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争

關燈
一、起義的爆發與發展 第一次鴉片戰争結束後,上海成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從此,上海及其附近各縣人民,深受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榨,日益陷于貧困破産的境地。

    早在明末清初,這一地區的棉紡手工業就相當發達,生産的土布暢銷各地,成為勞動人民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

    但是,随着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和英、美等國棉紗、棉布的源源輸入,土紗、土布的銷一售日益受到排斥。

    上海開市三年以後,松江、太倉的土布市場消減大半,某些以紡織為業的農村,甚至陷入無紗可紡的境地。

    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中國的紡織業在外國的這種競争之下受到很大的危害,結果就使社會生活受到了相當的破壞。

    ”①上海是中國沿海“商賈雲集,帆樯如織”的重要商業城市,水上交通曆來比較發達,但自對外通商以後,外國輪船穿梭往返,逐漸排擠了長江和沿海一帶木帆船的航運,使大批船夫失業。

     與此同時,清政一府為了填補鴉片戰争的巨大消耗和大量賠款,滿足封建官僚的揮霍一浪一費,不斷加重對勞動人民的剝削。

    作為清政一府主要财政收入的漕賦、地丁稅普遍加重。

    鴉片戰争期間,上海一帶地區的漕賦已經很重,而戰後又增加了二三倍。

    地主對農民的地租剝削也不斷加重。

    一畝田最多能收米三石,少的不足二石,但地租額竟高達一石五鬥。

    農民每年的收獲所剩無幾,終歲過着啼饑号寒的悲慘生活。

     面對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殘酷壓榨,上海及其附近各縣的勞動人民不斷進行反抗。

    1848年,失業的漕船水手一萬三千人在青浦集會示威,反對外國殖民者的侵略。

    1849年,嘉定農民沖進縣城,開展反對大戶和米商囤積居奇的鬥争。

    在上海,則掀起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為開馬路、造洋房、建跑馬廳而強迫人民遷移的鬥争。

    1852年,青浦農民在當地小刀會首領周立春領導下進行抗糧鬥争,燒毀官府的催糧船,并沖進縣衙,活捉知縣餘龍光。

    蘇州知府鐘殿選率清軍千餘前往鎮壓,被數千農民用鋤頭、木棒擊退。

    與此同時,嘉定、太倉、松江、南彙等縣人民也不斷掀起毆官、拒差、焚毀倉衙等鬥争。

    這種日益高漲的反抗鬥争,成了上海小刀會起義的先聲。

     上海小刀會由廣東、福建、浙江和上海等七幫聯合組成,會員以小刀為标志,對外用“義興公司”為代号,首領有劉麗川、李鹹池、陳阿林、林阿福、潘起亮等。

    劉麗川原籍廣東香山(今中山縣),初在家務農,後赴香港謀生,于1845年加入天地會,1849年到上海為一家外商洋行當通事(翻譯),不久辭去這一職務,抄錄醫書,為人治玻由于劉麗川仗義疏财,名望漸高,加之上海小刀會中以粵幫人數最多,勢力最大,他遂成了該會的總領袖。

    小刀會的成員有貧苦農民、手工業工人、船夫、搬運工人和城市貧民、遊民等。

    當上海及附近各縣農民和失業水手等展開反抗鬥争時,小刀會的組織有很大的發展。

    1853年3月,太平軍攻占南京,上海及其附近各縣的官僚、豪紳驚恐萬狀,劉麗川等便趁機積極準備武裝起義。

    他們一方面組織小刀會衆加緊練習槍棒,一方面乘蘇松太道吳健彰等通過福建、廣東、甯波、上海等七會館聯名捐資和招募一團一練之機,派會員打入敵人内部,在反動武裝中發展革命力量。

    随着青浦、嘉定一帶農民反抗鬥争的日益發展,上海小刀會起義的條件也就日趨成熟。

     1853年8月17日,嘉定縣南翔農民在該地小刀會首領徐耀領導下,發動武裝起義,一度占領縣城,搗毀縣署,驅逐知縣,放出被監禁的群衆。

    之後,徐耀與青浦縣的周立春聯合,并取得上海小刀會的協助。

    9月5日,在周立春的領導下,發動第二次起義,再次占領嘉定縣城。

    起義軍紀律嚴明,獲得廣大人民的熱烈擁護。

    整個形勢對上海小刀會的起義十分有利。

    同時,劉麗川等又得知吳健彰企圖把四十萬兩白銀運走,作為進攻太平軍的軍饷。

    在這種情況下,上海小刀會便毅然改變原定于冬季起義的計劃,決定于9月7日乘上海城内舉行祭孔大典的機會,提前發動武裝起義。

    當日清晨,頭包紅巾,腰纏紅帶,手持武器、旗幟的上海小刀會起義軍在守城衛兵的内應下,以突然行動從北門沖入城内,與城内會員會合,經過短時間戰鬥,即攻入縣衙,殺死了知縣袁祖德。

    接着,又占領炮台,包圍了蘇、松、太兵備道衙門。

    吳健彰“象一隻哀憐的小狽一樣乞求饒命,拿出了他的官穎①,成了起義軍的俘虜。

    但是,美領事金能亨卻出面請求劉麗川“加意優容,準吳健彰還裡”②,并由外國人幫助吳喬裝逃出上海縣城。

    吳健彰奔赴鎮江後,便請兵圍攻上海,成了鎮壓起義軍的劊子手。

     起義軍占領上海後,即以文廟為總指揮部,依據天地會“反清複明”的宗旨,建立了“