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争

關燈
孫蒙、參将湯遇珍所率的少數部隊固守待援,而這時陳永秀、黃金亮、張高友部起義軍,正積極活動于興安、靈川、永福地區,威脅省城桂林。

    勞崇光一面調兵防守桂林,一面催令道員張凱嵩由慶遠(今宜山)率部馳援柳州。

    張凱篙收羅綠營一百五十名和一團一練三千名,于12月3日進駐與柳州城隔江相望的二都。

    同月21日,提督惠慶也由石隴率綠營近千人趕到該處。

    因兵力有限,并受到柳江南岸起義軍的牽制,張、惠二部清軍均滞留二都,不敢渡江作戰。

    而起義軍的圍城作戰正日益加緊,曾于1857年1月2日炸塌城牆一段,雖未能突進城内,卻給守軍以極大震驚。

    勞崇光催促駐二都的清軍迅速渡河增援。

    1月8日,惠慶率部渡江。

    他自知難于解圍,便約韓鳳由城内出擊,内外夾攻。

    但韓鳳龜縮城内,拒不出戰。

    起義軍一面阻擊惠慶援軍,一面加緊攻城。

    這時,城中糧食已盡,兵丁饑餓難忍。

    3月14日,韓鳳率親兵二百餘名企圖突圍逃跑,剛出城門,就被起義軍擊散,韓鳳僅率少數人逃往桂林。

    15日,李文茂乘機揮軍攻入城内,殲滅了其餘守軍,擊斃孫蒙、湯遇珍等,勝利地攻占了柳州府城。

    惠慶見柳州已失,慌忙向桂林撤退。

     占領柳州後,起義軍乘勝攻占了柳城(今柳城南)、羅城、慶遠、融縣(今融水),控制了柳州、慶遠二府所屬各州、縣,打開了通向貴州的道路,并與貴州苗民起義軍取得了聯系。

    李文茂坐鎮柳州(改稱龍城府),建立平靖王府,設丞相、都督、将軍等職,所占州、縣派部将分任知州、知縣。

    在軍事上,将起義軍編為前、後、左、右、中營,此外尚有禦林軍、常勝軍、長生軍、禱天軍等番号。

    在經濟上,注意恢複生産,發展商業,并自鑄“平靖勝寶”錢币,俨然自成一統。

     2.東取梧州之戰 平東王梁培友拟首先肅清平南縣屬的地方一團一練,保障後方安全,然後東攻梧州。

    1857年4月3日,梁培友率部從平南縣大烏墟出發往攻廖洞村一團一練,不幸中炮犧牲。

    起義軍失去了一名得力将領。

    之後,陳開親自統率梁部繼續東進,于5月30日占領藤縣後,率戰船千艘順流東下,直抵梧州,在活動于蒼梧一帶的羅華觀起義軍配合下,發動了進攻梧州城之戰。

    6月22日,起義軍搶占了梧州城外浔江和桂江彙合處的三角咀,居高臨下,炮擊梧州城。

    接着,占領了梧州對岸的戎墟鎮(今蒼梧縣),水軍戰船還控制了廣東封川至德慶間的江面,從而封鎖了水陸交通,完成了對梧州城的包圍。

     梧州城内有按察使黃鐘音、知府陳瑞芝、副将蔣福長等統帶的潮勇、香山勇一千二百餘人,加上當地一團一練,共三千人左右。

    葉名琛得悉梧州被圍後,一面令肇羅道張承修、肇慶知府史樸加強肇慶方向的防禦,一面派廣東陸路提督昆壽率綠營五千人、水師守備蘇海率戰船九十餘隻,增援梧州。

    起義軍水軍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一面在梧州城外遊弋,發炮環攻,一面積極打援,主動進攻廣東援軍。

