅。

    石達開部太平軍則由于不斷分裂他走而大量減員,石達開不得不于5月底棄慶遠,率餘部偏處廣西西南部的賓州、武緣(今武鳴)一帶。

    在這種情況下,湘軍、粵軍便加緊了進攻浔州的準備。

    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劉長佑、蔣益澧等決定首先進攻據有賀縣、懷集等縣的陳金剛部和下郢一帶的羅華觀部。

    7月,賀縣、懷集失守,陳金剛率萬餘人走開建(懷集西南),下蒼梧。

    9月,湘軍圍攻下郢,羅、陳等部因得不到陳開部的配合,作戰一再失利。

    11月,羅華觀部退入浔州,陳金剛部南走廣東信宜。

    在此期間,據有荔浦、永安(今蒙山)的張高友起義軍向清軍投誠。

    這樣,陳開部起義軍便成了孤軍,而湘軍卻打通了桂林至梧州的水陸交通,與粵軍聯成一氣,造成了進攻浔州的有利條件。

     (二)秀京落入敵手 1861年2月,已升任兩廣總督的勞崇光與記名按察使蔣益澧、廣東陸路提督昆壽等在廣州策劃進攻浔州的部署,決定裁撤所有不适于在浔江作戰的紅單船等(用以保衛梧州的四艘除外),另行添置扒船、巡船、舢闆船等共一百三十隻,以便對付起義軍的水軍。

    勞崇光等鑒于過去廣東水師“在平南、藤縣、德慶等處四次敗績,屢覆全軍”的教訓,認為“非大隊陸勇與水軍相輔,斷難進兵”。

    ①為此确定如下進攻部署:由總兵李揚升率水師溯浔江上駛,蔣益澧率湘軍七千餘人沿浔江兩岸西進,作為進攻浔州的水陸主力;由候補道劉坤一率湘軍一部從柳州出象州、武宣,由北而南,配合進攻浔州;由署郁林知州鄒德淳和署左江道吳德征分别糾集一團一練,堵扼起義軍南下和西走的道路;并令平南、桂平縣的一團一練随時策應水陸各軍,充當向導。

    此外,還命記名道劉式恕統率練勇數營、銅底大船四艘守衛梧州城,以防起義軍偏師繞襲,并就近籌集軍一火糧饷。

    至4月上旬,清軍進攻浔州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陳開在多次進攻失利後,也作了一些防禦準備,如加緊鑄炮造船,增調水陸兩軍加強平南和象州的防禦,準備抗擊來自梧州和柳州的清軍。

    但因倉促從事,為時已晚。

     4月17日開始,蔣益澧陸續派出部隊夾江西行,為廣東水師打通前進道路。

    至8月初,湘軍攻占了藤縣至平南的起義軍所有據點,紮營平南城東。

    8月12日,起義軍萬餘人主動襲擊湘軍營壘,激戰數日,斃敵數百名。

    18日下午,起義軍戰船四百餘隻順流而下,鼓角齊鳴,支援步兵作戰。

    面對起義軍的強大攻勢,蔣益澧驚恐不安。

    他登高東望,從望遠鏡中看到水師快要趕到,便下令連夜移營後退,與水師靠攏。

    19日黎明,李揚升率全隊水師駛抵平南城東二十裡的丹竹,得悉起義軍戰船飛槳下駛,立即傳令各船收纜下帆,準備迎戰,并将巡船、扒船等九十餘隻排列北岸,舢闆四十餘隻駛泊南岸,形成犄角之勢。

    部署剛完,起義軍大隊戰船即“結隊而來,縱橫滿江,炮聲震動山谷”①。

    李揚升命令各船一齊發炮。

    起義軍水軍毫不畏怯,繼續順流下沖,擊傷廣東水師戰船二三十隻,斃傷不少水勇。

    李揚升急忙調派部分扒船駛往南岸,實行兩面環攻。

    戰鬥正酣,忽然東風大作,起義軍戰船處于逆風順流、進退兩難的不利地位。

    李揚升乘勢令各船挂帆上駛,進行近戰,抛擲火箭、火罐、火彈,毀起義軍戰船數十隻。

    接着,起義軍的火藥船又被擊中起火,頓時濃煙蔽江,起義軍被火燒死和落水淹死者不計其數,有的凫水上岸,也大部被清軍截殺。

    此次水戰,起義軍傷亡近萬,戰船大部被俘被毀,僅有少數逃脫。

    在水戰的同時,支援水軍作戰的陸路起義軍也遭到湘軍和一團一練堵擊,傷亡慘重。

     丹竹一戰,起義軍水陸一精一銳大部喪失。

    敗訊傳出,浔州城内及其它各地起義軍的士氣大為沮喪。

    蔣益澧、李揚升率水陸兩軍乘勝直趨浔州,桂平縣的一團一練數千人也聞風而動,直抵浔州城下。

    當時浔州城内雖有守軍數千人,但軍心渙散,已無堅守的決心,竟被一團一練攻破城門。

    起義軍雖進行了巷戰,但湘軍大隊人馬已随後趕到,難于挽回敗勢。

    8月21日夜,陳開率部撤離浔州城,向貴縣退卻,準備投奔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