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争

關燈
起義軍之際,英國侵略者接受葉名琛的請求,于12月13日公開派遣艦隊,闖入珠江,充當清軍鎮壓起義軍的後援。

    葉名琛有恃無恐,便立即進攻省河以南的起義軍。

    但由于省河港汊紛歧,東連獅子洋,西連佛山鎮,起義軍水軍出沒無常,曾于大黃滘、新造等處大敗清軍水師,使清軍的“堵剿倍形吃緊”①。

    這時,候補道沈棣輝提出了先破佛山的建議,他認為佛山是起義軍的重要據點,是辎重和一精一銳的集結地,佛山一破,其餘便可一戰而定。

    葉名琛接受了這一建議,命沈棣輝統一指揮陸路兵勇近萬人,戰船百餘隻、水勇三千人,連同原駐佛山附近的兵勇四千七百餘名,向佛山進攻。

     當李文茂、陳顯良等起義軍勇一猛攻打省城之際,佛山陳開起義軍竟被南海縣的大瀝、梯雲、扶南、太平四堡九十六鄉的一團一練阻止了北進的道路,以緻數萬起義軍偏處佛山,無所作為。

    沈棣輝在進攻佛山前,察看了各處地形,決定先破與大瀝一團一練對峙的橋頭、謝遙村等據點。

    1854年12月25日至1855年1月14日,清軍将佛山外圍的據點全部攻占。

    沈棣輝鑒于佛山道路盤旋,街巷紛歧,事先繪制地圖,分發各營,使部隊熟悉進攻的街道,明确各自的攻擊目标。

    1月27日,清軍分十三路同時進攻佛山鎮,起義軍首尾不能相顧,紛紛突圍。

    陳開率部向南海縣的九江退卻,後與李文茂部會攻三水縣城不克,遂一齊西進肇慶,與伍百吉部及由廣西東下至肇慶的梁培友部會師,進行休整。

    2月下旬,南路起義軍的主要據點也全部失守。

    至此,長達半年多的圍攻廣州之戰,以起義軍失敗而告終。

     廣州解圍後,葉名琛下令“凡昔通匪者,吏民格殺勿論”①,對廣東人民進行血腥鎮壓。

    全省被害者約在百萬以上,僅廣州一地就有十萬餘人慘遭屠一殺。

    英國軍艦也參與圍捕退到海上的起義軍,幾乎把所有北裡灣和石浦港的起義軍船隻擊沉,并夥同清軍成批地捕殺起義軍戰士。

     廣州城牆高厚,四周炮台環列,構成堅固的防禦體系。

    剛剛興起的天地會起義軍,雖然人數衆多,但組織松散,武器裝備差,戰鬥力不強,而且沒有城内居民的響應,在這種情況下,強攻堅城,顯然是不明智的。

    廣州城雖然處于起義軍四面包圍之中,實際上是圍而未死。

    葉名琛等仍能通過水路,在英、美、法殖民一主義者的幫助下,将軍需民用物資運進城内,支持其持久作戰,并最終挫敗了起義軍的進攻。

    半年多的圍攻廣州之戰,起義軍不僅消耗了很大力量,而且喪失了向敵人統治薄弱地區發展革命勢力的有利時機。

     三、轉移廣西,開辟以浔州為中心的根據地 (一)占領浔州城,建立大成國 陳開、李文茂率部到達肇慶不久,就面臨清軍從西江上下遊夾擊的不利形勢。

    1855年4月13日,廣西按察使張敬修部攻占了德慶城。

    5月中旬,廣東鹽運使沈棣輝部攻占了九江、三洲等據點,并于羚羊峽外擊敗起義軍的水軍。

    21日,乘大霧迷漫之際,搶占起義軍的羚羊峽炮台,戰船沖過峽口,直駛肇慶。

     面對上述形勢,陳開、李文茂等接受對廣西情況非常熟悉的梁培友的建議,決定放棄肇慶,向廣西轉移。

    在廣東各地起義軍已遭清軍和一團一練的血腥鎮壓,武裝起義已轉入低潮,而廣西的天地會起義又仍很活躍的情況下,此種戰略一性一轉移自然是正确的。

    當時,廣西比較大股的起義武裝,桂西南有以吳淩雲為首的起義軍,桂東南有以黃鼎鳳和範亞音為首的起義軍,桂東北有以張高友為首的起義軍,永淳(今巒城)、橫州(今橫縣)一帶有李文彩為首的起義軍,蒼梧縣有羅華觀起義軍,湘、桂邊有陳永秀、黃金亮起義軍。