    7月28日,起義軍水軍在廣東都城(今郁南縣)江面對正在逆水上駛的廣東水師發起突然襲擊。

    蘇海所率的戰船不是被擊毀、擊沉,就是繳械投降,蘇海也當了俘虜。

    昆壽所率綠營也遭到起義軍有力的打擊,被迫向肇慶潰退。

    從此,梧州城内守軍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絕境。

     梧州被圍日久,城内糧食漸罄。

    勞崇光先在桂林采辦糧食,準備由桂江南運梧州,但因中遊的平樂縣已被楊西安起義軍占領,運輸受阻;後又令懷集、賀縣一團一練從陸路開辟糧運通道。

    葉名琛也令肇慶知府史樸、高要知縣黃家仁率兵練千人向梧州運米,但水陸要隘均被起義軍控制,以緻粒米片薪未能進入城内。

    至9月中旬,城内糧米顆粒無存,每天饑餓而死者達數百人。

    陳開得悉這一情況後,命令部隊奮勇攻城,于9月27日夜一舉攻入北門。

    在廣東鎮壓起義軍頗為賣力的潮勇等這時也完全喪失了戰鬥力,被殲千餘人,除陳瑞芝乘亂逃脫外,黃鐘音、蔣福長等都當了俘虜。

    起義軍占領梧州後,将該城改名秀江府。

     3.南甯不戰而得 定北王梁昌、平西王區潤、定國公李文彩所部起義軍,于1857年2月和4月先後占領了永淳、橫州兩縣,恢複了李文彩起義時的根據地,受到當地壯、漢人民熱烈歡迎。

    5月27日,梁昌、區潤、李文彩率部四萬餘人、戰船數百隻沿邕江水陸并進,往攻南甯。

    駐守該城的左江鎮總兵色克一精一阿等懾于起義軍的聲威,率文武官員事先出城走避,起義軍不戰而得南甯城。

     占領南甯後,梁昌、區潤率部西攻百色不克,又折回南甯;李文彩率部東攻靈山,後又折回橫州、永淳。

    在此前後,隆一柄一公黃鼎鳳率部攻占了賓州(今賓一陽一東北)、上林等縣,活動于容縣、岑溪地區的榮國公範亞音率部攻占了北流,進圍郁林(今玉林),在南線也取得了重大勝利。

     自1855年9月占領浔州至1857年9月占領梧州為止,起義軍經過兩年鏖戰,先後攻占府、州、縣城數十座,控制了大半個廣西,隊伍發展到數十萬人。

    起義軍在這一時期的攻城作戰,克服了起義初期不顧主客觀條件盲目強攻的缺點,在廣西清軍缺乏機動力量的情況下,改用長期圍困的方針,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較大的勝利,反映出作戰指揮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被迫轉入防禦,根據地日益縮小 (參見附圖十) 正當起義軍不斷發展進攻之際,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

    首先,太平天國經過1856年内讧以後,元氣大傷,使清政一府得以騰出較多的力量去鎮壓各地各族人民的起義。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湖南巡撫駱秉章應勞崇光的請求,派候選知府蔣益澧率湘軍一千六百人,段瑩器率祁勇一千人,江忠浚率楚勇千餘人,共三千六百餘人,在蔣益澧統一指揮下,于1857年6月中旬進入廣西,配合廣西清軍進攻正在威脅桂林的陳永秀、黃金亮起義軍,9月占領了全州、興安、靈川等縣,進入桂林城。

    陳永秀、黃金亮部被迫轉移,分别參加了活動于粵、桂邊的陳金剛部和柳州的李文茂部。

    其次,起義軍占領梧州後,廣東當局加緊添制和改造戰船,一抽一調部隊,雇募壯勇,積極進行收複梧州、浔州的準備。

    再次,南甯城于1857年10月3日,竟被色克一精一阿等糾集的數千一團一練所攻占,梁、區倉促率部東撤,退入靈山(後來梁、區發生内讧,梁昌在合浦被一團一練所擒,區潤被其部下殺害)。

    由于上述種種不利情況,大成國起義軍被迫由進攻轉入防禦,逐漸喪失了戰場上的主動權,以緻形勢急轉直下,開始由勝利走向失敗。

     (一)會攻桂林計劃落空 1857年12月,當蔣益澧所率湘軍在平樂、賀縣一帶進攻陳金剛、陳永秀起義軍時,陳開、李文茂沒有主動支援,而是準備以陳開為東路、李文茂為西路,會攻桂林。

