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大成國起義戰争

關燈
一、廣東天地會發動武裝起義 第一次鴉片戰争以後,清政一府對外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對内加緊壓榨,魚肉人民,社會危機更趨嚴重。

    廣東在鴉片戰争中首當其沖,受害最深,戰後分擔的戰争賠款又最重,因而對人民的剝削壓迫更為殘酷。

    随着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越來越多的貧苦農民和失業的手工業者、小商販、船民、無業遊民等加入天地會組織,走上反清鬥争的道路。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尤其是1853年定都金陵的偉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廣東天地會會衆,終于在1854年夏爆發了較大規模的廣東天地會武裝起義。

     1854年6月10日(一說6月8日),東莞天地會首領何六等率衆在東莞縣石龍鎮起義,17日占領縣城,揭開了廣東省城附近天地會起義的序幕。

    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三萬餘人,擁有船六百餘隻。

    7月5日,佛山天地會首領陳開在佛山石灣附近的大霧岡發動起義,随即占領南海縣屬的佛山鎮(今佛山市)。

    接着,李文茂、甘先、周春等在廣州北郊的佛嶺市、陳顯良等在城東燕塘、林洸隆等在省河(珠江)南岸紛紛聚衆起義,關巨和何博奮等也率領珠江船戶起而響應,迅速形成了對廣州的包圍。

    起義者頭裹紅巾,或腰纏紅帶,自稱“洪兵”,又稱“紅兵”。

     武裝起義的烽火迅速燃遍廣東全省,數月之内,攻克了四十餘座府、州、縣城,并先後形成了幾個中心地區。

    在廣州附近地區,除陳開、李文茂等外,還有陳金剛、練四虎、侯陳帶、林大年、陳吉、梁楫、劉觀秀、陳松年、呂萃晉、馮坤等分别領導了花縣、三水、清遠、順德、龍門、新會、鶴山等縣的天地會起義。

    在西部的肇慶地區,陳榮、伍百吉等率衆起義,于8月5日在水勇内應下,一舉攻占肇慶府城(今肇慶市)。

    在北部的韶州地區,首先由英德縣的陳義和、樂昌縣的葛耀明發動起義,後與其他起義軍一起,三次圍攻韶州府城(今韶關市)。

    在東部的潮州、惠州地區,由陳一娘一康、鄭遊春、吳忠刷翟火姑等領導的起義軍,積極活動于惠來、潮一陽一、澄海、普甯、揭一陽一和歸善(今惠一陽一)、博羅等地。

    此外,嘉應州、高州、廉州府屬各縣也都有規模不等的起義。

    各地的起義軍,大股有數萬人,小鄙有數千或數百人,但由于沒有統一領導和缺乏作戰經驗,為時不久,多數被清軍和地主豪紳組織的一團一練各個擊敗。

    有的如周春、翟火姑、葛耀明等部分别于1855年和1856年轉移至湖南、江西,參加了太平軍,成為太平軍中的“花旗”。

    有的如陳金剛部流動于湘、粵、桂邊境地區。

    而陳開、李文茂等領導的起義軍,先則圍攻廣州,後轉移至廣西,建立起“大成國”政權,在廣西天地會起義武裝配合下,堅持了較長時間的反清戰争,成為當時遍布全國的各族人民起義隊伍中一支重要的反清武裝力量。

     二、圍攻廣州之戰 (一)雙方作戰部署 1854年7月,陳開、李文茂等率衆起義後,立即相互配合,開始了圍攻廣州的作戰。

    其部署情況是:陳開部以佛山鎮為據點,由南向北進攻;李文茂部以佛嶺市為主要據點,以蕭岡、龍潭觀等為輔翼,直一逼一北門;陳顯良部以燕塘為主要據點,以三寶墟為後應,進攻東門;林洸隆部駐省河南岸,牽制清軍;關巨、何博奮的水軍截擊清軍内河水師,斷絕其水上交通。