    此外,還有活躍在各地的許多小鄙起義軍。

    至于廣西的清軍,自太平軍興起并向湘鄂地區轉進後,主要用之于對付太平軍,留下的部隊不多,廣西地方當局不得不依靠一團一練來對付各地起義武裝。

    陳開、李文茂等毅然率領起義軍向革命勢力比較活躍,反動勢力比較薄弱的廣西進軍,對于保存和發展自己,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1855年5月下旬,陳開、李文茂、梁培友、區潤、梁昌等率戰船千餘艘,溯西江揚帆直上,在德慶沖破張敬修部水師的堵扼,越過封川,進入廣西。

    在進攻梧州不克後,即西走藤縣,過平南,進據大黃(湟)江口,于6月5日直薄浔州府城(今桂平)。

    浔州城三面臨水,起義軍戰船分泊南、北兩河,發炮轟城,步軍則在東、西兩門外紮營安炮,從陸路進攻。

    浔州知府劉體舒督率清軍、一團一練閉門堅守。

    起義軍在屢攻不克的情況下,一面派兵控制交通要隘,一面在城外築牆設壘,阻擊清軍的援兵,切斷城内的糧饷接濟,實行長期圍困。

    7月23日和8月28日,起義軍兩次采用一穴一地攻城法轟塌南門城牆,但缺口很快被清軍封閉,未能突入城内。

     廣西巡撫勞崇光因無兵可調,貴縣勇練的增援亦為起義軍所阻,隻得把希望寄托在業已進至梧州的張敬修身上。

    可是,張敬修所部不僅兵力有限,而且士氣低落,并需換乘适應淺水作戰的戰船,籌措欠發的糧饷,因而進展十分遲緩。

    葉名琛不得不于8月中下旬先後增派參将尹達章率淺水船八十隻、兵勇三千名,已革知縣謝效莊率一團一練千餘名,加強張敬修部,令其立刻水陸并進,解浔州之圍。

    9月21日,清軍戰船駛至石咀時,被扼守大黃江口的起義軍擊敗,紛紛逃回梧州。

     浔州城内的清軍糧盡援絕,士氣更加低落,起義軍便于9月27日乘機發起總攻,由南城登梯緣牆,一舉攻入城内,俘殺了知府劉體舒和桂平知縣李慶福等人。

     占領浔州城後,陳開等宣布建立“大成國”,改元“洪德”,改浔州城為“秀京”,并蓄發易服,頒發制度,分官設守,開爐鑄錢(稱“洪德通寶”),開始進行政權建設。

    為了防禦清軍進攻,在城外修築土城二道,在東門外的三角咀修築炮台,在沿江兩岸築壘設營。

     (二)攻占武宣、平南 浔州城的攻克和大成國的建立,大大鼓舞了廣西各地起義軍的士氣,陳、李起義軍開始成為廣西各支起義軍的中心,出現了一派大好形勢。

     廣西巡撫勞崇光鑒于廣西兵單饷竭,隻得采取消極防堵的方針,其部署如下:提督惠慶率綠營千人,與右江道黃輔相等所率綠營分駐武宣、蒙墟,防堵起義軍北上柳州;新任署浔州知府張鵬萬馳赴平南與署知縣李載文等招集潰散兵勇、一團一練,防堵起義軍東進;左江鎮總兵色克一精一阿率部馳赴橫州,防堵起義軍西進。