     1858年1月,李文茂由柳州率部北上,占領永福。

    2月,李文茂率萬餘人進駐桂林西南六十裡的蘇橋鎮,并在此等待沿桂江北上的陳開部的到來。

    可是,當陳開部于4月抵達平樂縣時,由昆壽指揮的粵軍已由肇慶向梧州開進。

    5月,陳開部遭到已經占領平樂的湘軍的攻擊,前進受阻。

    梧州是兩廣咽喉要地,粵軍一旦攻占梧州,西進則可直接威脅浔州,北上則可與湘軍夾擊正在平樂一帶的陳開部主力。

    陳開在北進受阻、梧州告急的情況下,立即率部南返,保衛梧州。

    這樣,進攻桂林的任務完全落到了李文茂所部身上。

     當李文茂屯兵蘇橋,威脅桂林的時候,蔣益澧所率湘軍雖已增至五千餘人,但兵力分散,桂林僅有二千餘人。

    為防止李文茂部進攻,蔣采取不時調換部隊防地、布設疑兵的辦法,迷惑對方。

    并由右江道張凱嵩糾集一團一練進攻慶遠,牽制李部。

    李文茂未作周密偵察,不知湘軍的虛實,結果萬餘人長期滞留蘇橋,不敢進攻,喪失了打擊湘軍和地方一團一練的有利時機。

    陳開率部南返後,蔣益澧便命令駐平樂的湘軍折回桂林,并秘密調動一千五百人繞到蘇橋後面,于1858年5月下旬開始對李文茂部實行前後夾擊。

    李文茂不幸負傷,便率部撤出蘇橋,後退守柳州。

    起義軍進攻桂林的計劃宣告失敗。

     (二)梧州失守 當李文茂與湘軍作戰失利,向柳州撤退時,在梧州與粵軍作戰的起義軍也節節敗退。

     此次進攻梧州的粵軍,由廣東巡撫江國霖和提督昆壽親自編組。

    他們認為,過去幾次作戰失利,主要是“選勇未一精一,配船無法”,以及進攻時機選擇不當,必待“西水未漲,東風當令之時,水陸并進,步步為營,方能得手”①。

    據此,他們得到署理兩廣總督柏貴同意後,一抽一調外海、内河水師,根據戰船大孝火炮輕重、行駛快慢,分别編為前、中、後三隊。

    即以能裝載四五千斤火炮的紅單等大型船六七十隻為前隊,能裝載二三千斤火炮、槳多人衆,轉棹方便的扒船五十隻為中隊,能裝載一千斤火炮、行駛快速的湖南麻一陽一舢闆船一百隻為後隊。

    前隊主要發揮火炮射程遠的優勢,便于先發制人;中隊既可掩護前隊,又便于進退;後隊可以在前隊、中隊的炮火掩護下,迅速接近對方,實行近戰。

    陸路方面,兵力增至一萬餘人,一半掩護水師溯江前進,一半專門進攻陸上起義軍的據點。

    此外,還督令沿江各縣一團一練于西江兩岸配合作戰。

    部署就緒後,粵軍于4月19日趁江水尚未大漲、水流較緩之際,由昆壽統一指揮,從肇慶西上,往攻梧州。

     起義軍對粵軍的兵力和進攻部署缺乏了解和研究,仍然襲用過去的老辦法,在封川江面集中戰船二三百隻,于4月29日順流下駛,直沖敵陣。

    當駛至德慶的春牛坪江面時,預有準備的廣東水師前隊首先發炮,擊沉起義軍前隊戰船數隻。

    起義軍水軍右營安國公李發、先鋒李明中炮犧牲。

    這時,粵軍水師中隊扒船向兩翼展開,後隊麻一陽一舢闆船在炮火掩護下迅速接近起義軍戰船,槍炮齊放,岸上的兵勇也配合作戰。

    經過激戰,起義軍不少戰船被擊沉、擊傷,人員傷亡也不斷增加。

    在危急情況下,起義軍自一焚戰船十餘隻,利用煙霧掩護,轉棹撤回封川江面。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