    各路起義軍的總兵力号稱二三十萬,實際約有十餘萬人,沒有統一和正規的編制。

    部隊除裝備部分鳥槍、火炮外,大部分為刀矛等冷兵器。

     兩廣總督葉名琚廣東巡撫柏貴等因城内兵力空虛,立即關閉城門,并采取如下應急措施:将派至與湖南、江西、廣西交界地區的綠營兵四千餘名調回省城,與八旗兵一千三百餘名共同防守炮台和水陸要隘;令各地豪紳地主從速組建一團一練,并以“優給口糧”、“加倍給予工價”等辦法從省城、香山、新安、東莞、新會、潮州等地先後雇募鄉勇二萬七千餘名,增添内河戰船數百隻,選蓖水勇、炮勇一萬六千親人,配合八旗、綠營作戰(同年秋,守城的兵勇、一團一練增至五萬多人);奏清清政一府速從福建、湖南等省調兵來粵會剿;組成以大買辦伍崇曜為頭子的“籌饷局”,後又無恥地乞求港英當局出兵救援。

    随着兵力的增加,葉名琚柏貴與廣州将軍穆特恩、右翼副都統托恩東額會商,作了具體的防禦部署:參将衛佐邦率所部綠營分駐東路和防守保厘炮台;千總黃大榮、熊應榮率綠營及部分一團一練駐守小北門外各要隘;遊擊曾廷相、參将濟山率綠營及部分一團一練駐守城北各要地;遊擊陳定邦率部分綠營、炮勇分守耆定、拱極、保極等炮台;協 領來存、王鎮雄及佐領格繃額等率八旗守衛北門外永康炮台;遊擊陳國輝、水師把總王顯等率綠營反一團一練一部駐守城西的西山寺、泥城等處;協領托雲全、太承恩、國蔭等率八旗及部分一團一練分守老城;副将懷塔布率廣州協綠營防守新城。