     起義軍攻占浔州後,立即發起了攻勢作戰。

    10月初,李文茂、梁培友等率軍數萬,攻占浔州西南的貴縣縣城,當地起義軍首領黃全義、黃鼎鳳和活動于橫州、永淳一帶的李文彩率部參加大成國起義軍。

    不久,李文茂又揮軍進攻浔州東北的平南縣。

    由于平南清軍防守堅固,以緻從1855年10月中旬至翌年2月,久攻不克。

    清軍乘機攻占平南以西的一些沿江據點,并從廣東陸續調來援兵,向浔州推進。

    在此情況下,李、梁等一面以部分兵力在大黃江口一帶依托有利地形扼阻廣東清軍的水陸援兵;一面毅然率部北上,于1856年4月15日夜一舉攻陷武宣城,斃浔州協副将福格、守備朱錦蘭等多人。

    起義軍襲占武宣,不僅威脅象州、柳州,而且威脅蒙墟清軍的安全,打亂了清軍進攻浔州的部署。

    此後,梁培友率水軍南返浔州,李文茂率部繼續北上,于5月7日攻占象州。

    李文茂聯絡荔浦張高友起義軍,于7月進攻柳州。

    勞崇光忙調桂林和浔州附近的清軍、一團一練前往增援。

    起義軍進攻柳州受挫,張高友率部退守象州,李文茂于8月率部返回浔州。

     梁培友率水軍南下後,準備再攻平南。

    6月17日至23日,連日大雨,江水猛漲,清軍設置于大黃江口下遊的攔河鐵鍊被急流沖斷,岸邊的炮台多被淹沒,陸路各營也因洪水阻隔,彼此不能應援。

    梁培友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于6月26日一面派兵圍攻清軍陸上營壘,一面集中戰船數百隻,順流連樯而下,火攻清軍水師。

    清軍廣東水師的一百餘隻戰船被燒毀殆盡,張敬修、尹達章以及候選知府謝邦瑞、已革肇慶千總柯維和兵勇四百餘名被擊斃。

    起義軍打了一次漂亮的水上殲滅戰。

    接着,起義軍水陸并進,圍攻平南,于8月29日攻克縣城,擊斃和俘虜李載文等多人。

    在圍城期間,起義軍水軍還在藤縣的白沙擊毀由廣東水師千總蘇海率領的戰船三十餘隻,繳獲米船百餘隻,一度進抵梧州城外。

    起義軍攻占武宣、平南後,又于10月初拔除了威脅浔州的清軍據點蒙墟,提督惠慶敗退石隴。

     起義軍進入廣西後,經過一年多的作戰,占領了浔州府屬的廣大地區,初步開辟了以浔州為中心的根據地,開始在廣西立定了腳跟。

    這些勝利的取得,客觀上由于廣西清軍兵力薄弱,而起義軍能得到廣西起義武裝的積極配合,主觀上則由于李、梁等起義軍首領能在作戰中注意集中兵力,乘敵之隙,出敵不意。

    起義軍雖然取得了很大勝利,但與廣西清軍和一團一練的力量對比,仍然處于劣勢,根據地還很不鞏固。

     (三)奪取柳州、梧州、南甯 1856年10月,陳開召開了起義軍将領會議,分封諸王:李文茂為平靖王兼陸路總管,梁培友為平東王兼水路總管,區潤為平西王,梁昌為定北王。

    陳開自稱鎮南王,不久又改稱平浔王。

    此外,還分封了公、侯、元帥等職官。

    會議還确定:由李文茂率部北攻柳州,梁培友率部向東發展,區潤、梁昌率部向西發展,陳開則坐鎮浔州。

    部署既定,各王便分别率部向北、東、西三個方向發起攻城作戰,以便進一步擴大以浔州為中心的根據地。

     1.北攻柳州之戰 1856年11月,平靖王李文茂率水陸兩軍由象州北上,再次進攻東、西、南三面臨水的柳州城。

    11月11日,起義軍戰船直駛城下,步兵則占據了銅鼓、長塘、歐一陽一等據點。

    12日,起義軍向東門、北門外清軍營盤發起進攻,清軍不支,退入城内。

    起義軍占據了城外各要隘,完成了對柳州城的包圍。

     柳州城僅有遊擊韓鳳所部二千餘人及右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