    葉名琛等每日登越秀山五層樓(鎮海樓)親自指揮。

    上述部署,以城北為重點,其次為城東和城西,同時加強炮台的守衛。

     (二)迫使清軍轉入防禦 7月18日葉名琛等為了先發制人,派出副将崔大同、遊擊洪大順率綠營兵三千餘人,欲進攻北路起義軍的據點江村。

    李文茂等聞訊,決定依托佛嶺市周圍的有利地形,伏擊敵人。

    清軍進至佛嶺市前時,忽遇滂沱大雨,火藥、火繩盡被淋濕,隻得在山坡紮營。

    埋伏一在周圍的起義軍突然沖上山坡,與清軍展開白刃格鬥,殺死崔大同、洪大順等。

    清軍大量被殲,餘皆潰散。

    起義軍繳獲大批軍械物資,取得了初戰的勝利。

     7月20日,起義軍分三路進攻廣州東、西、北各門,被清軍擊退。

    7月26日,葉名琛等派出兵勇約五千人再次對北路起義軍的據點牛欄岡發起進攻。

    李文茂一面組織起義軍進行正面阻擊,一面派千餘人繞至清軍背後,襲擊敵人。

    經過激戰,起義軍再次将清軍擊退,一直追到離廣州城僅十裡的三元裡,又一次取得了勝利。

     此後,起義軍乘勝轉入進攻,兵鋒直一逼一廣州城下。

    葉名琛等不得不采勸隻守為戰,嚴密設防”的方針,依托城垣和炮台進行防禦作戰。

     (三)攻城作戰一再受挫 從8月初至9月初,北路、東路和西路起義軍,連續發起攻城作戰(有時一路單獨進攻,有時兩路或三路同時進攻),企圖先奪占炮台,進而攻入城内。

    由于清軍拚死抵禦,起義軍進攻一再受挫。

    例如,8月3日,北路起義軍數千人冒着狂風暴雨,從三元裡繞至飛鵝嶺,進攻永康、耆定炮台。

    守台清軍發炮攔阻起義軍的進攻道路,接着,千總熊應榮率部從正面迎戰,遊擊陳國輝、千總黃大榮率部從三元裡進行側擊,迫使起義軍後撤。

    8月17日,東路起義軍猛撲距東門五裡的保厘炮台。

    清軍同樣以部分兵力從正面迎戰,以部分兵力從“旁徑繞出,奪據要隘”,前後夾擊,将起義軍擊退。

    8月29日,起義軍十餘萬人從東、北兩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亦未獲勝。

    9月2日,北路起義軍又兵分兩路出擊:一路由三家店至飛鵝嶺進攻白雲庵,一路向三元裡方向進攻。

    結果,進攻白雲庵的起義軍遭到兩路清軍的截擊,前進受阻;向三元裡方向進攻的起義軍進至流化橋時,遭到永康、耆定、保極、拱極和越秀山各炮台清軍的炮擊,也隻好再次後撤。

     起義軍在連續攻城作戰中既不能正确估量主客觀條件,又不講求戰術,一味盲目硬攻,忽視側翼保障,結果,不但沒有攻占一座炮台、一個據點,反使自己遭到不小的傷亡,進攻能力日益減弱,給爾後作戰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

     (四)起義軍被各個擊破 廣州清軍雖然擊敗了起義軍的多次進攻,但葉名琛仍感兵力不足,顧此失彼,“攻剿則兵分而見寡,堵守則路歧而難防,策應維艱,戰守非易”,決定采取集中兵力“專注一處,先行掃蕩”,然後并力進攻他路的作戰方針。

    ① 清軍的第一個進攻目标是東路起義軍。

    其部署如下:參将衛佐邦率所部綠營及部分一團一練為中路,出東門直攻燕塘;千總馬超亮率城東一團一練乘船至東湧登岸,先占簸箕村,然後從右側進攻燕塘;把總黃镛和縣丞鄭錫琦分率東莞、潮州兵勇從左側進攻燕塘;外委賴永清率安邑一團一練為後應。

    各路清軍于9月7日晨突然向燕塘發起攻擊。

    起義軍倉促應戰,力不能支,隻好突圍外撤。

    一部分由陳顯良率領從瘦狗嶺撤至新造,另一部分撤至佛嶺市。

    清軍攻占燕塘後,将所有草房百餘間全部燒毀,實行殘酷的燒殺政策。

     東路起義軍戰敗後,李文茂北路起義軍失去了左翼屏障,便由進攻轉入防禦,并采取如下防禦措施:加強各據點間的聯系,主動配合作戰;在主要據點周圍挖壕築壘,配置火炮、擡槍,在山坡、田耿交通要道插上竹簽,撒布蒺藜;在有樹林的山坡上暗設火炮,布置伏擊陣地。

     葉名琛在取得東路作戰勝利後,即集中東、北兩個方向的部隊,進攻北路。

    鑒于北路起義軍數量多,據點密布,他決定采勸先分其勢,複截其援”,“逐一剿洗”①的方針,即首先圍攻靠近省城的幾個較小的據點,然後進攻主要據點。

    9月22日至10月1日,清軍先後攻占了棠夏、沙湧、三家店、瑤台等起義軍據點。

    10月11日,清軍向義勇祠進攻時,突遭分散在附近各鄉的起義軍截擊,被迫後撤。

    為此,決定首先分路“清剿”東北、西北各鄉小鄙起義軍。

    至10月21日,十三鄉的起義軍均被擊潰。

    這時,北路起義軍尚有佛嶺市、蕭岡、龍潭觀、牛欄岡等重要據點,彼此呼應,互為犄角。

    迨至11月3日,上述據點也逐一被清軍攻占,起義軍傷亡重大,餘部退向石井、石門等處。

     清軍攻占北路起義軍主要據點後,即采取水陸夾擊戰術,進攻西路起義軍。

    至1855年1月中旬,石井、石門以及附近各鄉的起義軍均被擊敗。

    起義軍首領何六、周春、甘先等率部北上,參加圍攻韶州的戰鬥,後又退入湖南;李文茂則率部轉移至南海縣的九江。

     正當清軍瘋狂進攻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